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的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色彩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意识到在色彩教学中去突显“设计”这一重要意识,使这一课程真正能为学生以后的设计工作更好的服务。本文拟从如何在色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入手,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几个阶段性的教学步骤。
关键词:归纳;概括;平面化;解构;意象
当今世界,科技、经济突飞猛进,新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不断的涌现,人们对生活用品及空间环境的审美需求越来越高,艺术设计工作于是越来越被需要。近几年来,各高等院校设计专业出现招生火爆上升,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现在的问题是,我国的设计专业色彩水平,和诸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急需改革和加强这方面的教学。有些院校对设计色彩基本训练还沿用绘画色彩的教材和教法,这是不可取的,这实质上是对从绘画性色彩转向设计性色彩过渡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高等院校设计类专业主要是培养设计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如今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色彩课程被称为设计色彩,加入“设计”二字,无非是突出其与绘画性色彩教学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而色彩课程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如何突显设计色彩的“设计”性?如何才能使这一“古老”的色彩课上出新意?如何在色彩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怎样才能使这一课程真正为学生以后的设计工作更好的服务?这些都是我们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专职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我们是湖南女子大学艺术设计系的专职美术教师,多年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工作,经过多年的教学与实践,我想要解决上述四个问题特别是其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与能力这一核心问题,我们可从以下几个阶段性的教学着手。
一、要求学生学会归纳、概括色彩
首先,我们应明确设计性色彩的基本训练必须要向自然学习,即面对自然进行写生训练。通常在自然环境状态下,物象的形态、色彩都非常丰富和繁杂,物体的体积感和空间感都非常强,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不同角度色彩的不同体现因素等,可谓是千姿百态、色彩缤纷,有点让人目不暇接,令人眼花缭乱。然而,设计性色彩的写生与绘画性色彩写生有所不同,设计性色彩写生面对自然时应“另眼相看”:不求模拟客观自然的真实,应寻找色彩自身的本质特征,描绘时可不计较“条件色”、可不讲求“笔触”,也不必一定要表现出空间关系,我们可要求学生对纷乱无章的物象之形、色进行次序化、条理化的归纳处理,在不违反光色关系的前提下,对物象复杂的细微的明暗和色彩进行概括、提炼与归类处理。在表现对象的同时,也应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即客观景物中的色彩只是给我们提供一种色彩关系状态,艺术设计大师应注重这种关系,但不是将客观的色彩简单的在画面中再现,而是要求我们积极的、自由的、创造性的、艺术的加以表现。而适度的夸张(突出形、色特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常用方法,它可使我们摆脱客观现实的束缚,驰骋于自由的艺术空间。
二、要求学生对画面进行平面化的处理和表现
在进行平面性色彩写生时,首先要求学生改变常规的观察习惯,在物体受光情况下,自觉的排除光的干扰,弱化物体的透视空间和体积感,弱化空间色彩关系,着重表现对象的形式美感,其最大的特点是强调平面化的处理和表现(将客观存在的立体物象转化为平面形象)。同时也应让学生明白:平面化是装饰造型的重要基础。平面之“平”有两层意思:一是形象平铺,犹如制标本那样将植物的根、茎、枝、叶压缩成扁平形;二是平视观察,把体积不同、空间位置各异的形象一律平看,把诸多形象在画面中处于同一个基本平面上,形态之间上下左右展开并置,不分层次,以呈现人为空间构成形式。画面不求自然客观的完整而追求人为的秩序和形式构成的完整和新颖。
三、要求学生掌握解构与重构画面的能力
在设计色彩中,我们把解构与重构的训练方法称为解构性色彩训练。“解”是对物象的分解、打散,是从客观形态中化整为零。“构”是用新的方式把分解出的各形态进行形象化的创造,并对在构图中的骨格、姿态、布局、位置等方面进行重新组合。解构性色彩训练可不受或少受具体形象的约束,更多的从练习者的主观感受出发,巧妙的运用对比、均衡、韵律、节奏、统一变化等形式法则,构成超越实际生活形态的画面。同时,解构性色彩是创造性的运用色彩的有效途径,是通往色彩设计创作的一座重要桥梁。把解构观念引入设计色彩教学中,能使学生在整合色彩的同时,提高分析和解剖色彩的能力,掌握和运用色彩形式美的法则与规律,丰富和锤炼色彩设计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更可加深学生色彩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设计意识。
四、要求学生掌握表现意象性色彩的能力
“意象”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注重形象的装饰性和完美性,是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一种造型美学观点。而意象色彩是强调主观意识,追求内心感受,塑造富有意蕴的色彩。
意象性色彩训练是通过自然,让学生感悟色彩本质外,加强学生个性化的主观意念。通过其自我感情和审美判断的酝酿,引发种种创作构想,使作品展现出新颖的风格样式。同时,该训练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求新求异的能力,可让学生改变以往的观察方式和正向思维的习惯定势,从客观的束缚中走出来,让她们学会运用逆向思维、变换观察视角、在对象中寻找兴趣点和可变化的元素,运用夸张、变形、变色、变调、打散、重构、借物联想等手法,以别具一格的创新手法进行画面营造。当然,我们也应把描绘意象色彩上升为追求个性创造能力与创造精神上来,以适应以后学生设计工作的需要,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上述四个阶段性的教学步骤如能在设计色彩的教学中真正得到落实,可使我们的学生在认识色彩、感受自然、提高绘画的表现力与创造力等方面将会有不小的进步。当然,要想在色彩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这一最终目的,也一定能够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陆琦;《从色彩走向设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关键词:归纳;概括;平面化;解构;意象
当今世界,科技、经济突飞猛进,新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不断的涌现,人们对生活用品及空间环境的审美需求越来越高,艺术设计工作于是越来越被需要。近几年来,各高等院校设计专业出现招生火爆上升,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现在的问题是,我国的设计专业色彩水平,和诸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急需改革和加强这方面的教学。有些院校对设计色彩基本训练还沿用绘画色彩的教材和教法,这是不可取的,这实质上是对从绘画性色彩转向设计性色彩过渡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高等院校设计类专业主要是培养设计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如今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色彩课程被称为设计色彩,加入“设计”二字,无非是突出其与绘画性色彩教学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而色彩课程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如何突显设计色彩的“设计”性?如何才能使这一“古老”的色彩课上出新意?如何在色彩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怎样才能使这一课程真正为学生以后的设计工作更好的服务?这些都是我们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专职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我们是湖南女子大学艺术设计系的专职美术教师,多年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工作,经过多年的教学与实践,我想要解决上述四个问题特别是其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与能力这一核心问题,我们可从以下几个阶段性的教学着手。
一、要求学生学会归纳、概括色彩
首先,我们应明确设计性色彩的基本训练必须要向自然学习,即面对自然进行写生训练。通常在自然环境状态下,物象的形态、色彩都非常丰富和繁杂,物体的体积感和空间感都非常强,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不同角度色彩的不同体现因素等,可谓是千姿百态、色彩缤纷,有点让人目不暇接,令人眼花缭乱。然而,设计性色彩的写生与绘画性色彩写生有所不同,设计性色彩写生面对自然时应“另眼相看”:不求模拟客观自然的真实,应寻找色彩自身的本质特征,描绘时可不计较“条件色”、可不讲求“笔触”,也不必一定要表现出空间关系,我们可要求学生对纷乱无章的物象之形、色进行次序化、条理化的归纳处理,在不违反光色关系的前提下,对物象复杂的细微的明暗和色彩进行概括、提炼与归类处理。在表现对象的同时,也应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即客观景物中的色彩只是给我们提供一种色彩关系状态,艺术设计大师应注重这种关系,但不是将客观的色彩简单的在画面中再现,而是要求我们积极的、自由的、创造性的、艺术的加以表现。而适度的夸张(突出形、色特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常用方法,它可使我们摆脱客观现实的束缚,驰骋于自由的艺术空间。
二、要求学生对画面进行平面化的处理和表现
在进行平面性色彩写生时,首先要求学生改变常规的观察习惯,在物体受光情况下,自觉的排除光的干扰,弱化物体的透视空间和体积感,弱化空间色彩关系,着重表现对象的形式美感,其最大的特点是强调平面化的处理和表现(将客观存在的立体物象转化为平面形象)。同时也应让学生明白:平面化是装饰造型的重要基础。平面之“平”有两层意思:一是形象平铺,犹如制标本那样将植物的根、茎、枝、叶压缩成扁平形;二是平视观察,把体积不同、空间位置各异的形象一律平看,把诸多形象在画面中处于同一个基本平面上,形态之间上下左右展开并置,不分层次,以呈现人为空间构成形式。画面不求自然客观的完整而追求人为的秩序和形式构成的完整和新颖。
三、要求学生掌握解构与重构画面的能力
在设计色彩中,我们把解构与重构的训练方法称为解构性色彩训练。“解”是对物象的分解、打散,是从客观形态中化整为零。“构”是用新的方式把分解出的各形态进行形象化的创造,并对在构图中的骨格、姿态、布局、位置等方面进行重新组合。解构性色彩训练可不受或少受具体形象的约束,更多的从练习者的主观感受出发,巧妙的运用对比、均衡、韵律、节奏、统一变化等形式法则,构成超越实际生活形态的画面。同时,解构性色彩是创造性的运用色彩的有效途径,是通往色彩设计创作的一座重要桥梁。把解构观念引入设计色彩教学中,能使学生在整合色彩的同时,提高分析和解剖色彩的能力,掌握和运用色彩形式美的法则与规律,丰富和锤炼色彩设计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更可加深学生色彩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设计意识。
四、要求学生掌握表现意象性色彩的能力
“意象”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注重形象的装饰性和完美性,是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一种造型美学观点。而意象色彩是强调主观意识,追求内心感受,塑造富有意蕴的色彩。
意象性色彩训练是通过自然,让学生感悟色彩本质外,加强学生个性化的主观意念。通过其自我感情和审美判断的酝酿,引发种种创作构想,使作品展现出新颖的风格样式。同时,该训练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求新求异的能力,可让学生改变以往的观察方式和正向思维的习惯定势,从客观的束缚中走出来,让她们学会运用逆向思维、变换观察视角、在对象中寻找兴趣点和可变化的元素,运用夸张、变形、变色、变调、打散、重构、借物联想等手法,以别具一格的创新手法进行画面营造。当然,我们也应把描绘意象色彩上升为追求个性创造能力与创造精神上来,以适应以后学生设计工作的需要,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上述四个阶段性的教学步骤如能在设计色彩的教学中真正得到落实,可使我们的学生在认识色彩、感受自然、提高绘画的表现力与创造力等方面将会有不小的进步。当然,要想在色彩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这一最终目的,也一定能够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陆琦;《从色彩走向设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