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悟性”的培养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an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悟性指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大致是具有“领悟”能力的意思,提高学生的“悟性”能力,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任务,本文从进入境语言环境、获得情感体验、进行理性解读、悟出的微言大义、挖掘言外之意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悟性;入境;情感体验 ;微言大义;言外之意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悟性”应该是阅读主体直觉力、想象力、知解力瞬时性的三位一体,是阅读主体感性经验的突然升华与飞跃。“悟性”其中有一定的天分因素,但更重要的需要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积累,培养语感,以致提高学生的“悟性”能力,从而使语文教学进入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因此,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悟性,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任务。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悟性呢?本文就此谈几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进入文章的语言环境
  如果把掌握一定的字、词、句篇知识作为学语文的必要前提,那么,让学习主体调动全部心理机能,进入一定的语言环境,就成了培养悟性的基础,中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文章是从古今中外名家名作中筛选出来的精品。要让学生从内容到形式把握其精要首先要引导他们进入作品的具体语境中去,将语言符号“还原”成作家所构建起来的具体形象,然后让自己置身于其境之中。有了这基础,我们方能去理喻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之情、之旨。要做好这个基础工作通常需要经过表情朗读和绘声绘色转述两步才能很快地引学生进入作品创设的意境。如《春》这一课,只有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才會品味文中的妙词佳句,才能体会到那些生动、鲜明、流畅的词语和语句是怎样从笔端流淌出来的,这种感受是教师无论如何也讲不出来的。
  二、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
  一首诗、一则散文、一篇小说,通常是客观对象(人物)的情感信息激发作家情感功能的产物。作家的愿望是真诚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传达给读者,以唤起读者相类似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读者的道德情操。读者要把握这个“情”,它要求阅读主体“入境”后加以细察、咀嚼、体味,这就是“察情”。对此,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以下方法:
  (一)寻觅动情点
  有的作品有表现作者感情的画龙点睛之笔,抓住它,就能感悟作者浓烈的感情。如鲁迅先生的作品《社戏》,结尾作者这样写道: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吃到哪也似的好豆——也不在看到那夜似得好戏了。”其实那夜的豆你并不好吃,戏也并不好看,但作者为什么会那样说呢?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我”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的美好回忆,充满了一种浪漫理想色彩,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也反映了我对农家小朋友真挚情谊的深深眷恋。读可以悟“意”,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学生可以从课文的表象深入到课文的深层世界之中,去倾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独特的审美发现和认识,以自己整个身心的介入去获得多维的审美体验。
  (二)设身处地
  要悟出作品的精妙之处,就要以当境者一员的身份,调动和发挥自己巨大的主观能动性,认真思考、切实体验、全身心投入……如读柳宗元的名篇《 小石潭记》,要体会作品前面写见到小石潭的优美景色时“心乐之”,而后面又写道“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忧一乐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呢?这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和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寄情山水排遣心中的抑郁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就能明白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体会作者的心路历程,由此而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对文章进行理性解读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艺术,多是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宣扬某种思想、某种观念。所谓“寓理于景”、“寓理于情”、“情景交融”,便是说明了这一点。文学作品里的“情”、“理”难分难解,然而又相互有别,“理”又往往决定着“情”。“悟性”的升华程度,理性认识的正确与否,与一个民族的传统、意识形态、外来文化的影响等诸因素有关,即与阅读主体的素质有关。“悟理”的培养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是指导并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在千姿百态的文学作品面前,会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它们的诸多侧面,并深入到住多层次上,作全方位的剖析,用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可以让“悟性”戴上灵性的哲学光环;第二是在实践上,应该摸索出自己“悟理”的规律性的东西来。
  四、悟出文中的微言大义
  文尚含蓄,常以微言寓大义。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这种由眼前“竹中一滴水”看到“西江十八滩”,见墙头“一枝红杏”,知墙内“满园春色”的能力。
  五、挖掘文中的言外之意
  言外之意,既“醉翁之意不在酒”。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既挖掘文章的言外之意,教师切不可以大包大揽,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应该巧妙的启发,否则学生未必能心领神会,只有在教学重创找一个有力的理解问题的氛围,才能使学生入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分析“弦外之音” 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方式,让他们去推开那扇虚掩的门,如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一文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语意深刻。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领会语言的言外之意,从而挖掘出文章的主旨,暴风雨象征迅猛发展的革命运动,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爆发在即,这句充满战斗激情的话语既是对革命风暴的期盼、呼唤,又是对广大人民的战斗召唤,使用象征手法也是当时一种必要的斗争方式。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一味地去讲,要多给学生留一点时间、空间,让学生多读、多想、多悟,才能在阅读中删繁就简,抓住关键,深思明辨,才能提高对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这样文章中鲜活的生命才能展现出新鲜的活力,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舒展和张扬。
其他文献
摘 要:初中数学课程改变化表现在注重知识来源,激发学生求知欲;创设问题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近年中考的命题的变化表现在注重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学生通过实际动手获得知识考查等。针对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和中考命题的变化,我们在备考时就要有的放矢,从着实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入手,让学生在中考的舞台上大展宏图。  关键词:新
摘 要:数学学科注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抽象,大部分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吃力。如果教师还是停留在知识讲解、习题训练的教学模式上,势必会严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应该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常识联系起来,这样学生便能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结合生活中的常识来辅助学生理解,并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这样教学效率将会得到大大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联系
书法艺术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文化元素的独特代表.从事书法,就是从事一场没有终点的快乐修行.有人说书法是技术,有人说书法是文化,个人以为二者应互为左右、互为滋养,断不可
摘 要:在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制作多媒体课件,首先应该遵循直观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艺术性原则等四个原则。其次要注意切忌刚性太强、切忌华而不实和切忌平铺直叙等三个问题。最后还要注意课件目标分析、教学设计、课件系统分析、教学单元的设计、稿本设计、脚本设计、采制素材、集成课件以及调试评价的数学课件制作的九个步骤。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多媒体课件;制作  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所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也正处于不断改革发展的趋势之中。特别是在农村,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增多以来,与之呈反比例的学生素质越来越低,违法犯罪现象呈明显上升趋势。因此,加强农村青少年法制教育迫在眉睫。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语文学科也担负起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并尝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
期刊
摘 要:新课标颁布后,教学改革的力度已經越来越大。教学改革能否顺利实施,最为关键的就是教师的理念能否转变过来。比如,教师要由以前的主体地位转变为主导地位,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比如,课堂教学不能按部就班,而应该激发学生的情趣;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是应试能力;教师要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自己的课堂;等等。只有多个环节共同推进,才能使课堂改革达到既定效果。  关键词:学生主体;情趣;课堂实践
“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道德,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以“立德树人”为主旨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加强德育工作,以适应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需要,引导他们朝正确的道路前进。中学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这就要求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挖掘,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活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