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致在中唐时期,以边鸾的作品为代表,花鸟被作为独立的主体去表现,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花鸟画”科。之后,工笔、写意、白描、没骨等多种表现形式的花鸟画作品陆续出现。五代时期,花鸟画产生了“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两种不同风格流派。经过宋代画院的大力提倡,黄筌一派一时成为花鸟画的主流。黄筌父子画花擅长赋色,线条精细,以写生见长;徐熙以墨笔勾勒轮廓,略施丹粉,以生动之意见长。[1]之后徐熙之孙徐崇嗣创没骨画法,画花鸟用颜色进行精细晕染而不用墨笔,“效诸黄之格,更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图’,工与诸黄不相下”[1]。但是,继承没骨画法的画家极少。随着北宋后期文人花鸟画尤其是君子题材墨画兴起,元代文人画大盛,明清两朝出现陈淳、徐渭、八大、石涛等大写意水墨花卉的代表画家,没骨画法逐渐“失传”。
自南朝齐、梁开始,江苏常州就是画艺兴盛之地,绘画名家较多。明中期,常州画家孙隆的花鸟画逐渐形成“墨色相兼、没骨写意”的独特风格,成为常州画派“没骨写生”创作方法的源头之一。明初,花鸟画家唐宇昭、唐炗父子和恽寿平常在常州半园探讨“没骨”写生之法。据李佐贤《书画鉴影》(续修四库全书本)记载,恽寿平从很早就开始研究没骨画法,他在顺治十四年(1657),就以没骨画法画牡丹图扇。他回忆自己早年与唐炗摸索没骨花鸟画的经历,说:“余与唐匹士研思写生,每论黄筌过于工丽,赵昌未脱刻画,徐熙无径辙可得,殆难取则,惟当精求没骨。酌论古今,参以造化,以为损益。”①他和唐炗研究如何写生,思考黄筌、赵昌和徐熙的得失,认为只有徐崇嗣的没骨法最适合研习,再以古今大家和自然造化作为参考。梳理好思绪后,恽寿平以北宋徐崇嗣为归,大胆尝试,一洗时习,恢复和发扬了久已失传的“没骨”画法,为花卉写生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恽寿平自述:“没骨牡丹,起于徐崇嗣,数百年其法无传。余为古人重开生面,欲使后人知所崇尚也。”虽说没骨之法起于徐崇嗣,但是恽寿平“重开生面”,其中种种努力,可说是其独创。恽寿平曾把没骨写生比喻为失传的名曲《广陵散》,这正是没骨花卉在他之前已处于失传状态的真实写照。②王翚说南田“近世无与能者”(王翚《题恽寿平〈国香春霁图〉》),方薰说“南田氏得徐家心印,写生一派有起衰之功”[2]。而没骨技法的复生,对其后中国传统花卉画的风格走向有巨大的影响。
惲寿平恢复和发展了失传的没骨花鸟画法,其没骨花卉去脂粉华靡之态,复还本色。他独创了“点花粉笔带脂,点后复以染笔足之”的点染同用技法。在画面构成上,恽寿平注重色、墨、水的充分调和互渗,并利用在纸上或绢上的自然洇润而使之形成轻薄鲜亮的美感,营造出灵动清爽的艺术效果。他虽讲究形似,但又不以形似为满足。因其个人对“逸气”的追求,他的作品往往具有文人画的情调和韵味,受到社会的广泛喜爱,从者趋之若鹜,形成了以南田风格为核心的“常州画派”。“常州画派”中既有恽氏没骨花卉所传弟子,如马元驭、范廷镇等,也有恽氏后人恽源景、恽珠、恽冰等继承其衣钵之人。此外宫廷画家蒋廷锡、邹一桂等人,也受到恽南田的巨大影响。
马元驭是恽寿平的得力弟子,是清代花鸟画进程中的代表人物,与宫廷花鸟画重要人物蒋廷锡关系很近。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说他得南田之传授,“名于时,逸笔尤佳”。马元驭没骨绘画的题材比恽寿平更加广泛,马元驭画中的题材更加通俗,更接近普通人的生活。[3]马元驭喜在熟绢上作画,绢的质地紧致细腻,着色效果较为突出。在纯熟掌握没骨花鸟画法的基础上,他把没骨设色与线条勾勒进行巧妙融合,以浑圆劲爽的用笔,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面貌。如《荷花》中,马元驭用水和粉,将盛开和将开未开之牡丹的不同姿态表现得真切而微妙,荇藻则以淡笔抹出。荷叶临风舞动,荷叶的舒卷向背各尽其妙,灵动飘逸;荷花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显现出超凡脱俗的气质和幽雅恬静的格调。此作兼有没骨、工笔的画法,兼备富艳与清逸之气,明丽清新,笔致俊逸,意境幽远。马元驭用没骨之法将荷花画得浓郁华丽,又巧用线条,避免勾勒法常见的刻板。马元驭的双钩技法传给了女儿马荃。吴德旋《初月楼续闻见录》记载:“时武进恽冰,画以没骨名,而江香以勾染名,江南人谓之‘双绝’。”江香便是指马元驭的女儿马荃,其受马元驭影响而继承南田遗风,她所勾染的花卉之作与恽冰的没骨花卉被时人合称为“双绝”。
和《荷花》设色浓郁而不显刻板相比,马元驭的《花溪好鸟》则表现出了设色简淡而不失变化的特点。《花溪好鸟》表现了风姿绰约的桃花和柳树,桃花花朵疏密相间,柳树吐出嫩绿的新芽,枝叶巧妙穿插,春意盎然。而身形各异的八只鸟则使得画面洋溢着蓬勃的生命力,鸟儿姿态各异,活泼热闹,以不同品种以及一、二、二、三的数量排布,手法写实,色彩明快简淡却不显单薄,并且富于变化,用笔洒脱清隽,充满生机。马元驭开始走出恽寿平冷逸空灵的风格,画面显得更为热闹。
恽冰为恽寿平族侄孙女,是恽氏家族传世作品最多的女画家。清乾隆时,总督尹继善将恽冰的画“进呈孝圣太后,高宗(乾隆)见赏,题诗嘉奖,声誉大起”。中国美术馆藏《花鸟》为恽冰“拟南田公赋色”画成。南田尝云“画菊难”,又说“画菊最易近俗”,因此恽寿平画的菊花大多色调清丽冷逸。恽冰的写生花卉善于用粉,喜用白线在花瓣边上晕染,画面精细秀丽而富于变化。此作中,恽冰学习“南田赋色”,色调清新淡雅。南田曾在《画跋》中曰:“前人用色,有极沉厚者,有极淡逸者。其创制损益,出奇无方,不执定法,大抵秾艳之过,则风神不爽,气韵索然矣。惟能淡逸而不入于轻浮,沉厚而不流于郁滞。傅染愈新,光辉愈古,乃为极致。”“青绿重色,为秾厚易,为浅淡难。为浅淡矣,而愈见秾厚,为尤难。惟赵吴兴洗脱宋人刻画之迹,运以虚和,出之妍雅,秾纤得中,灵气惝恍,愈浅淡愈见秾厚,所谓绚烂之极,仍归自然,画法之一变也。”尤其是到了恽寿平晚年,其没骨花卉技法纯熟,基本风格趋向淡雅、清逸,作品明净脱俗、一尘不染,体现出一种萧散和凝练效果③。“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恽寿平语)恽寿平曾在《画跋》中对菊花摄情:“九月,在散怀阁,斟秋芥茶,朗吟自适,为丛菊写照。传神难,传韵尤难,横琴坐思,庶几得之丰姿淡忘之表。深秋池馆,昼梦徘徊,风月一交,心魂再荡,抚桐盘桓,悠然把菊,抽毫点色,将与寒暑卧游一室,如南华真人化蝶时也。”若移情于物,物我合一,这样的作品自然感动人心。菊花的精神,正体现了南田所说的“士气”“逸气”,表现了文人的清高孤傲之气。此没骨菊花是恽冰画作中与恽南田画风最为接近的一件作品。恽冰在此作中以“之”字形构图,表现了秋天的自然景物。画面左下角,盘旋而起的山石凝聚起蓬勃向上的力量,红、黄、蓝、白色菊花掩映其中,其上枯枝栖有两莺鸟,顾盼有情,似在絮语。画中景物虽多,但层次分明,右下角低矮的石头、枯枝平衡了构图。画家用接近花色的笔勾画菊花花瓣,以没骨之法表现叶子和枝干,再用深色勾勒叶筋、叶脉。整幅作品在秀雅之中含有一种凛然的韵致,传达出苍润疏淡之美。画家在起承转合、疏密曲折变化中,增添了作品幽静质朴的意境。从整体上看,恽冰作为女性画家,她对物象的描绘更为精致、细腻,具有较强的装饰意味。
“超法自然,合于自然”即是王翚眼中不用墨笔,全以彩色染成,能够表现物象阴阳向背、曲尽其态的没骨之法的重要特点。而这,也应是清代“常州画派”得造化之意的重要追求。
自南朝齐、梁开始,江苏常州就是画艺兴盛之地,绘画名家较多。明中期,常州画家孙隆的花鸟画逐渐形成“墨色相兼、没骨写意”的独特风格,成为常州画派“没骨写生”创作方法的源头之一。明初,花鸟画家唐宇昭、唐炗父子和恽寿平常在常州半园探讨“没骨”写生之法。据李佐贤《书画鉴影》(续修四库全书本)记载,恽寿平从很早就开始研究没骨画法,他在顺治十四年(1657),就以没骨画法画牡丹图扇。他回忆自己早年与唐炗摸索没骨花鸟画的经历,说:“余与唐匹士研思写生,每论黄筌过于工丽,赵昌未脱刻画,徐熙无径辙可得,殆难取则,惟当精求没骨。酌论古今,参以造化,以为损益。”①他和唐炗研究如何写生,思考黄筌、赵昌和徐熙的得失,认为只有徐崇嗣的没骨法最适合研习,再以古今大家和自然造化作为参考。梳理好思绪后,恽寿平以北宋徐崇嗣为归,大胆尝试,一洗时习,恢复和发扬了久已失传的“没骨”画法,为花卉写生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恽寿平自述:“没骨牡丹,起于徐崇嗣,数百年其法无传。余为古人重开生面,欲使后人知所崇尚也。”虽说没骨之法起于徐崇嗣,但是恽寿平“重开生面”,其中种种努力,可说是其独创。恽寿平曾把没骨写生比喻为失传的名曲《广陵散》,这正是没骨花卉在他之前已处于失传状态的真实写照。②王翚说南田“近世无与能者”(王翚《题恽寿平〈国香春霁图〉》),方薰说“南田氏得徐家心印,写生一派有起衰之功”[2]。而没骨技法的复生,对其后中国传统花卉画的风格走向有巨大的影响。
惲寿平恢复和发展了失传的没骨花鸟画法,其没骨花卉去脂粉华靡之态,复还本色。他独创了“点花粉笔带脂,点后复以染笔足之”的点染同用技法。在画面构成上,恽寿平注重色、墨、水的充分调和互渗,并利用在纸上或绢上的自然洇润而使之形成轻薄鲜亮的美感,营造出灵动清爽的艺术效果。他虽讲究形似,但又不以形似为满足。因其个人对“逸气”的追求,他的作品往往具有文人画的情调和韵味,受到社会的广泛喜爱,从者趋之若鹜,形成了以南田风格为核心的“常州画派”。“常州画派”中既有恽氏没骨花卉所传弟子,如马元驭、范廷镇等,也有恽氏后人恽源景、恽珠、恽冰等继承其衣钵之人。此外宫廷画家蒋廷锡、邹一桂等人,也受到恽南田的巨大影响。
马元驭是恽寿平的得力弟子,是清代花鸟画进程中的代表人物,与宫廷花鸟画重要人物蒋廷锡关系很近。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说他得南田之传授,“名于时,逸笔尤佳”。马元驭没骨绘画的题材比恽寿平更加广泛,马元驭画中的题材更加通俗,更接近普通人的生活。[3]马元驭喜在熟绢上作画,绢的质地紧致细腻,着色效果较为突出。在纯熟掌握没骨花鸟画法的基础上,他把没骨设色与线条勾勒进行巧妙融合,以浑圆劲爽的用笔,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面貌。如《荷花》中,马元驭用水和粉,将盛开和将开未开之牡丹的不同姿态表现得真切而微妙,荇藻则以淡笔抹出。荷叶临风舞动,荷叶的舒卷向背各尽其妙,灵动飘逸;荷花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显现出超凡脱俗的气质和幽雅恬静的格调。此作兼有没骨、工笔的画法,兼备富艳与清逸之气,明丽清新,笔致俊逸,意境幽远。马元驭用没骨之法将荷花画得浓郁华丽,又巧用线条,避免勾勒法常见的刻板。马元驭的双钩技法传给了女儿马荃。吴德旋《初月楼续闻见录》记载:“时武进恽冰,画以没骨名,而江香以勾染名,江南人谓之‘双绝’。”江香便是指马元驭的女儿马荃,其受马元驭影响而继承南田遗风,她所勾染的花卉之作与恽冰的没骨花卉被时人合称为“双绝”。
和《荷花》设色浓郁而不显刻板相比,马元驭的《花溪好鸟》则表现出了设色简淡而不失变化的特点。《花溪好鸟》表现了风姿绰约的桃花和柳树,桃花花朵疏密相间,柳树吐出嫩绿的新芽,枝叶巧妙穿插,春意盎然。而身形各异的八只鸟则使得画面洋溢着蓬勃的生命力,鸟儿姿态各异,活泼热闹,以不同品种以及一、二、二、三的数量排布,手法写实,色彩明快简淡却不显单薄,并且富于变化,用笔洒脱清隽,充满生机。马元驭开始走出恽寿平冷逸空灵的风格,画面显得更为热闹。
恽冰为恽寿平族侄孙女,是恽氏家族传世作品最多的女画家。清乾隆时,总督尹继善将恽冰的画“进呈孝圣太后,高宗(乾隆)见赏,题诗嘉奖,声誉大起”。中国美术馆藏《花鸟》为恽冰“拟南田公赋色”画成。南田尝云“画菊难”,又说“画菊最易近俗”,因此恽寿平画的菊花大多色调清丽冷逸。恽冰的写生花卉善于用粉,喜用白线在花瓣边上晕染,画面精细秀丽而富于变化。此作中,恽冰学习“南田赋色”,色调清新淡雅。南田曾在《画跋》中曰:“前人用色,有极沉厚者,有极淡逸者。其创制损益,出奇无方,不执定法,大抵秾艳之过,则风神不爽,气韵索然矣。惟能淡逸而不入于轻浮,沉厚而不流于郁滞。傅染愈新,光辉愈古,乃为极致。”“青绿重色,为秾厚易,为浅淡难。为浅淡矣,而愈见秾厚,为尤难。惟赵吴兴洗脱宋人刻画之迹,运以虚和,出之妍雅,秾纤得中,灵气惝恍,愈浅淡愈见秾厚,所谓绚烂之极,仍归自然,画法之一变也。”尤其是到了恽寿平晚年,其没骨花卉技法纯熟,基本风格趋向淡雅、清逸,作品明净脱俗、一尘不染,体现出一种萧散和凝练效果③。“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恽寿平语)恽寿平曾在《画跋》中对菊花摄情:“九月,在散怀阁,斟秋芥茶,朗吟自适,为丛菊写照。传神难,传韵尤难,横琴坐思,庶几得之丰姿淡忘之表。深秋池馆,昼梦徘徊,风月一交,心魂再荡,抚桐盘桓,悠然把菊,抽毫点色,将与寒暑卧游一室,如南华真人化蝶时也。”若移情于物,物我合一,这样的作品自然感动人心。菊花的精神,正体现了南田所说的“士气”“逸气”,表现了文人的清高孤傲之气。此没骨菊花是恽冰画作中与恽南田画风最为接近的一件作品。恽冰在此作中以“之”字形构图,表现了秋天的自然景物。画面左下角,盘旋而起的山石凝聚起蓬勃向上的力量,红、黄、蓝、白色菊花掩映其中,其上枯枝栖有两莺鸟,顾盼有情,似在絮语。画中景物虽多,但层次分明,右下角低矮的石头、枯枝平衡了构图。画家用接近花色的笔勾画菊花花瓣,以没骨之法表现叶子和枝干,再用深色勾勒叶筋、叶脉。整幅作品在秀雅之中含有一种凛然的韵致,传达出苍润疏淡之美。画家在起承转合、疏密曲折变化中,增添了作品幽静质朴的意境。从整体上看,恽冰作为女性画家,她对物象的描绘更为精致、细腻,具有较强的装饰意味。
“超法自然,合于自然”即是王翚眼中不用墨笔,全以彩色染成,能够表现物象阴阳向背、曲尽其态的没骨之法的重要特点。而这,也应是清代“常州画派”得造化之意的重要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