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11月12日
在山东大学“大家讲坛”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杨振宁先生做了题为
“归根的反思”的演讲。
20世纪最重要的史事是什么?我认为最有影响的,第一是人类利用科技大大地增长了生产力,这个影响十分巨大,并将继续下去;第二点是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我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崛起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的问题,一个是中国共产党自己的问题。
人治的文化有韧性,法治的文化缺乏韧性,这是中国能够以大家不能想象的速度在50年期间崛起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有基本的分别,中国文化是一种人本文化,西方文化是一种神本文化,这两种最开始的不同,就引到后来巨大的分别。人本文化是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忠、孝、恕、仁”这些都描述了人跟人的关系。神本文化是人跟神的关系,神是每一个个人的神,所以它的发展方向是个人主义,可以最清楚地证明这句话的是西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罪的观点(原罪说,即基督教中认为任何人天生即是有罪的,他们的罪先天地来自其祖先——亚当与夏娃。这个观点后来发挥至任何人生来即是恶人,只有笃信上帝,才可能获得灵魂的拯救。——编者注),这个观点在中国是没有的。人本文化发展开来,就发展出兼容并蓄、有教无类这些观点;而从神本文化里面容易发展出宗教战争、种姓制度,我想这一点有全世界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些非常重大的问题到了20世纪、21世纪,仍然是神本文化之间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
可以说,人本文化是一种融合凝聚的文化,而神本文化是一种分割竞争的文化。这两个大的主题不同,就带来了中方的文化跟西方的文化巨大的不一样的地方,也带来了中国传统发展出来的人治的体制,西方渐渐发展出来法治的体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治的文化和法治的文化各有利弊。人治的文化有韧性,法治的文化缺乏韧性,这是中国能够以大家不能想象的速度在50年期间崛起的根本原因。
在中国人本文化里面产生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产生了以德治国这个观念,以德治国的观念是人本文化里头一个基本的点。比如保利的博物馆(我国首家国有大型企业兴办的艺术类博物馆,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抢救保护流散在海外的中国珍贵文物,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为宗旨。——编者注)有98个字的铭文,那98字的铭文之中,“德”字就出现了六次。“以德治国”刻在当时重要的铭文之中,说明“德”字跟治国的观念在三千年前就已经是非常重要的了。
我们都知道孟子见粱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头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西方没有这点,西方代替这个的是“利”。这是长期居住在中国和美国的人都能体会到的。比如把中国的中小学生跟美国的中小学生对比一下,就会发现中国的小孩一般听话、勤奋、能够忍耐,美国的小孩不听话、好动、急于达到满足。我不是说中国的小孩比美国的小孩好,我只是讲人本主义和神本主义发展之后形成了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价值观,而这些差别通过孩子的表现看得最清楚。
能忍耐才能有韧性,我认为这点与今天中国的高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传统中国文化的韧性与中国共产党的韧性是中国在20世纪能够崛起的根本原因。如果我们看看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事情,比如毛泽东在20年代所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是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它对当时中国的现状做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描写了那个时代的中国农民的心态跟生活条件,到了70年代末有了改革开放,今天中国政府又提出了“与时俱进”这个口号,这些你如果仔细想一想,都是全面的、极为重要的分析和极为重要的改变,这些大的、总的、全面的有巨大影响的转变,是中华文化与中国共产党的韧性的表现。这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所做不到的。没有韧性的话,社会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改变。别的文化,比如印度的文化,别的政治制度,比如巴西的民主,都不会产生中国的韧性,都不能够在一穷二白的时代制造出“两弹一星”,都不能在20年之内创造今天中国的发展。
我乐观的态度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过去500年自力更生的成就,这些成就背后有本质的文化传统中的长远的道理,那就是韧性
刚才我跟大家讲,我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最有长远影响的特点是两点:一个是科技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的猛增,第二个是中华民族的崛起。那么21世纪的重要的特征将是什么呢?
21世纪尤其到了后半世纪,国际上最重要的形势就是经济竞争的加剧,是为争夺能源引起的洲际竞争。能源或者资源的缺少使得同一个地区的国家、同一个地区的人有了共同的利益,所以非常可能是全世界根据地区分成了不同的地区性的联系。比如说很可能全世界发展成为三个集团:美洲是一个集团、欧盟是一个集团、北亚盟是一集团,这是一个大胆的猜测。说北亚盟,是说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变成了一个联盟。而北亚盟占最主要的主角没有问题应该是中国,到那个时候中国会变成世界上绝对大的强国。很多人会同意这个想法。当然有人会问:中国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三农问题”、“贪污问题”、“污染问题”、“外交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有这么多的问题,你为什么还持这么乐观的态度?
这些问题并不比这100多年间中华民族经历的事情严重。我在北京念书的时候,被日本人欺负、被日本人占领多半的中国的肥沃土地的时候,到后面的国共战争的时候,加上新中国建立以后所发生的问题,包括“文化大革命”许多的问题,当时都认为没法子解决,可中华民族都解决了。那个时候的问题比我们现在的问题要严重得多,那个时候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代表中华民族有内在的特别的地方,所以我相信今天的问题也一定可以解决。
我乐观的态度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过去500年自力更生的成就,这些成就背后有本质的文化传统中的长远的道理,那就是韧性。中国共产党利用这些韧性做了一些大的政策性的改变,使中华民族有了很大的转变。
尽管中国历经盛衰兴亡,尽管中国有如此大的地域和多种的方言,尽管中国有过多次内战和朝代的更换,但是贯穿历史的只有一个中国,在世界人民心目中只有一个中国,在中国人民心中只有一个中国。合则盛,分则衰。今天我还是要重复这几句话,谢谢!
(摘编自中国广播网)
讲者简介
杨振宁,生于1922年,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于70年代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名家说“韧”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先秦思想家)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先秦思想家)
咬住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惟坚韧者始能遂其志。——富兰克林(18世纪美国科学家、发明家)
所有坚韧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报酬的。——安格尔(19世纪法国画家)
耐心和持久胜于激烈的狂热。——拉·封丹(17世纪法国作家、寓言诗人)
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马克·吐温(19世纪美国作家)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约翰生(18世纪英国作家)
伟大的事业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罗素(20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
失败是坚韧的最后考验。——俾斯麦(19世纪德国政治家、外交家)
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
在山东大学“大家讲坛”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杨振宁先生做了题为
“归根的反思”的演讲。
20世纪最重要的史事是什么?我认为最有影响的,第一是人类利用科技大大地增长了生产力,这个影响十分巨大,并将继续下去;第二点是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我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崛起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的问题,一个是中国共产党自己的问题。
人治的文化有韧性,法治的文化缺乏韧性,这是中国能够以大家不能想象的速度在50年期间崛起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有基本的分别,中国文化是一种人本文化,西方文化是一种神本文化,这两种最开始的不同,就引到后来巨大的分别。人本文化是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忠、孝、恕、仁”这些都描述了人跟人的关系。神本文化是人跟神的关系,神是每一个个人的神,所以它的发展方向是个人主义,可以最清楚地证明这句话的是西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罪的观点(原罪说,即基督教中认为任何人天生即是有罪的,他们的罪先天地来自其祖先——亚当与夏娃。这个观点后来发挥至任何人生来即是恶人,只有笃信上帝,才可能获得灵魂的拯救。——编者注),这个观点在中国是没有的。人本文化发展开来,就发展出兼容并蓄、有教无类这些观点;而从神本文化里面容易发展出宗教战争、种姓制度,我想这一点有全世界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些非常重大的问题到了20世纪、21世纪,仍然是神本文化之间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
可以说,人本文化是一种融合凝聚的文化,而神本文化是一种分割竞争的文化。这两个大的主题不同,就带来了中方的文化跟西方的文化巨大的不一样的地方,也带来了中国传统发展出来的人治的体制,西方渐渐发展出来法治的体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治的文化和法治的文化各有利弊。人治的文化有韧性,法治的文化缺乏韧性,这是中国能够以大家不能想象的速度在50年期间崛起的根本原因。
在中国人本文化里面产生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产生了以德治国这个观念,以德治国的观念是人本文化里头一个基本的点。比如保利的博物馆(我国首家国有大型企业兴办的艺术类博物馆,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抢救保护流散在海外的中国珍贵文物,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为宗旨。——编者注)有98个字的铭文,那98字的铭文之中,“德”字就出现了六次。“以德治国”刻在当时重要的铭文之中,说明“德”字跟治国的观念在三千年前就已经是非常重要的了。
我们都知道孟子见粱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头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西方没有这点,西方代替这个的是“利”。这是长期居住在中国和美国的人都能体会到的。比如把中国的中小学生跟美国的中小学生对比一下,就会发现中国的小孩一般听话、勤奋、能够忍耐,美国的小孩不听话、好动、急于达到满足。我不是说中国的小孩比美国的小孩好,我只是讲人本主义和神本主义发展之后形成了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价值观,而这些差别通过孩子的表现看得最清楚。
能忍耐才能有韧性,我认为这点与今天中国的高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传统中国文化的韧性与中国共产党的韧性是中国在20世纪能够崛起的根本原因。如果我们看看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事情,比如毛泽东在20年代所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是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它对当时中国的现状做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描写了那个时代的中国农民的心态跟生活条件,到了70年代末有了改革开放,今天中国政府又提出了“与时俱进”这个口号,这些你如果仔细想一想,都是全面的、极为重要的分析和极为重要的改变,这些大的、总的、全面的有巨大影响的转变,是中华文化与中国共产党的韧性的表现。这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所做不到的。没有韧性的话,社会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改变。别的文化,比如印度的文化,别的政治制度,比如巴西的民主,都不会产生中国的韧性,都不能够在一穷二白的时代制造出“两弹一星”,都不能在20年之内创造今天中国的发展。
我乐观的态度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过去500年自力更生的成就,这些成就背后有本质的文化传统中的长远的道理,那就是韧性
刚才我跟大家讲,我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最有长远影响的特点是两点:一个是科技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的猛增,第二个是中华民族的崛起。那么21世纪的重要的特征将是什么呢?
21世纪尤其到了后半世纪,国际上最重要的形势就是经济竞争的加剧,是为争夺能源引起的洲际竞争。能源或者资源的缺少使得同一个地区的国家、同一个地区的人有了共同的利益,所以非常可能是全世界根据地区分成了不同的地区性的联系。比如说很可能全世界发展成为三个集团:美洲是一个集团、欧盟是一个集团、北亚盟是一集团,这是一个大胆的猜测。说北亚盟,是说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变成了一个联盟。而北亚盟占最主要的主角没有问题应该是中国,到那个时候中国会变成世界上绝对大的强国。很多人会同意这个想法。当然有人会问:中国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三农问题”、“贪污问题”、“污染问题”、“外交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有这么多的问题,你为什么还持这么乐观的态度?
这些问题并不比这100多年间中华民族经历的事情严重。我在北京念书的时候,被日本人欺负、被日本人占领多半的中国的肥沃土地的时候,到后面的国共战争的时候,加上新中国建立以后所发生的问题,包括“文化大革命”许多的问题,当时都认为没法子解决,可中华民族都解决了。那个时候的问题比我们现在的问题要严重得多,那个时候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代表中华民族有内在的特别的地方,所以我相信今天的问题也一定可以解决。
我乐观的态度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过去500年自力更生的成就,这些成就背后有本质的文化传统中的长远的道理,那就是韧性。中国共产党利用这些韧性做了一些大的政策性的改变,使中华民族有了很大的转变。
尽管中国历经盛衰兴亡,尽管中国有如此大的地域和多种的方言,尽管中国有过多次内战和朝代的更换,但是贯穿历史的只有一个中国,在世界人民心目中只有一个中国,在中国人民心中只有一个中国。合则盛,分则衰。今天我还是要重复这几句话,谢谢!
(摘编自中国广播网)
讲者简介
杨振宁,生于1922年,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于70年代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名家说“韧”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先秦思想家)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先秦思想家)
咬住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惟坚韧者始能遂其志。——富兰克林(18世纪美国科学家、发明家)
所有坚韧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报酬的。——安格尔(19世纪法国画家)
耐心和持久胜于激烈的狂热。——拉·封丹(17世纪法国作家、寓言诗人)
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马克·吐温(19世纪美国作家)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约翰生(18世纪英国作家)
伟大的事业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罗素(20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
失败是坚韧的最后考验。——俾斯麦(19世纪德国政治家、外交家)
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