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与幻想与贴近生活(创作谈)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55567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组小说,我现在又不太满意,因为我觉得现在可以写得更好了,不过它们也是我付出过心血的。《完成一场行为艺术》是来源于一个灵感,我有一个好闺蜜,曾经做过几次行为艺术,我便从这得的灵感。《契约》是一个小女孩追求自由的故事。《被风席卷的城市》写的大概是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故事。其实它们几乎属于完全虚构,是一种比较“空”的虚构。现在看来,虚构,也要有根,不能空,这是我对它们不满意的点。当然最好的地方,大概在于语感和语言。
  我来北京一两年了,一直一个人生活。我喜欢这里,并不是出于虚荣心和名利,仅仅只是喜欢,就像喜欢一个人一朵花。有过很多困境,比如搬过多次家,换过多次工作,身边没有人陪伴,一个人吃饭食之无味,一个人睡觉听着玫瑰在花瓶里开;一抬眼,不知哪个城市可以去,连故乡也回不了了;一低头,还是觉得,至少可以留在这里。也愈加明白这世间的薄凉,人心的薄凉。但也会出现帮助你的人。一个帮助过我的老师写过一句话:要有走出困境的勇气和能力。生活会让人成长,改变就是成长的一种,我发现自己成长了,独立,内心所有的东西都不会说出来,能好好工作,对待得失坦然,对待情感人事淡然,可是永远不会认输;这样的经历和成长,并不是作为素材,只是让我安心,沉稳,让我对写小说越来越能驾驭,让我不会慌。
  支撑我文学和我生活的,是我的故乡,湘西。故乡是一辈子写不完的,也没有什么比故乡更值得写,故乡就是我的创作核心,我以后所有的小说,都会是写我的故乡,它是属于我内心独有的东西,谁都没有,只有我能写出。我绝望时,想起我的故乡,就被它救活了,我会想起那里的木屋,吊脚楼,山歌,溪水,火焰,巫鬼传说,想起我童年的小伙伴,春天松树林里的小白花,溪水里的螃蟹,和伙伴们在最高的山顶放纸燕,挖香草,和爸爸妈妈去外婆家。我故乡的人们,有一种坚韧的精神,是坚韧让我们的先祖点燃火驱赶野兽,是坚韧创造了民族和文化。我想让更多人了解我的故乡和故乡的人们,而我从小生活的湘西,是和沈从文大师的湘西完全不一样的。虽然远离它,也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它的怀抱,可最美好的事物总是只存在于心里和回忆中,就像爱情,我相信爱情,可我相信的爱情只存在于我的心里和回忆中。
  我以前写诗,写诗让我不开心。写诗是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大概后来我不愿意去表达内心了,所以放弃了写诗。而小说可以把所有想而不得的,所有的幻想都写出来,其实也是表达内心,可别人看不透;就算看透了,你也可以不承认,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点。写小说也不会孤独,小说里的人物会陪伴你。陪伴,是特别难得的,没有一个人能一直陪伴你。去年我养了一只美短猫,它后来得抑郁症死了,它不能陪伴我,我也不能陪伴它,而小说里的人,可以永远陪伴你。
  我接触了很多圈子,认识了很多人,各色各样,各个城市,有做影视娱乐文化的,有做软件开发的,有热衷于桌游的一大群人。他们是很普通的人,却都有各自的特点。他们的故事或者性格特点,都可以将来转化为写作素材,自然更重要的是了解更多的生活。其中有一个绰号叫“永恒”的小伙子,他是上海本地人,胖胖的,肚皮鼓鼓的,衣服都遮不住。他说话调子总拖得长长的,吃饭算得精细,喜欢玩。他永远热情洋溢,乐观,永远笑,和他在一起,好像生活不会有悲伤。我们一群朋友在上海玩时,他一个人说得不停,晚上去看电影,坐他的电瓶车,风吹得脸生疼,他却一路笑一路说:“看我的汗血宝马,又是一个漂移,超过了那辆大卡车。”我们在一起,他总是会主导全场,可他对他妻子,倒是言听计从:我们去吃鱼火锅时,他不断夹鱼片放到他妻子碗里,他的柔情和乖巧,只能这个时候看到。我离开上海时,他对我说:“西西,你说过要把我写进小说的,你要记得啊,把我的大肚子,和我的聪明自信都写进去。”还有一个人,大家都叫他“舅舅”,因为他年纪比我们大,1985年的,他是江苏人,当警察,以前在军校学习了很久。他说话很直,一身正氣,做事也干脆利索不拖沓,他和“永恒”相似的地方在于,和朋友在一起,他也总是那个领头的人。他有妻子孩子,也会在外面找女朋友,他说:“结婚就不能找女朋友了吗,我找女朋友不藏着掖着,谁都知道,除了我老婆。”我问他有没有最爱的人,他先是说了两个,一个是他军校的初恋,一个是他妻子;后来他说,他最爱的是他老婆,那个军校的初恋,只是一段深刻的感情,他妻子已经成为了他的亲人。他经常跟我们说,他军校毕业时本来可以去上海工作,还有上海户口,但是买不起上海房子,所以回了江苏,还说要每个月还房贷,保养汽车,供孩子上学,现在第二个儿子又要生了,他得给两个儿子买好房子,他说:“房子得给这两个小王八蛋买好,但是生活靠他们自己。他们成家后的生活,是好是坏,看他们造化。”他的生活,听起来好像很累,可细细一想,他总是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这些人,都是最贴近生活的,而小说,源于生活。
其他文献
一  我最早的印象里,只有那种花花绿绿的糖。阳光穿透糖纸时,会闪耀出彩色的光芒,刺眼却又美丽异常,我把它们贴在眼睛上,世界瞬间改头换面,成了另一种样子。糖太甜了,当糖饴磕磕绊绊地与舌尖轻轻摩擦时,融化出一股股心醉的味道,我感受着甜蜜在牙齿间流淌,眯起了眼睛。这是三岁那年的春天,我吃到了母亲从远处捎来的糖。整整一大包被喜庆染红了的糖,云姨抓了几颗给我后,就把它锁进了衣柜最上层的抽屉。母亲的糖在我的嘴
期刊
1837年的时候,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弟弟从莫斯科前往彼得堡军事工程学院上学,彼得堡和莫斯科之间的铁路要数年之后才开通,他们的酒鬼父亲雇了一辆马车和他们同行,七百公里的路程走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读《大裂》的感受,就和第一次去体会那段耗时一个月的旅途一样,行进又停止,好像什么都在那个时候决定了。它们具体关系在哪儿我也说不上,但既然总是想到那就肯定有点关系。  带着黄金去往荒原,经历过一场战争,和妓女
期刊
二〇一二年,我念大二,拍完短片后没有事情做,就重新回到中学的状态看小说。其中印象最深的是《黑河钓事》里的一个短篇,大概在结尾的时候写一个渔夫,撕海星,海星越来越多,他喊道:“奥梅亚拉,看看这个,上帝呀,你能明白这是什么玩意儿么?”直到现在我对“奥梅亚拉”这个名字仍是记忆尤深,但它没有任何意义。从那段时期开始,拍摄的间隙我会写一些小说,这些小说的内容也都很简单,叙述很多人痛苦但不可解决的部分。  《
期刊
上篇  我被人喊作“师傅”已经有十多年了,从三十多岁开始,一直喊到了现在。这说明我的职业剽悍程度不减,从操作手法到交谈方式,都喷涌着男人气概。面对这个称谓,我不知道从事类似职业的其他女性是怎么想的,比如修鞋匠、钳工和摩的司机,我听到过她们被称为“大姐”、“阿姨”和“大妈”,这令我感到无比耻辱。我以为这耻辱只是独属于我的——一个年过半百的肥胖女肉贩子。内衣穿两天就油腻松垮,与陌生男人们称兄道弟,任何
期刊
睡前我扫了一眼朋友圈,看到我的朋友吕贝卡写了三个字:崩溃,哭。  我就点了一个赞。然后就去睡觉了。  到了第二天早晨,我突然觉得不放心,就给吕贝卡打了一个电话,她没接。等了一会儿,她给我发来一条微信,生日快乐。我才想起来我生日,不过是农历的,我自己都不记得我的这个农历生日。  我就说好吧既然是生日,咱俩开个气泡酒唱一下歌吧。  她说好,等一下拎个蛋糕过来。  我接到吕贝卡的第一个电话是她搭错车了,
期刊
没有鸟鸣的时间无法构成清晨  無论失眠,梦魇,欢娱,或伏枕长哭  你都得在夜的狭长软管中排队,蠕动  多少年来,那窗纸被啄开的洞穴  那玻璃上映现的鸟喙的反光  那独奏或协奏的古老的晨光曲  那神秘舞台徐徐旋转的齿轮的中轴线  那精微而深刻的雕刻时光的技艺  那燕尾服,那喉部的滚动,那弓弦跳荡的第一缕水光  秘密被传递,训诫跨出门槛  书籍被打开,诵念或抚摸,咖啡承受吻痕  而在静默的某个片刻,曦
期刊
为《竺可桢国立浙江大学年谱(1936—1949)》探询资料,2016年暑假,我们自驾走了一趟浙大西迁路。正如陈坚师在为拙著《重走西迁路》作的《小引》中写到的:“泰和、宜山、遵义、湄潭,是我们的前辈曾经驻足的地方,是曾经大师云集、思想纵横的地方,是浙江大学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诞生地,说她们是浙大的精神故乡,当毫不为过。”于是,我们的一场以浙大西迁地为中心的自驾游,也像拥有了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既得以回
期刊
瑞尼尔·哈特柏(Reynir Hutber):  视觉艺术家,实验电影人,音乐人。从事多种艺术媒介的创作,包括表演艺术、装置、雕塑和新媒体等。他经常利用数字信息的可塑性创造视觉作品,通过展现人体不可能完成的长时段身体耐力和“去真实化”的脆弱行为,勾勒出真实与虚构,可见与不可见,自由与被剥夺状态的边界线。对数字技术的批判使用是他的实践核心,在过去几年里,他在欧洲各地如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布鲁塞尔和
期刊
这些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事了。记忆是细碎的,很大程度上是不准确的,骗人的。我不敢说它们有什么意义。  首先浮现在脑海的是房子,最重要的事情在此处上演。  相邻十来间一款一式的房子,前后七八排:楼高四层,灰水泥墙,暗朱红漆木门和窗框。巷子平整,不见哪一户凸出或凹进。如果站在半空,会觉得这一区的“切边”整齐。  房屋前门带小园子,杂花绿叶藓苔从墙上蹿出,但人们多从后门出入。至少,我们是这样。因之,
期刊
很多年里,除了我们几个“太阳石诗社”的老家伙,江湖上鲜有人知道杨庆祥写诗。说起当年的太阳石诗社,真可谓怪才云集:如今风靡网络的北大万能文艺青年彭敏,海淀身残志坚的四大才子之首何不言,写古诗“不知春色不伤神”的段莹,长发飘飘取名字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顾城,远走高飞的文湘慧,以及后来接班、一手将社团经营破产的任牧张学振等等。我大一时因为诗社组织的一次诗歌比赛懵懂入伙,此后经年,不能自拔。大约是在某次例行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