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调的诗歌之低

来源 :大地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shiaijiuj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清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师范大学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1963年10月生于山东省博兴县,先后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教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2月调北京师范大学。曾讲学和访问德国、瑞士、新加坡等国。曾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学术奖学金。
  
  下半年收到的民刊出乎意外地多,以致于让我疑心又出现了“民刊复兴”的迹象。两三年来因为受到网络媒介的冲击,民刊数量似乎一直在趋减,一些老牌的名刊相继停刊,但今年以来又多了起来,一些新创刊的读物如周瑟瑟等人的《红色玩具》、丁成等人的《音囊》,还有阿翔主编的《大象诗志》等都在视觉和质量上有夺人耳目之感。罗列其中比较重要的还有如下几种:
  
  《诗参考》总第二十六期,二○○八年十一月出刊,中岛主编;
  《大型诗丛.诗》(新死亡诗派)总第十三卷,道辉主编;
  《赶路诗刊.伸出所有的手———诗祭五.一二四川大地震》,任意好主编;
  《赶路诗刊》(江西专号)总第六期,任意好主编;
  《独立》总第十四期,二○○八年八月出刊,发星工作室整理;
  《大陆》纪念号,二○○五、二○○六、二○○七合刊,总第五期,二○○八年六月出刊,郁郁统筹;
  《诗歌与人.五.一二汶川地震诗歌写作反思与研究》总第二十期,黄礼孩主编;
  《坚持》复刊号,二○○八年春夏卷,总第五期,广子、赵卡主编;
  《剃须刀》二○○八秋冬季合刊,张曙光、桑克等合编;
  《存在诗刊(作品集)》总第七期,存在诗刊编委会编;
  《外省》总第四期,二○○八年九月出刊,简单主编;
  《诗歌现场》二○○八年冬季号,总第五期,朵渔主编;
  《陆(福建诗歌专号)》总第二期,陆诗歌论坛编;
  《追寻诗页》总第七期,乔书彦主编;
  《不解诗歌年刊》二○○七卷,总第二卷,余怒等编。
  
  限于篇幅,暂只录这些,有一些虽属于民刊,但通过出版社名义公开出版,或属于官方作家协会主办,故不列其中。这些刊物绝大多数观感精美,印装质量不在公开刊物之下,作品质量略有参差,但总体上都属“专业感”很强的刊物。这里我不想一一评述它们的短长,只想借其中的“低诗歌丛书”:谈一个问题。
  在所有我收到的民刊与诗歌资料中,最显赫的,要数由龙俊主编的三卷厚厚的“低诗歌丛书”《低诗歌批判》、《低诗歌代表诗人诗选》、《低诗歌年鉴》了。该丛书名为“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二○○七年十一月出版”,实际行世应是在二○○八年,而风格和内容均为典型的民刊,因为如果放到正规的出版程序中,无论如何它也很难以此面目通过。关于“低诗歌”的情况,迄今还较少有人正面谈及,特别是在“正规”的“学术”场合下。以今年的情形看,其来势可谓猛烈而“高调”。而且不可轻视的是,它还集合了一些像张嘉谚这样的“草根族”的理论家,他对于“低诗歌运动”的理论阐释可谓十分详尽。这也使我认识到它并非“小众”和一般民刊的边缘行为,从整个的时代、社会的结构与诗歌的格局看,它似乎正成为一个巨大的人群或阶层的代言者,一种具有庞大受众基础的诗歌思潮。
  什么是“低诗歌”呢?发表于二○○六年八月十日“低诗歌论坛”的一篇宣言如是说:
  
  “低诗歌”是中国诗歌的急先锋。
  “低诗歌”是中国诗歌的“极端主义”。
  低诗歌原则:无禁区,无原则,无秩序,无终极即“无极”。
  低诗歌姿态:无知。无畏。极端。彻底。决绝!如果一些人非要给它扣上一个帽子,将它视为诗歌文化艺术的“反动派”,它乐于接受,并不作任何辩解。
  低诗歌使命:对现有各种“合理性”存在和“非合理性”存在以及当下文化艺术潮流(包括主流和先锋)进行彻底颠覆。低诗歌的任务就是破坏……
  低诗歌态度:永远不要被认同,永远不要被接受。不管任何形式的和潜意识的,它的被承认和被接受,将是它最大的耻辱!……
  
  这是低诗歌的理论旗手打出的旗帜和开列的信条。与人类历史上一切艺术宣言比,这应该是“最牛”和最彻底的口号了,它甚至反对被认可和接受,不啻最“无极式的精神思想解放运动”了。与前些年曾流行的“用下半身反对上半身”的“下半身诗学”比,其文化与美学内涵也远为宽阔。不过,仅从字面上来理解其叛逆性还是不够的。某种意义上,低诗歌运动反映了中国当今社会剧烈分化中的一种底层意识形态,它是带着悲愤与无望、卑贱与不平的思想情绪的一群,他们用否定性的立场和态度来看待一切,从另一个角色或用另一个方式,来表达着底层、草根阶层的境遇、情感和思想。这和历史上欧洲资本主义情境中出现的“达达主义”、“未来主义”等左派思想,与诗歌运动中的一切“现代”主张——包括当年朦胧诗、“第三代”崛起之时的叛逆主张——还不一样。那些马里内蒂式的宣言中虽然也声称“破坏”、“狂热”、“原始”、“摧毁”等等行动,但他们所代表的似乎只是“年轻”二字,因为年轻即是“权力”的对立面,而似乎并不代表人群中特定的阶层。现在,低诗歌确乎体现了我们这时代“广义的底层”或草根的价值立场与意识形态。
  显然,“不平而鸣”是低诗歌的发生基础,否定和向下是其认识论的原则,粗鄙和求真是其审美的信条。结合张嘉谚的阐释,我们对它的特点会看得更清楚些——这位事实上已经相当“年长”的来自贵州的诗人和批评家之所以有如此的活力和“火力”,大概与其久居边缘的压抑感不无关系:“低诗歌成为中国先锋诗歌历史走势的最新表现……它的出现是这个垃圾时代的合理产物,也是我们生存其间的社会现实之丑假恶泛滥的必然反映。它的‘低’未必意味着诗歌精神的堕落,相反……它负起了审伪(审假)、审丑与审恶的批判性使命。”“认同肉体生命、立足广袤大地、落到社会底层。站在平民甚至贱民的立场,无情地揭露横行高处的假、丑、恶,以‘不合作’甚至‘以下犯上’的挑衅姿态加以嘲讽。”“语言直截了当,不再是精细雕琢或朦胧晦涩的写法。以崇低的精神(皮蛋、凡斯等)实施反叛,以审丑的观念(杨春光等)介入现实,以反饰诗学的语言(丁友星等)便于为大众理解。这种以‘民本思想’(龙俊等)为基础的低诗歌力量,如同巨人安泰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势必从根本上汲取最深厚的力量。”①这段话可谓比较详尽地解释了低诗歌运动作为一个诗歌与意识形态、文化与美学思潮的现象的基本含义。
  然而低诗歌还有一个最根本的特征,那就是“文本的边缘性”———我用了这样一个词来描述它,是出于表达的不得已。因为仅仅用“粗鄙”、“粗俗”,甚至“粗野”都只能涵盖其形,而无法传达其神,它的词语的粗蛮在多数作品中其实真的充满了痛感、尖锐、合理性,甚至震撼人性的力量,但从修辞的层面上它们确实很难在任何“公开出版”的载体上被保留下来。这使我感到矛盾,或许这也是他们所追求诗歌之“低”的一部分吧。不过我在二○○八年的诗歌年选中,最终还是从《二○○七,低诗歌年鉴》中选出了曾德旷的几首诗,他的《我没有故乡》、《我把自己同进城挑粪的农民相比》、《我生下来就是为了歌唱》都给我带来了震撼,甚至感动。我必须说,这位曾因为在网络上发表了自己隐私和“不洁”的流浪生活而引起了争议的曾德旷,真的是一位功底深厚的诗人,他在卑贱的生活场景与心绪中,书写出了令人颤动的悲凉诗意。“我没有故乡/我的故乡/早已迷失在迁徙的路上/我没有避风港/我的避风港/是秋风中候鸟的翅膀/从南方到北方/从人间到天上/秋风,隔开了星星的诗行……然而小草中的血液/然而血液中的呼喊/终于让我再一次走在路上/只有这时候/我才不再悲伤,只有这时候/我才觉得自己又回到了故乡”
  悲情、凄楚、无望、苍凉,确实是好诗。当然,这里无法征引他的那些更具破坏性修辞和粗鄙风格的诗句,但不管怎样,在诗歌中可以读出写作者真实的卑微,读出其身份与生活的卑贱,这就是见证的力量,诗歌永远因为见证而高人一等,因为它能够带来阅读的感动。他让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真的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呼喊和挣扎,在生存的底线上,在美丽诗歌的表象下。我们当然不能单独和无来由地推崇粗鄙的修辞,或“道德优势”式地看待和解释底层的生存,但也应该明白,诗歌真的没有权力漠视这真实的情境和悲凉的声音。
  “低诗歌的高调”是有道理的。
  
  注释:
  (1)张嘉谚:《中国低诗潮》,龙俊主编:《低诗歌批判》,第5页,北京,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因为来自美国华尔街的金融风暴的冲击,主要靠出口的我所在的那个玩具厂倒闭了。我不得不登上返乡的列车,回到别了十几年的故乡去。跟我返乡的还有我的同乡幸子、雅娜、三德子和小李子。  我的故乡虽没有鲁迅先生描写的他的故乡那样荒凉、萧杀,但稀稀拉拉横着几栋木房,怎么也让人叫不上生机勃勃。与之大都市相比,简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狱。蜿蜒盘旋的公路虽是通了,但由于大河的阻隔,只能通摩托车,可直接到老家。总比先前
期刊
饮茶的女人    饮茶的女子  浑身无一处金属和胭脂  只留一镯碧玉  和着杯里的春色  在手上婉转    饮茶的女子  眉清清地开着  从不上锁  耳鬓几丝头发  倒映在杯中  撩起缕缕清香    饮茶的女子  隔着氤氲的水烟  不在唐代就在宋朝  大千世界被她一呵气  就没了踪影  只让一曲古筝  趁着月色  悄悄爬上她的裙角    红烛跳跃  长袖轻舞  饮茶的女子  微雨打湿花朵  茶尖上
期刊
白保良,笔名黑骏马,1970年山西潞城,现在潞城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工作。先后获得诗歌奖10余次。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长治市作家协会会员、太行诗社理事、潞城市作家协会秘书长。  出版诗集《黑骏马的风景线》、《默默的流水线》、《三月雨地平线》等。    我的女人     我的女人,起码应该是这样的  她同时具有以下几种品德:  聪慧、贤达、温顺、体贴、可人
期刊
佛说“人生有来世”,历代高僧高贤在佛的感召下修禅悟道以修来世,当代禅画大家陈雷在他的禅诗中亦写出参禅悟道时的觉悟,“六道轮有慧根,漫将佛法修吾身,须弥山口参禅罢,却向人间写清心。”陈雷亦是在佛的感召中觉悟的清雅高士,认识这位禅画大家,也算是一种缘份,我知道陈雷时,先见到他的禅画,那幅画是陈雷展示禅家世界得道高僧在须弥山修练时的过程,画面干净空灵,意境极是清雅,无忧无虑的禅境中凭添几分孤独的空旷,那
期刊
牵 手    曾经以为,牵了手的手,此生便不会再分开。  曾经,为了某人的牵手,便以为是一生相守的承诺。  终究的终究,人已远去,手亦冰凉,生活却原来真的如友人所说,牵手,其实代表不了什么。  终究的终究,心已被那一牵手的温暖缠绕,忧伤,无法走出心结。  时光飞逝,岁月流转,或爱或恨,都无法改变刻划于眼角眉头的纹理。  有些人远去,有些人留驻,心日渐苍凉,只是无论怎样的坚强如钢,依旧摆不脱那一牵手
期刊
兰兰和二狗    八月的天气闷极了,虽然老天下着滂沱大雨,但喝罢汤儿人们热得还是睡不着觉。二狗刚在灰缸前洗了个澡,裸身在床上,忽然,门“哐当”一声被人推开了,紧接着是一个刺眼的闪电。二狗冷不防,惊乍得脱口问了声:“谁呀?”  兰兰压低嗓门说:“我呀,狗哥。俺给您送鞋来了。  二狗的心蓦地提到了嗓门眼,慌忙蜷缩到床隅,窸窸窣窣穿上裤头,结结巴巴说:“你……你千万可甭到我……我床前来呀。”  兰兰在雷
期刊
有关未名湖的一首浅歌    最是一身浅蓝的衣着  恍如一明如净的蓝天  而那张素雅的脸  宛如蓝天里白云一朵  盘下的秀发  仿佛夜幕垂落  发尾的红线一束  疑是天边绚烂晚霞  那可是河塘里圣洁的水莲花     颐和园路夜曲十四行     小鸟在昏暗的树影开始习惯失眠  霓虹灯看不见星星的眼睛  在你乌黑的长发下一个很短的夜晚  在你深海似的双眼一个蓝色的梦  远处的钟敲在眺望我说话的声音  对
期刊
刘青松,生于1975年,重庆万州人,自由写作者。近十年媒体经历,曾任《华商世界》副主编,《英才》高级编辑。编过畅销书《一个狗娘养的自白》,写过纪录片《北京记忆》。    行 走  从暗夜出发  虚掩一场流水席  脚底记忆的碎屑忘却疼痛  鸟已飞绝  远离血流如注的诗行  你就这样远离自己    世界站着  只剩一副骨架  路边,文字集体沉默  排队剃度  跛足的众神在远方狂欢  你独自走去    
期刊
赵妙晴 1971年生于湖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作品集《阳光》、《迷失或散淡》、《柒年》等。现居北京。    兰亭序    我到达的时候你不在,你在远处锄草,四月阳光灿烂  在看见山坡的地方  我坐下来等你,光阴似箭  我从背影里看到你的轻快,你植兰为生  家园绿意盎然    在逆光中耕耘,你挥挥袖  阳光里那些明丽的漩涡缠绕在你的腕间,于是你停下来  为富而仁的时代还没有到  于是你把丰硕的庄
期刊
这天早晨,我正走在厂区的路上,包里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手机的彩铃很响亮也很悦耳,是我刚下载不久的电影《便衣警察》的主题曲——少年壮志不言愁。  我习惯地摸出手机,又习惯地大指母一弹将手机盖翻了起来,然后一边朝厂里迈着脚步,一边埋头看着手机屏上的来电。  手机的来电很熟悉,是我老家的号码,因此我来不及细想,就按下了接听键,几乎是同时将它凑近了耳朵。  “喂,是三弟吗,喂。你是陈三宝吗……”这是我大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