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金珊先生 自小家庭困苦、生活艰辛,然而他顽强进取,通过勤力拼搏,吃苦耐劳,带领全家走出了困境,使生活蒸蒸日上。不仅如此,他还引领家族十多名成员移居澳门创业、发展。他以博大的父爱,令子女学有榜样,各自成才。他在澳门一路汗水,一路收获,以克勤克俭的质朴精神、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创立了基业,成就了人生。
【郑金珊先生,高中毕业于涵江夹漈农校,经历过“上山下乡”运动,曾工作于澳门“乐苑茶室”和“八仙饭店”,曾任盛兴瓷器有限公司经理、澳门莆仙同乡会名誉会长兼财务部长,现为该会永远名誉会长。如今他老有所乐,并以奉献社会为荣。】
青年:历经生活艰辛
20世纪中叶,中国和世界都处于急剧的变革时期,外国强权欺压,政权更迭,国内革命风起云涌,社会动荡不安,根本无暇顾及生产发展,苦难的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新中国成立之初,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落后,加之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开展,更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整个社会百业调零,温饱问题尚待解决,大多数人还在为一日三餐而奔忙。郑金珊先生正是在中国最苦难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
1936年,郑金珊先生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平海镇,年仅三岁时遭逢父母双亡,原本小康之家迅速没落。万幸的是,父亲已将年幼的郑金珊先生托付于婶母,成为养孙。婶母黄氏温良贤慧,虽家贫如洗,然对他照顾有加,亲善有如亲孙。那个时代的中国农村,人人三餐不继,在郑金珊先生记忆中,每年三至九月份青黄不接时,少有饱餐之日,一日最多吃两餐,饥饿难耐之时,还捡过他人扔掉的番薯干皮充饥。虽然生活艰难,但是郑金珊先生依然不放松学业,经过一番努力之后,考取收费低廉的涵江夹漈农校。
然而生活不如意事十之八九,1958年,郑金珊先生高中毕业后,本以为可以分配工作,然而,当时已是反右派时期,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狂潮也已拉开帷幕,所有毕业生都没有分配工作,一律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郑金珊先生只好自报返乡务农。更让他备受打击的是,迁往马来西亚谋生的希望,也因当地基层的否决而落空。
随后,郑金珊先生被调往前沁农场劳动,由于表现良好,文化程度又高,因此不多久就被提升分配至永泰县粮食局种子组,主要负责到全国各县、市选购优良种子。而1959—1961年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是建国五十年来范围最大、程度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最大自然灾害,粮食大幅度减产,农村严重缺粮,并直接导致三年经济困难。在这国家最困难时期,郑金珊先生每月可得32元工资及24斤粮票,省吃俭用方可寄10元回家贴补家用。
生活有苦也有甜,在如此困难的时期,郑金珊先生遇到了人生最美好的事情,与妻王美玉结成连理,开始共同分担生活甘苦。夫人王美玉善良质朴,勤俭持家,陪伴着郑金珊先生走过最困难的时期,分忧良多,郑金珊先生感憾道:“能与美玉结为夫妇,真是三生有幸!”
1961年,郑金珊先生下放回乡,于生产队务农,为了贴补家用,他从事过担煤炭、捞贝壳、拉纤绳等重活,由于工作辛苦且危险,他还曾多次受伤。在平海镇“五七中学”建校时,生产队负责搬运石块,郑金珊先生由于劳累过度以至旧病(肺结核)复发,大量吐血,从此之后病情日益恶化,未曾痊愈。
受大时代影响,青年的郑金珊先生和当时的农民们一同过着物资匮乏、苦难的生活,同时,也正是经历了苦难的磨练,使得那个时代的人们倍加勤奋刻苦,不怕艰难,这种克服一切苦难的精神也鞭策着下一代的成长。
中年:澳门拼搏奋进
随着五个孩子的相继诞生,家庭负担日益加重,生活难以为继,所谓“人挪活,树挪死”,郑金珊先生思考着一定要走出去寻找出路。1972年,在出境申请被予获准后,他毅然前往澳门谋生。由于身体一直欠佳,因此,为了使长子尽早接手持家重担,便将年仅九岁的长子带于身边培养。
由于政策限制,郑金珊父子只得携带100元港币来到人地两生、举目无亲的澳门。幸运的是,得同乡何先生的介绍,郑金珊先生在“乐苑茶室”谋得一份工作,虽然每月薪资只有150港币,然而,父子俩得以有落脚之地,他已感激不尽。为了报答老板的知遇之恩,郑金珊先生工作勤奋有加,事无大小重轻,都尽力尽心且干活落手落脚。他的勤力也深得老板欢欣,逐月加资50元,直至月薪300元止。茶楼工作相当辛苦,每日零晨三点就得起床工作,至晚上十点才得以休息,且晚上茶楼十分吵闹,严重影响睡眠。由于工作十分辛苦,且休息不当,导致积劳成疾,旧病复发,身体越发虚弱。为了身体着想,在“乐苑茶室”工作两年后,郑金珊先生转入工作时间较短的“八仙饭店”工作。虽然时间较短,然而辛苦依然,“八仙饭店”啤酒销量大,郑金珊先生需要大量地搬运碑酒,由于旧病一直未痊愈,承受不了如此重活,曾数次吐血,不得不住院治疗。据郑金珊先生介绍,他曾两次因病返乡治疗,随后又奔赴澳门。
郑金珊先生既要应对繁忙的工作,又要与病魔作着斗争,但这些都不是最辛苦的,最让他心酸的是儿子郑剑飞。小剑飞九岁就跟随父亲外出闯荡,父亲工作繁忙身体又不好,几乎无暇照顾他,年幼的他就已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甚至时常帮父亲工作。在父亲住院治疗时,小学四年级未读完就辍学,于店内当伙计,由于年纪小,为人老实,因此时常受其它伙计欺凌。1976年,郑金珊先生将剑飞送往香港当五金学徒,香港生活更是无亲无帮,无所依靠,不到一年,剑飞就跟随父亲返回澳门,于纺织品厂工作。郑剑飞先生自小历经磨难,因此格外懂事,体贴父亲工作辛苦,从未给父亲添麻烦,还成为生活的帮手。郑金珊先生满怀愧意地说:“我实在愧对飞儿,没有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也没有令他享受家庭的温暖。”
都说好人有好报,由于郑金珊先生为人忠诚厚道,广结善缘,因此在他最困难时期也得贵人相助。郑金珊先生曾两次因病返乡治疗,本已不再有于澳门打拼的念头,然而得一位朋友来信相劝,鼓励他继续来澳拼搏,并愿意无偿提供一间木屋予以安家。正是在这位朋友的帮助下,郑金珊先生才坚持了下来,因此一直将这位朋友铭记于心,“他自己生活也很困难,还尽心尽力帮助我,实在令我感激涕零。”郑金珊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在郑金珊先生生活境遇较好时,他还不忘回报社会,成为澳门莆仙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兼财务部长,为之服务十多年。
老年:拔云见日
随着境遇的转好,其夫人及孩子们也一同来到澳门定居,与郑金珊先生一起勤力拼搏。随后,他还时刻关心着家乡亲人们的前途和命运,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出路问题。在郑金珊先生的努力下,先后成功申请亲属13人来至澳门定居和发展。在家族人的共同努力、奋发图强下,如今皆生活稳定,境遇良好,其家族在澳门已发展成为一支较有影响力的家族。看着家族兴旺、家庭圆满、子女个个成材,郑金珊先生倍感欣慰,前半生所经历的磨难与辛勤劳作,现已拔云见日,化为甘甜的回报。
郑金珊先生的夫人王美玉也是一位积善之人,每次回乡皆携带大批物资,包括服装、生活用品等,都无偿捐给当地贫困的家庭。五个子女皆传承他奋发图强的精神,个个独立自主,事业有成。从小跟随父亲奔波的大儿子郑剑飞先生已是家庭顶梁柱,于困境生活中锻炼出顽强的品质为他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成为一家纺织厂的老板;小女儿服侍二老膝下,工作亦稳定;小儿子为治安警察,为地区的安全的生活环境作贡献。从小就见证父母辛苦执家的他们,更是孝敬有加,尽心服侍,万事考虑周到,为父母提供一个愉快的晚年。每当郑金珊夫妇俩身体稍有不适,儿女们皆担心不已,为俩老忙上忙下,直至完全康复。
现在,一生拼搏奋进,与困境做着斗争的郑金珊先生已放下家庭重担,于家安享晚年。今年76岁的郑金珊先生格外的爽朗,精神抖擞,每日养养花、与若干老友下下象旗、喝喝茶成为他的乐趣。如此乐观向上的心态,得益于他平日里与人为善,豁达开朗,所谓“积善人家,吉庆有余”,形容的就是郑金珊先生这样的一家吧。
郑金珊先生那一辈的老前辈们见证了祖国由困境走向腾飞的历史,他们还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拼搏的斗志,顽强不息的精神为社会的美好、家庭的幸福贡献着力量。前辈们与困境做斗争中体现出的永不言弃,勤奋向上、坚强不屈的精神是一笔可贵的财富,值得我们学习。
疾风知劲草,郑金珊先生用不平凡的奋斗精神,彰显了如劲草般的顽强生命力,从而成就了草原的辽阔。“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首人人传唱的诗篇形容的就是如郑金珊先生般坚强的人生。
【郑金珊先生,高中毕业于涵江夹漈农校,经历过“上山下乡”运动,曾工作于澳门“乐苑茶室”和“八仙饭店”,曾任盛兴瓷器有限公司经理、澳门莆仙同乡会名誉会长兼财务部长,现为该会永远名誉会长。如今他老有所乐,并以奉献社会为荣。】
青年:历经生活艰辛
20世纪中叶,中国和世界都处于急剧的变革时期,外国强权欺压,政权更迭,国内革命风起云涌,社会动荡不安,根本无暇顾及生产发展,苦难的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新中国成立之初,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落后,加之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开展,更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整个社会百业调零,温饱问题尚待解决,大多数人还在为一日三餐而奔忙。郑金珊先生正是在中国最苦难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
1936年,郑金珊先生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平海镇,年仅三岁时遭逢父母双亡,原本小康之家迅速没落。万幸的是,父亲已将年幼的郑金珊先生托付于婶母,成为养孙。婶母黄氏温良贤慧,虽家贫如洗,然对他照顾有加,亲善有如亲孙。那个时代的中国农村,人人三餐不继,在郑金珊先生记忆中,每年三至九月份青黄不接时,少有饱餐之日,一日最多吃两餐,饥饿难耐之时,还捡过他人扔掉的番薯干皮充饥。虽然生活艰难,但是郑金珊先生依然不放松学业,经过一番努力之后,考取收费低廉的涵江夹漈农校。
然而生活不如意事十之八九,1958年,郑金珊先生高中毕业后,本以为可以分配工作,然而,当时已是反右派时期,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狂潮也已拉开帷幕,所有毕业生都没有分配工作,一律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郑金珊先生只好自报返乡务农。更让他备受打击的是,迁往马来西亚谋生的希望,也因当地基层的否决而落空。
随后,郑金珊先生被调往前沁农场劳动,由于表现良好,文化程度又高,因此不多久就被提升分配至永泰县粮食局种子组,主要负责到全国各县、市选购优良种子。而1959—1961年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是建国五十年来范围最大、程度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最大自然灾害,粮食大幅度减产,农村严重缺粮,并直接导致三年经济困难。在这国家最困难时期,郑金珊先生每月可得32元工资及24斤粮票,省吃俭用方可寄10元回家贴补家用。
生活有苦也有甜,在如此困难的时期,郑金珊先生遇到了人生最美好的事情,与妻王美玉结成连理,开始共同分担生活甘苦。夫人王美玉善良质朴,勤俭持家,陪伴着郑金珊先生走过最困难的时期,分忧良多,郑金珊先生感憾道:“能与美玉结为夫妇,真是三生有幸!”
1961年,郑金珊先生下放回乡,于生产队务农,为了贴补家用,他从事过担煤炭、捞贝壳、拉纤绳等重活,由于工作辛苦且危险,他还曾多次受伤。在平海镇“五七中学”建校时,生产队负责搬运石块,郑金珊先生由于劳累过度以至旧病(肺结核)复发,大量吐血,从此之后病情日益恶化,未曾痊愈。
受大时代影响,青年的郑金珊先生和当时的农民们一同过着物资匮乏、苦难的生活,同时,也正是经历了苦难的磨练,使得那个时代的人们倍加勤奋刻苦,不怕艰难,这种克服一切苦难的精神也鞭策着下一代的成长。
中年:澳门拼搏奋进
随着五个孩子的相继诞生,家庭负担日益加重,生活难以为继,所谓“人挪活,树挪死”,郑金珊先生思考着一定要走出去寻找出路。1972年,在出境申请被予获准后,他毅然前往澳门谋生。由于身体一直欠佳,因此,为了使长子尽早接手持家重担,便将年仅九岁的长子带于身边培养。
由于政策限制,郑金珊父子只得携带100元港币来到人地两生、举目无亲的澳门。幸运的是,得同乡何先生的介绍,郑金珊先生在“乐苑茶室”谋得一份工作,虽然每月薪资只有150港币,然而,父子俩得以有落脚之地,他已感激不尽。为了报答老板的知遇之恩,郑金珊先生工作勤奋有加,事无大小重轻,都尽力尽心且干活落手落脚。他的勤力也深得老板欢欣,逐月加资50元,直至月薪300元止。茶楼工作相当辛苦,每日零晨三点就得起床工作,至晚上十点才得以休息,且晚上茶楼十分吵闹,严重影响睡眠。由于工作十分辛苦,且休息不当,导致积劳成疾,旧病复发,身体越发虚弱。为了身体着想,在“乐苑茶室”工作两年后,郑金珊先生转入工作时间较短的“八仙饭店”工作。虽然时间较短,然而辛苦依然,“八仙饭店”啤酒销量大,郑金珊先生需要大量地搬运碑酒,由于旧病一直未痊愈,承受不了如此重活,曾数次吐血,不得不住院治疗。据郑金珊先生介绍,他曾两次因病返乡治疗,随后又奔赴澳门。
郑金珊先生既要应对繁忙的工作,又要与病魔作着斗争,但这些都不是最辛苦的,最让他心酸的是儿子郑剑飞。小剑飞九岁就跟随父亲外出闯荡,父亲工作繁忙身体又不好,几乎无暇照顾他,年幼的他就已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甚至时常帮父亲工作。在父亲住院治疗时,小学四年级未读完就辍学,于店内当伙计,由于年纪小,为人老实,因此时常受其它伙计欺凌。1976年,郑金珊先生将剑飞送往香港当五金学徒,香港生活更是无亲无帮,无所依靠,不到一年,剑飞就跟随父亲返回澳门,于纺织品厂工作。郑剑飞先生自小历经磨难,因此格外懂事,体贴父亲工作辛苦,从未给父亲添麻烦,还成为生活的帮手。郑金珊先生满怀愧意地说:“我实在愧对飞儿,没有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也没有令他享受家庭的温暖。”
都说好人有好报,由于郑金珊先生为人忠诚厚道,广结善缘,因此在他最困难时期也得贵人相助。郑金珊先生曾两次因病返乡治疗,本已不再有于澳门打拼的念头,然而得一位朋友来信相劝,鼓励他继续来澳拼搏,并愿意无偿提供一间木屋予以安家。正是在这位朋友的帮助下,郑金珊先生才坚持了下来,因此一直将这位朋友铭记于心,“他自己生活也很困难,还尽心尽力帮助我,实在令我感激涕零。”郑金珊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在郑金珊先生生活境遇较好时,他还不忘回报社会,成为澳门莆仙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兼财务部长,为之服务十多年。
老年:拔云见日
随着境遇的转好,其夫人及孩子们也一同来到澳门定居,与郑金珊先生一起勤力拼搏。随后,他还时刻关心着家乡亲人们的前途和命运,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出路问题。在郑金珊先生的努力下,先后成功申请亲属13人来至澳门定居和发展。在家族人的共同努力、奋发图强下,如今皆生活稳定,境遇良好,其家族在澳门已发展成为一支较有影响力的家族。看着家族兴旺、家庭圆满、子女个个成材,郑金珊先生倍感欣慰,前半生所经历的磨难与辛勤劳作,现已拔云见日,化为甘甜的回报。
郑金珊先生的夫人王美玉也是一位积善之人,每次回乡皆携带大批物资,包括服装、生活用品等,都无偿捐给当地贫困的家庭。五个子女皆传承他奋发图强的精神,个个独立自主,事业有成。从小跟随父亲奔波的大儿子郑剑飞先生已是家庭顶梁柱,于困境生活中锻炼出顽强的品质为他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成为一家纺织厂的老板;小女儿服侍二老膝下,工作亦稳定;小儿子为治安警察,为地区的安全的生活环境作贡献。从小就见证父母辛苦执家的他们,更是孝敬有加,尽心服侍,万事考虑周到,为父母提供一个愉快的晚年。每当郑金珊夫妇俩身体稍有不适,儿女们皆担心不已,为俩老忙上忙下,直至完全康复。
现在,一生拼搏奋进,与困境做着斗争的郑金珊先生已放下家庭重担,于家安享晚年。今年76岁的郑金珊先生格外的爽朗,精神抖擞,每日养养花、与若干老友下下象旗、喝喝茶成为他的乐趣。如此乐观向上的心态,得益于他平日里与人为善,豁达开朗,所谓“积善人家,吉庆有余”,形容的就是郑金珊先生这样的一家吧。
郑金珊先生那一辈的老前辈们见证了祖国由困境走向腾飞的历史,他们还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拼搏的斗志,顽强不息的精神为社会的美好、家庭的幸福贡献着力量。前辈们与困境做斗争中体现出的永不言弃,勤奋向上、坚强不屈的精神是一笔可贵的财富,值得我们学习。
疾风知劲草,郑金珊先生用不平凡的奋斗精神,彰显了如劲草般的顽强生命力,从而成就了草原的辽阔。“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首人人传唱的诗篇形容的就是如郑金珊先生般坚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