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如何优化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这是广大高中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笔者现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几点高效教学的体会。
一、提供成功机会,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学生渴望被人重视,渴望成功。因此,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使其自信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心理的成熟。在教学中,提倡平等参与课堂多边活动。讨论中,有师生之分,无尊卑之别,尽可能给学生创设一种完成某项任务的感受。语文教学中,尤其文学作品教学,不同的接受者极易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在学习鲁迅小说《祝福》一课中,对于“祥林嫂之死”,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祥林嫂是道貌岸然的鲁四老爷害死的”,“是柳妈害死的”,“是恶狼的过错”,“是在庙里捐门槛不成的巨大打击下而死”……大家各抒己见,为彼此的观点找论据、提不足。最后,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得出了“是罪恶的封建制度残害死人”的共识,水到渠成地实现了教学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不苛求成熟与完善。成功的机会多了,再加上教师适时适当的鼓励,学生自然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主动参与意识逐步增强。
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的方法很多。在教学中我还发现语文活动课是给学生提供成功机遇的好方法。“活动”二字是语文活动课的灵魂。语文活动授课的形式、地点、内容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上课的形式,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由学生组织实施方案,如辩论会、知识竞赛,可以用讲座的形式,介绍一些贴近生活的文学、语言知识,可以采用“茶馆”式的讨论方法……这样,鲜活的内容和有创意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既体现出语文活动课“活”的特点,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语文活动课富有启发性和感召力,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住学生,从而大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造的激情。因为活动课中没有失败的概念,加上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主动参与意识也得到了增强,学生主体地位也就得到了体现。
二、利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用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用感人的事例去教育学生,用优美的意境去熏陶学生,用充沛的感情去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更好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才能使学生达到一种有利于身心發展的境界。一是要善于创设唤起学生情感的环境。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照本宣科式的课堂教学,学生不感兴趣。教师要用优美的意境去熏陶学生,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那种壮阔、豪放、火热的舞蹈场面,再结合朗读带领学生进入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让学生去感受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雄浑的响声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情不自禁地就对安塞腰鼓产生了一种向往与赞美之情。二是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教师以自己的情感调动拨动着学生感情的心弦,带动着他们情感的发展。教师的情感成了联系文章作者与学生感情的纽带。学生与文章内容的距离拉近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增强了。三是注重让学生体味和感受生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谓“个性化行为”是指,学生有了学习的需求和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原有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得到新的、独特的内心体验。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投入情感的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捕捉文章中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将对文章理解与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以更深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进而升华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三、倡导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初步养成,心理发展逐渐成熟。他们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分析能力、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明显增强;他们具有强而敏感的自尊心,更为强烈的自主需要和更强的自律能力;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交往愿望,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更强。因而小组合作学习,更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智慧,使学生更好地成长。例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以作者在不同地点听雨、看雨、感悟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把景物和美感,通过栩栩如生的描摹,把听觉、视觉、味觉等感官的感受写得生动可感,读着文章体验生活,有身临其境之感。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语言美。基于文章特点,我运用了小组创意式拓展学习的方式。首先布置任务“四人合作,每人先选取自己最喜欢的片断,组内交流;其次每组再推选一位代表上台交流,形式自选”,结果很多组形式多样:有的一人唱,一人朗读,一人阐述选取该片断欣赏的理由;有的四人充满感情地齐声朗读;有一组一人朗读时,一人快速画雨中景,一人点评。最后,同学自由点评各组的表现,本来很难学的一篇文章,同学们却很感兴趣。
语文课堂实践证明,高效的语文课堂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和广大教师的认可,必将给高中语文课堂注入崭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提供成功机会,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学生渴望被人重视,渴望成功。因此,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使其自信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心理的成熟。在教学中,提倡平等参与课堂多边活动。讨论中,有师生之分,无尊卑之别,尽可能给学生创设一种完成某项任务的感受。语文教学中,尤其文学作品教学,不同的接受者极易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在学习鲁迅小说《祝福》一课中,对于“祥林嫂之死”,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祥林嫂是道貌岸然的鲁四老爷害死的”,“是柳妈害死的”,“是恶狼的过错”,“是在庙里捐门槛不成的巨大打击下而死”……大家各抒己见,为彼此的观点找论据、提不足。最后,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得出了“是罪恶的封建制度残害死人”的共识,水到渠成地实现了教学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不苛求成熟与完善。成功的机会多了,再加上教师适时适当的鼓励,学生自然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主动参与意识逐步增强。
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的方法很多。在教学中我还发现语文活动课是给学生提供成功机遇的好方法。“活动”二字是语文活动课的灵魂。语文活动授课的形式、地点、内容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上课的形式,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由学生组织实施方案,如辩论会、知识竞赛,可以用讲座的形式,介绍一些贴近生活的文学、语言知识,可以采用“茶馆”式的讨论方法……这样,鲜活的内容和有创意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既体现出语文活动课“活”的特点,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语文活动课富有启发性和感召力,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住学生,从而大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造的激情。因为活动课中没有失败的概念,加上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主动参与意识也得到了增强,学生主体地位也就得到了体现。
二、利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用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用感人的事例去教育学生,用优美的意境去熏陶学生,用充沛的感情去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更好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才能使学生达到一种有利于身心發展的境界。一是要善于创设唤起学生情感的环境。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照本宣科式的课堂教学,学生不感兴趣。教师要用优美的意境去熏陶学生,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那种壮阔、豪放、火热的舞蹈场面,再结合朗读带领学生进入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让学生去感受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雄浑的响声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情不自禁地就对安塞腰鼓产生了一种向往与赞美之情。二是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教师以自己的情感调动拨动着学生感情的心弦,带动着他们情感的发展。教师的情感成了联系文章作者与学生感情的纽带。学生与文章内容的距离拉近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增强了。三是注重让学生体味和感受生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谓“个性化行为”是指,学生有了学习的需求和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原有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得到新的、独特的内心体验。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投入情感的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捕捉文章中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将对文章理解与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以更深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进而升华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三、倡导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初步养成,心理发展逐渐成熟。他们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分析能力、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明显增强;他们具有强而敏感的自尊心,更为强烈的自主需要和更强的自律能力;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交往愿望,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更强。因而小组合作学习,更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智慧,使学生更好地成长。例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以作者在不同地点听雨、看雨、感悟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把景物和美感,通过栩栩如生的描摹,把听觉、视觉、味觉等感官的感受写得生动可感,读着文章体验生活,有身临其境之感。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语言美。基于文章特点,我运用了小组创意式拓展学习的方式。首先布置任务“四人合作,每人先选取自己最喜欢的片断,组内交流;其次每组再推选一位代表上台交流,形式自选”,结果很多组形式多样:有的一人唱,一人朗读,一人阐述选取该片断欣赏的理由;有的四人充满感情地齐声朗读;有一组一人朗读时,一人快速画雨中景,一人点评。最后,同学自由点评各组的表现,本来很难学的一篇文章,同学们却很感兴趣。
语文课堂实践证明,高效的语文课堂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和广大教师的认可,必将给高中语文课堂注入崭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