嬗变与创新:高校校园标语的修辞批评

来源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DAN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修辞批评是一个系统地探讨和阐释修辞行为的过程,伴随着社会发展、青年人审美情趣、高校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当今高校校园标语在语言修辞上明显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印记,有效地加强了国家教育方针的宣传与渗透,陶冶师生道德情操,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推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其他文献
一、郑执的写作前史rn在双雪涛(1983-)、班宇(1986-)、郑执(1987-)这一批“新东北作家群”作家中,郑执常常被认为是最晚开始写作的.这大致是基于《平原上的摩西》 (《收获》2015年第2期)、《逍遥游》 (《收获》2018年第4期)、《仙症》(2018年“鲤·匿名作家计划”首奖)这三部代表作的发表顺序,也是基于大家关注到的郑执的作品量,《仙症》获奖之前郑执从未在文学期刊上发表过作品.然而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忽略了郑执在写于2018年下半年的《仙症》之前十多年的写作前史.如果一定要考证登上文坛的
期刊
一rn难以忘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陈平原、钱理群、黄子平合作过一篇重磅文章——《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①.在这篇文章里,他们提出要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观照,将其放置于“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下,描述并勾勒出其基本的轮廓.其中特别对于“以改造民族的灵魂”的总主题和以“悲凉”为基本核心的现代美感特征,做出了精神和美学层面的判断.于是,在一个极其开放性的视域之下,他们展开了对二十世纪前八十余年中国文学的梳理、阐释,试图做出审美界定或理论定位.在讨论大量书写中华民族蜕旧变新的历史进程的文本及其总体美感
期刊
一rn近年来,双雪涛、班宇、郑执三位东北作家的文学创作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进入我们的视野.他们的作品在《收获》等文学期刊发表,斩获诸多文学奖项.李陀、王德威、孟繁华、张学昕、刘大先、黄平、丛治辰、刘岩等著名作家、学者纷纷撰文,从不同角度对这三位作家展开了研讨,甚至引发了学术论争.同时,他们的影响并非小众,《刺杀小说家》 (双雪涛)、 《我在时间尽头等你》 (郑执) 、《逍遥游》 (班宇) 、《平原上的摩西》 (双雪涛)等作品都被改编成电影,部分还在贺岁档上映,呈现出他们在纯文学领域和大众文
期刊
目前,大学对学生的课程成绩一般由期末考试,加上出勤分数构成,这种流行的期末考试“一锤定音”形式显得单一,也不够客观公正.为全面提升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势在必行.OBE教育理念强调产出导向,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产出”在内容、方式、方法和效果等方面是多元的,在对学生的“学习产出”进行评价时,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评价内容要多样化、评价方式要动态化、评价标准要个性化.这样的评价才会促进学生的学习、确保学习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翻检现当代文学史,文学地理与写作主题相互关联,存在众多地方性写作谱系,以地理空间归纳命名的作家作品系列不胜枚举,已成为文学创作关键词集合.诚然,以地方性知识塑造一地的文学时空体,承载地方特色与地方生活,关涉故乡与他乡、进城与回乡等行动向度,是作家面对一个难解的中国时择用的经久不衰的叙事策略.当文本系统观照起地理空间的某些较小单位,以地方性书写深入中国的局部,进而以地方的人文表情和文化肌理呈示一个不可替代的中国的总体性象征时,“地方”便变身为“世界”的对等物 ①.
“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种处理文学与历史情境之间的牵绊的尝试,其核心方法论是捕获中国现当代历史进程中的整体性.近年来崭露头角的“新东北作家群”正契合了构建“整体性”的要求,他们的作品以东北为场景,但是并没有讲述地方化的故事——他们笔下流淌的是关于国家、历史、普遍现实的叙事,正如黄平所言:“从\'地方\'回到\'国家\',从\'特征\'回到\'结构\',从\'怪诞的人\'回到\'普通的人\'”.①《平原上的摩西》对于历史经验的处理是重回宏大叙事和“
期刊
为打破传统“封闭式”教学的瓶颈,地方高校“文学理论”课程应立足于本校的办学定位,通过整合本土文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拓展教学时空,完善教学考核体系,构建书本和课堂、理论和实践、学生和教师以及学校和社会相融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中文人才.
文章基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基本原理,通过成绩优秀大学生在某一学年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定向动机流发展变化轨迹分析,阐释自我系统与定向动机流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两者之间内在的复杂动态关系.研究发现: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和学习经历三元结构都可能成为定向动机流的触发和维持因素.这三者还影响着定向动机流的动杰非线性的历时变化.
一rn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看起来波澜不惊的生活,什么时候就有了一个意外的停顿,平常流水一样遵从惯性的节奏,在这样的停顿里有了变奏的部分.当然,停顿只是一个比喻,其实质是因为外界环境的某些重大变化,让人脱离了行动和思维的日常状态,视野不再被捆缚于每天面对的工作和人事,或者抬起眼看看未来,或者回身去看看来路,心中有了些跟以往不同的想法,原先因为无法集中精力而沉入往事迷雾中的桩桩件件,忽然清晰起来,似乎有了可以理解的迹象.如果置身如此情境的人是个写作者,她或他恐怕要忍不住坐下来,讲述那个逐渐清晰起来的世界.
期刊
忝列兵强马壮的“谢门弟子”之列,我一直不敢写文章谈论自己的导师谢冕.作为诗歌爱好者,我算得上是中国“新诗潮运动”的亲历者,“朦胧诗案”爆发时,我刚从福建师大毕业,进省报任诗歌编辑,想发舒婷诗稿“未遂”,却因宣扬孙绍振老师的“崛起”理论而挨批.至今还有人记得当年我在当时充满火药味的诗歌讨论会上抱着舒婷大哭的场景.等到1990年代中期我从日本归来进入北大随谢冕老师读博时,不仅“新诗潮”的“崛起时代”已经落幕,连“诗歌”本身也开始退场.当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的我带着与生俱来的诗歌梦想来到晚秋的北大校园圆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