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数学规律三部曲: 感知 强化 内化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ince2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商的变化规律”为例,探析数学规律教学的策略,促进学生在感知、强化、内化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数学规律,最终完成知识的整体建构。
  [关键词]数学规律;感知;强化;内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8-0068-02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理解数学规律往往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做支撑。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验证规律,强化学生对数学规律的认识,通过沟通新知与旧知的联系,促使学生把新知纳入已有的认知体系之中,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本文将以“商的变化规律”教学为例,论述如何促使学生在感知、强化、内化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数学规律。
  一、在观察中概括,感知规律
  数学观察是指学生通过对数字、字母、符号等数学要素进行观察进而提升对数学本质认识的过程。在数学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的维度: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数学观察,从而全面、准确地识别数学现象,探究数学规律;要注意把观察和思考、概括有机结合,因为概括是学生认识数学规律的重要方式。
  【教学片段1】
  出示题目:
  师:大家有什么发现吗?
  生1:当被除数乘以10,除数不变时,商也乘以10。
  师:还可以概括得更准确吗?
  生2:被除数乘以一个数,除数不变,商也乘以同一个数。
  师:如果从下往上观察呢?
  生3:被除数除以一个数,除数不变,商也除以同一个数。
  师:把同学们概括的数学规律再总结,就是“被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除数不变,商也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那么,这个被除数乘或除以的数可以是0吗?
  生(齐):不能。
  师:被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除数不变,商也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再观察一组算式,通过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4:被除数不变,除数乘一个数,商反而除以同一个数。
  师:如果从下往上观察呢?
  生5:被除数不变,除数除以一个数,商反而乘同一个数。
  生6:这个结论要加上“0除外”,这样就更准确了。
  师: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反而除以(或乘)同一个数。
  师:观察、计算下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7:从上往下观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同一个数(0除外),商不变。
  生8:从下往上观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商不变。
  师:现在,我们已经得出了三条商的变化规律。我把这三组算式放在一起,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9:当被除数或者除数的其中一个发生变化时,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但是,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发生变化时,商反而不变。
  生10:除数不变时,被除数和商的变化是一致的,但是当被除数不变时,除数和商的变化却是相反的。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维度观察算式,从而概括出商的变化规律。具体来看,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算式,在分别得出商的三条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宏观上把握这三条商的变化规律的内部联系。其次,学生在对商的变化规律进行概括时,经历了从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适时引导,不但提升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还加深了学生对数学规律的认知深度。再次,在观察、概括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个对知识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经历了认知由慢到快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经验也得到了增长。最后,在概括商的变化规律时,教师引导学生考虑“0”这一特殊情况,提升了学生的思维严谨性。
  二、借助生活经验,强化规律
  数学知识若仅体现在数字中,而无法与现实生活产生联系,必然是枯燥乏味的,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建立在生活的具体情境之中,在现实生活中寻觅数学的“影子”,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深度。
  【教学片段2】
  师:在动物园中,把6根香蕉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可以分得多少根?如果香蕉的数量是60根,每只猴子可以分得多少根?如果香蕉的数量是600根呢?
  生1:6÷3=2(根),60÷3=20(根),600÷3=200(根)。
  生2:猴子的数量不变,香蕉的数量越多,每只猴子分到的数量也就越多。
  生3:份数不变,总量越多,每份的数量也就越多。
  师:想一想,这和刚才讲的“商的变化规律”有什么关系呢?
  生4:被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除数不变,商也乘(或除以)同一个数。
  师:老师把这道题改动一下。把600根香蕉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可以分得多少根?如果把这些香蕉分给30只猴子,每只猴子可以分得多少根?如果分给300只猴子呢?
  生5: 600÷3=200(根),600÷30=20(根),600÷300=2(根)。
  生6:香蕉的数量不变,猴子的数量越多,每只猴子分得的香蕉数量就越少。
  生7:总量不变,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的数量就越少。
  生8: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反而除以(或乘)同一个数。
  师:这也就解释了当被除数不变的时候,除数越大,商反而越小,除数和商的变化是反向的。
  师:把6根香蕉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可以分得多少根?把60根香蕉平均分给30只猴子,每只猴子可以分得多少根?把600根香蕉平均分给300只猴子,每只猴子可以分得多少根?
  生9: 6÷3=2(根),60÷30=2(根),600÷300=2(根)。
  生10:香蕉的数量增多,猴子的数量也增多,每只猴子分得的香蕉数量不变。
  生11:总量增多了,分的份数也增多了,每一份的数量没有变。
  生12: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商不变。
  生动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商的变化规律的本质,使数学规律超越了一组组单调、抽象的数学算式,变成活泼生动、真实可见的生活现象,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热情,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理解。
  三、沟通知识联系,内化规律
  数学知识并非孤立存在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体系之中。
  【教学片段3】
  师:商的变化规律和我们学过的积的变化规律有什么联系呢?
  生1: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乘(或除以)同一个数;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而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同一个数,它们的积不变。这就是积的变化规律。
  生2:它们都探究了“变”与“不变”的关系。
  生3:有的时候变化是一致的,而有的时候变化却是反向的。
  生4:商的变化规律和积的变化规律在本质上一样。
  师:为什么?
  生4:因為我们可以把除法中的被除数看作乘法中的积,把除法中的除数和商看作乘法中的因数。
  师:对,除法和乘法本来就互为逆运算,除法可以改写成乘法,乘法也可以改写成除法。因此,商的变化规律和积的变化规律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沟通商的变化规律和积的变化规律的内部联系,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商的变化规律是建立在积的变化规律基础上的,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最终完成知识的内化和建构。
  数学规律本身的隐蔽性和抽象性决定了学生的探索过程必然是曲折的,因此,教师要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从不同的角度阐释数学规律的内涵,使学生在感知、强化、内化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整体建构。
  (责编 童 夏)
其他文献
[摘要]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一规律在中年级教师看来是理所当然的,是不需要深入解释的。学情调查后发现,很多学生对于“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理解一知半解。教师可基于学情研究这一规律的阐释,以打通学生的思维脉络。  [关键词]余数;除法;五入调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7-0064-02  “有余数的除法”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
[摘 要]“学会倾听”是新课程赋予学生学习习惯的内涵,更是培养人才目标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培养学生倾听能力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根本。通过对学生倾听现状的分析,对症下药,从力求倾听潜移默化、增强倾听艺术魅力、力作倾听训练有素、增添倾听评价光环这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 倾听方法 倾听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借助课后习题,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是一个有价值的话题。从改进教学路径着手,浅析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习题的二次开发,通过动态演示、踩出小路、变式训练等实操策略,促进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独辟蹊径、触类旁通。  [关键词]数学;习题;开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23-0034-03  《义务教育数
[摘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而数学思维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依托理解型实验、借助探究型实验、设计验证型实验、利用模拟实验等操作路径,帮助学生提升思维素养。  [关键词]思维素养;数学实验;内涵诠释;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72-02  当前,数学
[摘 要]习题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有效载体,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的复习课中,从课堂练习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多维加工、融合渗透,通过设计综合性练习,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复习课;针对性;层次性;多元性;拓展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常规的教学中,乘除法的格式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学生只能单纯地模仿、记忆这些计算格式,缺少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和建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要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格式中体会数学的美妙,发展思维。  [关键词]体验;思辨;规范  计算教学中,乘法竖式与加減法竖式的格式相似,而除法竖式却截然不同。教学二年级下册的“除法竖式”后,学生仍不能正确书写格式,到三年级下册再次出现除法
[摘要]数学学习迁移是数学知识、技能转化为数学能力的关键。以零件体积问题为例谈如何利用抽象、推理、模型、转化思想方法进行数学学习,给出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迁移的途径。  [关键词]数学学习迁移;数学思想;体积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11-0001-02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指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对完成其
[摘要]草稿本满载着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痕迹,是数学学习的必需品,然而数学草稿本的重要性极容易被学生、家长和教师忽视。教师积极探索数学草稿本规范使用的价值,利用家校协同探寻草稿本使用的有效方法、途径,可降低学生因非智力因素造成的错误率,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家校协同;草稿本;规范使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
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部分,很多同学抱怨不知道怎么写作,更有教师也抱怨不知道如何教孩子们写作。实际上,写作课程并不要求学生达到很高的水平,而是要学生能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所以,我认为写作教学不在于“教”高深的理论知识,也不在于空喊口号,刻意拔高思想,而在于引导学生以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这就是我所说的写作教学思想“教而引,思而动”。只有教师的“教而引”和学生的“思而动”相
[摘 要]课程整合是一种大趋势,将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起来,可以让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通过丰富表象,激发兴趣;发散思维,突破难点;自主学习,有效合作;新旧整合,优势互补,使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优势互补;辅助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