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学论语文教学艺术的情感性、创造性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zu817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初中语文教学大量采用了条分缕析的“科学化”方法,以做练习、讲练习为主,完全丧失了人文学科的独特优势,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也难以得到较好的培养和提高。语文教学已成了教育界讨论最多的问题,很多教师也感到困惑。多年来,我在语文“艺术化”教学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关于“语文教学艺术”,长期以来,有着不同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
  1.“乐学”说。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王阳明说得更形象:“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學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人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叶圣陶先生也一贯主张“教是为不教”,其目的也在于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
  2.“创造”说。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
  3.“审美”说。有人认为“教学艺术是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并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氛围中获得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的手段。”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初中语文教学,要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通过把握《大纲》精神,联系教学实际,我认为语文教学艺术是指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冶中不断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学活动。其关键是情感性、创造性。
  在教学中,为了能更好地实施语文教学艺术化的构想,必须围绕情感性、创造性。
  一、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
  在日常教学中,部分学生、甚至个别老师,对知识的学习在认识上往往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片面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知识为学习目的,把知识作为研究的对象;二是片面强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轻视知识的学习。我认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只有学好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能力。应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学习知识不是终极目的,学知识是为了运用。掌握知识的关键是如何学,要“既进得去,更能出得来”。
  1.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知识繁杂、零散无序是语文学科的一大特点。如果不作科学的整合,学生将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严重影响能力的发展。我重视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学习始终是以个体的认知为基础的,当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趋于一致时,学生就会把外来的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而获得新知;当外界的知识内容与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就会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或产生抗拒、或对外界刺激进行鉴别、改造,重新组织,一边摒弃旧知识,一边吸收新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据此,在教学中我注意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引导他们把新旧知识衔接起来,有效地同化新知识。
  2.让学生尝到运用知识的“甜头”
  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有让学生在运用中尝到“甜头”,才能更好地维持强化学习兴趣。例如,把握词义是语文阅读能力最基本的要求。学生如果能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迁移、结构分析推断词义,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此句中“妻子”“绝境”存在古今异义。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妻子”是两个词,是“妻子、儿女”之意;“绝境”则可让学生先理解现代汉语的意思(没有出路的境地),再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古汉语乃“与外界隔绝之地”的意思,现代汉语用得较多的是其比喻义。通过这样的语言实践,就能使所学的知识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重视新的知识结构的建立,重视知识的运用,知识就能变为能力。
  二、快乐思维
  通过反思,我认为教学过程中严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遭到极大的扼杀。由于缺少思维快乐,本应充满勃勃生机的语文学习变得了枯燥无味。为此,我作了如下尝试:
  1.以“发现学习法”思想为主设计课堂教学
  中国学生传统多用“接受学习法”,使自己成了“麻袋子”“两脚书柜”,而西方学生多用“发现学习法”。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崔琦指出:“中国学生驯服权威,美国学生则喜欢挑战权威,中国学生需要凡事怀疑,因为书本所讲未必对。”孟子也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初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思维活跃,我认为以“发现学习法”为主设计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假戏真做”,“发现”实际上已被前人或他人发现了的知识定论。“人类未知——人类已知(学生未知)”是一个探究过程,是真“发现”;“人类已知——学生已知”是一个学习过程,其实是“再发现”。“发现学习”不直接提供知识定论,只提供一些事实和问题,把探究过程渗入学习过程之中,让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去积极思考,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新课标教材,已把过去课文前的关于内容、写作特色的详细提示,换成简单的一点点提示,我认为这更利于“发现学习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也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切莫用“先入之见”把学生变成思维懒汉。
  2.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创造精神源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是靠平时的阅读训练培养出来的。我要求学生要敢于对老师的讲解和习惯的定论提出不同的看法;要善于敏锐地发现文章中的缺点、矛盾和问题,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有自己独特的、新鲜的见解等。如学习《故乡》时,有位同学提出“电视、小说里的穷孩子总是被少爷当马骑,在地上爬来爬去,为什么宏儿和水生、迅哥儿和闰土却是那么平等友好呢?”“杨二嫂是值得同情的,因为农村的破产也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她这个小业主,她对坐八台大轿的贵人当然有股怨气。”这么有意义的疑问和议论,这么强烈的感情,当然是学生经过思考的独特感悟。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所以,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力,就必须纠正“天马行空”式的分析,避免“满堂灌”,而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思考,主动思考,学生自然会感到学习的无穷乐趣。
  三、陶冶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物和表现。教师要善于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叶圣陶说过,我们鉴赏文学作品,最大的目的是“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发自内心,能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障碍,对整个行动起动力调节作用。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要摒弃只重视理性分析,而置文理情思意境的美和作者的性灵情趣不顾的教法,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我采用的教学手法一般为传统的诵读法和比较法。
  1.诵读法。古人品鉴诗文,主张熟读成诵。通过朗诵,把读者的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逐步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
  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文学作品之所以扣人心弦,就是寓形象、意境于模糊集合中。模糊观念带有意义的不确定性,比明晰的观念更富有表现力,体现在不同的读者可以通过不同的创造性思维来完成对作品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不是被动地接受作品的信息,而是在积极地思考,对情节的推进、意义的展开中不断地作出期待、预测和判断。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社会阅历、人生体验去参悟,在尊重作品的同时,争取有独到的发现。
  2.比较法。侧重理性的評价,在具有一定可比性的两篇或更多的作品之间识其同,辨其异,并从同中之异着眼,作出自己的鉴别判断。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提高。例如,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最后上升为家国之思;而席慕蓉的《乡愁》则用新奇的比喻显示了诗人离别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两首乡愁诗都具有不落俗套、构思独特的特点。通过深究异同,学生对所读作品就有了更多的思考、更高的认识和更广泛的吸收。所以,在鉴赏中强调诵读感悟,并不排斥理性分析。理性分析应该建立在单篇诵读感悟的基础上,语文教学才会有血有肉,生动活泼。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文学艺术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当学生通过诵读、比较,用心灵去领悟时,作品中“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渗透到了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中去了,进而获得了感知和判断生活的能力。
  四、成功激励
  我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从写作角度理解吸收知识,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1.感受生活。阅读教学后提供的阅读材料或习作参考题,要很好地迁移所学的知识,还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能引导学生像课文作者那样积极观察,深入思考,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悟。
  2.鼓励创新。写作训练中,要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努力写出构思巧妙、立意新颖,有新鲜感受、独到见解的文章。要求学生忠实于自己的精神,对习作中的个人感触、偏激想法,作辩证分析,肯定其闪光点;对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的做法给予充分鼓励。这样,学生就敢于冲开固有思路的框架,敢于摆脱思维定势的约束,写出富有创新精神、独树一帜的好文章。学生在实践中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语文教学的各项活动就会形成良性互动的态势。
  经过几年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学中围绕情感性、创造性,将形成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合力,学生将在快乐中学习,掌握更多的语文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和谐发展,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
其他文献
语文课例研究是以语文课堂的内容为载体,再现和描述教学问题以及教学处理。在这一过程,用研究的目光反过头来观察和审视自己的教学,讲述“教学背后的故事”。认真读了吴伦敦,苌虹的《中小学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一书,进行一系列关于课例萌生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写课例研究的想法,写了《不变中的变化——我的叔叔于勒课例研究》一文,在做课例报告的基础上,对课例进行反思,得出的经验再次指导教学实践。  通过设计——实
不同的教学单元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每个老师会据此采取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对学生因材施教,不同的老师会采用“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法。面对戏剧教学,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戏剧环环相扣的情节,跌宕起伏的发展,以及人物的多重心理活动和基本矛盾冲突点。根据戏剧语言特色,进一步地把握人物的心理与个性。其实,在这看似繁琐的戏剧教学,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精彩的呈现,实属不易。此时,离不开的是教师引导的巧妙性,巧用教学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等建议,为初中语文开展早读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在早读课中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语文活动,让早读课活起来,可以杜绝初中语文早读课中随意性较大且管理无
【摘要】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继续与补充、扩展与延伸,它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深化知识与提高能力。可如何激发初中生浓厚的名著阅读兴趣,则是一个令所有教师十分头疼的一个问题。笔者是一个从教十九年的语文教师,一直在思索、在实践、在改进。希望通过努力,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中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情。  【关键词】阅读现状;阅读兴趣;名著阅读  教育部最新公布:从幼升小到高考全面改革,语
【编者按】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是一个实施者和实践者,还是一个试验者和开发者,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教师还是一个研究者。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科研素质应成为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正如黄肖慧老师所说:“教师要长足发展,必须从‘教研’走向‘科研’。”在教学中,黄肖慧老师坚持“以生为本,成就学生”的职业信条,不断反思教学,形成了“简约,求真,求深”的教学主张,同时,她紧跟教育热点,既立足教学实践,又研究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追求高效能高质量教学,必须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应该以怎么样的教法进行呈现,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逻辑生成与联系。本文基于日常教学实践,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作一些有益的探讨与尝试。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情境;问题价值;师生探究;知识生成  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旨在促进初中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摘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构建“少教多学”的高效阅读课堂,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语文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如何改变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构建高效的阅读课堂已经成为当前众多语文教师的共识。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来构建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呢?有哪些好的策略吗?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就这一议题进行论述。  【关键
【摘要】最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入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的“新”时代。而这源于网络的资源亦为阅读教学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了更好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要从小就培养起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活力,要用一种有效的手段来更好地激发出小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俗话说:强按牛头不喝水,不愿意干的事往往也干不好,枯燥乏味不仅不会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还会适得其反。本文以小学三年级课程为例,具体分析课堂适当互动的教学对于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提高的作用。  【关键词】互动课堂;兴趣;小学生  小学
【摘 要】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不多,理解能力不强,读文章时会遇到很多不认识的字,这很容易让他们对阅读产生畏难情绪。作为低年段的语文教师,应该理解孩子们的苦衷,教给他们轻松而简洁的阅读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低年段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书的好处。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入门阶段,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