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练细腻的笔墨 高雅孤傲的情怀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Q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卷三。部编教材选入九年级语文上册。
  文章以精练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
  这篇短文共194个字(包括标点符号)。却写得精彩绝伦,趣味盎然。文章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尽管许多名师都讲过,每个名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有各自的独到之处,但就文本解读的广度和厚度而言,总没有触及文章的精妙之处。
  首先要了解作者,作者张岱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过着游山玩水的“风雅”生活。明朝亡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披发入山”以消极避世表示其民族气节。明亡后,专心著作。他在明末清初堪称大散文家,其小品文声誉极高,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他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他的小品文,多为描写江南山水风光,风俗民习和自己过去的生活,常追忆往昔之繁华,从中流露出对亡明的缅怀。
  反复诵读体验,文章美在“以精练细腻的笔墨抒写高雅孤傲的情怀”。具体表现在:一美在清新淡雅的笔墨与雪后雅致宁绝之景,二美在高雅的志趣与孤芳自赏中流露的惨淡的情怀,三美在简洁的笔法与传神的语言。
  一、清新淡雅的笔墨与雪后雅致宁绝之景
  作者在短短159个字的文中,完整周密地叙述了看雪的起因、经过、结局,生动细腻地描绘了西湖上难得一见的雪景,不仅使读者如临其境,充分感受到冬夜西湖雪景的独特韵味,而且使读者充分领略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技巧。这种技巧主要体现在描写景物的视角的独特性上。
  文中在描绘西湖雪后之景的时候,首先通过一句概括叙述,总写了西湖雪后的环境:“大雪三日,湖上人鸟声俱绝。”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从视角的角度写环境,体现的是环境的凄清,而本文是从听觉的角度写环境,着力表现的是环境的孤寂,更加有效地衬托出作者志趣的超脱、高洁与心态的孤傲。
  更加奇妙的是作者正面描寫西湖雪后景色的时候,将实写与虚写,整体与局部,远观与近看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出了景物的层次性特点。“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是实写,是整体地写,短短数字,使雪后西湖云天山水混沌一体的景物特征跃然纸上;“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虚写,局部地写,远观地写。作者此时似乎已经完全陶醉于西湖雪景的美丽之中,神游物外,物我两忘,达到了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和境界。试想,如果换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只,舟中人两三个而已”,表达效果则有云泥之别。
  “一痕”说明雪后长堤隐隐约约,在可见与不可见之间;“一点”写出了大雪覆盖下的湖心亭身量变小的视觉效果,至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则更是精彩绝伦的神来之笔,完全表现出了作者神游物外,从俯瞰的视角看湖上景色的感觉。如果从现实的场景去写的话,作者本身就在船上,怎么可能看到自己坐的船是“余舟一芥”,船上的人是“舟中人两三粒”?没有高超的驱遣文字的功夫,没有神游物外的心理体验,是绝对不能写出这样的景物效果的。
  本文这种描写视角上的变化,使得文章的叙述与描写水乳交融,天衣无缝。
  二、高雅志趣与孤芳自赏中流露的惨淡情怀
  作者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学艺术修养的文人雅士,在江南寒冷的冬夜去欣赏西湖雪景,本身就体现出了他不同于市井之人的高雅趣味。明明有舟子与其同往,却在文中说“余独往湖心亭看雪”,孤傲之气,溢于纸上。说明在作者眼里,虽有舟子同在,但在他心目中,舟子是难以理解他的高洁志趣的“陌路之人”。而在文末轻巧地连带一笔“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不露痕迹地照应了前文的“独”,也更加衬托了作者的高洁与孤傲。说明舟子作为文化艺术修养上与自己有云泥之别的下层人士,确实是不能理解他的做法的。
  文中描写人物的语言只有两处,每一处都能透过人物的语言体现出其独特的心理感受和微妙的心理活动。一处是“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是先他一步来到亭上看雪之人的话。直白地翻译过来就是:“湖上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人?”一方面表明此人也是颇有孤高自负之气,他没想到湖上还有一个和他一样趣味高雅之人,另一方面也是为遇到知音而高兴。另一处是“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道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所谓“痴似相公”,并非有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谷县六峰初级中学(741200)
其他文献
温儒敏教授主编的新版语文教材,把整本书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提到了极高的位置。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特别注重整本书阅读经典著作的指导,不仅指导学生阅读方法,还要引导阅读心理,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孩子,拉近学生与经典的距离,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篇名著导读推荐的作品,是初中阶段第一篇推荐阅读的经典作品,也是第一篇要整本书阅读的作品。语文教材中推荐的都是各类题材的经典之作,
期刊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朗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教学中必不可少,不管是散文、诗歌,还是文言文的教学都离不开朗读,下面就以《马说》为例来谈谈文言文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朗读教学法来教学。  一、由浅入深,步骤明确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马说》一文虽然文章简短,只有三小节,不到两百字,但是有些字词的读音还是要注意,如“骈”“槽枥
期刊
长期以来,古典诗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教学方式模式化、静态化、滥用化以及单一化等问题,面对这些弊端,简约语文的倡导者丁卫军老师又是如何除弊破陋,在古典诗文教学中践行简约语文的呢?细读他收录在《简约语文公开课》一书中执教《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桃花源记》三课的教学实录,感觉到他对于古典诗文教学的一些方法宛如醍醐灌顶,给人豁然通透之感。  一、诵读设计注重融合共生  诵读是古典诗文教学的传统
期刊
语文教学的真谛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写作恰好是训练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最好方式。但在写作过程中,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写作,究其原因,是积累不够,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然不知如何下笔。提倡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多练笔,丰富学生的日常积累,为学生“储米”,如此,在写作中学生才能文思如泉,让作文妙笔生花。  一、课堂中练笔,掌握方法  “天下文章一大抄”,此话虽然有些极端,但仔细品味,却也有几分道
期刊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不仅文章内涵好,语言表达以及写作技法也堪称经典样本,教材的写作部分注重单元文本的特点,进行写作训练点的切分和选择,在单元课文内容和写作上进行了有机配置。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写作资源,依托文本,读写结合,对该单元文本内容以及材料选择等方面的亮点进行精巧点拨,体味作家写作上的巧妙之处,有意识地强调学生要积极地学习借鉴和模仿化用,依托文本教写作,可以突出随文学习的实效性,以此来渗透
期刊
继“教案”“学案”之后,华东师范大学的崔允漷教授及其团队研发出“学历案”,是对之前教学方案的有效性进行深度的挖掘和提升,让学生们经历深度学习后达到“学会”的目的。一份完整的“学历案”,基本框架包括“课标要求、学习目标、评价任务、资源与建议、学习过程、检测作业、学后反思”等几个基本要素。下面以学历案的三大核心要素“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结合课文《故宫博物院》来谈谈基于“学历案”的教学究
期刊
朗读是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要在朗读中学,在朗读中悟,就要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和方法,所以教师的指导要讲求方法,以篇定法,以学定法,抓住时机,适时指导,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我从教学中总结了以下方法。  一、技巧掌握法,打好朗读的基本功  读好重音。课文的写作有目的,体现在句中;句子的表达也有目的,表现在词语中,所以重音就体现了句子的目的,要能准确地读出重音,才能正确地理解句意。重音的类型有并列性重
期刊
《台阶》与本单元其他三篇文章不同,是小说,可当作记叙文教学。小说以父亲的儿子为故事的叙述者,开头写父亲如何力大无比,壮实如牛,篇末写父亲腰也闪了,连挑水也不能胜任了。父亲终年辛苦,舍不得破费一星半点,连洗脚也是一年才洗一回,父亲这辈子过得异常艰难!小说深沉地叩响时代的呼唤,亿万人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故事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造房这
期刊
传记文学怎么读,随着整本书阅读的提倡和推广,越来越多的学生在盲目读和应付读中游走,只求“读了”而不求“读好”,这明显与我们所希望的读书要求相背离。新课标强调,真正的名著阅读应培养學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通过概括、比较、分析、推理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得出结论,真正实现与作品的深度交流。整本书阅读应该培养学生找寻关键信息、质疑探究和拓展阅读的能力。如何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发问并寻找答案的能力是整本书
期刊
一、明确方向,策略为先  有效的预习可以提高学习的起点,为教学提供依据,指明方向。笔者在教学语文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单元写作中,运用了不同形式的写作导学稿,以搭建作文教学中师生、生生以及自我对话平台。在作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独立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不是随意、自发产生的,而是经过选择和整理加工的;教学过程不是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的教育过程,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写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