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素材的策略探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ssddff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初中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以及价值观念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将实践活动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素材中,能为教师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带来增益效果。基于此,文章介绍了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活动的概念及内涵,论述了将实践活动融入教学素材的意义,并提出了有效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实践活动;道德与法治课;融入;教学素材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选材多以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基础,在贴合当前时代特色的同时,又注重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来塑造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但仅仅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让学生只从理论上对知识进行认知,还达不到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理论认知和实践应用同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将实践活动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素材中,将学生熟悉的社会现实生活引入教学过程,能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认知基础,是道德与法治课重要的教学手段。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活动的概念及内涵
  实践活动是以新课程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以社会活动或社会实践为方式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或围绕某个教学内容开展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实践活动属于对知识进行应用的实践课程,包含着广泛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依据》中指出,教学中教师应丰富课程资源,并主动对它进行开发、应用,使其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活动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内容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实际的生活经验理解课堂知识,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教育即生活”,主要特征是将教学内容生活化,通过活动将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形象地呈现出来,让学生获得某种实际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并内化知识。
  二、 实践活动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素材的意义
  将实践活动的相关内容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素材中,对提高教学的感染力和成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实践活动可以对道德与法治课的教材内容进行完善和补充。实践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可以对各行各业的前沿成果进行揭示、对最新科技创新的应用进行探索、对传统的文化和历史遗迹进行参观、对先进人物的事迹进行宣传以及对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进行整理等,这不仅让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得到了丰富,还能对课本中的抽象理论进行更多的实践注释;其次,实践活动能提高教学的成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涉及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国情国策、道德法治、生命教育和社交关系等版块组成,学生在学习时普遍感觉十分抽象,如果在教学中能大量开展实践活动,教学就会更有感染力,也会对学生更有吸引力,比如在对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进行讲解时,就可组织学生对一些历史博物馆进行参观,通过实例讲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的变化,这样的实践活动说服力强,能有效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成效性;最后,有利于带来更大的教学价值。道德与法治课重在正确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教师既是知识内容的传授者,更是思想工作者,要做好思想工作则必须深入实践,将教育教学的主题进行挖掘,带着问题和学习目的去开展实践活动,并通过实践活动挖掘出其中的育人元素,从而将现有的教学素材重新整合搭配,带来更大的教学价值。
  三、 选择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素材即教师在教学时使用的各类教学资源,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和讲解教学内容的依据。教学素材的功能是能够详细说明教学内容,作用是有效辅助学生理解、认知知識,因此在选择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素材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一)实践活动的开展应与课堂教学目标一致
  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活动与普通教学活动的开展有一定差别,因为它既要以活动的形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又承担着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践行以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有效培养的责任。当教师围绕某个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时,该活动不仅要对课堂理论知识进行有效延伸,还要起到总结课堂学习的作用,这样的实践活动才能在“知”与“行”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并最终引导初中生在活动践行中内化各种道德和法律规范。因此,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和结果都应与课堂教学的培养目标一致,实践活动的各环节都应紧扣课堂教学内容的主题,从而确保实践活动结束后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实践活动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育活动的开展是以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作为主要形式,教学活动具有明显的实践性特征,实践活动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教学手段,也必须彰显实践性强的特征:首先,学生所参与的实践活动必须建立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并与现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认知水平相符合,也即教师应根据生产、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来设置活动,使得活动能对学生有所启发;其次,学以致用,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实践活动的开展应以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旨在通过活动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实际经验,为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积累知识储备。
  (三)实践活动应具有可开发性
  可开发性指实践活动的内容、环节以及结果均能开发、转换为课堂教学所使用的素材。一方面指开展实践活动后,教师应对其主题、主旨等有效元素进行提取,从而形成相关的理论知识,这属于一种教学创新;另一方面指将已提取出的元素与现有的教学资料进行有效整合形成新的教学素材,从而带来更大的教学价值,这样的整合实则是对教学资源的再创造。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活动不局限于教学大纲的限制,其开展方式是十分多样的,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将实践活动进行开发利用,从而实现对原有教学资料的完善和更新。
  四、 实践活动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策略
  (一)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合理组织实践活动   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活动时,应紧扣课文的知识点,并对活动的各环节进行精心设计,从而让教学中的重难点在活动中得到体现。因此教师应在认真研读教学大纲的基础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活动将教学的主要内容呈现在学生眼前。以“美好集体有我在”一课为例,该课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教师可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班级内的各类答题竞赛,学生为了达到竞赛获胜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从而在团队协作中呈现出“1 1>2”的效果。竞赛结束后根据学生的表现:有的学生表达较强,主要负责答题;有的学生梳理能力较强,主要负责材料的收集和撰写。教师将本次活动的有效元素进行提取,总结为“各司其职,协同合作”的教学素材,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即能理解:个人为集体贡献力量,能够推动集体发展,同时,个人也能在集体中得到关心和关爱。
  (二)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
  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各类实际场景中,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生活经验,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接轨,有利于学生的正确理解和健康成长。以“家的意味”一课为例,该课旨在通过让学生感受家的亲情进而明白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道理,家是学生最熟悉的场景,教师可组织学生在某个周末和父母进行家庭角色置换的活动,要求学生在当天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在这样的角色转换以及劳动付出过程中,学生更能感受到父母日常为自己的付出,活动结束后学生再以作文的形式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进行表达,教师提取出“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等元素形成教学素材并讲解,学生自然能理解自己平时获得的家庭温情都来自父母对自己的无私奉献。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家庭的亲情,更引导他们追溯到亲情的源头,学生内心会油然生发出一种“感恩父母,回报父母”的意识。
  (三)组织与时代特色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
  时政性强是道德与法治课最重要的特征,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应与时代特色紧密相连,学生才能更好地感受到学科魅力。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时政敏感性,在选择、设计实践活动时,与当前的时代特点、时政热点等密切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创新驱动发展”一课时,学校可与当地的相关企业进行联动,组织学生参观企业,近距离感受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后效益、规模上带来的变化;又如讲授“建设美丽中国”一课时,组织学生郊游或义务植树等活动,学生在充分感受大自然美好的同时,也自然能明白中国的绿色发展、生态发展战略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对活动中的“时代”元素进行提取并形成教学素材,从而促进学生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关系着民生大计,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就在自己身边。
  五、 结语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任务的深入推进,中国的中学教育逐步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发展为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是加强学生理論认知的重要手段,也是响应国家号召、促进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是国家教育根本任务的主要承担者,而教师是该任务的具体实施者,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在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也能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并由此形成正确的是非辨别能力以及道德价值观念,从而实现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
  [2]陈雨梅.道德与法治课堂情感体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2).
  [3]陈春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体验式教学方法探讨[J].新课程:中学,2019(4).
  作者简介:苏林芳,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现今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潮流,各种新的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有效运用,这些新的教学方式虽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会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整性,部分教师在实际的教
摘 要: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才评价标准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其中,着重强调人才各方面的能力所产生的影响。就当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可以很明显发现:城乡接合部地区初中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较差,这对部分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都产生了影响。由此可见:研究城乡接合部初中学生自主管理问题与对策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希望本篇文章能够对相关工作人员产生一定启示,更好地推动教学工作、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城
摘 要:初中音乐课堂使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文章分析了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开展师生互动的教学意义、基本原则,并从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设计多样化的师生互动形式、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等方面,提出构建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互动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音樂教学;师生互动  一、 引言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有利于构建师生之间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并且
摘 要:学生为适应社会需要、推动自身终身发展所必备的能力及品质就是核心素养,教育领域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强调,教师应注重学生家国情怀及个人修养的培养,并且针对学生创新实践及自主研发予以重点关注,借此才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的目标逐步实现。基于此,以实践为基础的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思想上指引学生良好发展。  关键词:实践;高中历史学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严重冲击了传统教学模式,出现了较多新思想与新方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出重要作用。教师开始关注素质教育,转变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利用新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全面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文章主要讨论多元化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希望可以提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运用  一、 引言  语文属于语言类学科,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广泛。注重学习语
摘 要:教育是一本学不完的大书,这本大书会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所以教育不应该只是教授知识,还应该教授如何做人的道理。而现代社会各种信息开放且繁杂,有很多对于中学生的负面的东西,教师如果不很好地去引导,去纠正,这种影响可能会伴随一生。文章就目前中学阶段思想教育工作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着重在如何创设阅读会话情境,来提升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提供一些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创设阅读会话情境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中提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美国心理学博士戈尔曼指出:童年是塑造人生情感倾向的重要時机。《新纲要》指出:艺术是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良好手段,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良好工具。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满足幼儿审美情感需要的教育,幼儿喜欢涂涂画画,他们对美术有一种天然的嗜好,他们通过
摘 要:进入信息时代以后,高中数学教学工作也发生了改变,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与形式,利用微课能够重新焕发出课堂的生机,提升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上的积极性。基于此,文章针对微课在高中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其他教师提供一定参考,促使微课能够得到有效应用,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微课;运用  一、 引言  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根据教育领域的需求产生了更多的教学形式,
摘 要:自主游戏的开展,可以引导幼儿的健康成长,使其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提升,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共同参与,能够增进彼此在游戏当中的交流互动,有助于良好人格素养的培养,因此应该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掌握混龄自主游戏的实施要点,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总体目标,不断创新组织方式及策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文章对混龄自主游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意义进行分析,提出混龄自主游戏实施中的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持续推进,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关键内容,尤其在素质教育阶段,核心素养不仅是学生当前知识积累与技能掌握的关键素质,更是未来成长与发展的必要品格,是当代学生必备的素养与能力。因此,文章即以小学语文为研究方向,通过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导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原则与有效策略,进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资源与环境。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语言文字运用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