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艾君:被误解的概念与自我规训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gital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熟悉于艾君的人也不会对以下几个概念感到陌生:“黑画”、“素描式绘画”、“绘画装置”、“个人文体”、“第三绘画”、“绘画文体”。关于绘画理论的描述,于艾君有着自己的体系,这个体系并非是被广泛认可的,却是其始终坚守的。但这些标签式的词汇一方面让我们更快进入艺术家的语境,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固定印象的成见。然而成见并非偏见,在阅读于艾君的作品时,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正是这些与“标签”有关的概念:什么是“第三绘画”?什么是“素描式绘画”?什么是“绘画装置”?
  关于“第三绘画”,于艾君在《关于“第三绘画——肖像”》(2012)一文中如此描述道:“存在着的世界和物象我称之为‘第一’;据此描画的古今中外的林林总总的绘画,我谓之‘第二’;而我借助拓印或转写这种具有未知感的技术手段,对形象进行‘盲人摸象’,包括对现成品或视像中的人物物象进行未知的涂鸦描绘,我将此称为‘第三’。以绘画行为完成则日‘第三绘画’。”我们在这样的描述中可以得出以下的几个关键词:技术手段、偶发、未知、绘画行为。艺术家着迷于一种关于绘画习惯的可
其他文献
摘要: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在2017年夏季举办了特展“劳申伯格与他的朋友们”,呈现了劳申伯格的创作中去个人主义的开放性。与此同时,他的作品带有丰富的个人经历和个人生活的元素,可以说具有一种私人性。在看似矛盾的开放性和拒斥一般性解读的私人性之间取得平衡,从而实现具有社会价值的批判性,正是劳申伯格艺术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劳申伯格 抽象表现主义 波普艺术  “劳申伯格与他的朋友们”是今年夏天在纽约现代
期刊
自20世纪80年代起,各传统艺术媒材如何实现现当代转型便成为中国艺术家必然面对的问题,最初是水墨,继而是陶瓷和漆艺。这是因为艺术家们一方面需要参与到当下社会的思想文化领域,建构新的视觉系统;另一方面又需要在日益同质化的世界当中找寻到不同的文化基质,所以选择从蕴含本土文化底蕴的媒介出发以开辟新的路径。我想,艺术家张温帙对此是深有体会的。  张温帙的经历非常丰富,早年在广州美术学院学习漆画,1995年
期刊
我非常希望PSA能够始终保持在婴儿的状态。我希望她能永远保持那深邃、神秘的眼神,像是一个外来者,跟我保持一定的陌生距离,让我们回想起那些无法再拥有的能量,直觉的,神秘的,不确定的,和宇宙保持一致的频率和节奏,那是最高形式的美和崇高。  —龚彦  2012年的10月1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ower Station of Art,以下简称PSA)正式开馆。五年来,PSA共举办五十一场展览(其中包括
期刊
上海摄影中心“张海儿:缪斯”的展览选了一张非常特别的作品作为海报。这幅作品描绘了一个安静美丽的女性形象,她优雅地斜坐在桌子的一角,右手小指微微上翘,目光投向其左侧画面之外;身体从画面左下角斜向上构成了画面的对角线,而一道侧逆光却恰恰从右上方倾泻而下,勾勒出被摄者的面部和左臂轮廓。浅黄色略带木纹的背景衬托着一袭暗红白纹轻质面料的吊带裙,头发向上拢起,像古时的发髻。这幅恬淡静谧的画面顺着弧形的建筑表面
期刊
在潘子申的工作中,最主要的意象是由那些被取作药用来为人类治疗的花草所制造的。根茎花实清晰温润,仔细分辨亦繁茂锋芒;作品所及,苗皮骨肉,映照的切切实实总是回归到人的个体。作为一种使人身心健全的媒介与路径,无论是相须相使或是相畏相杀,其中的运转并不完全仰赖于基于化学成分的唯物主义或是分毫不差的实证主义。相较于现代科学生產体系下极简寡白的片剂,关于草药嵇康有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愚智
期刊
2015年末,蓝色占领了北京草场地艺术区的栋红楼,人声鼎沸,姜食香气此起彼伏——泰康空间冬季展览“政纯会:政纯办十周年”的狂欢气氛让我们意识到艺术圈又一个年未的到来。在纵情欢乐中,我们势必需要对年度的或一贯的行为积淀做梳理和总结,也需要对现象做追问和反思。同大多数展览  样,研究目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幕后的功课支撑起最终呈现的展览叙事,“政纯会”的举办与泰康空间的研究线索、理念密切祖关。泰康空间成立
期刊
普鲁斯特说:“没有隐喻就没有真正的记忆,这一句判断是深刻的片面,为了全面需要补上——没有转喻,就没有记忆的联系,没有故事,没有小说。”诚如展览喻体——幻像,喻体指代特定时期的人物,多角度地描绘中国香港在远离内地背景之下,殖民地文化孕育出港人特有的脸谱,从身体、个体到群体。  摄影在配合着历史语境,事实上这很危险,展览的着眼点放置在文化的交融上,对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保持沉默,我认为这是转喻能力丧失
期刊
沈少民,国际著名当代装置艺术与观念艺术家,目前生活与工作于中国北京和澳大利亚悉尼,其作品以装置、影像以及观念绘画等创作方式为主,常常曲折地呈现当代人类的生存处境并作深刻反思。展览“这里没有问题——沈少民作品”展是沈少民十余年来首次在国内举办的大型个展。其名称源自现成品艺术的发明者马塞尔·杜尚的一句名言:“哪里没有问题,哪里就不会有解决方案。问题是思想的发明。”以这个侼论作为一个出发点,沈少民阐发了
期刊
艺术当代(以下简称“艺”):此次展览“隐藏与无名”在题目的选择上有什么特别含义吗?  滔曦(以下简称“潘”):这批作品大部分都是在2015年所作,是这个阶段心境的真实笔录,我把自己隐藏在这些笔画无穷尽的交织之中。这便是“写”,而不是“画”。大部分作品又恰恰有一个共同的隐喻,画面所表现的形体都有突兀的被遮蔽的部分——一种秘密的存在。隐藏之物对我来说即是“魅惑”。无名:无可名状之意,无法尽诉,不可理喻
期刊
十多年前看到尹朝阳作品时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残阳如血色的天安门广场、影影绰绰的汹涌人潮、面目惊恐奋力抬石的孤独男人、令人头晕目眩的圆形辐射…-这些绘画既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也蕴含着强烈的存在主义戏剧意味,尹朝阳这个名字也随着撕扯般的笔触以及刺痛感的色彩,深深留在了脑海。后来读到马塞尔-杜尚“一幅不能带来震撼的画不是一幅好画”这句话时,在脑中跳出的第一个画家仍是尹朝阳。  当年的“神话”系列中,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