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二上)教学设计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生字,懂得“敕勒”“穹庐”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歌意思,想象诗歌画面,借助诗歌文本进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3.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 歌曲导入,激发意趣
  导入:教师演唱或播放歌曲《敕勒歌》,引发学生兴趣。
  补充背景知识:敕勒是1000多年前生活在敕勒川草原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以放牧为生,“敕勒歌”就是他们放牧的时候吟唱的一首民歌。
  (设计意图:《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民歌,描绘了草原富饶美丽的风光,整首诗语言明白,抒发了敕勒人民对草原的热爱,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既然是民歌,就要用歌曲的方法去教,所以教学伊始设计了歌曲导入的方式。)
  二、 初读古诗,疏通字词
  1.初读古诗。
  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读准生字字音,不认识的字多读两遍,练习读出节奏。
  教学活动: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去掉拼音后朗读。“穹庐”带拼音读两遍。
  2.读准多音字“笼”。
  问题设置:有一个字很调皮,它有两套衣服,是多音字,你知道是哪个字吗?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笼”?
  预设答案:“笼”,小笼包、鸟笼、狗笼……
  3.读准古今异音字“野”“见”。
  问题预设:这首诗中有两个字,古代和现代的读音不一样,是哪两个字?
  答案预设:“野”“见”。
  ①“野”古代的时候读作yǎ,我们现在读yě。
  ②“见”在古代的时候读xiàn,表示出现、显露的意思。这里依然按照古音来读。
  (设计意图:这首诗中,“穹庐”容易读错,“笼”是多音字,“野”“见”是古今异音字,为此,重点教读这几个字音,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三、 展开想象,品读诗歌
  1.借助图画,还原诗歌描摹的景象。
  问题设置:自由朗读诗歌,想想:诗中歌唱了哪些景物呢?这些景物在你的脑海中是什么样子的呢?
  预设答案:
  (1)“敕勒川,阴山下”,连绵起伏的阴山下面有一个宽阔的平原。
  师补充:阴山山脉位于现在的内蒙古大草原(师用简笔画画出连绵起伏的山脉),它可不止一座山,它是好多座山的组合,其山峰高大挺拔,连绵起伏,非常壮观。这句诗告诉我们敕勒川大草原的位置就在阴山的脚下。
  (2)“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好像一个帐篷一样笼盖着大草原。
  师补充:出示金文“穹”,让学生想象说话。然后用简笔画画一个帐篷,并告诉学生“穹”字就像一个蒙古包:上面都是圆圆的、鼓鼓的,四周下垂,所以古人把蒙古包就叫穹庐。
  师追问:天似穹庐,把什么都盖在了下面?
  预设答案:草原、牛羊、放牧的人、蒙古包、阴山……
  师总结:把绿绿的草原、放牧的人儿、牛羊……所有的一切都盖在了下面,这个穹庐该有多大啊!
  (3)“天苍苍,野茫茫”,天空蓝蓝的,非常辽阔,草原无边无际。
  师补充:天苍苍就是指天是深蓝色的;野茫茫就是指草原的草很茂盛,前看、后看、左看、右看都是无边无际的。(出示有关内蒙古大草原的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4)“风吹草低见牛羊”,有丰茂的草丛,还有在草丛里自由自在吃草的牛羊。
  师补充: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牛羊、青草贴画贴到黑板上。这么辽阔的草原,简直是牛羊们的游乐场啊!
  师追问:牛羊们在干什么呢?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说。
  学生描述每一个景物,形成了鲜活的画面之后,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朗读、表演读。
  (设计意图:草原“天苍苍、野茫茫”的景象对于学生来说,是极其陌生的体验。这里的“穹庐”和“笼盖四野”是理解上的难点,带领学生进入画面,感受作者描摹的空旷世界,是这节课的教学定位。想象诗歌画面,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对草原的热爱更是教学上的重点和难点。采用多种活动激发“想象”,成为突破这首诗歌教学重难点的法宝。学生充分想象后,播放草原图片,给学生直观的冲击,让他们说说感受,和自己想象的草原有什么不同,然后带着感受读好这句诗。此时出示草原的真实图景,是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给他们搭好台阶,让他们跳一跳,自然就够得着“桃子”了。)
  2.调动感官,丰富学生对诗歌描写景象的认知。
  问题设置:如果你来到敕勒川大草原,你还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
  预设答案:高大的山峰连绵起伏;天上的白云,有的像羊群一样,和草地上的羊群连在一起;清澈见底的湖水;草地上五颜六色的野花;牧人骑在马背上放牧,还唱着歌儿……
  师总结:听了大家的想象,我觉得敕勒川草原更美了,你们是不是更喜欢敕勒川大草原了?敕勒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他们更热爱着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带着你的喜爱,带着你的赞美,来读一读整首诗吧,比一比谁读得最棒!
  (设计意图:诗歌中呈现的意象是有限的,但是它背后关联着无限的事物;诗歌中呈现的意象,是各种感官塑造的,这首诗歌主要着眼于视觉。这里问题的设置,主要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将这些意象背后关联的事物加工出来,从而丰富对草原景象的认知。)
  3.利用方位,拓展学生诗歌描摹景象的认知。
  问题设置:如果现在让你来到敕勒川,你想站在哪里看景色?你都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
  预设答案:①站在阴山的山峰上,看到山下蒙古包像朵朵蘑菇,看到草原像一个绿色的大毯子,看到羊群像空中的白云……②站在草原中央,看到远处连绵起伏的青山,看到绿油油的青草在风中摇曳,看到草原上跑过的马儿……③在马背上,看到成群的牛羊,哞哞、咩咩地叫着,看到牧羊犬钻入草丛时隐时现,看到远处波光粼粼的湖面,飞鸟缓缓飞行……
  学生每次想象结束后,都让学生带着感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设计意图:诗歌意象,往往都是诗人从某一视角观察而形成的,从不同方位观察,看到的景色也不一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的问题设置,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想象敕勒川的景色,拓展了认知,丰富了想象,加深了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同时,采用“带入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穿越时空的界限,进入古诗描绘的情境之中,在古诗的情境中遨游,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 吟唱表演,感受节奏
  1.自主创作,表达自我的节奏。
  问题设置:敕勒歌是一首歌曲,如果要你演唱的话,你会怎么演唱呢?你可以只在心中想象着唱,也可以唱出你自己的声音。
  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愿意表演的学生唱出来。
  2.聆听歌曲,欣赏他人的节奏。
  问题设置:敕勒歌传唱千年,有很多版本呢。我们来欣赏腾格尔的《敕勒歌》(也可选择其他版本)。
  预设答案:学生会对其中的感情基调有所品评。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诗歌的节奏有自己的认知,但是往往因为音韵或音乐素养的限制,无法表达出来。我们通过演唱想象、演唱表演、歌曲鉴赏这样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脑海中建构起对这首诗歌节奏和韵律的认识,表达对这种节奏和韵律的认识,并且在此基础上,能够对别人的表达形成批判性的认识,提升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音乐—节奏智能的目的。)
  五、 归类提升,指导识字写字
  问题设置:出示“苍、茫”两个字,提问:为什么把这两个字一起出示?
  预设答案:都有草字头;都是上下结构。
  师指导写字:提示学生,草字头,草长得非常茂盛,把下面的地都盖住了,因而要写得大一些。此外,不要把“茫”写成左右结构。生描红临写。
  六、 学科融合,布置作业
  1.在美术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这首诗的配画。(可以课外完成,也可以课内完成。)
  2.在音乐教师的指导下,学唱这首诗。(设计意图:多元智能并不是只强调一方智能的发展,而是强调多方面智能的综合发展。小学教学,各个学科要加强关联。)
  (作者单位:江苏睢宁县第五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其他文献
《猫》是一篇老课文,也是一篇好课文,文字非常经典,值得咀嚼。它编排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  课文后面有四个练习,其中三个指向语文要素:“举例说说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非常喜欢猫,再把你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出来。”“读一读,体会这段话的表达特点,再照样子写一写。”“讀下面的‘阅读链接’,体会不同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这明确告诉我们,《猫》这
识字教学中有“加一加”的方法,这是符合汉字构形规律的识字方法,比如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合体记号字等都是“加一加”的产物。不过,假如师生们能够理解“加一加”而组成一个新字的道理,做到意义识记,就能更好地发挥这种识字方法的重要作用。“亻 不同部件”能组合成不同的字,现选析10例供读者体会其理解识记的效果。  一、“亻 目”组合为“艮”  甲骨文“■”(亻)在上部加“■”(目)组合成“■”,像人扭
上周五进行了一次班级现场作文比赛,题目是《最难忘的一ke》。  这“一ke”,可以是最难忘的“一课”,即指某一堂课;也可以是最难忘的“一刻”,记录最触动人心的某个片刻、某一瞬间。  简单交流后,学生开始习作,教室里立马进入刷刷刷的书写状态。一节课后,收上来的作文大部分是400~500字,有五六个学生写满了两张400格,也有三四个学生写不满一张——对五年级来说,总体不错。  浏览习作,有一篇文章特别
陆九渊在《读书》一诗中写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可见,“涵泳”作为一种重要的读书学习之法,古已有之。在涵泳语文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涵泳”中主动得“趣”,将有利于学生保持语文学习的持久动力,令其受益终身。  一、读中识趣,体会吟诵之乐  古人提议“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涵泳之法贵在吟诵,或琅琅读之,或低声轻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如
“群文议题”作为群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是非常难确立的。如果从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形成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来看,群文议题确立时应该更多考虑语用目标,这是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抓手。  一、群文阅读与精读的语用性区别  单篇课文的精读,也要重点考虑语用性原则,这和群文阅读教学确立议题时的语用性原则有何不同呢?  笔者认为,单篇精读中,学生的语用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从无到有或从弱到强的过程;而群文阅读中,
《乡下人家》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听很多人上过,自己也教过。再次研读时,作者“陈醉云”这个名字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并不了解这位作者,但总感觉这个名字很有味道。课本和教参上面没有任何介绍,于是我去网上搜索。我查到了三个“陈醉云”。  同名同姓不奇怪,奇怪的是,在这三个人的介绍中,都提到了他们写过一篇文章,叫《乡下人家》。  不管有多少个叫陈醉云的,《乡下人家》的作者只能是其中的一位。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阅读学习经验,了解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人物的方法。  2.感受夸张手法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品味翻译外国文学“信、达、雅”的境界。  3.积累人生格言,走进《增广贤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交流平台——人有多面、多面识人  1.导语:同学们,阅读名著,有一个最核心的任务,那就是——分析人物形象。回忆一下,在本单元或者在之前学习的名著中,你认识了哪些
摘要参考美国“Computing Curricula2005”教程,通过对计算学科内在规律的认识和比较,为我国计算机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提供可行性操作范式。  关键字 Computing Curricula2005教程;计算学科   中图分类号:G434文件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7)02-0077-03  Computing Curricula2005 and Comput
当下,“语文要素”成了小学语文教师口中的高频词,网络的热搜词。今天,我也将对照语文要素来学习李文斌老师执教的《短诗三首》一课,看看李老师是如何在课堂中体现语文要素的。  一、語文知识的渗透润物无声  李老师的这堂课,不着痕迹地渗透了必要的语文知识。比如,理解“思潮”这个词语,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而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去体验。首先,李老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文中的三个问句:“哪一颗星没有光?哪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特别喜欢这句话,喜欢奔跑的姿态,喜欢道阻且长的梦想与远方。  爱上跑步,纯属意外。上学时,800米总在及格线挣扎,一是因为体重大,挪移不易。二是因为鼻炎,呼吸不畅。所以,跑步从来不是我想要征服的“大山”。儿子随我,也是一身五花膘,满脸婴儿肥。遥望几年后的中考,我忧心忡忡。减肥,刻不容缓!跑步成了最简单、最方便的选择。从学校到家约1公里,他跑步,我骑车,监工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