油画市场的“板块化”进程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tol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经典样本的秋季拍卖
  
  2005年的中国油画市场一路走红,在艺术市场中独树一帜。秋季大拍的市场交易情况,可谓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时段。此季拍卖不仅持续了春季拍卖的旺盛走势,更在年度艺术品市场中表现出“笑傲江湖”式的英雄气概。从内地的北京、上海、广州,到香港、纽约,各大拍卖行陆续在秋季推出了与中国油画有关的专场拍卖,急速地推高了中国油画艺术市场的整体价格。
  单从2005年度的秋季拍卖情况来看,已足具典型意义:
  苏富比香港公司此季的“中国当代艺术”拍卖专场共拍出作品105 件,成交金额为7415.888万元,成交比率达96%;
  北京华辰2005秋拍中涉及“中国油画”的专场拍卖由“中国油画及雕塑”和“1938-1991:历史的主题”两场组成,共拍出作品225件,成交总额为5884.56万元,成交率为80%;
  中国嘉德2005秋季拍卖会的“中国油画及雕塑”拍卖专场共拍出作品219 件,成交金额达13001.01万元,成交率达92%;
  香港佳士得“20世纪中国艺术”专场拍卖共成交作品137件,成交金额为18355.554万元,名列今秋各大拍卖行油画专场成交额总排名的第一位,成交率达94%。
  


  除此之外,北京保利、北京诚轩、北京中诚信、上海国拍、东方国际、广州嘉德等拍卖行在此季也推出了涉及中国油画的专场拍卖会,成交额和成交率也都十分可观。以上数据表明,拍卖市场中涉及中国油画艺术的专场拍卖,不论从场次、拍品的数量来讲,还是从成交总额来说,都比2005年春季有了更大的规模和更好的拍卖成绩。从越来越高的成交比率来看,市场的旺盛需求是这一部分作品拍卖价格和成交金额飞速提高的重要支持。
  
  市场进入板块分区阶段
  
  中国西画及当代艺术具有低风险、高回报、少赝品的特点,已经引起了海内外收藏家的高度关注,他们看好这一收藏投资的方向,并开始积极介入。这些资金的介入已经对中国西画及当代艺术的既有价格体系带来了重大冲击,这些买家的收藏方向不再局限于传统油画、早期油画大师的作品,而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当代艺术品上,推动了当代艺术品的急剧升温。而很多原来投资中国书画的买家介入,也客观地反映了买方结构的重组趋势。在另一方面,油画和当代艺术作品有效资源的稀缺,已经成为后期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制约,目前每一个拍卖季中国西画及当代艺术品的上拍量不过千件左右,同每年十余万件的书画市场的规模尚不可同日而语,如近期仍不能有所改变,则中国西画及当代艺术品的市场价格仍会呈现持续攀升的态势。
  如果以2005年的中国油画的市场交易情况为基本研究样本,再综合参照十余年来中国油画作品的市场化进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当下的中国油画市场已经进入了板块化分区阶段,早期西画家作品、新中国美术经典、海外艺术家作品和当代油画四大板块构成了中国油画艺术品市场的基本面。
  
  


  “早期西画家”板块
  
  在2005年的油画拍卖中,这一板块的经典作品不断面市,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大陆早期油画家的作品频频创下高价,而近年来以杨三郎、廖继春等为代表的台湾早期西画家的市场抗跌性也引起人们对此的重估。徐悲鸿、林风眠等早期西画大家的作品价格涨幅居前,如徐悲鸿的油画《珍妮小姐画像》(1939年作)在北京保利拍得2200万元高价,林风眠的“戏曲题材”在拍卖场上受到大买家的普遍关注,如香港佳士得2005年秋季拍卖中的《白蛇传》以392.624万元高价成交。此板块中的其余名家,如常玉、潘玉良、吴作人、刘海粟、秦宣夫等的作品价格,2005年也都比往年的同类作品有了明显的涨幅。此次拍出的高价已经打开了人们的价格想象空间,后期走势应该可以高看一层。
  台湾早期油画家在近几年国际拍卖市场中的表现不容忽视,以杨三郎、廖继春、陈澄波为代表的台湾早期西画家群体,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品价格突飞猛进。这些油画家的作品代表了台湾区域性的欣赏趣味,并且在台湾地区的艺术品市场中历经考验,遂成为了当地文化性的标志,作品价格的涨幅引人侧目。如陈澄波的《松屯夕照图》(1932年作)在香港苏富比以226.416万元成交;廖继春《花》(1975年作)在香港佳士得的成交价为428.24万元。可见这一单元不仅走出了相对独立的市场行情,同时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新中国美术经典”板块
  
  这一板块指的是1949年至1965年、“文革”期间以及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油画创作作品,领袖和英雄是主要的创作题材,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面貌与精神特征,又被称之为“红色经典”。近年来升值较快,被一些媒体和收藏家认为是收藏投资品中的“绩优股”。2005年各大拍卖公司应势而作,上拍了大量具有影响力的重要作品。如中国嘉德秋拍的陈衍宁《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1972年作),成交价格为1012万元,高出预估价300-500元的3倍之多,创下“红色经典”油画在国内拍卖的最高纪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11月4日北京华辰首次推出了“1938-1991:历史的主题”拍卖专场,共成交作品94件,成交金额为2313.3万元,成交率为77%,参拍作品也屡创高价。从年度这一板块的成交情况看,在整体行情看好的基础上,买家的理智与成熟已经表露无疑,换句话而言并不是所有的“红色题材”的作品都能拍出高价,一些泛泛之作,一些保存情况欠佳的作品,最终也难逃流标的境遇,客观地反映了拍卖公司专业性的不够与学术鉴赏力的薄弱,以及对市场价格的高估。
  作为该板块中的代表性画家,吴冠中的油画作品在2005年高价迭出。根据2005年秋拍个人作品的拍卖成交纪录排行榜,吴冠中油画作品的价格较春拍又有明显涨幅,市场总体反映十分积极。例如,吴冠中《景山公园白皮松》(1975年作)在香港佳士得拍出了974.35万元的高价,远高于估价;香港佳士得的《江南园林图》(1977年作)也拍出了725万元的成交价,较之春季同类作品《江南园林图》(1978年作)的成交价487.6万元,上涨了近50%。
  
  


  “海外艺术家”板块
  
  这一板块目前可分为两个单元,一是以赵无极、朱德群为代表的国际油画大师,呈现出缩量而高价的特点。从购买群体而言,因其作品价格的高端以及艺术趣味的国际化,香港、台湾以及海外大买家是赵无极、朱德群作品的最大“粉丝”,而大陆市场仍有待进一步拓展。秋季两位油画家流入拍卖市场的作品数量相较于春季有所减少,赵无极作品9件,朱德群作品11件,但作品价格仍处于高位:如香港佳士得的赵无极《淹没的城市》(1955年作)拍得725万元;在香港佳士得的“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专场中,朱德群的作品《秋意》(1959年作)成交价为784.4万元。以上数据充分反映出国际艺术市场对这些艺术大师的普遍认同和继续追捧。
  另一个单元是以蔡国强、徐冰、谷文达为代表的中青年国际艺术家,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价格是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因此具有相对广泛的支持力和稳定性。近期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共同合力推动下,这一单元作品的价格明显处于上升通道之中,涨幅较大。纽约苏富比2005年秋拍中的徐冰《语言风景系列》(2003年作)成交价为48.336万美元;蔡国强的《太古的烙印》(1988年作)在中国嘉德的成交价也以13.2万元成交,值得收藏投资人进一步关注。
  
  “当代油画”板块
  
  该板块2005年度走势良好,由新兴投资点逐渐成为投资热点,整体价格涨幅惊人。特别是“当代写实油画”在市场上一向受到广泛关注,在2005年秋拍中再次成为令人瞩目的热点之一。靳尚谊、陈逸飞、陈丹青、艾轩、王沂东、杨飞云等画家作品都受到市场的强力追捧,价格攀升较快。其中,代表“经典写实”的画家,如靳尚谊的作品《室内》(1999年作)在广州嘉德拍出了319万元的价格,陈逸飞的《上海旧梦》(2004年作)在北京保利也以506万元的价格成交。代表“学院写实”的王沂东,其作品《深山里的太阳》(2005年作)在中国嘉德以506万元的价格成交。代表“乡土写实”的画家,艾轩的《二月的午后》(2005年作)在中国嘉德拍出了363万元的价格,陈丹青的《进城之三》(1981年作)在北京华辰的成交价为418万元。代表“新现实主义”的画家刘小东,其《抓鸡》(2003年作)在荣宝拍卖成交价为220万元,在2005年春拍之前刘小东还没有单件作品超过百万元的纪录,而在秋拍中就出现了4件之多。以上数据都充分反映出目前“写实油画”在国内艺术市场中的强劲实力。
  “当代油画”板块的中青年艺术家以王广义、方力钧、岳敏君、张晓刚等为代表,目前价格涨幅居前。以香港苏富比“中国当代艺术”拍卖专场为例,张晓刚《黄色婴儿系列》(1998年作)成交价为159万元,超出预估价25-35万港币的6倍;方力钧《2003.4.23》(2003年作)以152.64万元的价格成交,是预估价的3倍;王广义《大批判系列-FUJI400》(1992年作)也拍得了76.32万元。
  在国内市场中成长起来的一些更为年轻的画家,包括杨少斌、刘野、尹朝阳、季大纯、夏俊娜等,其作品在拍卖市场中日趋活跃,价格出现较大涨幅,创出多项个人作品拍卖的最高纪录。如香港佳士得的尹朝阳《纪念碑系列》(2005年作)的成交价达到了79万元;杨少斌在北京保利拍出的《亲爱的》(2004年作)创出了79.2万元的个人最高成交纪录,而春季其作品的价格仅在30 万元左右浮动;同样涨幅引人注目的还有季大纯,香港苏富比的《艺术新闻》(2002年作)的成交价为25.44万元,创出了个人画价的最高成交纪录。
  
  未来趋势预测
  
  综合多种市场因素以及以上对板块的市场分析,中国油画市场未来将会呈现出几种发展趋势:
  1、中国西画及当代艺术的市场发展速度极快,不少板块已经拥有了相对固定的收藏群体。与此同时,买家的投资和消费心态也渐趋成熟,收藏趋向日益多元化,传统的油画作品与当代艺术品都成为了买家追捧的对象。而新生代收藏者则更习惯于从学术的角度购藏艺术品,带动了学术标准与商业标准日渐趋同的良性态势。
  2、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合力推动下,未来几年内中国西画及当代艺术品市场将迅速从现在的起步阶段,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尤其是当代艺术品,越来越受到国际艺术市场的关注,海外藏家和收藏机构的大量介入不仅带来了充裕的增量资金,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3、中国油画艺术品在价格持续攀升的同时,也存在着短线投资的运作痕迹。据统计,一部分投资资金应属于短线资金,投机炒作的现象日趋频繁。这在客观上反映出该投资品类目前所具有的投资回报快的特点,然而西画及当代艺术品更适合于长线的投资和稳定的收藏,这是目前收藏投资人必须加以清醒认识的基点。
其他文献
《孟子·万章下》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文学作品的鉴赏如此,中国古代纺织品也是。因为中国古代的纺织品太丰富、太复杂了,要鉴赏实在是件很困难的事。鉴赏纺织品要知道其品种,了解其技术,读懂其图案,还要熟悉其历史背景、使用的场合、基本的用途、权衡价值等;另外,还要关注相关的服饰研究。要真正学会鉴赏,有很多先决条件和必要的专业知识积累,还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这些都要求
期刊
日本人原先没有固有的文字,是从中国大陆传人有汉字的货币和器物以后,才开始认识文字的。能说明这一问题的早期遗物,有从弥生时代后期遗迹出土的新莽(8年一23年)货币“货泉”,还有福冈市志贺岛江户时代遗迹出土的“金印”(福冈市博物馆),当时的金印并非使用印泥,而是使用封泥。这些证实了《后汉书》中关于后汉时期日本使节来访的记载(《后汉书·东夷列传》汉武帝中元二年)。此外,在丹后半岛尖端附近的古坟时代前期(
期刊
2005年11月26日至27日荣宝2005秋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终于落下帷幕,总成交近3.4亿元。其中中国书画(一)成交13639.2万元,成交率97.46%;中国书画(二)成交11856.9万元,成交率83.49%;中国书画(三)(当代)成交4368.2万元,成交率98.47%;中国油画成交4080.6万元,成交率83.17%。  从本场拍卖看,大师、名家作品的走势依然强劲,齐白石、李可染、徐悲鸿
期刊
“笔走龙蛇二十年,分明非梦亦非烟。文章满纸书生累,风雨同舟战友贤。屈指当知功与过,关心最是后争先。平生赢得豪情在,举国高潮望接天。”  这是邓拓1959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首名叫《留别人民日报诸同志》的诗词作品,从全诗看,邓拓对于他辛勤工作多年的报社和朝夕相处的同志的感情是极其深厚的。从“文章满纸书生累”一句,可以想象出当年这位党报总编辑、社长的甘苦。  但让人们难以预料的是,七年之后,即1
期刊
太平洋2005 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于12月15日顺利收槌,总成交2497万元,其中陈逸飞的《女笛手》以319 万元成交。总体来看,大多数拍品都拍到了理想的价位。  油画专场中,老一辈画家的作品受到市场热烈追捧。关良《静物》以42.9万元成交。陈逸飞的《女笛手》是画家“音乐人物”系列的一幅力作。画中少女穿着淡蓝色的长裙,金色长发,淡定地吹着一支长笛。静默无言又意味深长的面部、柔美的体态、优雅的举止以及
期刊
自南昌溯赣江而上,行六十公里即至丰城。丰城位于江西省中部,鄱阳湖盆地南端,赣江自西向东斜贯全境。境内湖溪遍布,水网发达;丘陵与低山连绵不断,森林茂密,山清水秀。历史悠久的洪州窑遗址就坐落在这里。  洪州窑最早见于陆羽著录的《茶经》,唐代就已闻名全国,是我国唐代六大青瓷名窑和我国青瓷器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和同时代的其他窑址相比,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在制瓷工艺方面多有创造,较早地掌握了点彩装饰技法、使用
期刊
12月12日,第四期中国嘉德四季拍卖会的7个专场圆满结束,总成交8807万元。  中国书画专场总成交7237.3万元,成交率79.7%。从整场成交来看,古代书画仍然是市场追逐的热点,并继续呈现出上扬的趋势。同时,在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历程中,非理性竞投的因素也越来越少。另外,关注古画的人群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前主要是海外买家活跃在拍场上,现在随着国内买家对古画的重视、理解和认同程度的提升,逐步成为
期刊
继2003年、2004年之后,2005年中国古陶瓷拍卖市场呈继续走强的趋势。不但上海、北京等各大拍卖公司再创业绩新高,天津、杭州、无锡、厦门、云南等地拍卖会或竞买会,也都表现抢眼;欧美、香港拍场都受了中国大陆的影响,拍品数量增加,拍卖场次增加,成交价也不断被刷新。    中国瓷器在国际市场屡创高价    过去的2005年,中国瓷器拍卖在国际市场屡创高价,精品纷呈。 5月2日,香港苏富比以4492万
期刊
2005年岁尾的秋拍,一向被内地各拍卖公司视为重头戏的书画拍卖不见了往日成交火爆的场面,人气低迷,成交渐冷,除了个别专场成交率达到90%以上外,大部分在50%—80%之间徘徊,行情出现回调,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寒流”。进入2006年,各拍卖公司纷纷推出迎春拍卖为春季大拍预热,但从成交结果看,成交率多在60%左右,市场人气并未复苏。唯一的亮点是油画行情被激活,启动飙升行情。    市场为何遭遇寒流?原
期刊
中国书画在内地拍卖会上遭遇寒流,艺术品投资人在一掷千金的冲动过后转入持币观望。业内人士分析,大量资金暂时还不会撤出艺术品市场,一方面是投资回报的诱惑,另一方面就是庞大的收藏群体依然承托着无限商机。  纵观内地收藏人群的结构,近30%的人是集邮和集币的忠实拥趸,另外很多人通过收藏钱币邮品之后又涉足其他项目,但对邮币市场始终保持关注。如此巨大的买方市场,对于竞争日趋激烈的拍卖业界而言,无疑是一个众人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