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问题只看负面,我觉得不是能力。你能看到一个人的光辉之处,看到人性的美好、纯良,这才是更值得骄傲的
《推拿》是一个看似平淡而视角特别的题材,作为一个在业界有影响力的导演,你主动选择这个剧本,出于怎样的考虑?你选剧本,看重的是什么?
毕飞宇的小说《推拿》写得入木三分,人物关系非常成熟,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好作品,很有感染力。
我愿意树立人物,喜欢跟人物去交流,喜欢把我认为值得尊敬的人物简简单单、朴朴素素地拿出来给观众看。盲人这么一个陌生的群体,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却又打开了一扇窗。他们虽然失去了肉眼,却能用心眼去看世界,他们的听觉、触觉能力要胜过我们这些健全人。他们身上的单纯,他们的互助精神,他们灿烂开怀的笑,那些我们认为早已荡然无存的东西,其实都还在我们的内心。我把我近年来对人和社会的感受也放在里头,透过他们的一言一行传递出来。我想通过小中见大,通过盲人的诉求折射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现在的电视剧已经形成了几大模式,宫斗剧、谍战剧、婆媳剧……这些模式被市场证明是比较容易成功的;但你的作品似乎总会避开那些“阳关大道”,而选择人迹罕至的小路。为什么?
都说要“满足观众的需求”,我不这么想。我的创作不是为了满足和迎合观众的需求,搞艺术创作的,还是要有文化自觉。很多时候,观众是被动、消极地接收,如果一味顺着他们走,你作品里对于高尚的赞美、对于人性的解剖就会慢慢让位于世俗的审美情趣。如果没有约束,一味地自由,人性里面抑制不住的恶就一定会泛滥出来。
艺术的眼光要更高,要引领。
其实这个观点是我的老师和我讲的,他说要用高尚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高尚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他反复提醒我们,别忘了“高尚”这两个字。
“高尚”这两个字是种在我心里的,几乎我所有的作品都有对高尚的人和事物的描绘。就像在风云密布的环境中,你看到了一丝霞光美,然后沿着这丝霞光向前走,一定会迎来一片艳阳,这点我特别相信。生活也是这样。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我们老说别人复杂,是不是因为你复杂,别人才会复杂。如果你单纯呢?你简单呢?是不是别人也会简单下来?
但是很多人觉得单纯就会吃亏。
那是他们那个“单纯”的目的性太强了,如果没有目的,那又何必怕吃亏、怕受伤害呢,怎么能伤害得了他们呢?这些我很早就想明白了,所以我的作品中,都有一种我很相信的东西,比如阳光,比如健康,比如光明的未来,生活中有没有这些?当然有。
表现得却还不够。
远远不够。现在社会上是有很多问题,谁看不出来啊。看问题只看负面,我觉得不是能力。你能看到一个人的光辉之处,看到人性的美好、纯良,看到人家身上我们还缺失的东西,这才是更值得骄傲的。
只有单纯,才可能有奇迹发生。你要是总惦记着那些欲望,就没办法单纯了
“单纯”在今天听起来似乎更偏于贬义,你为什么要追求单纯?
艺术创作特别需要单纯的状态。我经常问年轻演员,“这部戏之后,你们想不想要30万元一集的片酬?”“想啊,太想了!”我说只有一条路,单纯下来。只有单纯,才可能有奇迹发生。你要是总惦记着那些欲望,就没办法单纯了。
怎么才能保持单纯?
最简单的方式是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欲望降低一些。其实训练自己很容易,馋的时候克制一下,买东西的时候简单一点。就拿衣服来讲,如果你有很多件,你就不知道穿哪件好;当你只有两件的时候,你就好拿主意了。
还有就是居安思危,不是说让自己焦虑,而是对自己要有要求。人生很漫长,你的修行、修为、修养,不在点点滴滴当中去培养,到了一定的年龄,开始随心所欲,就不一定变成什么样了。
另外,人和人相处,不要只记得“过”,要常怀感恩之心,当你出现不愉快的时候,想想人家曾经对你那么好,曾经那样温暖过你,想想这些,就什么都化解了。你总觉得你有社会地位,是个人物;但这些东西不会一辈子陪着你。职务会一辈子陪着你吗?都不一定。社会可能很快就淘汰你,但是人和人之间是要长相厮守的。
您刚谈到的是三个很重要的维度,也是梁漱溟先生提出的关乎人生最重要的三个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内心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还有一个也很重要,就是人与土地的关系。
我经常回内蒙古,因为我的家在那儿,我喜欢那儿的环境。我有空就回去,也是想远离一些城市的喧嚣。以前做场记的时候,我就这样,有活儿了来北京,没活儿就回家。我现在依然是这样,我能离开城市就离开。一是为了北京天更蓝、路更宽,我们少添些麻烦;另一个是因为在偏远地区,生活的气息会扑面而来。在大城市呆的时间长了,就会麻木、不敏锐,你要什么都会有,有的时候也挺可怕的。
我们走向那个所谓的成功,最后两个台阶绝不是你的知识,绝不是你的经验,这两级台阶一定是你最本质的那个品质的东西
你为什么这么多年一直关注灵魂对自我和对社会的追问?
我觉得人应该有一种歉疚的心理,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告诉自己,你欠别人的。社会是一个集体,说不定多少年前人家帮助过你,你只是不知道。因为你欠别人的,意味着你要还人家,你欠社会你要还社会。当你带着这种心态去工作生活,你永远觉得很有力量。它是一个让你前行的很好的东西,因为它实实在在地在后面推着你。
父母亲在后面推着你,你不欠他们吗?你欠;你的爱人你不欠他们吗?你欠;很多朋友,你不欠他们吗?你真的欠。你在关键时刻,人家帮过你,那么人家在关键时刻,你帮过吗?
从你的作品中感觉你是一个对身边的人和事情都非常温和,是一个很宽厚的人。事实上是这样吗?
我是后天努力在培养自己这样去做。我要用我最大的快乐和幽默,来掩饰我心中的伤感和愤怒,用我最大的快乐和幽默,展示我心中的伤感和愤怒。我是一个特别容易激动的人。
我总觉得你心里有很深的悲天悯人的东西,你这种悲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觉得是从小。这是一种天性。我举个例子,小时候我们家蒸了一锅馒头,我端着馒头就跑出去给一位要饭的大爷。有一次我求爸爸,我说能不能让那个大爷到我们家来吃顿饭,我爸说没问题,我马上欢天喜地地跑出去,我说大爷,到我们家来吃饭行吗?那个大爷就来了,他蹲在我家门口,我坐那儿看着他,我觉得心里很舒服,他吃一口,看一眼我们家,我觉得他也应该很舒服。这个印象我非常深。
你比较喜欢被别人说成傻,但很努力的人。
我觉得可能全世界都会认同这样一种人,这种人并不是世界的阻力,或者是被遗弃的人,他身上的特质一定是我们任何一种现代化实践当中必需的东西。我老跟大家说,我们走向那个所谓的成功,最后两个台阶绝不是你的知识,绝不是你的经验,你不信你去琢磨,这两级台阶一定是你最本质的那个品质的东西,肯定是。
你作品中呈现的美好,很多人都觉得好,但也有人觉得太不现实。
其实横在面前的只有一个法则——你信吗?看到一个剧本,我就会问编剧:你信吗?你信,你告诉我为什么信;不信,这个剧本你给我干嘛?你信了,你身边的人才会信,所以我觉得这是标准。我所讲述的故事首先我自己要相信,不只今天信、明天信,后天还能信,这样的戏我才会去拍。
据说你拍戏还有一个标准,就是你的作品要让孩子都能看。为什么会给自己设立这样一个要求?
我想我的戏我女儿也能看,我不想让陪孩子看戏的人尴尬,因为我们的人文文化、情爱文化还没有像西方那样开放,那你就有责任,不能标新立异。
表达方式有无数种,关键是选择哪种。《推拿》的剧本里写了很多接吻镜头,最后我一个也没拍。我和演员们反复讲,接吻是最容易做到、最直接的表达爱情的方式;但是艺术表达不见得这样,它有很多方式。要有美感,要让大家都感觉过得去,同时还要传达这样的意思,这就难了;但这恰恰是我想做的事情。这个度,出于自觉,我愿意坚持。
(摘编自《解放日报》2013年11月1日、《人民日报》2013年9月10日、《凤凰非常道》2007年访谈文字实录)
《推拿》是一个看似平淡而视角特别的题材,作为一个在业界有影响力的导演,你主动选择这个剧本,出于怎样的考虑?你选剧本,看重的是什么?
毕飞宇的小说《推拿》写得入木三分,人物关系非常成熟,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好作品,很有感染力。
我愿意树立人物,喜欢跟人物去交流,喜欢把我认为值得尊敬的人物简简单单、朴朴素素地拿出来给观众看。盲人这么一个陌生的群体,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却又打开了一扇窗。他们虽然失去了肉眼,却能用心眼去看世界,他们的听觉、触觉能力要胜过我们这些健全人。他们身上的单纯,他们的互助精神,他们灿烂开怀的笑,那些我们认为早已荡然无存的东西,其实都还在我们的内心。我把我近年来对人和社会的感受也放在里头,透过他们的一言一行传递出来。我想通过小中见大,通过盲人的诉求折射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现在的电视剧已经形成了几大模式,宫斗剧、谍战剧、婆媳剧……这些模式被市场证明是比较容易成功的;但你的作品似乎总会避开那些“阳关大道”,而选择人迹罕至的小路。为什么?
都说要“满足观众的需求”,我不这么想。我的创作不是为了满足和迎合观众的需求,搞艺术创作的,还是要有文化自觉。很多时候,观众是被动、消极地接收,如果一味顺着他们走,你作品里对于高尚的赞美、对于人性的解剖就会慢慢让位于世俗的审美情趣。如果没有约束,一味地自由,人性里面抑制不住的恶就一定会泛滥出来。
艺术的眼光要更高,要引领。
其实这个观点是我的老师和我讲的,他说要用高尚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高尚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他反复提醒我们,别忘了“高尚”这两个字。
“高尚”这两个字是种在我心里的,几乎我所有的作品都有对高尚的人和事物的描绘。就像在风云密布的环境中,你看到了一丝霞光美,然后沿着这丝霞光向前走,一定会迎来一片艳阳,这点我特别相信。生活也是这样。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我们老说别人复杂,是不是因为你复杂,别人才会复杂。如果你单纯呢?你简单呢?是不是别人也会简单下来?
但是很多人觉得单纯就会吃亏。
那是他们那个“单纯”的目的性太强了,如果没有目的,那又何必怕吃亏、怕受伤害呢,怎么能伤害得了他们呢?这些我很早就想明白了,所以我的作品中,都有一种我很相信的东西,比如阳光,比如健康,比如光明的未来,生活中有没有这些?当然有。
表现得却还不够。
远远不够。现在社会上是有很多问题,谁看不出来啊。看问题只看负面,我觉得不是能力。你能看到一个人的光辉之处,看到人性的美好、纯良,看到人家身上我们还缺失的东西,这才是更值得骄傲的。
只有单纯,才可能有奇迹发生。你要是总惦记着那些欲望,就没办法单纯了
“单纯”在今天听起来似乎更偏于贬义,你为什么要追求单纯?
艺术创作特别需要单纯的状态。我经常问年轻演员,“这部戏之后,你们想不想要30万元一集的片酬?”“想啊,太想了!”我说只有一条路,单纯下来。只有单纯,才可能有奇迹发生。你要是总惦记着那些欲望,就没办法单纯了。
怎么才能保持单纯?
最简单的方式是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欲望降低一些。其实训练自己很容易,馋的时候克制一下,买东西的时候简单一点。就拿衣服来讲,如果你有很多件,你就不知道穿哪件好;当你只有两件的时候,你就好拿主意了。
还有就是居安思危,不是说让自己焦虑,而是对自己要有要求。人生很漫长,你的修行、修为、修养,不在点点滴滴当中去培养,到了一定的年龄,开始随心所欲,就不一定变成什么样了。
另外,人和人相处,不要只记得“过”,要常怀感恩之心,当你出现不愉快的时候,想想人家曾经对你那么好,曾经那样温暖过你,想想这些,就什么都化解了。你总觉得你有社会地位,是个人物;但这些东西不会一辈子陪着你。职务会一辈子陪着你吗?都不一定。社会可能很快就淘汰你,但是人和人之间是要长相厮守的。
您刚谈到的是三个很重要的维度,也是梁漱溟先生提出的关乎人生最重要的三个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内心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还有一个也很重要,就是人与土地的关系。
我经常回内蒙古,因为我的家在那儿,我喜欢那儿的环境。我有空就回去,也是想远离一些城市的喧嚣。以前做场记的时候,我就这样,有活儿了来北京,没活儿就回家。我现在依然是这样,我能离开城市就离开。一是为了北京天更蓝、路更宽,我们少添些麻烦;另一个是因为在偏远地区,生活的气息会扑面而来。在大城市呆的时间长了,就会麻木、不敏锐,你要什么都会有,有的时候也挺可怕的。
我们走向那个所谓的成功,最后两个台阶绝不是你的知识,绝不是你的经验,这两级台阶一定是你最本质的那个品质的东西
你为什么这么多年一直关注灵魂对自我和对社会的追问?
我觉得人应该有一种歉疚的心理,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告诉自己,你欠别人的。社会是一个集体,说不定多少年前人家帮助过你,你只是不知道。因为你欠别人的,意味着你要还人家,你欠社会你要还社会。当你带着这种心态去工作生活,你永远觉得很有力量。它是一个让你前行的很好的东西,因为它实实在在地在后面推着你。
父母亲在后面推着你,你不欠他们吗?你欠;你的爱人你不欠他们吗?你欠;很多朋友,你不欠他们吗?你真的欠。你在关键时刻,人家帮过你,那么人家在关键时刻,你帮过吗?
从你的作品中感觉你是一个对身边的人和事情都非常温和,是一个很宽厚的人。事实上是这样吗?
我是后天努力在培养自己这样去做。我要用我最大的快乐和幽默,来掩饰我心中的伤感和愤怒,用我最大的快乐和幽默,展示我心中的伤感和愤怒。我是一个特别容易激动的人。
我总觉得你心里有很深的悲天悯人的东西,你这种悲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觉得是从小。这是一种天性。我举个例子,小时候我们家蒸了一锅馒头,我端着馒头就跑出去给一位要饭的大爷。有一次我求爸爸,我说能不能让那个大爷到我们家来吃顿饭,我爸说没问题,我马上欢天喜地地跑出去,我说大爷,到我们家来吃饭行吗?那个大爷就来了,他蹲在我家门口,我坐那儿看着他,我觉得心里很舒服,他吃一口,看一眼我们家,我觉得他也应该很舒服。这个印象我非常深。
你比较喜欢被别人说成傻,但很努力的人。
我觉得可能全世界都会认同这样一种人,这种人并不是世界的阻力,或者是被遗弃的人,他身上的特质一定是我们任何一种现代化实践当中必需的东西。我老跟大家说,我们走向那个所谓的成功,最后两个台阶绝不是你的知识,绝不是你的经验,你不信你去琢磨,这两级台阶一定是你最本质的那个品质的东西,肯定是。
你作品中呈现的美好,很多人都觉得好,但也有人觉得太不现实。
其实横在面前的只有一个法则——你信吗?看到一个剧本,我就会问编剧:你信吗?你信,你告诉我为什么信;不信,这个剧本你给我干嘛?你信了,你身边的人才会信,所以我觉得这是标准。我所讲述的故事首先我自己要相信,不只今天信、明天信,后天还能信,这样的戏我才会去拍。
据说你拍戏还有一个标准,就是你的作品要让孩子都能看。为什么会给自己设立这样一个要求?
我想我的戏我女儿也能看,我不想让陪孩子看戏的人尴尬,因为我们的人文文化、情爱文化还没有像西方那样开放,那你就有责任,不能标新立异。
表达方式有无数种,关键是选择哪种。《推拿》的剧本里写了很多接吻镜头,最后我一个也没拍。我和演员们反复讲,接吻是最容易做到、最直接的表达爱情的方式;但是艺术表达不见得这样,它有很多方式。要有美感,要让大家都感觉过得去,同时还要传达这样的意思,这就难了;但这恰恰是我想做的事情。这个度,出于自觉,我愿意坚持。
(摘编自《解放日报》2013年11月1日、《人民日报》2013年9月10日、《凤凰非常道》2007年访谈文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