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55868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感情和信念端正。如何在美术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有效实现“以美育德、以美促德、以美辅德”,是所有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和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美术课堂;德育渗透;绘画德育
  魏书生说过,“教书育人”要先育人再教书。美术教育是学校教育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必然渗透德育教育。美术教育不是培养画家,而是培养具有一定美术素养、符合时代发展的公民。美术教育是一种形象化、艺术化且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审美教育。美术教学是美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拓宽学生的知识,给学生以积极良好的思想影响。美好的艺术形象,可以向学生展示出美好的社会生活画卷和人生画卷。如果说美育重在动之以情,那么德育重在晓之以理。只有有情,才能达理,情理结合,方能导之以行,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对于美术课堂活动具有极大的兴趣,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
  一、在基础教学中自然渗透德育
  美术基础知识本身没有德育因素可言,那么如何挖掘美术基础知识中间接的德育因素,使德育在基础知识教学之中有机渗透呢?通过教学总结,我认为必须准确无误地完成基础知识教学,同时抓住基础知识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自然地渗透。巧妙地抓住基础知识与德育的关联点,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例如:我在讲“色彩”这一基础知识时,利用某“色相”与德育内容的吻合渗透德育。我在黑板上方挂上一面中国国旗,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答:“是一面中国国旗。”我又问:“国旗是什么颜色的?上面的五颗星又是什么颜色的?”学生答:“国旗是红色的,五颗星是黄色的。”然后,我指出“国旗上的两种颜色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原色之中的两种”,随即板书课题。接着,我生动地讲解了“红旗”与“五颗星星”的象征意义,学生的爱国之心、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油然而生。当大家了解三原色后,再分析其他的颜色并采用多媒体展示,比如绿色代表生命、活力,紫色代表神秘、浪漫等,使原本枯燥的基础知识课活了起来。
  二、在绘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利用绘画课丰富多彩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传授基本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要寻找最佳时机,采用最佳方法渗透德育。不同技法不同对待,在技法的要求上,巧妙地与德育挂钩。从悟道到晓理,进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边掌握技能边接受德育教育。
  例如:上“图案”一课时,我在原有学习的“牛”纹样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技法在纹样中改画、添画。很快,“牛”的纹样被学生改成了繁花似锦的高楼、彩虹云梯、剪纸等。学生在改画中,强化了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能展示中国元素,不忘爱国的精神。
  三、在手工教学中,灵活渗透德育
  手工制作也是学生喜欢的课型。它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灵活性,对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手工制作课中认真挖掘德育因素,能培养他们积极向上、踏实勤劳的生活态度。
  如“圣诞节”主题活动,采取先讨论再小组合作的方法,教师出示以废旧物材料设计制作的“圣诞老人”“雪人”“雪花”等,让学生知道平常生活中,没有用的包装盒、饮料瓶等废旧物品,只要我们换个视角看它们,利用它们的外形、色彩,经过巧妙的加工创造,它们就会变成外形精美、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品了。“卡通的圣诞老人”“漂亮的小铃铛”等学生作品,让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实用的角度认识它们,还能从科学的角度开拓学生思维,目的是不但让学生养成环保意识、练就变废为宝的能力、培养艺术创造能力,还体现“美术·人文·科学”融合为一体的现代美术新教育精神。
  美术教师不但要从自身做起,而且要随时随地,不放过任何一次在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机会,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育人功能。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能让学生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让学生在美的境界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作者简介:毛瑜(1988— )女,山东莱州人,学士,助理讲师,初级职称,研究方向:美术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青岛,虽然仅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有着浓郁个性特色的城市文化。本文通过对青岛的历史、移民文化的特征以及独特的建筑风格进行分析,揭示了青岛多元化城市文化风格的由来,提出了对青岛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建设,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青岛;文化;多元化;个性特色   一、青岛的发展历史   《胶澳志》中说:“青岛,在青岛湾内不足一海里”,“山岩耸秀,林木蓊清”
期刊
摘 要:教师被认为是高压力职业,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尤其大。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事业的建设者,她们的状态直接影响着幼教事业的发展,所以,我们要重视幼儿教师职业压力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缓解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应对措施   目前,教师工作压力过大已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国内一些对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的研究,大多
期刊
学校的教育特色能够体现出学校多样化办学的宗旨,能够超越以往的标准化教育。当前教育处于一个深化改革的宏观背景中,努力塑造学校的教育特色,能够帮助学校提高教育的品味,提升办学的质量,使学生在个性发展上得到促进。   一、学校特色教育概述   学校特色教育指的是在先进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形成一种独特的,与教育规律相符合的,而与其他学校不同的办学模式。它是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制约校企合作的多个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校企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口号,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合作的校企合作道路,是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各个职业学校都在寻求多种校企合作方式,积极探
期刊
写作能力是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体现。新编高中英语教材突出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高考写作所占的分值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在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农村高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成了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笔者以高中学生英语写作中出现的常见问题为突破口,寻求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途径。   英语写作可分为三个阶段:思维、组织、表达。首
期刊
摘 要:本文从文化,尤其是价值观的角度分析了英语恭维语的规律及规约及其深层的原因,对跨文化交际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恭维语;跨文化交际;差异   恭维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及最常见的言语行为。人们在运用恭维语时,总会有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恭维语在实施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谈话双方的社会地位、称赞的内容或对象等差异,其实就是文化差异的反映。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与英语语言国
期刊
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中各个成员的信仰、观念、风俗、行为和社会习惯的总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靠,不可分割。我们学习英语,如果只停留在纯粹的书本知识上,不去了解西方文化,就不能很好地掌握英语。了解西方文化,对于学习英语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民族习俗与英语学习   民族习俗主要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由民族风俗和习惯所形成的文化。中西方在这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体现
期刊
摘 要:哲理散文《像山那样思考》在现实教学中一直没有得到重视,而且在教学实践中出现许多教学“误区”。本文从东西方文学文本特色、传统文本解读局限、教学的精神追求等角度来分析这篇文章所应当注重的问题,以及在教学中的反思和感悟。   关键词:文本解读;文本灵魂;精神追求   《像山那样思考》是美国生态伦理学家也是著名作家利奥波德的代表作,环保主义者将它奉为“绿色圣经”,对其顶礼膜拜,可见其在社会发展中的
期刊
摘 要:新课改是教学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它是崇尚新时期教育理念的素质教育,因为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学习、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教学活动,是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高一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从各个方面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打造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一思想政治课教学;高效课堂;实践探索  在新课改理念的影
期刊
摘 要:农村小学的课堂多以教师传授知识、讲授教材为主,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再加上农村学生生活单一,见识少,锻炼的机会不多,造成了学生不愿说、不敢说、不会说的现象,制约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从学生上课质疑解疑的能力来看,大部分学生不能主动发言;有些学生即使发言,也是词不达意,声音极轻,没有自信;有些学生干脆是“金口”难开。对此,我们一直在思考、在交流、在探索,试图找到一种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