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课程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要通过语文课堂来完成。课堂是一个特定的时空,在这个特定的时空内,学生、教材和教师这三个基本元素之间经历了一个由相互矛盾对立归于协调统一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对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课堂效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启发,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原则。当然启发又不能与提问划等号,因为启发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探索精神,激起他们独立地创造性地去获取知识与运用知识的心理倾向的一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属启发的范畴。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可以运用以下几类启发方式来提高课堂效率。
一、感性启发
从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对新知识进行兴趣讲解,提供生动通俗的事例,以诱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感知、理解新知识,从而获得具体、明白、正确的认识,主要做法有:
1.提供范例
为了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先提供与此相关的知识或训练项目,给学生以启迪,让他们在思维过程中触类旁通。如教学《小猫种鱼》这篇课文,要让学生明白:种树、种菜、种庄稼,都是有收获的,但小猫种鱼不可能有收获。明白这一道理学生有困难,因此教师先举出学生所熟悉的种树、种菜、种庄稼的实例作说明,再引导学生想想:鱼要生存离不开哪些条件,接下来,再引导学生说说还有什么不能种,难点自然迎刃而解。
2.画简笔画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课文内容有的理解很难,这时适时地画简笔画来启发学生思维,是行之有效的。如教学《挑山工》这篇课文,上课开始,教师在黑板上画上两幅简笔画,一幅是单斜线,一幅是之字形线,让学生比较一下这两条路线,哪条长?让你分别走这两条路线,哪条花的时间长?然后让大家认真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学生上课伊始注意力便高度集中,课堂效率自然也就很高。
3.利用教具
有些课文的内容较为复杂,仅靠图画还是难以让学生理解,这时便可以结合运用直观教具,例如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在黑板上画一条小河,事先准备好老牛和小松鼠的图画模型,把他们依次放到“河水”中,教师不用多讲,学生就会明白为什么在同样的水中,老牛和小松鼠进去会有不同的结果。
4.提示结构
在学生预习、练习、复习等教学环节上给学生提示知识的系统或网络,能帮助学生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他们的理解、记忆指明方向和提供方法。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安排学生预习时,先提以下问题:雪地什么样?什么样的人叫小画家?雪地里的小画家是谁?他们画的什么?他们怎么成为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预习概括了课文的中心内容,提示了重点词语,能帮助学生领悟进一步学习的目标与线索。
二、理性启发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起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的感情交流,形成学习兴趣、良好的心境、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入境入情”,触发联想和想象。主要做法有:
1.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
在课文讲读的适当环节,选择优美精彩的语段,把学生引入到生动形象的情景之中,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和表达欲望。如教古诗《鹅》,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作如下描述:读了骆宾王七岁时做的小诗《鹅》,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多么美的画面:一只鹅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它正弯曲着脖子朝着天空叫,好像在唱歌。你看鹅的羽毛洁白,浮在绿色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拨动着清水,水清得能看见鹅那红色的脚掌在水中拨动。这只鹅是多么美丽可爱呀!这样把学生带入到诗的意境中,启发了学生的审美活动。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课堂学习气氛作为学生认知活动必备的“情绪背景”,对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有着“相互示范效应”。 如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教师在出示课题后组织讨论“天堂指什么地方?”在学生发言后小结:鸟的天堂又是指哪里?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呢?这样因势利导揭示矛盾,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情绪,强化了他们探求答案的需要倾向。
3.丰富的想象诱导
想象这一心理活动的创造性较强,更加有利于调动活跃的情绪,启发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如讲完《东郭先生和狼》全课后,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为课文续写故事,并出示思考题启发学生的思路,学生按这些问题展开想象,即能获得较深的情感体验。
三、问答性启发
问即为教师有目的地设疑提问,在教材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为学生提供“研究问题的情境”,答是教师合理处理学生的质疑,这样使问与答都成为刺激学生思维与创造的动力。提问要考虑以下方面:
1.精心创设各种问题
提出的问题要突出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用巧妙的提问给学生导出思维的方向和寻找答案的途径。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为什么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一动也不动?为什么他的战友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战友活活被火烧死而不能去救?这些都要联系到战斗任务的重要,联系潜伏条件的艰巨,联系当时环境的险恶,才能有深切的感受。
2.考虑提问的对象
学生程度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我们要因人而问,力求让各类学生的思维都运转起来。一般情况下先提问中等生,再让优等生作补充,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投入。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觉地获得知识,学会自己动脑筋,离不开教师对思维训练的重视。在教学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是怎样思考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启迪他们的智慧,相信我们的课堂效率也会因此而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启发,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原则。当然启发又不能与提问划等号,因为启发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探索精神,激起他们独立地创造性地去获取知识与运用知识的心理倾向的一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属启发的范畴。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可以运用以下几类启发方式来提高课堂效率。
一、感性启发
从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对新知识进行兴趣讲解,提供生动通俗的事例,以诱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感知、理解新知识,从而获得具体、明白、正确的认识,主要做法有:
1.提供范例
为了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先提供与此相关的知识或训练项目,给学生以启迪,让他们在思维过程中触类旁通。如教学《小猫种鱼》这篇课文,要让学生明白:种树、种菜、种庄稼,都是有收获的,但小猫种鱼不可能有收获。明白这一道理学生有困难,因此教师先举出学生所熟悉的种树、种菜、种庄稼的实例作说明,再引导学生想想:鱼要生存离不开哪些条件,接下来,再引导学生说说还有什么不能种,难点自然迎刃而解。
2.画简笔画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课文内容有的理解很难,这时适时地画简笔画来启发学生思维,是行之有效的。如教学《挑山工》这篇课文,上课开始,教师在黑板上画上两幅简笔画,一幅是单斜线,一幅是之字形线,让学生比较一下这两条路线,哪条长?让你分别走这两条路线,哪条花的时间长?然后让大家认真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学生上课伊始注意力便高度集中,课堂效率自然也就很高。
3.利用教具
有些课文的内容较为复杂,仅靠图画还是难以让学生理解,这时便可以结合运用直观教具,例如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在黑板上画一条小河,事先准备好老牛和小松鼠的图画模型,把他们依次放到“河水”中,教师不用多讲,学生就会明白为什么在同样的水中,老牛和小松鼠进去会有不同的结果。
4.提示结构
在学生预习、练习、复习等教学环节上给学生提示知识的系统或网络,能帮助学生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他们的理解、记忆指明方向和提供方法。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安排学生预习时,先提以下问题:雪地什么样?什么样的人叫小画家?雪地里的小画家是谁?他们画的什么?他们怎么成为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预习概括了课文的中心内容,提示了重点词语,能帮助学生领悟进一步学习的目标与线索。
二、理性启发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起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的感情交流,形成学习兴趣、良好的心境、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入境入情”,触发联想和想象。主要做法有:
1.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
在课文讲读的适当环节,选择优美精彩的语段,把学生引入到生动形象的情景之中,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和表达欲望。如教古诗《鹅》,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作如下描述:读了骆宾王七岁时做的小诗《鹅》,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多么美的画面:一只鹅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它正弯曲着脖子朝着天空叫,好像在唱歌。你看鹅的羽毛洁白,浮在绿色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拨动着清水,水清得能看见鹅那红色的脚掌在水中拨动。这只鹅是多么美丽可爱呀!这样把学生带入到诗的意境中,启发了学生的审美活动。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课堂学习气氛作为学生认知活动必备的“情绪背景”,对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有着“相互示范效应”。 如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教师在出示课题后组织讨论“天堂指什么地方?”在学生发言后小结:鸟的天堂又是指哪里?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呢?这样因势利导揭示矛盾,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情绪,强化了他们探求答案的需要倾向。
3.丰富的想象诱导
想象这一心理活动的创造性较强,更加有利于调动活跃的情绪,启发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如讲完《东郭先生和狼》全课后,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为课文续写故事,并出示思考题启发学生的思路,学生按这些问题展开想象,即能获得较深的情感体验。
三、问答性启发
问即为教师有目的地设疑提问,在教材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为学生提供“研究问题的情境”,答是教师合理处理学生的质疑,这样使问与答都成为刺激学生思维与创造的动力。提问要考虑以下方面:
1.精心创设各种问题
提出的问题要突出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用巧妙的提问给学生导出思维的方向和寻找答案的途径。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为什么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一动也不动?为什么他的战友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战友活活被火烧死而不能去救?这些都要联系到战斗任务的重要,联系潜伏条件的艰巨,联系当时环境的险恶,才能有深切的感受。
2.考虑提问的对象
学生程度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我们要因人而问,力求让各类学生的思维都运转起来。一般情况下先提问中等生,再让优等生作补充,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投入。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觉地获得知识,学会自己动脑筋,离不开教师对思维训练的重视。在教学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是怎样思考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启迪他们的智慧,相信我们的课堂效率也会因此而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