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歌中“云”意象的探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stal19900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王维的诗歌当中,有不少关于“云”的意象的描写,或抒发作者的高远情怀,或表达作者超凡脱俗的意愿,或用云衬托诗情画意、阐释玄机,或寄托诗人田园忘机的雅趣。“云”在王维诗歌中已经形成一大特色,有云中之景,也有景中之意。以下将就王维诗歌中“云”意象做详细分析。
  关键词:王维;“云”意象;唐诗
  作者简介:袁乐语(2001.9-),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市长安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学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標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1
  “云”历来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争相吟咏的对象,诗人对云的偏爱各有不同,在诗歌创作中赋予了云不同的意象和内涵。闲适、飘逸、淡雅、高洁、凄然、超脱……借云咏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色。在王维的诗歌中对“云”同样偏爱,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云”在王维诗歌中出现超过七十多次,诗人对“云”的描写更是意趣别致,给人以无限遐思。
  一、以“云”比喻超然世外的情怀
  王维善诗善画,无论作诗还是作画都能从细节中入微刻画,从而形成虚实相映的独特笔法。王维诗中善于“虚笔”,而云在他的诗中则成为寄托高远情志、烘托飘逸灵秀之笔的常用意象。“云”象征着作者超然脱俗、随遇而安的生活理念,表达对隐逸生活的无限向往。在《文杏馆》中有“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表现出文杏馆的空灵俊逸之气,仿佛使人看到白云环抱中隐隐欲现的馆阁,这样的描述飘逸超然,而“云”在这里属于虚笔,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妙用,表面看如同轻描淡写,实际上却蕴藏着运笔之妙。而在《登河北城楼作》中,作者写道“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表达了使人高远的情怀和遗世独立的思想境界,同时体现出使人钟情与隐逸生活的情怀。《游李山人所居因题屋壁》中有“翻嫌枕席上,无那白云何”的句子,这里“云”的意境直接表达出诗人想要远离凡尘,摆脱世俗纠缠的愿望。这些关于的云的描写都是从虚处落笔,更加体现出使人超然不俗的情怀。
  二、以“云”抒发世事情怀
  在王维的诗歌中,“云”是意象不仅仅是对自然界景物的描写,同时更体现出诗人对世事浮沉、聚散离合的慨叹。人世间沧海桑田,总会触动诗人敏锐的情感,使人不吐不快。在《哭祖六自虚》诗中,“旌车出郊甸,乡国隐云天”一句,诗人借助“云”的意象表达出欲说还休的郁郁之情,云代表着聚散无常,同时也是不可捉摸的,通过这一意象体现出诗人对未知前路的担忧。在先秦诗歌中,“云”多做起兴之引,而王维则不同,在他的始终“云”与诗浑然一体,交融无痕,从而形成更完善的意境。在《答裴迪辋口遇雨忆终南山之作》中有“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的句子,终南山始终是诗人隐逸的向往,时刻牵动着诗人的情怀,而借白云表达自己的心意则更为含蓄蕴藉,令人读来韵味无穷。在《别弟缙后登青龙寺望蓝田山》中诗人写道:“登高不见君,故山复云外”,蓝田远在白云之外,而离别的愁绪无处排解,这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三、以“云”勾勒诗情画意
  王维诗歌中的“云”充满了诗情画意。这里的“诗情画意”并不是单纯的形容词,而是因为诗人本身有极高的绘画造诣,因此诗中的“云”非常有画面感,能够在读者眼前铺开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如《终南山》中“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云卷云舒之间青山隐隐若现,一“青”一“白”使诗的意境豁然开朗,空灵妙曼,从而营造出深远的诗韵。而在王维的边塞诗中,“云”的意象雄浑飞扬,展示出另一种豪放浑厚的画面之美。在《送张判官赴河西》中有“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的句子,“黄云”与“黄沙”交相呼应,描绘出大漠的雄起之姿,令人读来为之一振;而《送平澹然判官》中写道:“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同样是“黄云”,在春色中却更突显出旷达豪迈的情感,仿佛使人看到千里边塞夺人心魄的情境。
  四、“云”是诗人心灵的投影
  在王维的诗歌中,“云”意象如同心灵的投影,跟随诗人的触笔,能够获得内心的宁静。这些诗中,云能够抚慰性灵,与人的情感的相同,充满了禅意和玄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王维《终南别业》中广为传颂的句子,水穷处隐喻人生的坎坷,但是,即使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也不要灰心绝望,因为还会有“云起时”,只要内心宁静祥和,就能看到云起飞扬的美景,就会找到回转的余地。而“云起”这一意象,更表达出诗人超凡脱俗的心境,在逆境中也要让心灵无拘无束,悠然自得。“云”在这里与诗人的心灵形成感应和共鸣,从而使读者体会更空灵、更悠远的内心境界。而在《早秋山中作》中,“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诗人将空灵的山林和飘逸的白云作为内心的向往,其中的禅意深远而宁静,白云与诗人所追求的禅意合而为一,两者水乳交融,从而使意境更加蕴藉。
  结语:
  在王维的诗歌中,“云”的意象可谓入情入景,意蕴深远。诗人借云起意、凭云抒怀,以云为笔,描绘出别具一格的意境之美。“云”的意象更有内涵,意境也更为开阔。千姿百态的云各有世相、各有内涵,在诗人的笔下,“云”隽永清远,不落世俗,充满着永恒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陈磊.王维诗歌佛禅意象采撷论[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17(06).
  [2]周雪瓴.王维与“云”意象的禅意演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8).
  [3]刘铁峰.试论王维山水诗中“云”意象的禅悟意蕴[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3).
其他文献
摘 要:宋词作为宋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其发展过程与宋代经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宋代的俗词中出现了大量的口语与口语化表达。本文从这种现象的产生基础、特点和其美学意义出发,探究宋词中的俚俗口语与宋代市民生活的关系。  关键词:市民文化;世俗美学;勾栏瓦肆;俚俗口语;雅俗共赏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03  两宋十八传,
摘 要:作为《西游记》中主人公,作者在创作这一角色时赋予孙悟空众多的性格特色,由于被塑造成为一个勇敢无畏的英雄主义角色,其身上不是十分突出的乐观精神就往往被忽略。孙悟空的乐观精神体现在其强大自信的心态上、语言动作中以及坚定的信念上,正是他的乐观精神使得孙悟空形象更加的丰满。  关键词:孙悟空;乐观精神;心态;信念  作者简介:冯宇婷(1993-),女,汉族,辽宁葫芦岛人,渤海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
“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是刘勰建立的作文和评价的标准,《辨骚》篇体现了刘勰对与占正统地位的经相异的《离骚》的评判,对认识西方理论背景下当代文论的合法性具有启发
摘 要:明清小说多有才子佳人写诗的,但《红楼梦》却是独树一帜的,这些诗并非游离于作品之外,而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新奇脱俗富于情趣。我一直十分佩服曹雪芹的才情,所有的诗词都是他所作,但是每个人物又仿佛有自己的诗歌风格,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是展现人物性格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黛玉,宝玉的高雅诗是他所作,薛蟠的低俗诗也一样是曹雪芹写的。毋庸置疑,曹雪芹是深入到人物内部,把自己想象成作
摘 要:宋齐时期,赋以众多传播方式为媒介,得以广泛传播,使这一文体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关键词:赋;口头;书面  作者简介:王芳(1990-),女,河南商丘人,汉族,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小说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2  刘宋时代,文学开始回归本质注重文采,扭转
摘 要:唐宋时期为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为人类留下了无数文化瑰宝。唐朝开放的思想,推动了唐代文学的发展,使唐朝文学达到了封建时代的巅峰。宋代文学内容大多是体现自身爱国思想和忧国忧民的精神,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唐宋文学;特点;发展环境  作者简介:陈淑娅(1974.6-),女,南阳社旗县人,文学博士,现任职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基础部副教授,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与研
摘 要:李元阳是明代云南著名的文学家,“杨门六学士”之一。作为少数民族文学家,李元阳的诗歌不仅展现了滇地的特殊地貌和民族风情,同时也受到当时中原主流文化的影响,呈现出雅正的特点。笔者以《滇南诗略》和《滇诗拾遗》为主,同时查找了与李元阳有交游的杨慎等人对其诗歌的评点。借此一窥李元阳诗歌在流传过程中的影响,发掘其诗歌的独特魅力,并探究散见于这些文献中的评点的价值。  关键词:李元阳;评点;诗歌;价值 
摘 要:“圣人之言,在人情不远”,此言北宋治经的方法之一——人情解经。经学与文学之联系日益密切,在文人创作中可见一斑。作为南宋浙东派重要人物的陈傅良,其散文创作亦深受人情解经观的影响。  关键词:重人情;浙东派;陈傅良;散文;平实畅达  作者简介:杨正娇(1994-),女,山东日照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讲述《文心雕龙》通变篇“本色”论提出的原因及其内涵;分析刘勰在论变通时列举的五个例子;阐释了《文心雕龙》“通变”篇与其他创作论诸篇间的关系,彰显“通变”篇的独特意义。  关键词:通变;“本色”论;继承;革新  作者简介:郑重,湖北民族学院文艺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文化与文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
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和广东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八集电视连续剧《大江之梦》生动地反映了一个大型钢琴厂(以珠江钢琴厂为原型)在改革中的阵痛与奋进,以及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