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杨传冈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受益匪浅。杨老师在教学中一是巧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正确算式,自然地探究新知;二是有效激活学生已有数学经验,适时提问引导,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合作,进而激发学生思考,探索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片段一】巧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生:钢笔是每支16元。
生:计算器是每个138元。
生:讲义夹是每个4.75元,笔记本是每本3.4元。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用加法或减法解决的一步计算问题吗?
生:买一个讲义夹和一本笔记本要多少元?
生:买一个计算器和一支钢笔要多少元?
生:买一本笔记本和一支钢笔要多少元?
师:大家提的都是加法计算问题,你能提一个减法计算问题吗?
生:一个计算器比一支钢笔贵多少元?列式为138-16。
生:一个讲义夹比一本笔记本多多少元?列式为4.75-3.4。
【賞析】教学中,杨老师创造性地将教材情境图中的两种商品单价改编成整数元,为学生提出用整数加减、小数加减及整数和小数加减的问题提供了广阔舞台,既能复习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又为小数加减法算法提供知识基础,进而探究新知。这样的教学设计进一步优化了数学素材,有效架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到文具店购物,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并不陌生,可以激发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学生依据条件积极提问,还能说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片段二】借助迁移,探究算理
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式可能有:138+16,4.75+3.4,4.75-3.4,16-4.75……
师:这些算式都学过吗?请算一算。
师:整数加法是怎样计算的?
师:你会算4.75+3.4吗?
生:会。
师:先估一估结果,然后再进行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
师:同一道笔算,出现了3种不同的结果,你觉得会有几种正确?
生:只有一种正确。
生:还可能一种都不对。
师:你能说服计算出错误结果的同学吗?
生:4.75+3.4,4.75中的5表示5个百分之一,3.4中的4表示4个十分之一,不能直接相加。
生:4点多加3点多至少7点多呀,现在才5.09,一定错了。
师:(问第三种算法的学生)你当时为什么这样写?怎样想的?
生:整数加法就是末尾对齐,所以我就末尾对齐了。
师:那小数加法该如何计算呢?
生: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再加。
师:怎样做就能把相同数位对齐了呢?
生:小数点对齐就行。
师:把4.75+3.4算式修改一下,变成4.75+3.45,现在你会不会做?
生:尝试计算。
教师出示计算过程如下:
师:这两种算法哪种更简洁?
生:第二种算法简洁,小数末尾有0和没有0时数的大小不变。
师:是呀,数学上称为化简。刚才学习了小数加法,你会做小数减法吗?
学生尝试计算出结果是1.35。
师:结果为1.35对不对,可以怎么办?
……
【赏析】教学中,杨老师先让学生独立尝试,选出具有典型特征的3种竖式集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在计算中受整数加法算法的影响,直接把两位小数和一位小数的末尾对齐。针对这种错误,杨老师能从思维原点引导学生进行辨别思考,寻找错因,帮助学生弄清算理,建立正确算法。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辨别,去伪存真,逐步抵近小数加法的算理本质:相同数位对齐才能相加,也就是小数点要对齐。杨老师还巧妙地把其中一位小数变成两位小数,这样就由原来的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变成了两位小数加两位小数,给学生探究预设了新的矛盾。学生计算后出现了两种结果,通过讨论发现,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简化,在探究中让学生体悟验算的需求,并在实践中运用。
总之,在教学中杨老师注重对算理的探究,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充分交流,并结合学生错误的算法,在辨析中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算法。在杨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适时引导与追问,直到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本质。每当学生在探究新知遇到困惑时,教师适时参与学习,精准点拨,进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
投稿邮箱:405956706@qq.com
【片段一】巧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生:钢笔是每支16元。
生:计算器是每个138元。
生:讲义夹是每个4.75元,笔记本是每本3.4元。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用加法或减法解决的一步计算问题吗?
生:买一个讲义夹和一本笔记本要多少元?
生:买一个计算器和一支钢笔要多少元?
生:买一本笔记本和一支钢笔要多少元?
师:大家提的都是加法计算问题,你能提一个减法计算问题吗?
生:一个计算器比一支钢笔贵多少元?列式为138-16。
生:一个讲义夹比一本笔记本多多少元?列式为4.75-3.4。
【賞析】教学中,杨老师创造性地将教材情境图中的两种商品单价改编成整数元,为学生提出用整数加减、小数加减及整数和小数加减的问题提供了广阔舞台,既能复习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又为小数加减法算法提供知识基础,进而探究新知。这样的教学设计进一步优化了数学素材,有效架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到文具店购物,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并不陌生,可以激发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学生依据条件积极提问,还能说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片段二】借助迁移,探究算理
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式可能有:138+16,4.75+3.4,4.75-3.4,16-4.75……
师:这些算式都学过吗?请算一算。
师:整数加法是怎样计算的?
师:你会算4.75+3.4吗?
生:会。
师:先估一估结果,然后再进行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
师:同一道笔算,出现了3种不同的结果,你觉得会有几种正确?
生:只有一种正确。
生:还可能一种都不对。
师:你能说服计算出错误结果的同学吗?
生:4.75+3.4,4.75中的5表示5个百分之一,3.4中的4表示4个十分之一,不能直接相加。
生:4点多加3点多至少7点多呀,现在才5.09,一定错了。
师:(问第三种算法的学生)你当时为什么这样写?怎样想的?
生:整数加法就是末尾对齐,所以我就末尾对齐了。
师:那小数加法该如何计算呢?
生: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再加。
师:怎样做就能把相同数位对齐了呢?
生:小数点对齐就行。
师:把4.75+3.4算式修改一下,变成4.75+3.45,现在你会不会做?
生:尝试计算。
教师出示计算过程如下:
师:这两种算法哪种更简洁?
生:第二种算法简洁,小数末尾有0和没有0时数的大小不变。
师:是呀,数学上称为化简。刚才学习了小数加法,你会做小数减法吗?
学生尝试计算出结果是1.35。
师:结果为1.35对不对,可以怎么办?
……
【赏析】教学中,杨老师先让学生独立尝试,选出具有典型特征的3种竖式集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在计算中受整数加法算法的影响,直接把两位小数和一位小数的末尾对齐。针对这种错误,杨老师能从思维原点引导学生进行辨别思考,寻找错因,帮助学生弄清算理,建立正确算法。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辨别,去伪存真,逐步抵近小数加法的算理本质:相同数位对齐才能相加,也就是小数点要对齐。杨老师还巧妙地把其中一位小数变成两位小数,这样就由原来的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变成了两位小数加两位小数,给学生探究预设了新的矛盾。学生计算后出现了两种结果,通过讨论发现,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简化,在探究中让学生体悟验算的需求,并在实践中运用。
总之,在教学中杨老师注重对算理的探究,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充分交流,并结合学生错误的算法,在辨析中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算法。在杨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适时引导与追问,直到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本质。每当学生在探究新知遇到困惑时,教师适时参与学习,精准点拨,进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
投稿邮箱:40595670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