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区”不可无,处置要慎重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wygah02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应不应该有禁区?我以为读什么,不读什么,应该有点限制,这个限制的范围有多大,界限划在哪里,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具体分析对待,不能什么书都一律开放。“读书无禁区”这个提法是不那么恰当的。
  书是人类知识的结晶。人类的文明是靠书籍来传播的,所以把书称为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是很恰当的。但是正象人类物质的食粮有美恶的不同,精神的食粮也有良莠之分。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当今出版的书,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书,累计起来,真是恒河沙数,无法计算,其中有毒的书是不少的,这一点谁也不会否认。这样就要有所选择,对少数毒性较大的书,就应该有所限制,除少数专家、研究人员以外,不让一般人看,特别是不让青少年看。如果这种限制就算是“禁区”,这个“禁区”就不应该冲破。如果这就叫当“褓姆”,我觉得当这样的“褓姆”并没有什么不好。有人在哇哇坠地以后,不就是靠“褓姆”喂乳汁长大的吗!
  在读书上设置的限制,对青少年应该略为严一点。因为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世界观没有完全定型,心灵稚弱,缺乏辨别是非的坚强能力,有很大的可塑性。为了让他们健康成长,有高尚的情操,优美的道德,我们应该供给他们精美的精神食粮,引导他们多读好书,而不应让他们去吸食毒品,痛饮精神上的劣质酒。这样弄得不好有的人就有可能慢性中毒而颓废堕落。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我国经历了十多年的动乱,许多青少年沾染了不少的恶习气,有的人可以说是浑身污浊,这一点尤其重要。因此,诸如《蒋介石文选》、《蒋经国文选》之类的书,我们现在并没有出版,即使有一天果然出版了,恐怕也以不让他们读为好。至于色情的书,诲淫海盗的书,我也是不主张让他们去读的。因为在缺乏必须的鉴别力的情况下,很难使他们不受书中的观点、倾向的影响。如果是一本色情的书,主人公有许多污秽得难以入耳的话,有许多荒唐不经的行为,也很难担保他们不去学习。来一个“读书无禁区”,图书馆对所有的书都一律开放,海关也一律允许进口,大家都看,皆大欢喜,对广大青少年来说,是弊多而利少的,鄙人不敢苟同。
  说青少年读了坏书,心灵会受腐蚀,有人就出来反对。他们的理由是在林彪、“四人帮”猖狂肆虐之时,青少年既没有书读,也没有戏看,一切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当时的社会道德、社会风气却坏得无法再坏了,以证明青少年的颓废堕落和读什么书并无关系,这道理可以讨论。林彪、“四人帮”指知识为反动,认科学为罪恶,使我国的青少年一代白白地荒废了十多年的时间,两手空空,什么也没有学到,这确是事实。但是,林彪、“四人帮”也不是什么书也不让青少年读的,他们强迫青年读经过歪曲的所谓儒法斗争的书,读一个小学生日记,读“流氓加白痴”张铁生的事迹,这些都在我国的青少年一代打下了烙印。有些人至今不讲道德,不尊敬老师,恶语伤人,动不动造反,和这个都有一定的关系。精神的污秽要靠精神的甘露来涤荡,多读好书,提供能使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是治疗他们心灵创伤的一个重要手段。
  和青少年相比,成年人的世界观已经定型,政治上逐渐成熟。他们具有独立的判断能力,思想不会轻易地随周围的环境所左右,以至读了几本坏书就改变自己的政治倾向。在读书上对他们的限制就应该放宽。有些反面的书,甚至骂共产党的书也是可以看的。接触一点反面教材,头脑就能复杂起来,可以增强免疫力。再就是比较负责的领导干部和宣传干部、广大的理论工作者、新闻、出版和教育工作者他们担负着教育群众的任务,同时又是思想战线上的前哨战士,要和各种错误的思想、理论进行战斗,限制就更应该放宽,凡和他们业务有关可以看的书,恐怕都应该允许看。要批判一种错误的理论、观点,如果对宣传这种理论、观点的书连看都没有看过,批判又怎能打中要害?又怎能有战斗力?但是,即使对他们,限制也还是存在的。至少涉及军事机密、国家经济机密和外交机密的一些书,是他们中的多数人所不能阅读的,或者是一个短时期中所不能阅读的。不管喜欢不喜欢,也还有这么一个小小的“禁区”。有这么一个“禁区”,也许为少数人所不乐意,却是党和革命的利益所需要的。
  除了以上的区分,还有读书和研究的区分。读书有禁区,研究却不能有禁区。比如蒋介石是现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要了解中国的现代史不能不研究蒋介石这个人。一个人以读书者的身分来说,也许读不到蒋介石的书,如果作为一个研究工作者要研究蒋介石这个人,那就应该让他读蒋介石的全部著作,否则研究工作就无从进行。比如《金瓶梅》目前在我国还是一部禁书,如果有人作为研究工作者要研究这部书,那就应该向他开禁,而且不能只让他读“洁本”,应让他读完整的本子,并对各种不同的版本加以对照鉴别,这样才能对这一著作从政治和艺术上作出恰当的评价。一个人也罢,一部著作也罢,它作为研究的对象,不应该存在什么不让了解的秘密,所以研究不能有禁区。
  有的同志援引法律来论证读书不应该有禁区。我以为对读书作一点限制,设置一点禁区,不属于法律的问题,而是从思想教育的角度提出来的,属于道德的范围。《金瓶梅》可不可以读,《蒋介石文选》可不可以读,法律管不着;读了以后只要不教唆人犯罪,也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更谈不上子起同志说的“逮捕判刑的问题”。但是,在我们的国家里法律不加限制,而在其他的条例规章上加以限制的事有的是。例如不准随地吐痰,开会不能迟到早退,公共场所不能抽烟,法律并无明文规定,但却是不允许的,违反了要受到舆论的谴责。以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理由而反对读书要有“禁区”,这是混淆了问题的性质。
  迄今为止,明确提出读书无禁区的有李洪林和子起两同志,细读他俩人的文章,觉得都缺乏理论的应有的彻底性。李洪林同志的文章题目叫《读书无禁区》,内容却是主张设置“禁区”的。例如他明确说:“任何社会,都没有绝对的读书自由。自由总是以一定的限制为前提”,“对于那种玷污人类尊严,败坏社会风气,毒害青少年身心的书籍,必须严加取缔。”这样的说法和《读书无禁区》的标题岂非南辕北辙。这个矛盾是怎么来的呢?1979年第七期的《读书》上有一个小小的“编者附记”,给我们揭开了谜底。原来李洪林同志自己给文章所加的题目是“冲破读书的禁区”,“读书无禁区”的标题是编者加的。“冲破禁区”可以理解为是要冲破人为的禁区,按长官意志随意设置的禁区,而不是要冲破客观必须存在的合理的禁区。如果是这样,那么“读书无禁区”,就不是李洪林同志的本意,是编者强加给他的。子起同志的文章在观点上要明确彻底得多,但也留下了漏洞。他主张《匪区逃出记》之类的书,只要“在它的扉页上写明白‘此书造谣(或颇多造谣)。如何对待,请读者自己考虑’。”图书馆照样可以出借,但对《金瓶梅》却似乎是例外,“除以影印本供应专家、学者之外,应该编印洁本,公开发行。至于怎么洁法,洁到什么程度,可以研究。”可见,他也主张能够公开发行的只是《金瓶梅》的洁本,那么非洁本的《金瓶梅》至少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禁区”了。大概子起同志也感到非洁本的《金瓶梅》毒性太大了,因而也就顾不得前后矛盾,反对起自己那个“读书无禁区”的说法来了。不过我倒还是替子起同志担心,纵然他读的书很多,恐怕也不敢担保,《金瓶梅》就是当今世界天字第一号的大毒草了,如果又有更毒的书出现,或者从国外流传到中国来,又该如何处置呢?是禁呢还是不禁?是出洁本呢还是不出?
  最后,还想对《读书》的编者提点意见,李洪林同志文章原来的题目《冲破读书的禁区》,立意明确,而且题文一致,为什么非要改成《读书无禁区》?这样尖锐是尖锐了,却不准确,只是向前稍稍多走了一步,正确的东西就变得不正确了。我们说“科学无禁区”、“理论无禁区”这是对的,但不能随意地把这样一个命题套用到别的问题上去,否则,“舞台无禁区”、“言论无禁区”,诸如此类地引用下去,事情就难办了,不知编者以为然否。
其他文献
座谈薛暮桥著《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    薛暮桥同志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是一本好书,也很受读者欢迎。出版这本书,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我们邀请了经济学界几位同志座谈这本书,下面是这次座谈会的发言记录选刊:    联系实际敢于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余学本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这本书的最大特色有两点。首先是勇于求实,讲究实际,探讨问题。党的三中全会提出八字方针以后,不管是
期刊
回忆一套标志中美文化交流的丛书    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金桥在太平洋上架起以后,在介绍和研究现代美国文学方面,已出现了冬尽春来,百花争艳的新气象。这自然而然地唤起了我在三十一年前经手出版的一套标志着中美文化交流的文学丛书的回忆。这套书共十八种,二十卷,一九四九年一次出齐。出版时正值上海解放前夕;出书后,全国人民欢欣鼓舞,迎接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诞生,这套在当时确实有些不合时宜的丛书,便默默无闻地被人们
期刊
最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旧文四篇》一书,这是钱钟书先生从自己发表过的文章里,选了四篇,合成的一个集子。这个集子总共还不到一百页,可是,你读完之后,就会觉得它的分量是很重很重的,因为它蕴含着作者渊博的知识、精深的学问和学术上的真知灼见。  第一篇《中国诗和中国画》,澄清了中国文艺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事实,即中国旧诗和旧画有标准上的分歧。过去盛行一种看法,认为中国旧诗和中国旧画有同样的风格,表现同样
期刊
粉碎“四人帮”以后,不论是理论界,还是文艺界,还是科学技术领域,争鸣的空气日渐浓厚,确实让人高兴。  但是,也许是林彪、“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的流毒还未清除,也许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根子太深,总之人们还不习惯于民主生活,在争鸣中常常出现一些不协调、不正常的东西。那就是名曰争鸣,实际上仍是一股风,一个调,甚至形成一面倒的“批判”。  批判本来也应是争鸣的一种形式,那就是批驳对方的论点,阐述自己的观点
期刊
读了上一期邬华翔同志的文章,深深感到现代迷信不破除,几乎无法前进。  邬文说,“现在,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抓住一点错误大肆渲染,妄图以此否定毛泽东同志毕生的功绩”;“针对这种倾向,李剑同志提出要大力歌颂毛主席,何罪之有!这怎么算是‘搞个人崇拜’、‘宣扬个人迷信’呢?”;“严秀同志为什么对歌颂毛主席如此反感呢?”看来,严秀同志大概是属于“别有用心的人”之群的了。  从严秀同志的《论“歌德派”》文中,不存
期刊
法国思想家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思想家欧文,是十九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著名的代表。他们的学说,总的说来是空想的、无法实现的,但是其中却包含着十分可贵的无数真理的天才预测,他们堪称为自己时代的“真正的文化英雄”(列宁)。因此,科学社会主义的导师们尽管对他们的空想总是严格地批判,但始终对他们怀着极大的敬意,并且教育进步人类特别是工人阶级,要对这份历史遗产,对这些“文化英雄”们的著作“给以特别的注意”。  
期刊
正确评价唯心主义,之二    唯心主义作为唯心主义,一般说来是反动阶级的世界观,是维护反动阶级利益的理论工具,是精致的宗教,是醉熏熏的哲学,“发疯的”哲学。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要求对唯心主义从本质上进行深入的彻底的批判。但是这并不是说可以对唯心主义不进行具体分析而一概否定。唯心主义的具体情况是很不一样的,有各种各样的唯心主义。在这方面经典作家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可以作为我们研究这个问题的方法上的指针
期刊
明史杂谈之二    廷杖、廉耻、气节,这三个名词,看起来它们之间毫无关系,却形成了明朝一代的风气。三者之中,廷杖作用最大,引起了后面两个问题。  我国封建社会的每个朝代,都有自己一套刑法,犯了罪的被剥去衣裳,鞭打一顿,叫鞭刑或笞刑,这在封建刑法中是很普通的。但是廷杖,就是臣子触犯了皇帝,在朝廷上当众扒掉裤子,打一顿屁股,轻则血肉横飞,重则毙于杖下,这却是明朝独特的创造。在它之前那么多的封建王朝,没
期刊
笑话和漫画,我看颇象一对孪生兄弟。所不同的是表现手段。一是以文笔,一是画笔。当然前者还可以用口头传播。“四人帮”垮台以后,我们对文学艺术各方面的问题,似乎都有较明确的理解了。于是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局面。接下来,那怕余悸未能全消,漫画毕竟也从四方八面陆续出现了。唯独幽默文学还少见。笑话更是绝无仅有。看到的,无非是外国来的政治笑话。  说到笑话,我国本来就有很好的传统。史记里提到的淳于、优旃、东方
期刊
一曲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赞歌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首都演出的德国著名戏剧家布莱希特著、丁扬忠译的《伽利略传》,引起了观众的广泛注意和热烈赞扬。这是一出以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为题材的优秀剧作,又是一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赞歌。  伽利略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的伟大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幕布一拉开把观众带到三百七十多年以前的意大利。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