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作品艺术风格及哲学思考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ms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与文学的最大不同就是历史是对现实的搬运,是对一段特定时期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真实解读。人们可以通过历史去基本还原一段自己没有经历过的岁月,去了解和感受先人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当代与过去的区别。通过解读历史事件和人物,人们能够获取很多对现实有益的经验,从而更好地服务当代人的生活。而文学,尤其是现实主义风格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都是披着历史外衣的自由想象,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认识一段历史,但是它饱含作者的态度和想法,甚至很多虚构内容,因此极具主观性,如果仅凭借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就想伺机窥探历史全貌,那无疑是南辕北辙了。
  巴尔扎克生活在19世纪的法国,躯体早已融入尘土,但是他对法国的影响、对全世界的影响并没有随着肉身的陨灭消失。人们没有办法想象,这位法国现代小说之父,他的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所迫,为了还债,他晚年焚膏继晷,创造出大量作品,合称《人间喜剧》,这部作品也被称为资本主义社会百科全书。这部作品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历史价值,都是无可比拟的,因此,它也成为后人趋之若鹜的研究对象。
  一、巴尔扎克与《人间喜剧》
  巴尔扎克出身于19世纪法国的一个中产阶层家庭,经历了法国大革命,目睹了一个不安定的世界,现实的罪恶和丑陋巨细无遗展露在他的眼前,批判现实的思想融入他的血液里,启蒙思想对他的影响也是深远持久的。初入社会的他,以律师为业,看透了社会的虚伪与丑陋,故而决定放弃律师这一在当时大家挤破头都要进入的行业,企图用自己的笔杆去揭露社会的黑暗。纵观巴尔扎克一生,他的绝大多数时间都用在写作上,否则根本无法完成如此浩繁的写作。他的作品主要集中于对现实的批判,描述官商勾结、纸醉金迷的资本主义上层社会的腐朽,与此同时,底层社会人民的智慧在他的笔下大放异彩,每一个人物在他的笔下都有了自己的生命,不同人物的性格通过细节的处理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1842年,巴尔扎克将自己此前的小说整合分类到一起,编纂为《人间喜剧》,分为哲学研究、风俗研究和分析研究,被恩格斯称为最伟大的小说。拿破仑曾经用自己的武器为法国开疆扩土,巴尔扎克想要用自己手上的笔去继续这一宏图伟业。
  二、巴尔扎克作品中的想象与真实并驾齐驱
  早年从事律师行业的巴尔扎克在职场上目睹了资本主义社会上层搬弄是非、官商勾结的现实,同时也目睹了穷苦人民的艰辛和不易。正是因为对现实的失望让他决定放弃律师一职,渴求希望通过自己的笔杆去揭露现实,激发被压迫人民的反抗之心,同时也希望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生活的现实是什么样的。基于这个目的,在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人们能看到大量现实描写,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对于风俗的研究,因此,巴尔扎克也被后人称为风俗学家。其小说内容上的真实性让人瞠目结舌,拿《高老头》来说,读过这部小说的人都知道,高老头在生命垂危的最后二十四个小时里一直喊着要喝水,但是他的两个女儿一个去参加舞会一个去看戏了,如果说女儿们对于父亲的情况一无所知,那旁人也没办法去责怪她们,但是事实上她们知道自己的父亲很可能随时撒手人寰,这样的描写出自小说会让人佩服小说家的想象力,但其实巴尔扎克的这段情节来源于现实,他本人认识一个老父亲,每年给自己的两个女儿4万法郎,但是自己死在阁楼上都没有人来搭理他。
  真实和想象似乎是一对不可共存的矛盾体,两者之间的较量更是你死我活,但是在巴尔扎克的作品里,这对冤家获得了有机的统一,巴尔扎克在力求真实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建设自己的文学大厦,给读者不同于历史小说的质感,同时也使得自己的文学作品更为成熟和丰满。
  三、巴尔扎克作品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作为法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巴尔扎克对于现实的鞭策和揭露是无人能敌的。人类的文明长河里不缺勇于揭露现实黑暗的作家,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唤醒沉睡的群体,没有他们的推动,人类的前进必然会滞后,也会有更多的人会沉浸在不堪的生活中。纵观历史,人们看到不少作家都对于自己所处社会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写实,像浪漫主义代表狄更斯,他笔下的社会丑陋与黑暗让人恐惧和惊慌。但很少有人会像巴尔扎克一样将现实赤裸裸摆在人们的面前,甚至揭去了遮羞布,人们在他的作品中能看到法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他的小说仿佛是法国现实侧旁的湖畔,尘世的纷扰在湖水中一览无余。不同人总能在他的小说中看到影子,引发共鸣,他描写的对象和群体不是固定的,不同社會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出生、不同家庭、不同背景的人在他的笔下都会有所描写,读完他的小说,人们会惊叹于他的阅历。人们之所以称巴尔扎克是现实主义之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开创了一个新的写作方法——人物再现。他的小说数量浩繁,每部小说的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人们很难在他的作品里找到性格雷同的两个人物。之所以能达到这一水准,主要是因为他通过不同的细节描写将人们对于名利的追逐、对黑暗的抵抗等跃然纸上,仿佛不是一堆文字,而是一部电影。文字对于人物的描述是有局限的,因为无论如何它是抽象的,但是巴尔扎克升华了文字的力量。
  四、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哲学思考
  从哲学角度来看,《人间喜剧》的哲学立场十分明确,那就是现实。巴尔扎克能够通过现实去洞察现实,前一个现实是社会生活的真实体现,而后一个现实则是社会生活背后掩藏着的真理,是哲学上的现实。前者是表象,后者是内在。在《人间喜剧》中,人们注意到有这样一个农民形象,他为了维持资本家对自己的优待,不计成本为之工作,沦为免费劳动力,自己却满心欢喜,因为他觉得自己实际上并没有付出什么,因为自己只是出了劳动力,但是没有付出金钱。另外,高利贷者获得了他的免费劳动力,还获得了更高的高利贷收入。人们往往无法看清现实,被资本家欺骗却不自知,巴尔扎克在自己的文学作品里面揭露了资本家的虚伪面具,让劳动人民犹如醍醐灌顶。
  《人间喜剧》另一个哲学思考就是金钱对人们的异化。这一点对于当代的启发更大,改革开放以来,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随着科学和新观念一并涌入我国,人们对于金钱的追求趋之若鹜,金钱成为当前部分人心中最大的上帝。《人间喜剧》里,人们对于金钱的渴求像极了当代的你和我,人们忘记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淡化金钱甚至沦为异类,这一点诚然让人寒心。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其他文献
在明清传奇勇于创新、突破的年代,朱素臣对自己的传奇创作进行了定位。他以鲜活的舞台为目标,以普通市民为对象,在戏剧构思、舞台表演及脚色调度上都有着自己的特色,体现着他在创作道路上的探寻。  一部成功的作品无法离开缜密的构思,巧妙的构思是作品成功的一半。纵观历史长河,那些经久不衰的作品无不凝结了作家的精心构思。艺术关键在于构思,如何在平实的材料中脱颖而出,创作出经典,这是每一位致力于创作的人士所面临的
期刊
张表臣,字正民,他是南北宋之交的作家,著有《珊瑚钩诗话》。张表臣师从陈师道,在接受陈师道诗学观的基础上,又对其有所发展和补充。他继承老师陈师道的观点“学诗之要,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并认为含蓄渾成风格的诗是诗中上品。本文通过研究《珊瑚钩诗话》,探究立格、命意、用字对诗歌形成含蓄风格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及三者对宋诗的功用。  《珊瑚钩诗话》产生于南北宋之交诗话创作的高峰期,今存明抄本和百川学海本,体例
期刊
王小波,一位有着独立精神和追求智慧趣味的中国知识分子,他的小说世界中存在着一个独特的女性群体,这些女性大胆追寻精神自由、人格独立,她们厌恶千篇一律的生活,寻找有趣味有理想的生活,在性爱方面具有主动性,果敢坦率、热烈诚恳。王小波在描写这些女性形象的时候融进了自己对于女性的想象,把他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实现的理想加到了这些女性的身上,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其理想精神的外化。  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
期刊
2018年6月9日,临汾影剧院首次上演了大型音乐舞蹈史剧《尧颂》,该剧由临汾小梅花蒲剧团担任演出,山西师范大学舞蹈系学生参与演出。作为弘扬山西悠久文化、迎接临汾“首届尧都旅游节”的重要代表作品,该剧受到了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旅游发展委员会、山西省文化厅、临汾市委市政府等多个单位的合力支持。  首演期间,《尧颂》以其恢弘的场面、撼人的视听,感染了在场观众,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演出共分为八个篇章:凿
期刊
《影梅庵忆语》起首有言;“爱生于昵,昵则无所不饰。缘饰著爱,天下鲜有真可爱者矣。矧内屋深屏,贮光阒彩,止凭雕心镂质之文人描摹想像,麻姑幻谱,神女浪传。近好事家复假篆声诗,侈谈奇合,遂使西施、夷光、文君、洪度,人人阁中有之,此亦闺秀之奇冤,而啖名之恶习已。”其中指出众多文人出于亲昵,修饰无度,以至几乎人人闺房内室都有一个美女才人,真正风韵拔俗的女性反而被掩盖,这是文人好名的恶习所致。此处议论,一有为
期刊
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在小说《美丽新世界》中虚构了一个位于2532年的称之为“文明国”的未来国家。在这个国家,高度发达的科技与极权统治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变化,明显存在着人的反自然化与工具化现象,出现了严重的异化现象。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遵循着千篇一律的生存模式,迷失在放纵的物质生活中,却无法摆脱精神世界的贫乏,缺少真正的自由与幸福。  一、家庭组织的消失  家庭是
期刊
视觉思维在思维传达设计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某种意义来说,两者存在较强的互通性,视觉思维可以更好地将视觉传达设计的理念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人们一定要重视视觉思维模式的发展,对其进行不断创新和完善,从而有效保障视觉传达设计质量。  近年来,我国的居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都在稳步上升,人们的审美水平也越来越高,对美的事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人们一定要重视视觉传达
期刊
艾米莉·狄金森是著名的美国诗人,她在孤独中写诗三十多年,总共留下大约1800首诗。狄金森的诗歌主题广泛,主要集中在生活情趣、自然、死亡,语言凝练简洁,描绘真切,思想深沉。她被视为20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本文主要从新批评的角度对狄金森的诗歌《我在可能之中幽居》进行分析和细读,首先集中分析这首诗的形式,然后分析了这首诗的内容。  一、作者梗概  艾米莉·狄金森是著名的美国诗人。狄金森出生于马萨
期刊
奥古斯特·罗丹是19世纪法国雕塑艺术家,也是欧洲现实主义雕塑大师,在困厄的环境中,他不断地创作新颖、精彩的作品。一生中,他既受到支持,也受到攻击,罗丹将情感注入静态的雕塑艺术作品中,将自己的情绪外延,并注入人文主义思想,运用独特的雕塑语言,向世人展示强烈的艺术迸发性。正是这种艺术激情,造就了继菲底亚斯和米开朗基罗以后,欧洲又一难以跨越的雕塑高峰,独特的人生经历促使他完成了一件件动人心魄的艺术作品。
期刊
哈金是美国当代著名华裔作家,其作品《等待》曾经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虽然众多学者已经从文学伦理学、东方主义和零度写作等多个角度分析过这部小说,但是尚没有学者从创伤视角来分析这部小说的女主人公。《等待》围绕三个主人公讲了一段非正常的“婚外恋”感情故事,其中的女主人公吴曼娜虽然在十几年的漫长等待之后,最终与男主人公孔林结婚,有了自己的孩子,却患上心脏疾病,不久于人世。本文试图从创伤视角来探究吴曼娜悲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