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的胜利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3834079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内各地正如火如荼地争夺名人故里、大打文化牌的时候,欧洲城镇亦在激烈地竞争着“文化城市”,在我们这个时代,哪里有文化,又真的需要文化吗?英国思想家弗兰克·富里迪(Frank Furedi)在《知识分子都哪里去了》(Where Have All The Intellectuals Gone)一书中说:“当知识被当做产品的时候,它与它自己的文化和思想根源之间的联系就变得模糊不清了。知识越来越被视为技术性操作的产物,而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果。”
  尽管今天教育培训、出版等行业获得了爆炸性发展,社会却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低智商现象。组织被敦促要学习,公众被敦促要终身学习,在这个知识分子的知识权威被广泛质疑的时代,在人们的脑中,知识被赋予了肤浅的、几乎平庸的特性。弗兰克·富里迪说:“由知识经济商人沿街叫卖的知识,实际上是知识的世俗化漫画。”《牛津字典》(The Shorter Oxford Dictionary,1963)对庸人(philistine)的定义是这样的—一个欠缺人文文化的人;一个只对物质和日常事务感兴趣的人。
  什么人算是知识分子?罗恩·艾尔曼(Ron Eyerman)提出,把脑力劳动者与知识分子区分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知识分子这一身份“不是产生于与社会地位相关的工作,而是其他方面的兴趣”。成为一个知识分子与谋生方式无关,在于他是否为思想而活,是否在追求真理。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知识分子越来越失去其重要性,整个社会对知识分子产生了普遍的疏离感。在过去,无论是对于支持知识分子的人,还是对于敌视知识分子的人来说,知识分子都会被非常认真地对待,尽管他们时常被一些人视为因过度聪明,而成为困扰社会的因素。
  话说回来,如果没有知识分子,人类的文明史还剩什么?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和赫尔曼·西蒙(Hermann Simon)所指责的MBA教育的失败,大前研一所批评的低智商社会,无非是社会在知识分子被边缘化后的一些显像而已,在知识被工具化的今天,可谓见怪不怪。
  知识分子为什么会被边缘化,一方面是市场的能量使然,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人在自觉地反精英。随着民主概念的深入人心,民众并未真正将特权阶层推倒,也未真正改变生而不平等的现象,反而将另一种社会精英—知识分子弃之墙角,智者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在教育上,技术教育代替思想启蒙,同时反英才教育论成为主流。弗兰克·富里迪还说出了另外一个原因—“(人们)意识到人在了解未来方面的无能为力;随之而来的对待知识的相对主义态度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微观的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关注取代了对知识的追求”。
  学术自由变得可以讨价还价,弗兰克·富里迪在书中说:“在一个知识生产完全受实用考虑驱动的世界里,我们已经失去了共同决定如何重视知识、如何肯定知识的能力。失去意义后,知识更多地是专业人士、专科学者和专家的财产,而不是公众的财产。”弗兰克·富里迪最后强调:“要向民众提供社会所能给出的最高水准。”
  一个天津的出租车司机曾戏谑地对我说:“这个社会嘛,知识分子上花轿。”
其他文献
2008年6月,石油价格已经飙升到139美元一桶。对于石油半数依赖进口的中国来说,石油业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行业,而是关乎国家经济安全的本钱。本文以BP公司的历史为主线,回顾一百余年的世界石油业历史,这里面有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和重大的管理变革。这些宝贵经历足以引为镜鉴……     国家与企业    BP在其百年历史中,有73年时间都是一家国家控股企业。英国政府并不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由于石油
期刊
美国人理解不了杜拉拉,就像中国人理解不了阿甘一样    杜拉拉的故事不过是一个有点傻冒的菜鸟级员工,在外企凭借自己的苦干,完全走正道而一步步飞黄腾达的职场轨迹。这在职场再正常不过,没有惊心动魄的钱塘大潮,只有零七八碎的日常事务;没有华山论剑式的惊险场景,只有职场入门的普通招式;没有九阴真经式的秘籍奇术,只有日积月累的日常修炼。没有大奸大恶或者超凡绝伦的极端人物,只有同你我差不多的芸芸草民。当然,多
期刊
每个人的一生都要在组织中度过,组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世纪初,管理学家们就对组织问题进行过研究,尤其是马克斯·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奠定了组织原理的基石。但是,直到1937年,古立克在《组织理论笔记》中提出组织理论一词之后,各种有关组织的研究才有了统一的名称。  在当代组织理论中,马奇和西蒙的《组织》一书,占据了学术鳌首。他们把以前的组织理论,统统称为“古典组织理论”。马奇认为,古典组织理论有两
期刊
现代企业作为一种组织体系,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得到了社会科学家的关注,他们从各个角度对企业提出理论解释。马奇在提出组织行为模型之后,将其组织理论同经济学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企业行为模型”。相比较之下,组织理论是试图去创造一个清单,指出组织中所可能发生的一切事情;企业行为理论更倾向于寻找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相关的事情。两种理论有着侧重点的差别:动机、满意、计划、
期刊
3人以上的企业会形成某种文化,10人以上的企业会存在势力帮派,50人以上的企业必然有公司政治。虽然许多职业经理人都深恶公司政治,但是作为一种公司的附属物,你可以厌恶、蔑视它,但是你无法回避它。公司政治是如此如影随形地深入到企业各个层面。   我和张三曾共同供职于广州某大型的企业集团—其主体为国有企业,但有民营资本参股其中。那一年公司打算上市,但缺乏国际化人才,所以董事会决定打破常规,从外部引入一些
期刊
马奇的书不好读,他本人也是一位别具一格的学者。在公众那里他十分低调,甚至在管理学界也谦逊得令人吃惊。据说,他上课的开场白是“我现在不是、过去也一直不是有意义的”。他用的是relevant这个词,在表达出无价值、无意义的含义之外,向学生们显示出他的与世无争、远离现实、不急功近利的象牙塔色彩。在管理学界,那种口出狂言、气吞山河的人我们见多了,像马奇这么谦逊,倒是十分稀缺的。  马奇坚持自称他是一名教师
期刊
  
期刊
由于民营企业自身规模特性,在其初期阶段往往规模较小,即使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其社会资源和金融资源相对国有或跨国企业仍有不足。企业自身抗风险和生存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一旦有来自于企业外部或内部的问题发生,民营企业将面临裹足不前甚至破产倒闭的命运。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民营企业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增长,关注民营企业安全问题对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都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吴晗
期刊
工作和生活是否是对立的?对于不少人来说,答案很明确—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我们为了生活,而必须工作,但工作最好不要侵入我们的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的状态下,人们变得疲惫、麻木甚至怨天尤人,当然更失去了创造力,也无法真正享受生活。在哲学领域将人分为动物我、社会我和精神我,作为动物的我们要谋食,否则肉体无法生存下去;作为社会一员的我们,要应付组织的不同要求,恪守其职;我们工作的目的往往正是为了应对这两
期刊
论及科学管理,许多人往往把注意力集中于技术层面。实际上,它所包含的思想远比其技术手段重要得多。只有完整地了解钢铁公司和新教伦理的有机组合,才能真正掌握泰罗制。     技术:最省时省力  在泰罗看来,以往的管理方法,往往导致工人“磨洋工”。对此,泰罗重点展开以科学方法取代经验主义,首先从工时研究入手,在伯利恒钢铁公司做生铁搬运实验。他在准确测时的基础上,把工人的动作分解成基本动作,研究出最省时省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