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盆景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jugj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两年迷上了做盆景,大大小小做了十几盆,盆景成品讲究“悬根露爪”,通过蟠扎、裁剪等技术让树木完成一种造型,达到一定审美效果。满足了这些条件才能称为盆景,一个成型的盆景,需要数年甚至十年,数十年的时间。按这条件,我那些还不能称为盆景,姑且算作盆栽吧。
  这些盆栽,每一盆都有一个故事呢。
  一次去世博园参观一个大型盆景展,见几个人围着一盆景品头论足,走过一看,吃了一惊,此盆景匠心独运,枝条蟠扎得新奇精巧,花朵也控制得恰到好处,绽放的花朵就如枝头挑起的几个小灯笼。再仔细一看花的品种,“金丝梅”,不就是我老家满山都是的“棵倮”吗?不由失笑。后来,我特意去山上选了一棵枝丫多点,树干造型好一点的,挖回来种园里,第一年就开了花,花朵比山野间的要大,颜色也更深,蜜蜂蝴蝶来得也更多了。
  小叶女贞也是我从山上采集的,在院里生长多年,由于四季常绿,叶片总泛着微微油光,父母也很喜欢,照管得很细心,如今已两米多高,父亲按有限的园林技术,剪成圆筒状。有段时间,他看我回去就捧着一本关于盆景制作的书看,以为我对园艺很有研究,于是要求我把女贞剪成一个酒瓶状。父亲爱喝点小酒,所以对酒瓶感兴趣。可惜,我的园艺技术太臭了,所以没能完成他的愿望。
  盆景植物中不加组合就能单独成一个品牌或形成一个流派的不多,火棘算一种。火棘就是农村俗称的“救兵粮”又叫“救救粮”,名字里离不开一个“救”和一个“粮”字,皆因灾荒年代,有人真把此种树上的果实当成粮食来吃,救过人的命,灾荒过后,渡过灾难的人见此果磨出的面粉跟辣子面差不多,于是充当辣子面贩卖。前一种叫救人,后一种就是坑人了。火棘易成活,萌发力强,生长迅猛,十来年就成粗桩,加上花朵厚实,结果率高,于花于叶于果,一年四季皆有可观。
  认识一个盆景技术高超的园艺工作者,一次他问我,玩不玩火棘盆景,玩几年了。我说玩啊,已经快成型了。他立马劝我,火棘盆景没什么玩头,七八年勉强有型,六十多年就整株枯死。听他之言,不觉惊笑,六十年还短吗?是不是常与植物亲近的人看惯了岁岁枯荣,感受过昙花一现,抚摸过松柏百年不朽,在时间长短的衡量方式上较异于常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啊!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零零散散十几种,这些盆栽都是我心系的东西,不在家时候,父亲母亲就成了编外管理员,浇水锄草,认真劳力,就如哺育幼时的我们。小时家贫,勉强吃饱,父母却天生有种植花草的习惯,上山砍草,进地耕作,看见奇异少见的花草,总会撅回來种在院子里当成装饰。受他们的影响,我们从小就喜爱上了植物。
  母亲前段时间去山上,看见山顶的盘地松矮小蓬松,觉得好看,取了两棵回家,没种活,我遗憾了好久。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整面山坡金黄的时候,秋天来了!  母亲开始忙碌起来。白天自不消说,晚上,如水的清辉洒满四合庭院,秋虫唧唧,树影婆娑,母亲坐在蒲团上,一边麻利地掰扯着玉米棒子,一边讲些忠孝节义的故事,年幼懵懂的我依偎在母亲身边,呆呆地看着月亮偷偷在云彩里穿行。  只是初小毕业的母亲,却有满肚子故事,多得如同天上数也数不清的繁星,如同魔术师帽子里五彩的绸带,每天不重样,却总也讲不完。故事总是以“从前”来开头,而我经常
期刊
我太公是一位本分厚道的庄户人,生了三个儿子:大公、我祖父和三公。因家境贫寒,哥仨都没念上一天书,三公十八岁那年就给村里地主刘坑佬做长工。  三公长得牛壮马大,犁耙耖扎稔熟,垒田塍一天三亩六收工见日头,毛谷四箩一担挑。他虽不知之乎者也为何物,但记性好、声腔好,一口山歌能唱得牛停蹄,鸟敛翅,柔时似流水,亢时如震雷。  刘坑佬家有水田旱地百十亩,还有几个山头几个坳的林子,家道殷厚,为人却尖钻刻薄,不然咋
期刊
从香格里拉市区出发到双桥,骑上藏民们备好的马,我悠然徜徉于春的怀抱,马蹄声轻悠,过河过溪,穿林踏草,一条羊肠栈道把我引到了美丽的碧塔海。  殊不知,当年这里曾经是血与火的战场,生长在这里的杜鹃花也曾经受过枪林弹雨的洗礼。  1957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军步兵四十二师一二四团挺进香格里拉地区,遵照川滇平叛指挥部的决定,由丽江军分区政委陈杰和一二四团副参謀长郭根旺率领二营四、五、六连、团工兵连
期刊
药隐在草中,星星点点地开花,不紧不慢地结籽,绿得和青草没有两样,却可识得,对称于茎上长叶者,必有毒之性,为药。是药三分毒,凡毒药三分,上下左右搭配。  小时我随爷爷,田埂地头跑,识得不少种草药,比如:葵菜,治疮肿;荨麻,疗风咳;龙葵,保肝脏;野薄荷,解鱼虾毒;夏枯草,助睡眠;车前子,止咳嗽;如此等等,有病地头走,总有一款子草药相对应。儿时闲不住,乱窜,虫咬、蜂蜇是常有的事,扯把猪耳草、奶腥草,揉揉
期刊
清明前后,上党大地还没从冬季荒枯的沉睡中苏醒,人们就开始念叨起黄芽菜了。“风一变软,就有黄芽菜吃咯!”奶奶用围裙包着哭闹的小孙儿,分明是在诱惑。  “头茬韭菜得勤浇水,不然赶不上黄芽菜。”见当家的男人坐在院子里抽闲烟,女人着急了。  “人家那小闺女,长得嫩黄芽似的,可不能胡来哩!”上了年纪的妇人悄着声儿叮告村里的年轻后生。  “过两天摘了黄芽菜,给俺娘送点去。”新媳妇想回娘家,送黄芽菜算得上是个过
期刊
我真想知道父母给我起的乳名到底是叫“言中”,还是叫“言忠”。  长大后,对于父母为啥要给我起这个名字,而不是像他人父母那样,虎年出生的就起个“虎生”,兔年出生的就起个“卯子”等等,不得其解而又不敢问父母,父母也没有说其为何。反正觉得自己的名字比别人的好,心里坦然,无忧无虑。再后来,多少学了点文化,稍微懂点事儿了,加上父母的严格要求,自己多少明白点,父母起这个名字,是他们的寄托,希望我是个忠诚老实能
期刊
那年冬季,我们到三妹家串门。兄弟姐妹围着火炉烤火,我在房前屋后转悠,发现院坝坎边有盆绿色植物,叶子很像韭菜,但比韭菜茂密葱茏,好大一堆挤在一起,非常可爱。我问妹夫这是什么花儿,他说不知道。离开的时候,我想要那花,妹夫取来塑料袋,将花连根带土装进袋里送给了我。  没想到这花生命力极强,数九寒天了不见枯萎,越长越绿。我想这可能是一兜儿四季常青的小叶兰草,只要好好养护,很快就会开花的。  记不清是哪一天
期刊
我的老家在豫南乡间蓼北平原上。在人们的思维定式中,平原往往都是肥沃的,可我们那土地是贫瘠的,既不肥,也不沃,土壤板结,质地坚硬。可就是这瓷实的岗土,一锹剁下去能卷锹口的硬地,却生长着槐树。  我小时候,家里穷,时常饿得胸腔瘪瘪、肋骨根根爆出、黄皮寡瘦、脸如菜色。尤其是春荒时,挖野菜、捋榆树叶、够槐花、逮鱼摸虾成了农家孩子必修的主课,一点也含糊不得。在农村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谁家槐花树上的槐花自家人采
期刊
一片秋叶安静地落在石阶上,没有声息,它静静地卧在青色麻石上,叶茎还是那么分明,没有忧伤,只有坦然和宁静。它老了吗?  薄雾缭绕下的紫云山,怀抱老祖寺,托着碧云湖。红墙黛瓦,雕梁画栋,飞檐斗角。一袭黄袍,手执念珠,步履轻盈,从幽巷深处走来。这庙宇,这僧人,这回廊,似乎构成一幅画,一个传说。他们似乎是千岁宝掌从梁武帝年间一直走到了现在,整整走了1800年。一年多来,我常常回忆那画面,那份幽静。在城市的
期刊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故,为人师者,曾一直是社会与大众所尊重者。老师,和那些英雄一样,更一直是我心中最敬重的偶像。  王淑兰,我的启蒙老师,小学一至三年级都是她教我。她是一位严慈兼具的高个老师,一直梳着类似女籃五号的短发,飒爽干练,讲课一丝不苟,班风纪律严明,对学生关爱有加,学生多对这位“厉害老师”又敬又怕。  在家乡的村镇,政府、学校等单位都在前街,且学校是坐落在前街的最前面,我家是在后街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