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拍记队纪实

来源 :中华民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duo521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7月12日,北京迎来了罕见的酷暑。下午一点半,在东单地铁东南出口,我见到了早已等候在那儿的“老北京网”创始人——“掌柜”张巍。
  张巍身形并不高大,但非常精神。脚上穿的布鞋,恰如其分地表明了他“老北京”的身份。寒喧一阵,我们马上熟识起来……一会儿,“老北京拍记队”的其他成员也陆续赶到。下午两点半,集合完毕,“掌柜”布置这次活动的主要任务:由麻线胡同进入,对东单到建国门一带胡同进行细拍。
  队伍向麻线胡同走去,大家边走边拍,张巍向我介绍说:“今天太热,只来了三十来人,人多的时候,可以达到上百人,你可以看到,胡同里面全是我们的人。”我在后面仔细观察这支队伍,有年老的,有年轻的,聚在一起像一家人。
  


  胡同里长大的张先生,是自由职业者,经朋友介绍知道了“老北京网”,第一次参加拍记活动是2006年11月北锣鼓巷的拍摄,后来基本上每周都参加。
  谈起自己的感受,喜爱摄影的张先生说,他是从“美”的角度来拍胡同的,想尽可能地留住胡同中的“美”,“一方面觉得现在胡同里老北京的那种原汁原味的东西少了;另一方面,又感到胡同里的生活条件确实比较差,而且,胡同中的其他建筑,如会馆、名人故居也被拆除了,这也是对文化的破坏。”他想借相机记录一段老北京的风貌,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以及希望更多的人关注老北京的胡同。
  身为全职太太的赵女士,网上的ID非常诗意,叫“听雨漫步”,她常常带着9岁的女儿一起参加拍记队的活动。女儿还接受过儿童杂志的采访,现在已经小有名气了。谈起在拍记队的感受,赵女士说,“我一直觉得文化要一代接着一代传下去,我现在主要是锻炼女儿,让她在玩中学习,主动学习”。她还组织过多次儿童的拍记活动,并说下次大型活动将于8月份开展,届时京津两地的孩子们将一起随着赵女士“拍胡同”,用他们的双手记录胡同的历史。
  “薄荷”是个很漂亮的女孩,她说,在拍记队非常放松、大家简单、真诚,像朋友一样,很自在。经她介绍进来参加活动的“蝎子”,是个“食客”,她说,自己以前不太在意的老北京的文化,通过参加活动,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她最感兴趣的还是胡同里的“吃”,认为“吃” 文化是胡同文化的重要层面,要在保护胡同的同时,注意对特色“吃”进行保护。
  “海绵傻宝”,是新闻系大二学生,她说来参加活动主要是为了加深自己的文化积淀。她说,“我挺佩服张巍的,网站能走到今天都是张巍用辛苦换来的,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参与进来。”
  一路上,张巍向大家介绍着胡同和四合院的知识,在麻线胡同的居易里,他介绍说古代居住的情况一般是“十户为里,十里为坊”;在侯位胡同,他指给我们看四合院墙壁的钢丝固定法;在苏州胡同,他带我们去看民国年间的拴马桩,墙被重新粉饰,洞眼已经被水泥填住了……走到小报房胡同的时候,张巍说起他的经历,他大学毕业后做过厨师、发行、记者,又做到主编。2000年,23岁的他看到北京很多四合院被推平、铲倒,他感到非常痛心,后来干脆辞去工作,一手创办了“老北京网”。说起钱,张巍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还是个“啃老族”呢,网站办到今天真是不容易的。现在除了拍记队,还有藏记队(收藏)、馋记队(小吃),也是大家捧场,图个乐子。
   张巍说,串胡同的时候,常常会有意外收获,比如坊间传闻、轶闻趣事。这次,一位老人为我们讲述了法国老夫妻和他们的面包房的故事。他说,那对喜欢中国文化的法国夫妻,解放前就来到了北京,面包做得很好吃。他们用飘着奶油香的面包赢得了胡同里老居民的认同,安心做起了“老北京”。后来老先生去世,老太太仍舍不得邻里之间的那份亲情,一个人支撑着那间面包房……
  一队人走在胡同里,由于天气太热,很多居民在外乘凉,还有老人在下棋,两米来宽的柏油街道,基本看不见电线杆,一问才知道,现在已经实现了电线入地了,这是件好事;两边的墙上还刷了漆,看似整齐,其实都是赝品。路过江擦胡同的时候,有几个居民非常激动,有个说:拍吧,拍吧,再不拍就没了,后天就要拆了。我们不无感慨。张巍说,我们只能记录,这些迟早是要拆的……
其他文献
现在人们谈论四合院、谈论胡同的热情似乎已经逐渐淡化了,更多的人喜欢谈新房产的购置、租赁、转手。尤其是青年人,他们可能从一开始就没有关于四合院和胡同的记忆。但是,老一辈的人,特别是曾经生活在四合院、生活在胡同中的人,却永远也抹不去四合院和胡同的情思。    我1949年到北京,就住在四合院,我住的那地方的大胡同叫太朴寺街,小胡同叫罗贤胡同。我住的罗贤胡同七号,是一个很大的四合院,是由四个四合院组合成
期刊
“酷暑初消北园深,小雨偶来草地淋。劲风古柏在歌晚,石堆山脚展现新。点点翠竹千般绿,几条小路尽文人。花台透露红珠落,彩蝶双飞护粉尘。”清华北院的幽雅景致与人文意境,触发这首题为”北院幽深”的佚名诗作,传留至今。    北院住宅区,位于清华园老校区北部——图书馆迤北,是清华学校创建前首批开工建造的高标准教员住宅。它由墨菲(H·K·Murphy)等美国建筑师设计,与清华学堂、一院西半部、二院、三院、同方
期刊
居室插花    插花(flowerarrangement)起源于佛教中的供花  插花就是把花插在瓶、盘、盆等容器里,而不是栽在这些容器中。所插的花材,或枝、或花、或叶,均不带根,只是植物体上的一部分,并且不是随便乱插的,而是根据一定的构思来选材,遵循一定的创作法则,插成一个优美的形体(造型),借此表达一种主题,传递一种感情和情趣。所以,插花是一门艺术,同雕塑、盆景、造园、建筑等一样,均属于造型艺术
期刊
一曲悠扬高亢的《前门情思大碗茶》带给我们几多美好的回忆,大碗茶、大前门、蛐蛐叫、冰糖葫芦、红墙碧瓦、杏仁豆腐……这些零碎的元素串起一幅真实而具体的生活画面,把我们的记忆带回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北京,无限情思涌动心间。    儿时 “大前门”香烟盒上的前门箭楼是我对北京的最初认识。时代久矣,大前门牌香烟已经被更高级的香烟品牌所取代,然而前门箭楼的印象却是儿时就种在脑海中的。前门是正阳门的俗称,始建于
期刊
Special Plotting  Deep Courtyard:Exploring the Secret of Beijing Courtyard House   The Thoughts in the Second Gate of Courtyard House  The History of Beijing Courtyard House  The Model of Mountain Vil
期刊
恭王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清朝两名重要人物和珅与奕先后居住在此而闻名。它是目前北京保存较为完整且可以对外开放的清代王府,花园部分已于1988年对外开放,府邸部分因长期被多家单位占用,一直无法对外开放,直至2006年才腾空完毕。在过去,由于府邸人为改造程度较大,且缺乏必要的维修,损坏较为严重。全面开放恭王府是周总理的遗愿,也一直受到党的三代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亲临恭王府视察
期刊
2008年8月7日,前门大街正式开街,这条见证了皇城兴衰的京师大道再度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前门大街改造的成与败、得与失早已超越了个体意义,成为全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风暴眼。    前门大街之今昔      形成于明朝、曾被冠名“天街”的前门大街,是古都北京中轴线上的南北主街,也是中轴线上最具有传统特色的商业街区,集中呈现了天朝上都的市井百态。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描述北京中轴线时这样写道,“从外城
期刊
“今天,当面对古人如此丰厚遗存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和无限的敬意。既有惭愧之处,同时也有对古代文化的一种尊敬。中国传统家具带给我们的享受是深层次的,带给我们的乐趣是不经意的。正是这些享受和乐趣,让我们有机会——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       ——摘自《马未都说家具》  品读这一席话就像鉴赏家具,越琢磨越有味道。在观复博物馆一间复古装修的会议室里,马未都接受了我们的专访,他身着古
期刊
况晗递给我们的名片上只写着“磨铅笔的人”,他是南京师范大学建校98年第一个举办个人画展的学生,首届徐悲鸿奖学金获得者,第一个用宽线条铅笔创作的画家……如今,他是串胡同的画家。      生活把他搬进胡同    1989年,28岁的况晗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当时踌躇满志的江西小伙怎么也不会想到,若干年后他会成为一名胡同画家。“我毕业后从来没想过会来北京,更没想到会住进胡同。”面对记者的采访况晗
期刊
奥运中心区下沉花园位于北京城市中轴线北端的奥林匹克公园内。为迎接2008奥运会,这里建成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奥林匹克中心区,在中心区里不仅有鸟巢、水立方等顶尖级的比赛场馆,还提供了人性化的景观设施和功能齐全的商业、交通设施,为了避免这些设施对景观的影响,规划将20多万平方米的商业配套、餐饮影院设于地下,并在中心区设下沉花园联系地上、地下空间。    下沉花园南北长735米,宽42米一128米,占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