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之悲剧意识分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_ti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人们谈到《红楼梦》的时候,一般很难规避其中的悲剧意识。这一作品是一本名副其实的悲剧性作品,其描述了封建时期的社会、家庭以及个人的悲惨命运,整部作品中处处透露着哀怨凄婉的感伤。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红楼梦》之悲剧意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意识;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1
  引言:
  悲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和戏剧性文学,不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源远流长的。悲剧最为基本的特征就是以悲剧性的矛盾当做是戏剧冲突,这也就是说让具备肯定素质的主人公遭受一定的挫折,以此来及其人们“悲”的感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将具备这一根本性特征的文学作品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事件统称为悲剧。而《红楼梦》这一作品就是极具代表性的悲剧作品,接下来就对其中的悲剧意识进行一定的分析。
  1.深入剖析曹雪芹的一生,探究其中所蕴含的悲剧意识
  曹雪芹出生于名门望族,其家族在当时和皇族有着非常大的关系,这一点和《红楼梦》中的贾府极为的相似。但是在雍正和康熙政权交替的背景下,曹雪芹和其所在家族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而曹雪芹也是一夜之间变成了阶下囚。曹雪芹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的坎坷,其在幼年的时候就丧母,然后人到中年妻子又离世,最后到了晚年更是白发人送黑发人[1]。经过这 一系列的巨大悲痛和沧桑巨变,曹雪芹就好像是进入到了人生的最低谷,同时深切地感受到 人生和命运的不可预测和变化多端,最终甚至产生了各种消极厌世的念头。而《红楼梦》这一巨作正是在他經历这一系列悲惨生活所创作的,他的传奇经历和曲折人生为这一部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契机和生活的源泉。《红楼梦》中的“梦”其实就是作者生命的真实写照和人生体验的一种凝聚,这一缥缈和恍惚的字眼也是真切的范引出作者对于人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在《红楼梦》的第一回就已经非常明显的体现出了悲剧意识,而《红楼梦》则是从生命的虚无和荒诞开始的,同时小说中还明确地提出 ,凡是用幻和梦等相关字眼都是在提醒读者眼目,而这也是该篇小说立意的本旨。
  2.从宝黛的爱情故事来深入的解读爱情悲剧
  通篇小说基本都是围绕着宝黛的爱情来描述的,并且这也是金陵十二钗的悲剧代表。林黛玉的美好容颜是大家公认的,这一点从王熙凤第一次见到林妹妹所说的话就能够看出来。但是自古红颜多薄命,林黛玉最终还是没有逃脱悲剧结局。林黛玉和也是幼年丧母,之后来到外婆家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一直小心翼翼,生怕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同时林黛玉的身体一直都很虚弱,而早年丧母的经历也是可以将其性格和心态很好的反应出来 。不过虽然林黛玉的身子虚弱,但是才华却非常的出众,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这一句诗中看出。宝黛在刚见的时候就有着一种熟悉的感觉,当贾宝玉挨打的时候,林黛玉的眼睛哭得好像是一个核桃[2]。然后就是在所有人都觉得宝玉不学无术,应该好好读书的时候,黛玉却不以为意。在贾府出现 巨大变故的时候,贾宝玉因为这一次的祸端离家出走,并且在狱神庙中一直没回归来,黛玉则是日夜悲戚,最终落得一个泪尽而亡的下场,这一点更是表现出来黛玉对宝玉的爱。然后宝玉归来后,发现黛玉死了,最后宝玉灵魂出窍,同时遁入空门,而这也是为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画上了一个句号。《红楼梦》这一小说中的悲剧意识的关键所在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然后就是小说中的结局和其他 人物的命运等等都是充满了悲剧色彩[3]。
  3.从贾府的衰落来反应整个 家族的矛盾悲剧
  贾府的衰败的原因不仅仅是政治方面的原因,同时还有家族中非常复杂的矛盾。贾府中各个部分为了争夺权力和利益,产生了很多冲突和矛盾,并且贾府中各个人物之间也是有着非常激烈的冲突,例如王熙凤就设计陷害尤二姐,其最为主要的目的还是权力、利益和自己的婚姻,同时还有赵姨娘也是为了继承权而设计宝玉等等。在利益的竞争过程中,他们完全不顾尊严和礼法,并且撕开了道德的虚伪面具,将家族腐败糜烂、虚假的繁荣等等彻底的揭露了出来,而这些才是贾府迅速衰落的重要原因。探春说这种大家族就好比是百足之虫,要想让其一败涂地,只有从内部出手。从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如贾府这种大家族中的错从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各种矛盾等等,并且其还生动形象地描绘了 一幅贵族衰落的过程和情境。这一悲惨的故事情境绝对不只是为了描述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其中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将大家族的骄奢淫逸和各种罪恶等等充分的呈现出来。《红楼梦》让我们看到了贾府这一家族中的各种人类自私自利的行为、尖锐冲突以及尔虞我诈等等。并且贾府的这一庞大家族的衰落过程也是充分的展示出了悲剧意识。
  4.结语
  综上所述,《红楼梦》这部悲剧小说十分的经典,并且被誉为我国的四大名著。而曹雪芹则是将这部悲剧小说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这部小说中的内容不仅仅十分的丰富,同时还非常的复杂。所以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对其分析研究,深入的探究其中的所蕴含的悲剧意识。例如贾府的家庭矛盾、曹雪芹的生平经历等方面,我们更是能够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浓厚的悲剧内涵。
  参考文献:
  [1]韩进廉. 继承·拓展·超越——《红楼梦》悲剧意识试绎[J]. 红楼梦学刊, 1995(2):109-122.
  [2]张国荣. 千人一哭万艳同悲─—从《红楼梦》看中国人的悲剧意识[J]. 百色学院学报, 1998(4):62-66.
  [3]谭燕飞. 对《红楼梦》悲剧意识与悲剧心理的解读[J]. 文史博览, 2005(16):22-24.
其他文献
摘 要:唐宋时期为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为人类留下了无数文化瑰宝。唐朝开放的思想,推动了唐代文学的发展,使唐朝文学达到了封建时代的巅峰。宋代文学内容大多是体现自身爱国思想和忧国忧民的精神,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唐宋文学;特点;发展环境  作者简介:陈淑娅(1974.6-),女,南阳社旗县人,文学博士,现任职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基础部副教授,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与研
摘 要:李元阳是明代云南著名的文学家,“杨门六学士”之一。作为少数民族文学家,李元阳的诗歌不仅展现了滇地的特殊地貌和民族风情,同时也受到当时中原主流文化的影响,呈现出雅正的特点。笔者以《滇南诗略》和《滇诗拾遗》为主,同时查找了与李元阳有交游的杨慎等人对其诗歌的评点。借此一窥李元阳诗歌在流传过程中的影响,发掘其诗歌的独特魅力,并探究散见于这些文献中的评点的价值。  关键词:李元阳;评点;诗歌;价值 
摘 要:“圣人之言,在人情不远”,此言北宋治经的方法之一——人情解经。经学与文学之联系日益密切,在文人创作中可见一斑。作为南宋浙东派重要人物的陈傅良,其散文创作亦深受人情解经观的影响。  关键词:重人情;浙东派;陈傅良;散文;平实畅达  作者简介:杨正娇(1994-),女,山东日照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讲述《文心雕龙》通变篇“本色”论提出的原因及其内涵;分析刘勰在论变通时列举的五个例子;阐释了《文心雕龙》“通变”篇与其他创作论诸篇间的关系,彰显“通变”篇的独特意义。  关键词:通变;“本色”论;继承;革新  作者简介:郑重,湖北民族学院文艺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文化与文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
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和广东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八集电视连续剧《大江之梦》生动地反映了一个大型钢琴厂(以珠江钢琴厂为原型)在改革中的阵痛与奋进,以及与
摘 要:在王维的诗歌当中,有不少关于“云”的意象的描写,或抒发作者的高远情怀,或表达作者超凡脱俗的意愿,或用云衬托诗情画意、阐释玄机,或寄托诗人田园忘机的雅趣。“云”在王维诗歌中已经形成一大特色,有云中之景,也有景中之意。以下将就王维诗歌中“云”意象做详细分析。  关键词:王维;“云”意象;唐诗  作者简介:袁乐语(2001.9-),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市长安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学生。  [中图
本文提出了一种等价计算方法,首次将实测位场数据集变换为较小的等价数据集,从而大大节省了CPU时间。与其它传统网格技术相比,等价源数据解释方法是很有竞争力的,因为前者未
摘 要:现阶段人们对于古代的文学思想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孔子的文学思想。孔子的文学思想可以分为五点:第一点,“诗论”;第二点,“文、质”学说;第三点,“美、善”学说;第四点,“无邪”“中”学说;第五点,“兴、观、群、怨”学说。于孔子的学说而言,其中蕴含着众多的文化内涵,这些学说可以为相关人员研究古代文学提供史料。本文将对孔子的文学思想进行相应的分析,并研究其对古代文学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孔子文学
摘 要:李白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骄子,他的横空出世震惊了诗坛。他的诗变化无端、天马行空,诗句长短错落,结构纵横跳跃,内容雄浑、奔放,气势豪迈一泻千里,并且具备浪漫主义色彩,因此被称为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一生成就很高,作品也多达九百九十余首,对后世的诗词创作的影响巨大。本文基于李白的文学作品,从中来寻找李白想要表达的文学思想。  关键词:李白;浪漫主义;文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 [文
摘 要:阮籍在乱世之中度日如年,具体表现为至慎玄远、与政治虚与委蛇、饮酒避祸三个方面,而且终究未能摆脱黑暗社会的毒害,耗尽了自己的生命。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阮籍的“生”比“死”更折磨人,他的心灵经历了炼狱般的折磨,因此给人一种更为强烈的压抑感与悲剧感,体现为一种忧生之悲。  关键词:阮籍;忧生;悲剧  作者简介:强璐(1992.5-),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