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代已经结束,大时代已经到来。医药产业最闪耀的创新未来需要科学家、企业家、资本家群体的深度融合,就如同人与人的关系只有协作才能最大程度地释放创新。
5月18日,由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共同主办,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E药经理人杂志承办的“2017浦江医药健康产融创新发展峰会”在上海盛大召开,会议集结了两位院士、20多位产业界重量级企业家、资本家、科学家、近千名参会嘉宾,群贤毕至、畅所欲言、集思广益。
中国医药产业的转型发展正处于关键的历史时期,医保控费、一致性评价为标志的质量提升、研发创新,三个行业大事件将直接左右中国医药企业的命运。一句被医药企业家们普遍认可并经常提及的话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级的医药消费市场,但至今尚没有诞生世界级的医药创新产品和公司。
成就世界级医药创新产品和公司的路径只有研产融的深层次结合共生。《E药经理人》执行出品人,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50人论坛秘书长谭勇认为,人类生产力的高低,最重要的不是经济产出中的成分,而是取决于怎样的组合配方,天赋、想法、资本等各种成分如何连接到一起,互联互通,合作共赢。时势造英雄,一个英雄的时代需要一批实践卓越、思想前瞻、担当有力、 乘风破浪、意志坚定的英雄人物走在时代的前沿,闪耀星空。
“2017医药健康产融创新发展峰会”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此峰会的初心是促进产融结合,协调产业发展,以推动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创新和全球化为目标,融合医疗健康产业链上的企业家、投资家、科学家共同缔造医疗健康研产融生态圈,助力中国医药企业进军全球产业三甲之列,迎接世界级医疗健康公司在中国的诞生。
最后一公里
上实集团总裁、上海医药董事长周军认为中国医药产业有世界级的市场而缺少世界级的公司和产品,“这个悖论反过来讲就是一个机会。我们大胆预测,假以时日,也许十年,也许二十年,中国的医药企业,一定会长出若干家世界 500强企业。”这里的世界500强,应该符合两个标准:销售规模千亿美元、市值超过几百亿美元。
这其中,借助资本力量实现融产结合,是可预期的路径。周军介绍,上实集团在过去20年间,通过35~40次大型的收购兼并,建立起上实集团现在三大产业:医药、房地产、基建环保。整个上实集团资产的80%是我们收购兼并和投资来的。
“再过十年、十五年,医疗行业很可能会产生中国最富有的一群人。”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50人论坛首届轮值主席许小林一语道出资本眼中的中国医药健康产业现状,他认为产融结合已经很深刻的体现在如今的医药人身上。当很多人已经分不清自己是科学家、企业家还是投资家,产业、创新、投资已经实现完美的融合的时候,每个人都能驾驭这一三重身份的时候,也是医药产业创新的最好时机。
不管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对中国医药工业跑赢其他产业的弱周期属性早已经达成共识。工业与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吴海东在会上分享了2016年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情况,并解读了国家健康发展规划,以及国家对医药产业创新的大力支持和发展机遇。
2016年,医药行业实现了“十三五”规划的开门红:一是2016年我国医药工业同比增长10.6%,高于全部工业平均值4.6%,且高于GDP增长3.9%;二是医药工业占全部工业比重由2015年的3%提高到2016年的3.3%。此外,医药工业的销售利润率也比全部工业销售利润率高出多个百分点。
他还指出,医药行业一定要融入国家三大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借东风加快发展。
但宏观环境的利好,仍不能忽略新药创新在临床试验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认为中国创新药想更上层楼一定要找新靶点,光找一个新的化学结构不行。力争实现这个转变,真正的创新药就上去了。“不能说人家搞了一个靶点,我再来改革,那不是原创。”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看来,制约创新的“最后一公里”正是新药的临床验证。“临床前研究已经规模化了,但临床研究没有规模化,临床试验更加没有形成规模化。”制约临床验证的因素有四点:临床试验伦理审查能力不足、新药临床试验审批和监管程序尚需优化、关键技术掌握不足、产融结合体系不足。
宁光认为理想中的产学研医结合的创新模式应该是新药研发、新药验证、新药生产三个环节联动,互相之间形成联动。目前中国尚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产融结合体系。此外,我国的临床试验伦理审批尚不能与国际接轨,各地标准不一。临床试验方面,除了临床资源的制约,能否掌握国际认可的临床关键技术也至关重要。在宁光看来,建立临床研究信息化和网络化平台、完善大型队列研究的生物样本信息库能助力资源共享,提高整体创新能力。
由大变强
上海医药总裁左敏认为,创新是中国醫药产业接下来由大变强的唯一途径。近几年,上海医药在研发创新上着力多多。首先加大研发投入,目前其研发投入已经占到工业营收比例的5.4%,并且投入力度会持续加大。另外,在研发体制和模式上也在不断创新,与国内外的公司及科研院所广阔开展研发合作。
但必须承认,创新之路艰辛异常,需要整个创新链条上各个方面通力合作,“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到最后市场,各个环节的无缝衔接”。
在“2017浦江医药健康产融创新发展峰会”上,上海医药中央研究院院长刘彦君宣读了《中国医药健康产融创新发展上海共识》。其中写道,中国医药产业即将进入全新的时代,即创新、合规为标志的时代,精准医学模式牵引产业发展的时代,创新加资本的时代,产业生态链竞争加共享的时代。未来对行业的每一个参与者而言充满挑战和机遇,我们必须携起手来,顺应行业变革,共同面对挑战,共同寻找机遇。
信立泰药业总经理叶宇翔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创新对制药行业整体来讲,是一个生态链,不是一个企业能做所有的事情。他尤为重点的提到了创新环境对整个生态链的影响。叶宇翔承认近几年来中国药品监管部门发布了很多有助于创新的产业政策,这是产业发展迎来的额巨大利好。现在需要考虑的就是各项政策的稳定与可续持性,“没有稳定的生态环境,创新生态链是不会完善起来的。” 众信基金合伙人徐晓阳用其投资的一个案例说明了生态环境和产融结合对研发创新的影响。他认为不管是企业自身的有机增长还是外延式的增长,都需要一个稳定的有益于创新的生态环境。
资金充足、人才的多样性、价值链的完整开放、产业结构丰富和互补是药明康德首席商务官、首席战略官杨青在2013年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關于中国创新生态系统需要具备的几个关键因素。
四年后再看,杨青认为不管是政策环境还是资本充裕度等各个因素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他认为中国医药的创新生态系统可能是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不会简单拷贝欧美的发展模式,而是根据中国特有的国情,在资本、政策、人才、产业和医疗需求的驱动下,最后打开一个新的格局。
中国医药行业正处于大浪淘沙的时代,处于转型和整合的时代。作为有志向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未来的中国医药市场,一定能出现比肩跨国医药巨头的本土企业。中国医药产业的企业家们必须志存高远,但也必须脚踏实地。就像左敏对创新内涵的深度理解:什么是创新?凡是能够满足临床未来5到10年的新的临床需求的就是创新,不一定是新靶点、新结构、新物质。“对我们药企来讲,哪怕是经过改变而减少副作用,我觉得这都是创新。这是我们应该有的现实的态度,创新一定是一步步的来,一步登天不可能。”
会上,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执行会长潘广成,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郭云沛,上实集团总裁、上海医药董事长周军致开幕词;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吴海东,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春华资本集团主席胡祖六,波士顿咨询公司大中华区主席黄培杰,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50人论坛首届轮值主席许小林发表主题演讲;同时上海医药总裁左敏、瑞康医药总裁张仁华、信立泰药业总经理叶宇翔、药明康德首席商务官、首席战略官杨青、众信基金合伙人徐晓阳、上海医药中央研究院院长刘彦君、郑州泰基鸿诺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豫生、柯菲平医药董事长秦引林、金浦健康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吉冬梅、正大制药集团BD总经理康晓龙、瑞力投资副董事长、总裁孙烽就新形势下的研产融结合发表了各自的真知灼见。
同时,13个来自国内外著名高校和创新研发企业的在研药品、医疗器械等项目在此次会议上进行了现场路演,并与在座医药产业的企业家和投资家们积极交流互动。
5月18日,由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共同主办,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E药经理人杂志承办的“2017浦江医药健康产融创新发展峰会”在上海盛大召开,会议集结了两位院士、20多位产业界重量级企业家、资本家、科学家、近千名参会嘉宾,群贤毕至、畅所欲言、集思广益。
中国医药产业的转型发展正处于关键的历史时期,医保控费、一致性评价为标志的质量提升、研发创新,三个行业大事件将直接左右中国医药企业的命运。一句被医药企业家们普遍认可并经常提及的话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级的医药消费市场,但至今尚没有诞生世界级的医药创新产品和公司。
成就世界级医药创新产品和公司的路径只有研产融的深层次结合共生。《E药经理人》执行出品人,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50人论坛秘书长谭勇认为,人类生产力的高低,最重要的不是经济产出中的成分,而是取决于怎样的组合配方,天赋、想法、资本等各种成分如何连接到一起,互联互通,合作共赢。时势造英雄,一个英雄的时代需要一批实践卓越、思想前瞻、担当有力、 乘风破浪、意志坚定的英雄人物走在时代的前沿,闪耀星空。
“2017医药健康产融创新发展峰会”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此峰会的初心是促进产融结合,协调产业发展,以推动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创新和全球化为目标,融合医疗健康产业链上的企业家、投资家、科学家共同缔造医疗健康研产融生态圈,助力中国医药企业进军全球产业三甲之列,迎接世界级医疗健康公司在中国的诞生。
最后一公里
上实集团总裁、上海医药董事长周军认为中国医药产业有世界级的市场而缺少世界级的公司和产品,“这个悖论反过来讲就是一个机会。我们大胆预测,假以时日,也许十年,也许二十年,中国的医药企业,一定会长出若干家世界 500强企业。”这里的世界500强,应该符合两个标准:销售规模千亿美元、市值超过几百亿美元。
这其中,借助资本力量实现融产结合,是可预期的路径。周军介绍,上实集团在过去20年间,通过35~40次大型的收购兼并,建立起上实集团现在三大产业:医药、房地产、基建环保。整个上实集团资产的80%是我们收购兼并和投资来的。
“再过十年、十五年,医疗行业很可能会产生中国最富有的一群人。”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50人论坛首届轮值主席许小林一语道出资本眼中的中国医药健康产业现状,他认为产融结合已经很深刻的体现在如今的医药人身上。当很多人已经分不清自己是科学家、企业家还是投资家,产业、创新、投资已经实现完美的融合的时候,每个人都能驾驭这一三重身份的时候,也是医药产业创新的最好时机。
不管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对中国医药工业跑赢其他产业的弱周期属性早已经达成共识。工业与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吴海东在会上分享了2016年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情况,并解读了国家健康发展规划,以及国家对医药产业创新的大力支持和发展机遇。
2016年,医药行业实现了“十三五”规划的开门红:一是2016年我国医药工业同比增长10.6%,高于全部工业平均值4.6%,且高于GDP增长3.9%;二是医药工业占全部工业比重由2015年的3%提高到2016年的3.3%。此外,医药工业的销售利润率也比全部工业销售利润率高出多个百分点。
他还指出,医药行业一定要融入国家三大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借东风加快发展。
但宏观环境的利好,仍不能忽略新药创新在临床试验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认为中国创新药想更上层楼一定要找新靶点,光找一个新的化学结构不行。力争实现这个转变,真正的创新药就上去了。“不能说人家搞了一个靶点,我再来改革,那不是原创。”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看来,制约创新的“最后一公里”正是新药的临床验证。“临床前研究已经规模化了,但临床研究没有规模化,临床试验更加没有形成规模化。”制约临床验证的因素有四点:临床试验伦理审查能力不足、新药临床试验审批和监管程序尚需优化、关键技术掌握不足、产融结合体系不足。
宁光认为理想中的产学研医结合的创新模式应该是新药研发、新药验证、新药生产三个环节联动,互相之间形成联动。目前中国尚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产融结合体系。此外,我国的临床试验伦理审批尚不能与国际接轨,各地标准不一。临床试验方面,除了临床资源的制约,能否掌握国际认可的临床关键技术也至关重要。在宁光看来,建立临床研究信息化和网络化平台、完善大型队列研究的生物样本信息库能助力资源共享,提高整体创新能力。
由大变强
上海医药总裁左敏认为,创新是中国醫药产业接下来由大变强的唯一途径。近几年,上海医药在研发创新上着力多多。首先加大研发投入,目前其研发投入已经占到工业营收比例的5.4%,并且投入力度会持续加大。另外,在研发体制和模式上也在不断创新,与国内外的公司及科研院所广阔开展研发合作。
但必须承认,创新之路艰辛异常,需要整个创新链条上各个方面通力合作,“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到最后市场,各个环节的无缝衔接”。
在“2017浦江医药健康产融创新发展峰会”上,上海医药中央研究院院长刘彦君宣读了《中国医药健康产融创新发展上海共识》。其中写道,中国医药产业即将进入全新的时代,即创新、合规为标志的时代,精准医学模式牵引产业发展的时代,创新加资本的时代,产业生态链竞争加共享的时代。未来对行业的每一个参与者而言充满挑战和机遇,我们必须携起手来,顺应行业变革,共同面对挑战,共同寻找机遇。
信立泰药业总经理叶宇翔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创新对制药行业整体来讲,是一个生态链,不是一个企业能做所有的事情。他尤为重点的提到了创新环境对整个生态链的影响。叶宇翔承认近几年来中国药品监管部门发布了很多有助于创新的产业政策,这是产业发展迎来的额巨大利好。现在需要考虑的就是各项政策的稳定与可续持性,“没有稳定的生态环境,创新生态链是不会完善起来的。” 众信基金合伙人徐晓阳用其投资的一个案例说明了生态环境和产融结合对研发创新的影响。他认为不管是企业自身的有机增长还是外延式的增长,都需要一个稳定的有益于创新的生态环境。
资金充足、人才的多样性、价值链的完整开放、产业结构丰富和互补是药明康德首席商务官、首席战略官杨青在2013年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關于中国创新生态系统需要具备的几个关键因素。
四年后再看,杨青认为不管是政策环境还是资本充裕度等各个因素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他认为中国医药的创新生态系统可能是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不会简单拷贝欧美的发展模式,而是根据中国特有的国情,在资本、政策、人才、产业和医疗需求的驱动下,最后打开一个新的格局。
中国医药行业正处于大浪淘沙的时代,处于转型和整合的时代。作为有志向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未来的中国医药市场,一定能出现比肩跨国医药巨头的本土企业。中国医药产业的企业家们必须志存高远,但也必须脚踏实地。就像左敏对创新内涵的深度理解:什么是创新?凡是能够满足临床未来5到10年的新的临床需求的就是创新,不一定是新靶点、新结构、新物质。“对我们药企来讲,哪怕是经过改变而减少副作用,我觉得这都是创新。这是我们应该有的现实的态度,创新一定是一步步的来,一步登天不可能。”
会上,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执行会长潘广成,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郭云沛,上实集团总裁、上海医药董事长周军致开幕词;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吴海东,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春华资本集团主席胡祖六,波士顿咨询公司大中华区主席黄培杰,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50人论坛首届轮值主席许小林发表主题演讲;同时上海医药总裁左敏、瑞康医药总裁张仁华、信立泰药业总经理叶宇翔、药明康德首席商务官、首席战略官杨青、众信基金合伙人徐晓阳、上海医药中央研究院院长刘彦君、郑州泰基鸿诺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豫生、柯菲平医药董事长秦引林、金浦健康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吉冬梅、正大制药集团BD总经理康晓龙、瑞力投资副董事长、总裁孙烽就新形势下的研产融结合发表了各自的真知灼见。
同时,13个来自国内外著名高校和创新研发企业的在研药品、医疗器械等项目在此次会议上进行了现场路演,并与在座医药产业的企业家和投资家们积极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