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名山:“全程代办”实现 农村公共服务“零距离”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一直是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难点、痛点,尤其对于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山区来说,更是难中之难。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探索推行村级事务全程代办制度,设立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站,推行代办服务一卡通,构建全域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圈,实现一站服务不出村、下沉服务零距离,把便民实事办到了农民群众心坎上。这种基层服务创新是推动农村公共服务下沉山区农村的管用有效举措,为基层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近年来,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围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发展目标,设立“便民服务代办站”,推行“代办服务一卡通”,创新实施村级便民服务“全程代办”,实现“一站服务不出村、下沉服务零距离、贴心服务转作風、暖心服务促发展”。此举不仅打通基层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形成了全域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圈,有效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通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有效改进,实现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干群关系显著改善、乡村善治水平明显提高,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建立“便民服务代办站”,打造公共服务基层阵地
   名山区位于四川西南丘陵地区,幅员面积614.27平方公里,辖2个街道11个镇,人口27.87万,是公认的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也是国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国家最美乡村示范区。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普遍面临往返路程较远、程序繁杂等困难。
   为破解基层群众“办事远、跑腿累”的难题,名山区在89个行政村均建立了“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站”,实现一站服务不出村,有效提升了基层公共服务可及性,“零距离”为群众“办好事”。2019年,全区累计为群众代办各类事项6230次,主动上门为偏远村社、老弱病残等群众送服务3738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办事群众下降9700人次/年。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名山区坚持面向群众、服务群众、方便群众,依托已有村级党群服务中心的建设基础和阵地资源,整合财政资金500余万元建设89个便民服务代办站,配齐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站硬件设施,实现有标识标牌、有服务承诺、有代办制度、有办理台账的“四有”规范建设目标,为全区村级全程代办行政服务提供阵地保障。以新店镇新星村为例,该村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向村级延伸,对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了大改造,改造儿童室,提升公共厕所,打造“亲民之家”,打造便民服务广场,实现阵地科学分区、程序规范高效、服务提档升级。
   二是配备线上服务设施。名山区整合民政、人社、文化、金融等行业单位资源,为便民服务代办站配备新型服务终端,建立快捷网络服务站点。89个代办站先后配置电脑、打印机180余台,安装70余台交互式网络终端,配置电子服务平台,布放ATM一体机,建立“蜀信e”电子银行,打造群众民生服务、农业生产指导、惠农政策咨询、就业法律咨询四个“线上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不跑回头路”。名山区“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站”的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公共服务体系和平台向农村基层延伸,村民无需往返奔波于乡镇和区(县),“足不出村”即可获得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有效提升了基层公共服务可及性,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制定“代办服务一卡通”,推进公共服务全面下沉
   名山区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广泛深入基层一线“问计问需”,紧扣“精准、高效、便民”主题,通过权限下放、规范事项、动态反馈促进便民服务精准化、清单化、链条化,进一步拓展了代办站服务深度广度,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实现下沉服务“零障碍”,让群众“好办事”。
   一是强化事权下放。名山区整合民政、农业、社保、医保、国土、卫计等部门和12个镇(街道)、村干部代表,深入开展服务事项专题调研,重点梳理办理频率高、较繁琐的业务90余项,坚持以快捷审批和方便群众为基本原则,将部分事项初审、校核权限下放至乡镇或村,实现职能权限有效下沉,缩短办事时限,提高服务效率。
   二是规范代办服务。名山区制定《雅安市名山区村级为民服务全程代办一卡(本、册)通》,坚持“能够现场办理的当场办、不具备现场办理的全程代办”的代办原则,坚持“最多跑一次”的服务要求,公布首批涉及农业林业、卫生健康、社保医保、民政救助、食品安全等8类46个代办事项,明确细化政策标准、所需资料、代办流程、联系方式、结果反馈等5项内容,充分发挥全程代办服务“工具书”作用,显著提升服务效果。
   三是注重动态反馈。名山区坚持村民办事“只进一道门,只见一个人,办好一切事”原则,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和有效反馈模式,即按照“一卡通”事项政策标准、资料佐证等具体要求,坚持群众办件现场审核、动态反馈,书面出具《资料补充回执清单》。主动做好电话核实、上门复核,接办事项记入《一卡通代办事项记录册》,实现痕迹管理、跟踪办结,确保切实满足群众的服务需求。名山区聚焦群众生产生活服务的断点、堵点、难点,通过审批权限的下沉,增强农村基层公共服务的便捷性,使农村群众均等享受优质高效的便民服务。“代办服务一卡通”的出台以“清单化”“菜单式”的服务内容让群众明晰服务流程和相关要求,让农民群众切实享受便利化、人性化、常态化的公共服务,进一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普惠和公平转变。
   三、推行“村级服务代办制”,促进公共服务高效规范
   为破解公共服务人才匮乏短板,解决服务意识较弱、办事效率较低等问题,名山区通过构建多层级的村级服务代办制度,提升公共服务质效,实现贴心服务转作风,“零差错”把群众“事办好”。2019年,全区村级代办服务实现零差错、零投诉,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
   一是实行“1+X”联户包事代办制。由各村民小组设立1名代办员联系服务多名群众,聚焦发展导向,围绕群众生产生活服务难题,为其提供新型经营主体工商注册、项目申报,特色民宿、茶家乐开办以及前期土地调整、水电气三通,农村宴席申办等各类服务指导。同时,名山区发挥代办员熟悉群众的熟人社会优势,由代办员牵头成立村民调解小组,实施“排、快、度、巧、廉”五字诀调解服务,成功调解各类纠纷87起、调解成功率达80%以上,98%以上矛盾纠纷在村级解决,有效推动乡村治理和产业发展同步提升。2017年以来,红星镇骑龙村投资20余万提升改造骑龙村亲民化服务场所,提供上门服务做到“企业一叫,服务赶到,企业不叫,政府不扰”,全年办理件量近1000项,承诺事项按时办结率100%。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找得到人、解得了难、办得好事、交得上心”为宗旨,实现亲民、便民、惠民“三民”同步,村代办点服务民宿产业2019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40万元以上,获评省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环境优美示范村”“乡村振兴先进村”。新店镇新星村创建“党建引领·星级服务”品牌,组建综合便民服务组和土专家服务组两支服务队伍,开展“1+X”联户包事服务,协调解决历史遗留问题81件,服务群众、园区、场镇,创新开展全天候代办和“定点+上门”“预约+延时”的“群众张嘴,干部跑腿”服务模式,累计代办各类事项558件,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    二是实行村干部坐班代办制。名山区推进“村干部轮流坐班+周二集中服务日”制度,明确由全区391名村干部履行代办员职责,推行当日坐班干部为代办员,坚持谁坐班、谁接待、谁负责,灵活实行工作AB岗,严格落实坐班干部责任职责,负责坐班期间受理事项的全程代办、过程跟踪和结果反馈,实现“只进一道门,只找一个人”的服务标准。黑竹镇廖场村畅通便民服务“绿色通道”,建立健全了“開放式办公、一站式办结”的管理体制,要求便民服务站坐班干部严格遵守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办结公告制、上下班请销假制、挂牌上岗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失职追究制等管理制度,真正做到以制度规范程序、以程序规范行为,从硬件上满足群众需要,软件上方便群众办事,杜绝了办件拖拉、推诿的现象,今年累计办件800余件。
   三是实行三级联动代办制。名山区构建区、镇(街道)、村三级全程代办服务联动机制,明确346名村党组织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和90余名镇(街道)联系领导工作职责,分别划分为直接责任人和第一责任人。明确区、镇(街道)两级业务人员职责,规范“受理、承办、传递、反馈”四个主要环节,实现“小事快办、大事急办、特事特办”。群众办理时限平均缩短60%以上,代办服务效率提升80%以上,办事材料同比减少75%以上,大幅提升基层公共服务效率。
   四是实行常态化监督考核。名山区建立健全代办站工作制、首问问责制、服务代办制、限时办结制等4项26条基本制度。细化接件、办结“双向记录”制度,强化痕迹追踪管理,建立“接件记录—代办情况—代办去向—办结反馈”规范程序,实现全程监督、责任倒查,确保代办服务工作有序有效开展。由区、镇部门定期组织开展督查研判、巡察指导,统筹结合村级坐班工作开展评议考核,形成“月月查、季度评、年终考”监督机制,确保便民服务代办站整洁美观,服务程序运行规范。
   推进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既需要基础设施和政策配套的支撑,更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名山区坚持以服务求发展、以服务促治理,通过构建多层级、体系化的“村级服务代办制”,全面增强农村基层公共服务效能,并以常态化的监督保障制度执行成效。村级便民服务“全程代办”的实施提升了农民群众的服务体验,强化了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功探索了以公共服务改善促进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
   (国家发展改革委供稿)
其他文献
编者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紧扣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建设要求,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创新性推出“红黑榜”“红黄绿三色榜”和“光荣榜”等三张榜单,通过健全考核体系压实干部主体责任,通过创新乡村治理方式倒逼落后村户整改,通过强化正向引导调动农户积极性,形成了政府、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户三方合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局面,探索
期刊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北京是国际大都市,调研其乡村振兴现状并探索今后发展路径不仅对当地乡村振兴有积极意义,也可为国内更多城郊型乡村振兴提供借鉴。新华社党校2020年秋季学期干部进修班第一党小组于2020年12月
期刊
编者按: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吃水难题,让农民群众吃上干净的水是基本民生问题。河南省南乐县水质差、水资源匮乏,农村存在饮水难的问题。政府解群众之所难,将饮水工程列为“十大民生工程”之首,抓住南水北调机遇,按照“政府主导建设、委托市场运营”的模式,多方筹措资金,将丹江水引进农村,让当地群众吃上了好水。同时,南乐县探索建立“规模化、市场化、城乡一体化”的供水机制,不断提高供水服务水平,不仅让群众“吃好水”,
期刊
编者按: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农村基层面临文化服务资源不足、供求对接不精准、文化人才断层等问题。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坚持把满足农民群众求知求美求乐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目的,持之以恒打造“百姓欢乐舞台”文化品牌,从制度、经费、人才、考核等四个方面同步入手,充分发动农民参与,让农民成为舞台主角,寓教于乐扬正气,群演群乐接地气,凝心聚气添
期刊
编者按:农村养老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乡村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涉及养老资源供给、成本分担、模式创建等一系列问题。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通过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发展为老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兴建村级慈善幸福院,探索建立政府扶持、慈善助力、村级主办、个人低偿入住的“众筹式”养老模式,激活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事业。这种“众筹养老”模式为破解农村养老难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案。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
期刊
编者按:近年来,农村因失能导致的家庭贫困是脱贫攻坚中难啃的“硬骨头”,失能人员的医疗、养老也一直是困扰基层兜底扶贫的难题。重庆市奉节县加强对农村失能人员的公共服务,探索失能人员集中供养模式。一方面通过整合扶贫、医疗、社保等资源,探索失能人员医养结合集中供养兜底脱贫新路径,对失能人员统一服务、专业护理;另一方面,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加大就业、医疗、教育等政策帮扶力度,构建失能人员及其家庭关爱服
期刊
编者按: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立足县域实际,创新工作机制,实施危窑危房改造“九个一批”工程,采取农户自建、企业助建、部门帮建、政府统建等方式,推进农村危窑危房改得动、盖得起、建得好,确保安全住房有保障。三个亮点比较突出:一是做实做细基础性工作,通过摸排吃透“底数”,确保了危房改造有的放矢。二是有效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群众参与以改促建。三是实事求是创新工作方法,针对不同群众的不
期刊
编者按:“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規划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化量化“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描绘了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为便于大家理解掌握,我们和腾讯新闻共同约请了发展改革领域的专家学者,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
期刊
编者按:山东省荣成市创新信用激励政策,发动志愿服务,打造“暖心食堂”,为农村老人提供“一餐热饭”。“暖心食堂”因地制宜采取村级自助型、集中配餐型、暖心饭盒型三种运营模式,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志愿服务,健全保障机制,确保“暖心食堂”长久、规范运行。“暖心食堂”在实践推进中,不仅密切了干群关系,树立基层党组织威信,且日益与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融会贯通,不仅是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载体,也被拓展成为新时代文
期刊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对新时代做好革命老区振兴工作明确了任务和要求。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   问:请介绍新时代推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大部分位于多省交界地区,很多仍属于欠发达地区,抓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让老区人民逐步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