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石头河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sun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仿佛旅途中遭遇的意外之美,一个奇石馆猝不及防地撞入我的视线,让我在闹市里散乱的眼神一下子被攫住。
  三坊七巷1号商铺门前悬挂的招牌引起参观者不小的骚动。黑底金字的花梨木招牌像埃及古墓里法老王的咒语一般诡异,既像脸谱又像字。像脸谱时或哭或笑表情各异,仔细揣摩又迂回曲折地变成了字,路人再三再四地琢磨自己的猜测,终于恍然大悟一般拼出招牌的谜底:人生百态奇石艺术馆。扭曲、怪异、荒诞的招牌!不由得使人想起清代著名的书画家八大山人独树一帜的签名:哭之笑之。我的心弦被撩拨了一下,隐隐听到了震颤的弦外之音,又仿佛有道微光照亮它背面隐藏的另一张脸——一个秘而不宣、标新立异的投石问路者。藏石是小众的嗜好,被诠释成百态人生进入大众视野,无疑需要藏石人对奇石诚恳的热爱,对生命执着的拷问,用冰冷、坚硬、拙朴甚至木讷的石头进入如此广大、曲折的命题,石头可以吗?他可以吗?我的疑问和期待像石头一样沉甸甸地悬在心头,我渴望听到石头落地的声音。
  进入石馆,就进入了某种氛围,是什么我还捉摸不透。有了门口招牌的悬疑,我不敢用赏石八字经的套路来对号入座,“瘦、透、漏、皱、形、质、色、纹”在这里被另一种说词消解了。“人生如江河如江河中的石头,读懂多少石头理解多少人生……”进门处悬挂的前言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生怕被误读了似的。我环顾四周的石头,仿佛看着一本本天书,一个痴人把它们带到了人间,让它与人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需要多少心思的沉淀才能看得清楚?参观者络绎不绝、各种各样,都异口同声地赞叹:“真美啊!”其间夹杂着外来的语种,闪光灯也应接不暇地咔、咔做响,只是他们的脚步太匆忙了,这些常年被“丝竹乱耳,案牍劳形”的人们已经习惯了赶路。如果仅仅如此,那么这里行为艺术一般的陈列就成了浪费和矫情。
  比之福州本土娇嫩的寿山石,这里奇石的待遇就显得粗粝、拙朴甚至有些残忍。它们被搁置在荒凉的枕木上、乡气的陶瓮里,最让我惊心的是悬挂在黑色木柱上的几颗人头,它们被麻绳缠着,仿佛忍受着永无休止的刑罚,这些十字架下的惊魂被捆绑、被囚禁、被种种强加的不幸折磨扭曲、变形,无力挣脱,让我想起俄国诗人索罗古勃的诗歌:“我们是被囚的动物,会用各腔各调叫唤。凡是门,都不供出入,打开门吗?我们岂敢。”这位“悲观世界的最天才的表现者”已经长眠多年,而他的声音还在,并且突破一切疆界永远地存在下去。艺术是相通的,我隐隐地找到了一些线索,窥探到石馆主人内心隐而不宣的秘密。人的内心世界虽然有许多超越性的想象,却无法逃避现实生活的坚硬和脆弱,一面受生存的限制,一面受自由的吸引,强烈的失落感、冲突感、归属感急需一个缺口释放出去,为灵魂找到一条出路。不朽的诗篇是这样诞生的,传世的乐章是这样孕育的,思辩的哲学是这样完善的。奇石就是石馆主人诠释内心的一个出口,石馆是他的精神属地,于是藏石就不仅仅是一个嗜好,它可以与人相通,与万物相能,甚至与神相通,有了这样的前提,奇石就进入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试想如果没有这些奇石,这位敏感的馆主或许正神情落寞地坐在某个角落喝着闷酒。
  从尖锐到广大,从幽暗到明媚,从骚动到宁静,就像《命运交响曲》,由扣人心弦转入平缓叙述。接下来的“创世经典”和“论道情结”两个主题就像一位沧桑的老人坐在岩石上平静地讲着故事,生命的来龙和去脉被剪去枝枝蔓蔓后浓缩在一块块奇石上,每一块奇石都有了自己的姓名和身世。《天地玄黄》、《沧海桑田》、《金乌高悬》、《抟泥造人》、《伐薪钻木》、《始制文字》……直至古老的文字站在它们面前,就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追溯到生命的源头,那些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传说陡然间逼真地出现在眼前,使人内心充满了奇异、温暖的遐思,仿佛隐隐听到生命启程的声音,从奔腾、喧闹渐渐地汇入静寂的大海。中国人向来不大在意自己的出处,只管供桌上五服以内的先人,然而没有共同的尊崇哪来对自然的敬畏?这也许是馆主的用心所在;而另一个主题的《屈子行吟》、《太白邀月》、《陶潜归园》、《稼轩梦剑》……一个个中国传统文人写意地立在石头里,他们或仰天或俯首,用决绝的姿态叩天问地:哪里才是永久的故乡?世界是沉默的,石头是沉默的,所有的应答都还在途中,光阴的流水带走千古风骚,不绝的追问却永远留在石头里,也留给我们这些后来人。我久久地徜徉在石头中间,仿佛徘徊在历史的岸边,倾听古人的吟咏和叹息,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感受到无边的苍凉和静美。浓郁的诗情、起伏的旋律只有在文学和音乐里才有,而石头竟也能如此有声有色。这是造化用介于匠人和艺术家之间的手法打磨的作品,有神来之笔也有信手涂鸦,贵在浑然天成;这也是一个痴人苦心经营的精神堡垒,让散落在各处的石头一块块地聚拢,形成一个体系,需要漫长的时间和不确定的机缘,只有把自己的生命、理想同石头捆绑在一起,否则怎么能忍受其间无穷的失落和孤独——像一个人的长征,有了这间石馆,不知他是否和他的理想会师了,然而艺术就是用来安慰人心的,至少他得到了安慰,同时也安慰了别人。
  最后,来到石馆的尽头,终于见到囚于枕木墙体里的“人生百态”奇石,与进门时十字架上的人头首尾呼应,像文章的点题,又像音乐的尾声在低音部不断地回旋,我反而沉默无语了。这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在方寸之间目睹了大千世界的沧桑变迁,阅尽了人世的百态沧桑;在这里,与历史相撞、与自我相撞、与隐身于奇石后面的馆主相撞,我真切的听到了石头的声音。
其他文献
就像一只豪情满面的奖杯,还披着卫冕的绶带。不动。  葡萄玛瑙的魅力,在于叫人极欲将一粒粒“葡萄”揪掉,又不忍动手。大多时候,口腹之欲都属其次,探“藤”个究竟是最直接的目的。只是不忍动手,成就了意念上的剥离。  再明亮的眼睛也会被它迷惑,不是因为无可拼比的荣耀,而是身形给人的视觉幻象:一粒粒晶莹的小珠子不遗余力地聚集过去,又怀揣满足感四散开来。凝聚、发散,循环往复。  于此,剥离,于它而言,不会成为
期刊
苍莽辽阔的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沙漠、戈壁约占三分之二。这里是我国最古老的陆块之一,它的地质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32亿年前,在迭布斯格分布有同位素年龄为32.19亿年的太古代变质岩。悠久的地质演化历史、猛烈的板块构造碰撞、频繁的岩浆侵入和喷出以及大规模的海陆变迁,让这块神奇的土地形成了86种以上的矿产资源,成为我国最有远景的成矿带之一。得天独厚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还使阿拉善成了一
期刊
石界有“北大漠、南大化”的说法。北大漠系大漠戈壁石,因产地在戈壁滩而得名,又称风凌石、风砺石、大漠奇石等。    地质、成因    戈壁石属岩石类造型石,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岩浆岩,经历数亿年的地壳运动而形成,主要有因风沙吹蚀、磨蚀而成的砾石,也有的生成于岩洞之中,多为火成硅质岩。目前我国境内发现的戈壁石主要产地有内蒙西部、青海昆仑山东麓和新疆哈密等地。三地所产戈壁石地质成因、美学特征都有一定的共性
期刊
牛僧孺(公元779-847年),唐穆宗、文宗时宰相,曾封奇章郡公,以晚唐牛李朋党之争著名。党争历经六朝,先后凡四十年,冠绝今古。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牛僧孺因故上表请罢相。同年外放淮南节度副使,知节度事。大和九年(835年),“甘露之变”后,宦官专权,南衙与北司势同水火。牛僧孺屡次上表朝廷“嫌处重藩,求归散地”。开成二年(837年),在淮南任职六年的牛僧孺判任东都留守,方遂积年之愿。  
期刊
2009年秋, 内蒙左旗举办高规格展会,石商、藏家都铆足了一股劲儿,打算海捞一回。大李和老王也齐齐到场,打算淘一些宝贝回去。大李和老王关系甚好,名副其实生死之交的铁哥们儿。老王年长几岁,平日里对大李也是照顾有加,而大李和老王一起玩石也确实受益匪浅。  这日,大李早早便去展销现场淘宝。  逛了半圈,大李终于看中了一块馒头形玛瑙,青灰色的底上密密麻麻的小突点,极像刚出锅的杂粮馒头撒上椒盐和芝麻,煞是馋
期刊
一日,一老者走进店内,拿出一小木盒,里面有一些玛瑙石。老人小心翼翼地把石头摆放在桌上,说道:“请你看看,这石头行吗?”  这是一些普通的玛瑙蛋子,从摊上挑的,一个像人,另几个似小动物。人头是粘的,这组“田园小景”,一定费了他不少心血。我刚想讲些“原则”问题,一看老人那喜悦的目光,便欲言又止,改口道:“大爷,您这小组合太妙了,活龙活现。”老人听后特别高兴,细说如何挑石头、如何构思,才完成这套小组合。
期刊
园林景观石是中国传统的观赏石,它在我国发现最早、使用最多、分布最广。太湖石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如古代留存下来的苏州的冠云峰,杭州的皱云峰,上海的玉玲珑,北京的青莲朵、青云片等名石,成为了我们中华园林艺术中不朽的天然雕塑。但园林石的现状和前景究竟如何,也引来了不少爱石人的关注......    对话人物:季荣伦(赏石界“京城八叟”之一,北京宝艺石协会副会长)  笔者:季先生您好!最近石界提出观赏石行
期刊
哈密,连接西域与中原,素有“西域襟喉、中华拱卫”之称,至少自汉代起就被纳入大中华版图。“丝绸之路”、“玉石之路”都从这里经过,250余处古文化遗迹铭刻了它的悠远历史。区位独特,矿产丰富,瓜果甜美,风情浓郁——这一切构成了哈密绚丽的背景,烘托出它独一无二的珍奇——大漠奇石。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批地质工作者在哈密的戈壁滩里探矿,当他们准备捡拾遍地的“木材”烤火时,却发现这些“木头”格外沉重——哈
期刊
溯本正源,人类的文明、科学发明和创造的历史,首先是从石器制造和使用开始的。广义的山西赏石文化发展史的研究也首先要向山西考古发现的远古石器时代探求。早在一九二六年,著名学者李济就主持了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距今约6000至2000年)遗址的发掘。自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九三年四十年来,山西考古发掘及学术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山西考古四十年》文献的出版,为我们全面提供了距今约180万至4000~5000
期刊
1954年生,沈阳市人,法学硕士。曾任大学教师,市委机关处长。1992年供职于泰国正大集团,现任集团北京总部总裁。社会兼职为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中国观赏石协会科学顾问。    “藏书藏石两痴之,石可为兄书为师。博大精深书中取,坚贞沉静宜效石。”这首杨总早年所作的《两痴诗》正道出了他钟情于石的心声。从喜欢到迷恋,他与众多石痴一样都抵挡不了石头的魔力。杨总喜欢旅游,每到闲暇,游历于山水园林,他总会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