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教授:“文革”荒诞事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fhx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3年,国务院决定恢复高校招生,并在考试中实施文化水平考查。然而一个地方的普通考生在考试中交了一张白卷,让“极左”思潮来了一次政治上的大反攻。这位考生就是后来以“白卷英雄”闻名的张铁生。
  在正常时期,这种极端行为只会作为笑谈,但在特殊的年代,在一些人手里,却可以成为一件犀利的武器。“极左”派称张铁生对“修正主义考试”交了一份“白卷”,而为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做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在那个“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的年代,既然学生要考试,考考教授又有什么不行?“极左”派以辽宁为试点,选择沈阳医学院,以开会为名,把基础部38名教授、讲师召到第四教室,拿出事先策划好的考题,突然袭击考教授。由于长期没有接触数理化公式,一些教授没有答上来。这股“考教授”之风从辽宁刮起,很快就蔓延到北京、上海。
  1973年12月30日,国务院科教组、北京市科教组召开会议,决定对教授“突然袭击”,进行考试。上午开完会就组织人员在清华出题,下午就带着考卷到17所院校去考教授。他们以开教授座谈会为名,把650余名教授骗到考场进行“突然袭击”。发下考题后,强迫这些多年来从事文史哲、外语、体育、艺术、医学等专业研究的教授们当场答卷。试题不顾教授专长,分政治、语文、数学、理化四部分,考试结果及格65人,占10%;不及格585人,占90%,有的更交了白卷。
  1974年1月3日,上海市革委会文教组召开各大学负责人会议,决定对大学正、副教授进行一次考试,考题以1973年高校招生测试中若干中等水平的试题为主要内容。 1月5日上午,市革委会文教组对全市18所高校的教授进行考试。其中复旦大学将正副教授集中到一个大教室,主持人宣布立即进行考试,试卷是本校各科的入学试卷,包括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考试的内容有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路线,毛泽东讲话原文及其发表时间、地点,列宁论帝国主义的特点,“鞍钢宪法”,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语文有《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天问》《资治通鉴》《论衡》《聊斋志异》等的作者及写作时代等。
  因“术业有专攻”,很多教授没有答上来。如谭其骧是中国历史地理学权威,数理化考题除了一亩等于几方丈一类题目外,大多数题目没有“考”好。考试下来,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路线只能举其大意,帝国主义的五大特点只写了三点,“鞍钢宪法”没有答,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没有写全,数理化只做了面积这一题。当天下午,市革委会第一办公室来人找谭其骧与王福山(物理系前主任、教授)、朱伯康(经济系教授)座谈参加“考试”的感想和体会。
  这次考试是“极左”派“教育革命”的杰作,考试的结果被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毫无知识、一窍不通、连大学生入学资格都没有的事例而广泛宣传。复旦大学考试的结果更在上海广泛传达,如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写不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某教授本专业的试卷考了不及格以及某些“反动学术权威”全部交了白卷等等。
  交白卷的教授中,北师大历史学家白寿彝是一个突出例子,据白寿彝的女儿回忆:父亲被骗进“考场”,当场识破了“四人帮”那些人的诡计,当拿到卷子以后便在上边只写了三个字:白寿彝,便拂袖而去。除白寿彝之外,在北京“突袭考试”中,不合格的590人中共有200个是交白卷的,很大一部分人都是拒绝作答。这次考试,任何教授不管学问多大,职位多高都得考试。值得注意的是,复旦大学教授谭其骧在此以前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但也没有能享受免试的“豁免权”!
  197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苦恼人的笑》,再现了“考教授”这一中国教育史上荒诞的一幕——1975年冬,一位记者奉市委宋书记之命到医学院去采访“教授考试”,当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受考官们愚弄,错把肛门表放入口中,引起考官们笑骂时,记者震惊了。但让记者更加震惊的是,宋书记遇车祸重伤时,却指名让老教授给他做手术,且手术成功后仍坚持批判老教授。电影对当年黑白颠倒的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其他文献
涨价歌  涨,涨,涨,你涨我也涨,大家一起涨。今天涨,明天涨,上午涨,下午涨,日子无穷尽,涨价无限量。  涨,涨,涨,只要老子有囤货,不怕市面价不涨,只怕市面跌不狠,该死的穷人管他娘!  涨,涨,涨,国库有大票,印刷蛮漂亮,圈圈儿由我加,谁敢来查糊涂账?  涨,涨,涨,你抛他全收,你收他登场。看看法宝哪个灵,便是该他当×长。  涨,涨,涨,涨得好,涨得响;涨得妙,涨得狂。涨得呱呱叫,涨得冬冬锵,涨
宋朝的市场经济非常繁荣,市民生活水平一度很高,“家政服务”这个行业也随之诞生:不独吹拉弹唱,名目众多的“身边人”“本事人”“供过人”“堂前人”“拆洗人”“针线人”等以出卖生活技术为生的“女伎”队伍也应运而生。有条件的人家只要通过“女侩”或“牙人”,随时都可以雇用或买到这样的家政服务人员。  王明清的《玉照新志》、洪迈的《夷坚志》均记述道:政和年间(1111-1117),一官员的儿媳妇怀孕、一官员夫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0月1日,金日成请求中国政府出兵。随后五天,毛泽东主持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朝鲜半岛局势和中国出兵的问题。林彪说:“主席啊,苏联为什么不出兵?苏联老大哥建国几十年了,我们才建国几个月,陈毅说得对,我们要休养生息。美国已经给我们信息,如果中国不出兵朝鲜,立即与中国建交。这可能是一个阴谋,但也不失为一个机会。”林彪认为:“朝鲜战争是斯大林挑拨东西方关系的一次阴谋
生活中的罗荣桓性格内向,爱读书、喜书法,不抽烟,也不喝酒,不题词,不爱照相,生活严谨,宽厚待人,他教育孩子讲得最多的话是“不能忘本”。其长子罗东进曾回忆说,有一次父亲的部队打了胜仗,他捡了个日本鬼子的破防毒面具戴在头上,跑到街上又蹦又喊,把老乡的孩子都吓哭了。这件事情被罗荣桓知道后,他严厉地批评罗东进道:“你寄养到老乡家的时候,路都不会走,是老乡用高粱煎饼把你养大的,老乡待你像亲生儿女一样。可你刚
1926年1月,为纪念列宁逝世两周年,陈毅写了一篇《纪念列宁》的文章寄给《晨报·副刊》编辑徐志摩。不料,却招来了徐志摩的反感,甚至回应了一篇题为《谈革命》的文章,说列宁是“一个造警句编口号的圣手”,陈毅是“弄弄火,捣些小乱子”,是“盲从一种根据不完全靠得住的学理,在幻想中假设一个革命的背景”。  为此,陈毅针锋相对地撰文《答徐志摩先生》发表在1926年2月4日《京报·副刊》上,认为徐志摩已经不是单
平伙宴是普遍流存于客家地区民间的一种颇具特色的饮食习俗,方言称之为“打平伙”,闽西、赣南客家人称之为“打斗伍”,粤东客家人叫做“打斗四”或“打斗八”,在台湾客家地区,它叫做“打斗叙”。这是民间自愿凑份子聚餐的一种形式。朋友相聚,农闲时节,该种的种了,该收的收了,囊中又有点闲钱,便邀集起来聚餐,一饱口福,而且还可借此喝酒聊天,畅叙友情。它不但吃前分摊了开支,吃前还人人动手,分摊了宰杀、除毛、挑水、烧
唐代是李姓天下,因“李”、“鲤”同音,“鲤”成了皇族的象征。皇室之中以“鲤”为佩,一般兵符是“虎符”,唐代则改用“鲤符”,皇帝把“佩鲤”赏给大臣以显尊贵;并明令民间禁捕、禁卖、禁食鲤鱼,百姓为避鲤讳,改称鲤鱼为“赤鲟公”。  原本是道家規定不吃鲤鱼,叫做“道不食鲤”。道家认为鲤鱼能成龙,身上有三十六片鳞,每片鳞上有个黑点,说明鲤鱼是崇拜太阳的,故称之为“赤鲤公”,吃了就要遭天谴。李唐朝自认为是老子
摘要:混合式教学是“互联网 ”教育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近年来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迅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进行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本文旨在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探索,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更好地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 ”;《现代教育技术》;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
《民国历史的不同面相》  过去人们都有两个印象,一是清代中期人口突飞猛进,由此产生了关于清代伟大的种种说法。二是从晚清到民国一直都说中国是“四万万”人口,这倒也符合人们对历代乱世人口衰落的认识,没有大减已经很不错了。但是,由曹树基、侯杨方分别完成的《中国人口史》(复旦大学出版社)后两卷以翔实具体的考证和统计告诉我们,这两个印象并不真实。  据《中国人口史》第5卷,以往由于严重低估人口基数导致的所谓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有人提出故宫“地广人稀,封建落后”,要对它进行改造,并出台了多个“整改方案”。  1958年9月,《北京市总体规划说明(草稿)》有这样的表述:“故宫要着手改建。”《规划说明》具体提出:“把天安门广场、故宫、中山公园、文化宫、景山、北海、什刹海、积水潭、前三门护城河等地组织起来,拆除部分房屋,扩大绿地面积,使成为市中心的一个大花园,在节日作为百万群众尽情欢乐的地方。”但是“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