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让教学更本真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dkhfahdjf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上日出》是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精读课文,属散文类文体。课文依次写了天空晴朗时、天空有云堆时和天空有黑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教学时,汪老师重点关注、落实“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的阅读要素。在汪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聚焦课文第2、第3自然段,借助文本语言的理解、品读、感悟,读懂了景物变化的顺序,即从太阳还没有出来,到太阳出现了小半边脸,再到整个太阳跳出了海面。教学中,汪老师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注重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真正实现了以生为本,使教学更本真,更富有语文味儿。
  一、启发读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巴金是我国著名的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巴金笔下的一篇描写景象的文章。
  (师板书:巴金、海上日出)
  师:请读课题。
  (生个别读、齐读)
  师:同学们,请按老师的要求、提示再读一读课题。注意,如果要强调是在哪里看到的日出,怎么读?
  生(齐读):海上日出。
  师:如果要强调在海上看到的景象,怎么读?
  生(齐读):海上日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作家巴金笔下的海上日出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请看学习要求。
  师出示要求: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完完整整地把课文读一遍,读完后,想一想:作者写了哪几种情况下海上日出的景象?
  (生带着要求自由读书、思考)
  师:在交流之前,我们来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四个生字。
  师出示:
  扩大    重荷    一刹那间    镶金边
  师:注意,这四个词中加粗的字就是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谁来读?
  (生个别读、齐读)
  师:请你们依次来读读这四个含有生字的词语。
  生:扩大。
  师:知道跟“扩大”意思相反的词语吗?
  生:缩小。
  师:我说扩大它的范围。要你说出相反的意思,怎么说?
  生:缩小它的范围。
  师:继续读。
  生:重荷。
  师:对。荷在这个词里读第四声,念“hè”。(出示:负荷)怎么读?
  生:负荷(hè)。
  师:“荷”是一个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念“hé”。(出示:荷花、荷叶)请你再读。
  生:荷(hé)花,荷(hé)叶。
  师:请继续读。
  生:一刹那间。
  师:请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一瞬间的意思。
  师:的确是一瞬间的意思。能不能用更通俗的语言说说?
  生:就是指时间很短,过得很快。
  师:发现了吧。一刹那间,就是一瞬间的意思,就是指时间很短,过得很快。同学们,在本篇课文中还有两个词语也是表示时间很短,过得很快的。一起读。
  (师出示:转眼间、一会儿)
  (生读)
  师:请继续。
  生(读):镶金边。
  师:请你们把本课的这四个生字所在的词语每个读两遍。
  (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说说作者写了哪几种情况下海上日出的景象?
  生:天空晴朗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生:天空有云堆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生:天空有黑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师依次板书:天空晴朗时   天空有云堆时   天空有黑云時)
  师:谁能把文中三种情况连起来说一说。
  生:课文写的第一种情况是天空晴朗时海上日出的景象,第二种情况是天空有云堆时海上日出的景象,第三种情况是天空有黑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师:很好,你用一句话就把文中这三种不同情况下的海上日出的景象概括地说出来了。不过,我希望同学们开动脑筋,如果不用“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第三种情况”的形式来表达,想想,能否用一组连词来说说。
  (生思考片刻)
  生:课文首先写的是天空晴朗时海上日出的景象,然后写的是天空有云堆时海上日出的景象,最后写的是天空有黑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师:不简单。一组连词“首先……然后……最后……”就帮我们达到了这种效果。再问问,如果不用这组连词,同学们能否想出一个两个字的词语来把这三种情况概括地表达出来。
  (生思考)
  师:你举了手,请你说说。
  生:课文先后写了天空晴朗时海上日出的景象,天空有云堆时海上日出的景象,天空有黑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师:语言表达是需要思考的,想想怎样可以更简洁些?
  生:课文先后写了天空晴朗时、天空有云堆时、天空有黑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师:如果不用“先后”一词,你还能换哪一个词来表达呢?
  生:课文依次写了天空晴朗时、天空有云堆时、天空有黑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师:同学们,发现了吧?这就叫概括。一句简洁的话就把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表达得清楚明白。这也叫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同学们平时加强训练,训练的过程是需要开动脑筋的。
  三、细读课文,体悟要素
  师出示: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第3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日出的?
  (生默读课文)
  生:课文是按景物变化的顺序写的。
  师:这两段话中具体写了什么景物的变化?
  生:太阳。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从第2自然段中,我明白了这时的太阳还没有出来。从第3自然段中,我先读到的是太阳出现了小半边脸,最后读到的是整个太阳都跳出了海面。
  师:你这么一分析,大家就明白了课文第2、第3自然段是按照太阳的变化顺序来写的。同学们,为了上好这节课,老师也是反反复复读课文,尤其是把第2、第3自然段读到一定的遍数后,竟欣喜地发现这两段话的描写实在是妙不可言。巴金真不愧是著名作家。下面请同学们再一次认真地默读这两个自然段,逐字逐句地读,看看哪名同学能像老师一样,读到那一处处妙不可言的地方。
  (生读课文)
  师出示: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师:谁能说说?
  生(读):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师:你发现了这一处。你找到的这一处确实是老师觉得妙不可言的地方之一。不过,我想听听你的分析和理解。要是你的分析、理解和老师的一样,那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生:这句话写出了太阳从露出小半边脸到全部露出来的变化过程。
  师:的确如此。你读着这个句子有什么感受吗?
  生:感觉在这个升起来的过程中,太阳特别吃力,特别缓慢,又特别努力。
  师:你能理解到这个份上,实在不简单。奖励你再把这个句子读一遍。
  (生读)
  师:还是这句话,其他同学有不一样的理解与感受吗?
  生:在慢慢升起的过程中,太阳就像一个负着重荷的人一样,一步一步努力上升。我觉得作者写得太形象,太逼真了。
  师:精彩。请你也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读)
  师: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生:我从“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中感觉到,作者把太阳当作了人来写,它是那样的顽强,那样的有力量,那样的可爱。
  师:听了你的理解,我实在佩服。同学们,我们读书就应该像这名同学一样,学会思考,学会表达。请大家一起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同学们,还有发现哪里是老师感到妙不可言的地方?
  生(读):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师:先说说你的理解。
  生:第2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太阳就要从那里出来了。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就证实了太阳真是从那个地方出来的。
  师:的确如此。这一处,也确实是我觉得妙不可言之处。我想再问问你,你知道“果然”的意思吗?
  生:“果然”就是发生的事与之前所说的、所想的一样。
  师:发现了吧。第2自然段作者说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第3自然段就写到“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一个“果然”就很好地实现了段与段在表达上的上下呼应。请你再读读这两句话。
  生(读):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师:谁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这两段话写的是早晨天空晴朗时海上太阳的变化。特别是在第2自然段中出现了“转眼间”,第3自然段中先后出现了“过了一会儿”“一刹那间”,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海上日出的过程是极快的。
  师:同学们,这两段话之所以让老师在反复读后觉得妙不可言,就在于作者通过细腻、真实的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了太阳升起的过程。下面请同学们推荐班里朗读水平最佳的同学来给大家范读这两段话。
  (生推荐)
  师(面对学生):老师想跟你说两点:第一,要想读好书,首先要学会理解语言。刚才的教学中,你应该体会到了相关句子表达的具体情感。第二,你要给同学们示范朗读,请你正式范读前,先在心里默默地练读一遍,酝酿好感情。
  (生默念,并示意已准备好)
  (生范读,全场掌声响起)
  师:同学们,刚才这名同学的朗读是一种示范。为什么呢?第一,兩段话的朗读过程中没有出现多一字、少一字、错一字的现象,没有出现磕磕巴巴的现象,真正实现了正确、流利。第二,对太阳的变化之快,对日出时形象、生动、逼真的描写都能通过声音精彩地表达出来。同学们,天空有云堆时,海上日出的景象是怎样的呢?
  (生齐读第4自然段)
  师:天空有黑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又是怎样的?
  (生齐读第5自然段)
  四、聚焦“奇观”,升华情感
  师:无论是天空晴朗、天空有云堆时,还是天空有黑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都是美不胜收的。难怪作者在文末这样表达!
  师出示: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生(齐读):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师: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这就是很伟大的奇观。
  (师板书:伟大奇观)
  师:请你再读读。
  生(读):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师: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我想表达一种对海上日出景象的赞美之情。   生(读):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主要是表达我对海上日出景象的喜爱。
  师:“这”指的是什么?
  生:海上日出。
  师:“这”指的是谁笔下的海上日出?
  生:巴金。
  师:同学们,记住《海上日出》这篇课文了吧?记住作家巴金了吧?
  【评析】
  特级教师汪智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本真教育研究,形成了较完备的本真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他执教的《海上日出》一课,不仅在理论层面体现了本真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在实践层面展示出本真教育的操作策略,为语文课堂回归本真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顺学而导,珍视个性体验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首要一条就是要变课堂为学堂。众所周知,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谓实践,就是要学生自己去语言文字中学习、体验,教师作为组织者从旁引导、点拨和评价。
  《海上日出》一课,汪老师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创设的多个教学活动都体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到,汪老师的每一次引导,都体现出对学生前一阶段学习的准确判断,对学生个性体验的充分尊重。
  如“细读课文,体悟要素”部分,汪老师让学生自主品读课文第2、第3自然段,感受作者表达的精妙。这一学习任务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有难度,但汪老师充分相信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当学生读懂句子意思,明白太阳变化的过程时,汪老师立即表扬学生,肯定学生的学习所得。接着,汪老师以此为基础,追问学生有什么感受。学生再次品读,发现语句中拟人化的写法,体会拟人写法传递的情感,进而领会海上日出美景与作者巴金“物我相融”的境界。
  这一教学效果的达成,离不开汪老师在珍视学生学习体验基础上的顺学而导。在汪老师的信任与引导之下,学生的学习层层深入,思维不断提升。在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学得扎实,教师教得轻松。
  二、循序渐进,激活言语智能
  儿童言语智能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心理学认为,语言发展过程是一个习得规则的过程,与思维发展密不可分。随着儿童的成长,儿童语言的发展呈现出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的特点。
  《海上日出》一課,特级教师汪智星以“概括课文内容”为依托,循序渐进,循循善诱,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潜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汪老师先提出问题:“作者写了哪几种情况下海上日出的景象?”这一问题指向知识目标,学生依次回答,教师相机板书。随后,汪老师提高要求,让学生把文中三种情况连起来说一说。学生用“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第三种情况”的形式将主要内容连成一句话。接着,汪老师再次提高要求,启发学生用一组连词来说,学生想到了“首先……然后……最后……”。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深化和巩固课文主要内容,语言表达能力也实现了质的飞跃。本以为教学到此结束,没想到汪老师第三次提出要求,让学生用一个两个字的词语来把这三种情况概括地表达出来。这一要求显然已经超出了学生的固有认知,汪老师这样做的目的也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在汪老师的智慧点拨下,学生想到了“先后”“依次”这些更简洁、准确的词语,言语质量再上一个台阶。
  细细品味,你会发现汪老师的教学有“技”更有“道”,在高超的教学技艺背后,是他一切为了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教育思想。正因为汪老师的教学总是着眼于人的成长与发展,那些看似平常的语文教学内容,在他的课堂上都彰显出无穷的活力。
  三、将心比心,促进情感认同
  课堂是师生交往的重要场所,占据了师生校园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与空间,从这个意义上看,课堂教学就应该成为师生人生中轻松愉悦而有意义的生命经历。而要让学生把课堂作为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关键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对课堂产生情感认同,让课堂成为学生情感的“皈依地”。换言之,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存在感,获得认同感,体验幸福感。
  我们来看汪智星老师是如何在课堂上做到这一点的。首先,汪老师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的身份展开教学。他是这样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同学们,为了上好这节课,老师也是反反复复读课文,尤其是把第2、第3自然段读到一定的遍数后,竟欣喜地发现这两段话的描写实在是妙不可言。巴金真不愧是著名作家。下面请同学们再一次认真地默读这两个自然段,逐字逐句地读,看看哪名同学能像老师一样,读到那一处处妙不可言的地方。”学生听到老师这样的话,不仅知晓了学习任务,明白了读书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感受到老师为了上这节课,也认认真真读了书,自然而然产生一种亲切感。这正是汪老师促进学生情感认同的法宝——将心比心。
  类似的教学语言课上还有多处,“你找到的这一处确实是老师觉得妙不可言的地方之一。不过,我想听听你的分析和理解。要是你的分析、理解和老师的一样,那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听了你的理解,我实在佩服。”静静聆听汪智星老师的教学语言,感受着他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怎么会不感动,不被感化?这样的课堂的确是师生生命中有意义且幸福的构成部分。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研中心 江西省南昌市百花洲小学)
其他文献
在当今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方针,为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多元文化交流,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小学与澳大利亚墨尔本蒙特瑞德利学校结为友好学校,并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交流互动。  为了让蒙特瑞德利学校师生更好地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组织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劳技课——“小饺印”。本次上课的均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其中中国学生18人、澳大利亚学生24人。在60分钟时间内,澳大利亚
期刊
摘 要:  本文以地理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向,通过说明情境教学对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促进作用,指出情境教学是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方法。同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整合教学目标,利用四大教学情境——主题情境、生活情境、角色情境、实体情境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情境教学;农业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科本质特征的缩影。2018年初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
期刊
蝉鸣的七月,天气燥热,心绪亦不宁。手捧《先生当年》,一片清凉由心底而生。王木春先生用手中的笔为我们刻画了民国大师们的样子,令我品读到民国教育的万种风情。讀后收获颇丰。  先生所受的家庭教育  先生之所以为先生,与其所受的教育分不开,特别是早期教育。我印象最深的是胡适先生的母亲和顾颉刚先生的祖母,一个心心念念为儿子寻找打人的严师,因为在她看来“严厉的老师才能令小孩子有规矩”;一个虽为祖母却也能严格要
期刊
《大学中庸》在案头放置已久,反复地翻阅,时时地咀嚼,我从傅先生的译解中领悟了诚明之道——“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人只有选择善行并且坚持下去,才能宠辱不惊,才能担责无怨。而这不正是我们为师者本然的追求吗!那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教育修养呢?傅先生的译解就为我们指引了行进的方向。  教师不能做绝对的“当权者”  “在上位不陵下。”“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处在上位,不欺压下位者。凡是不愿意加在自己身上的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掌握相关的阅读方法和策略,从而使学生学会阅读,成为独立的阅读者。预测策略作为一种常见的阅读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被广泛运用。  一、填写表格,提取信息  师:今天我们要根据文章的故事,一起努力将表格填满。然而没有一些线索,填起来就太难了,我填了几个给你
期刊
摘 要:  电影导入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导入方式,其优势在“相遇问题”这节课的教学中发挥得恰到好处,电影贯穿全课,紧抓学生的心,教学也紧扣电影,两者融为一体,实为数学与电影的一次奇迹般的相遇。  关键词:电影;任务驱动;相遇问题  本课选取电影《速度与激情》片段,一是因为该电影能够体现“速度”的现实意义,赛车情节中有着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身影;二是该电影能够产生“激情”的心理效果,紧张刺激的节奏和画
期刊
【教學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本质和统计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移多补少”“合并平分”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积累处理数据的经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统计价值。 
期刊
“小数乘整数”学生没学也会计算,这节课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定位于会计算,而应关注数学计算的本质和道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理性精神。近期笔者听了特级教师罗鸣亮老师执教的“小数乘整数”一课,令人印象深刻。罗老师通过问题驱动,借助数形结合、生生互动,由小数乘整数类推到整个乘法计算,进而打通计算教学的算理。罗老师一直致力于打造讲道理的数学课堂,这节课更是如此,简约中不失深刻,对话中感悟本质,现撷取几个教学片
期刊
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学生以任何东西。”我从事教育工作已经12年了,可有一件事至今记忆犹新,也正是那件事让我成熟,让我真正明白了教师做榜样示范的重要性。  那是在一节语文课上,有个学生新剪了个发型,看着特别可爱,我心血来潮,就随意地说:“你的发型真有趣,好像一颗玉米呢。”顿时,全班哄堂大笑,大家指指点点,好不热闹,而被我唤作“玉米头”的学生很不情愿地摸着头,把头埋得低低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可以看出,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学情,基于“高观点”整体教学视角,研读课程、学段、年级、单元、课时等不同层面的教学资源,分析教学内容及价值,重构原有单元教材编排,突破单一知识的局限,形成适应学生实际学情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学生实际学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