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蕴于中 “灵气”溢于外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hasha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作文的“创新”的本质不在于形式层面的变动,关键在于思想境界的提升,在于胸襟的博大,眼光的深远。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创新,须培养学生对生活,对生命,对自然的深层次的思考,具备个性化思想。
  【关键词】作文创新 创新意义 文质兼美 感悟 个性化
  有人将写作分为“指令写作,个性写作和专业写作”,那么,创新作文本质上就应该是一种个性化写作,“个性”应成为其最鲜明的特征。近年来,许多学生为追求高考作文要求中“创新”等级的分数,受一些高考满分作文的影响,出现了“创新”上的一些误区。
  一是过分追求形式上的怪异,以为只要体裁与众不同便是创新,于是出现了大量的病历报告,实验报告,故事新编,内容荒诞乏味。
  二是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华丽,认为文章披上了华彩的外表就是好文章了,于是出现了排比式开篇结尾,结构模式化的“新八股”。
  三是以为反传统即为创新,于是一反传统写作,甚至搬来网上的一些文字垃圾,玩文字游戏。例如写出网聊式的“大话西游”的东西。
  这些都是对“创新”和“个性”的误解,古人这么认为:“文胜于质,则史;质胜于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自古至今,文质兼美是好文章的标准,所以,在辅导学生进行作文创新时,就要从这两方面入手。真正的创新除了形式上的一些属于技术层面上的变动之外,其真正的精髓是应体现出“两气”,即大气、灵气,这是文章内容和本质上焕发出的光彩,是创新真正的内涵所在。这“两气”就像是作文创新的两股活水,有了这两股活水的注入,才能“天光云影共徘徊”。所以,在辅导学生进行作文创新时,就要从这两方面入手,我们就应该研究这“两气”如何培养,如何体现。
  文章创新要体现出“大气”,这“大气”要从提升思想境界中来。要提升思想境界需加强学生对生活、对阅读和积累的感悟。文章说到底是“言志”,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决定了文章品位的高低优劣。
  这种“大气”正是主张真情的吐露,个性的张扬,但是有些学生误将个性与低级媚俗、庸俗浅薄联系在了一起,以为怪异即为个性,只要是真话即为真情的流露。实质上,创新不等于模糊是非,模糊了真善美,倾吐的真情应是真、善、美的花朵,张扬的个性应是彰显人格魅力的个性。17岁的马克思就曾这样写道:
  如果我们选择一种能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感到负担太重,因为是为一切人而牺牲,到那时,我们将得到的不是微小,可怜、自私的快乐,我们的幸福属于亿万人民,在我们的遗骸上,将会洒下崇高的人们热情的眼泪。
  字里行间跳动着一颗以天下为己任,关注热爱人类的滚烫的心。
  “汝果欲作诗,功夫在诗外”,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作时,在注重文章技巧的训练时,可不可以先多在阅读上,生活的积累及感情上下足功夫,让学生的视野开阔一些,眼光高远一些,胸中酝酿出一股大气。多一些对历史的思考,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对自然的谦卑与敬畏,对时代潮流的反思,对国家民族未来的责任感……这正是个性化思想的源泉。
  我们社会进入了一个娱乐化、轻松化时代,在一切都可以被娱乐、被搞笑的时候,一些严肃神圣的情感正在逐渐消失,美国一名学者写了一篇名为《把我们自己娱乐死》的文章,很多有识之士也都看到这一点,我们是不是有责任在指导学生作文创新时引导他们做一个生活的思考者?反思这一切?一个教育界熟知的名字——窦桂梅也提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人应该沉重地阅读,沉重的思考,沉重的活着。负重前行本是人生本质。“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芦苇”,有了思考,才会有感悟,才会有洞察人生、洞察世态人情后的心房颤动。文字才会有思想的闪光,情感绽放。
  真正的创新是思想的深度与个性,不人云亦云,学会反思,有自我的特色,独特的视角,思维的创新。
  当我们的心灵世界拥有真诚与真情,并且能与自然、社会、人生达到默契,找到心灵的归宿和栖居地,就会生发出自己对人生人世的自我感悟,生活中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写作联想的触发点,正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这时候活水源源注入,下笔自有“大气”,自有“底气”。
  教学生创新写作,先教会学生做一个思想会飞翔的人,我想这应是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下笔才会体现出知识、文化视野之广,体现出心灵之深,感情之纯,天性之真,才能学会用感性的笔墨去表达知性的内容和理性的思考。只有借助思想的双翅才能挣脱羁绊,思绪无所不达,自由磅礴灵气冲天。
  大量的阅读指导可以开拓眼界,留心生活可以培养敏锐独特的感觉,教会学生思考可以提升思想境界。当一个人由关注平面的当下扩展到关注立体的古今,由关注个人的喜怒哀乐到关注人类的苦难,心胸自然宽广,胸中有乾坤,许多事就变小了,底气足了,下笔自然大气,个性化的思想自然流露。
  有位学生这么定位“曾国藩”:他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复杂人物,是一位“为人所倚赖,为人所唾弃,为人所敬佩,为人所鄙薄”的文人、儒将、好官。
  试想,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及思考,何以拿出这么一个结论?
  缺了思考,缺了感悟,积累再多,也无法点石成金,文章也不会有大气、有底气。例如毕淑敏在谈到小学时总是当孩子头的事情,感悟到:人幼年的时候,受到艰苦和磨难固然重要,但尝过出人头地的滋味也很可贵,也许有人会因此种下追逐名利的根苗,但也有人会同因了这锤炼,对眩目的光环,有了淡漠它藐视它的定力。
  一位学生这样谈论幸福:
  你有没有想过,流泪也是一种幸福,因为还有人值得你为他流泪。被攻击、被妒忌也是一种幸福,因为你有值得被妒忌被攻击的地方,甚至失望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有盼望,才会有失望。
  从“不幸”中看到“幸福”,散发出的哲理光芒让人心有戚戚焉而欣然信服。
  其次,创新作文要有“灵气”,“大气”蕴于中,“灵气”溢于外,灵气的体现主要在语言的创新上。而语言的创新表现就是个性化特征及句式的多变。
  在语言的评价上,首先要对学生澄清一个问题,语言风格是多彩的,华丽典雅是一种美,朴实冲淡也是一种美,就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背影》。关键是语言要体现出个性化特征,根据个人性格、爱好、选择自己喜欢或最适宜表现的词语,体现出自己独特的想象和感受。例:
  妈妈很漂亮,她的美是冰淇淋那雪白奶油上的一粒红樱桃,甜甜的,喜气洋洋。
  个性化语言还要善于将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细腻地描绘出来。例:
  天空常常很蓝。我不是缺衣少食,但总觉得自己残疾,是心理上的一种不可名状的残疾。我喜欢蓝的天,当月淡风清的时候,月亮也是蓝色。我的渴望也像那月亮,遥不可及。
  善于将这种稍纵即逝的微妙的情绪体验表达出来,才会有强烈的个性体验的特征,形成个性化的特色,所以,语言的个性化往往要求融入自己独特的想象及感受以及学会细腻的表达。
  另外,不同材料、不同的语境,选用不同的名式,才会使文章气韵流动,酿出一股灵气。所以长句的舒缓严密细致要与短句的简洁紧凑明快相结合,整句的贯通对称和谐要与散句的自然灵活气势相结合。例:
  回眸处,回眸处,历史的光芒穿刺迷眼,我似乎看见远古蛮荒处夸父那如飞的箭步,踏破尘土,踩碎气象,朝着那火红的太阳永不停息的奔跑着。
  这样的文字,用动作性很强的短促的句子,一下子使人体验到一种奔跑的快感,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具备了“大气”和“灵气”的文章,就体现了文质兼美,也正体现了创新的真正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贵州罗甸民族中学。
其他文献
记得世界最短的一幕戏,是这样的。  (幕启,边境附近山间一幢木屋里,一个山里人正坐在炉边烤火,一阵敲门声,流亡者进屋了)  流亡者:不管您是谁,请可怜可怜一个被追捕的人吧!他们正在悬赏捉拿我呢!  山里人:悬赏多少?  (流亡者马上离开了·幕落)  这个戏剧的矛盾冲突很显然,一个流亡者被追捕到边境,显然面临着饥寒、生死考验,找到小木屋里的山里人本来是希望得到救助的,救还是不救?山里人选择义还是利?
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深刻认识到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口头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需要,是开掘学生潜能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关键是教师要把“说话”教学贯穿入课堂。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三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塑造的“烛之武”“邹忌”“触龙”就是学生学习说话艺术的典范。我上课时,在要求学
【摘 要】“云”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常用的意象,在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搭配及不同的语境中,有着各不相同的特殊意义。本文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论述了“云”意象丰富而复杂的内在意蕴。  【关键词】古诗 意象 文化意蕴    云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意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喻义。这里笔者无意对“云”的文化意义进行全面的考察,仅就其在中国文学里的表现作一个浅浅的勾勒。  祥瑞之征兆 史载“黄帝将
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让沉闷已久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生机。然而由于人们对新课标认识理解的不到位,致使分组讨论这一时尚而实际的教学手段又陷入尴尬的境地。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问题:  一、评教者对分组讨论认识的不合理  新课标的宗旨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使学生从课堂中学有所得,劳有所获,小组讨论的意义也在于此。但是,许多的评教者却不把学生从分组讨论中得到了什么、这堂课通过讨论达到了什么目的作为评价准则,而
“问”,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在学生的心田开出智慧而鲜艳的花朵;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架起预设和生成的桥梁;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让课堂成为快乐的思维驿站。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有效追问,其实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定教”的微型诠释。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我更加体会到有效追问带给课堂的精彩。  一、有效的纠错追问能让学生迷途知返  叶圣陶曾有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
2012年作文高考中,浙江卷采用了论辩型的作文题。所谓论辩型作文就是让考生就一个事件或一个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篇文章。这种论辩型题型,因为列举了多人的看法,特别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相信在2013年在各地高考中还会受到各省市命题者的青睐,因此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请看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台湾作家刘继荣的一篇博文说,她读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但却被全班同学评为:“
【摘 要】中学语文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凭借,也是中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园地。因此,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就应该文辞优美,文理绵密。然而,在教授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时,我发现六处需要推敲和雕琢的地方,有待共同商榷。  【关键词】语文教材 翻译 商榷    王元化先生说:“凡读书不可求快,而须沉潜往复,从容含玩。”我认为,作文(包括翻译)也一样,
【摘 要】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外人”一词两次出现,第一次出现在“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第二次出现在“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笔者认为两处“外人”应该作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前者指的是“陌生人”,而后者指的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如此理解才符合《桃花源诗并记》的本意和诗人的思想境界。  【关键词】陶渊明 《桃花源记》 “外人”  晋代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中“
《金岳霖先生》从先生的日常行为出发,细细分析了先生的性格和人生态度。在理解途径上,主要有三种,第一、以“趣”字为主要的基调,分析先生的日常行为和活动,并从这个“趣”字出发,以幽默童真的行为着重表达出先生的率真的性情和豁达的人生胸怀。第二、抓住细节,作为人物传记类的文章,要想将一个人物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来,细节描写是非常重要的,往往短短的几十个字就能将一个人物惟妙惟肖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从这个角度来看,
【摘 要】写景抒情类诗词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一直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合无间的状态。了解写景抒情类诗词的基本规律和手法特点能够提高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关键词】诗词鉴赏 情景关系 意象 意境     写景抒情类诗词,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词。写景抒情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