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铭文镜的正能量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adad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在天地间生存,天地在人眼中消长,千百年来,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讨论热烈。其实,早在汉代甚至更早,“天人合一”的理念就已被我们的祖先采纳并重视。作为代表着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和最高境界的自然观,“天人合一”也被镌刻于铜镜之上,成为亘古永存的“证据”。
  从远古直至清代的数千年华夏文明史可知,国家的重大活动之一就是祭天、祭地。在人文国学的角度看,这是古人爱戴天地、崇拜天地、敬畏天地、祈求天地的表现方式;在自然国学的角度看,还是爱护自然、崇尚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展示手段;归根结底,这是“天人合一”的理念。
  祭天、祭地都是华夏祖先所举办的重大祭祀活动。《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壇,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诗·大雅·云汉》:“上下奠瘗,靡神不宗。”毛传:“上祭天,下祭地。”《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鲁郊何以非礼?天子祭天,诸侯祭土。”(何休注:“郊者,所以祭天也。天子所祭,莫重于郊。”)《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赞》:“本以休屠作金人为祭天主,故赐姓金氏云。”《仪礼·丧服》:“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汉郑玄注:“及始祖之所由出,谓祭天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汉世祭天于其上,名之为皇天原。”
  今天,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正进行着热烈的讨论。殊不知,早在两千年前的西汉早中期,这“天人合一”理念就已经被我们的祖先采纳并重视。本文试从汉代铜镜铭文的文物角度,来发现并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记载。
  铜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枝奇葩,从齐家文化算起,已有四千年的历史。然而,正式作镜铭,却是西汉早期的事。西汉铭文镜形制多为外圆内方,作为一种观点,铜镜法象天地,喻意天圆地方。有人说“一镜在手,就表示了人与天地的和谐相处”,不无道理。若干存世实物表明,镜铭刚一问世,就映射了汉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充分重视。详见表一。
  在表一中,图4至图13为“与天、与地”铭内容,图14是“与人”铭内容。其中图4有20字,图5至图12皆16字,图13是4字。这里,对图5至图12之16字铭文的内容差异作一比较。详见表二。
  通过表一的14个镜铭实例,可以清晰地看到汉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视程度。《汉铭斋藏镜》图90有铭:“与天为常,善哉毋伤。”同书图91有铭:“与天长久而日月之光。”在西汉瓦当的陶文中,亦可见到“与天无极”(图15、图16)、“千秋万岁、与地毋极”(图17)等实例。此外,泰山刻石亦见,《汉书·武帝纪》:“(元封元年)夏四月癸卯,上还,登封泰山。”孟康曰:“刻石,纪绩也,立石三丈一尺,其辞曰:‘四守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与天无极’。”
  “与天”谓凡合乎天道者,则得天助。《国语·越语下》:“持盈者与天”,韦昭注:“与天,法天也”。《管子·形势》:“持满者与天”,尹知章注:“能持满者,则与天合”。《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持满者与天”,司马贞索隐:“与天,天与也。言持满不溢,与天同道,故天与之”。
  “与地”谓凡合乎地道者,则得地利。《国语·越语下》:“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韦昭注:“与地,法地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节事者以地。”司马贞索隐:“《国语》‘以’作‘与’,此作‘以’,亦‘与’义也。言地能财成万物,人主宜节用以法地,故地与之。”
  “与人”谓合乎民意取得人心。《国语·越语下》:“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韦昭注:“与人,取人之心也。”《管子·形势》:“持满者与天,发危者与人。”尹知章注:“能安危者,则与人合。”
  在表一的前13个铭例中,首句或“与天地相翼”、或“与天无极”、或“与天相寿”,应是喻意类同,都是说“天”(图1、2、3为“天地”);次句或“与地相长”或“与美相长”喻意相近,都是说“地”。再对后续语句加以综合,可知其主旨即是:人在合乎、顺应天地以后,就可以实现富贵、平安、欢欣、快乐、相思、重情等人生目标。镜铭文字虽极为简洁,然其内涵却十分深刻,可谓言简意赅。如若用这些语句来剖析、探讨、研究今天人类的生存环境,应该都有很大的启示。
  “与天同道,故天与之”,“人主宜节用以法地,故地与之”,司马贞精准地解读并阐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这13个镜铭实例的问世时间应在公元前一个半世纪左右的景帝期间,正值西汉经济恢复、社会安定之时,老庄学说的道家思想在朝野都占有统治地位。道家思想追求出世并注重审美的浪漫主义自然观,与儒家理念有较大差异。对于自然,道家自然观有着比儒家更多形而上的思考。老子曰“物我同一”,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主张“道法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认为“天道”与“人道”一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道、天、地、人都是自然的客观存在;它生化万物,且又使万物成长,人不去主宰万物,一切听其自然,并主张“知常日明”,要尊重自然规律。老子认为,具有了解和把握事物生长变化之内在规律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智慧。在道家看来,自然作为循环往复的开放系统,和谐乃是维系这个开发系统所应当遵循的法则。
  图14镜铭“与人无极”甚是罕见。西汉大儒董仲舒的“人”与“民”,及其“顺命”的统治思想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实施统治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内容,认为人是由君、民、臣所构成,都受上天控制。此铭前两句可谓董仲舒“天人感应”说之经典句例,意即人的行为能感应上天。这则铭文表达的是:努力使君与民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构建一种让君与民密切联系、命运相关的政治局面。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除重视天道之外,还重视人情,更富有人情味,具有近人近俗的特点。因而当时的儒家教义很容易深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发挥一民心、齐民俗的教化作用。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代表着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和最高境界。孔子曾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儒家认为,天不是超自然的上帝,而是现实的自然界。四时运行、万物生长,是天之“生”,人类亦属万物的一分子。因此,人类与万物都是同源同根于自然界的花朵,而不是自然界之上的主宰。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价值是“仁”。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孟子则进一步提出“仁民而爱物”,将仁爱精神和情感由对人扩大到对待万物,用仁爱之心将人与万物连成了一个整体。人在为自己确定了“天地之心”的价值定位的同时,不是拥有了主宰万物的权力,而是承担起了自然万物的“主持者”的责任和义务。“天人合一”理念从根源性角度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的“仁爱”本性推及至宇宙万物,给后人在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提供了诸多启示。
  汉代,儒家提倡“天人合一”,道家提倡“道法自然”,两者都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其核心思想。本文中这些西汉铭文镜的理念,不仅为汉武帝即位后的“大汉雄风”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且在两千多年来的华夏大地上,始终释放着其固有的正能量。
其他文献
香港与纽约、伦敦并列为世界三大艺术拍卖交流重镇,近年来从亚洲金融中心,进化而成当代世界艺术之都,横跨全年都有密集的文化艺术展演,每年的5月尤其可说是年度高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收藏家与爱好者聚集香港。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亚洲当代艺术展、香港国际古玩展等等艺术活动在这个五月密集上演,俨然成为一场艺术狂欢。  以艺术吸睛  5月初,法国五月艺术节拉开了本次“艺术狂欢”的序幕,各大博物馆、艺术展
期刊
内务府是由清顺治时期的十三衙门发展而来的,其下属的造办处是专门掌管宫中器物的制造、修理和贮存的机构。康熙年间成立,一直营运到1924年。由皇帝特派的内务府大臣管理,设有专业作坊,与皇室的起居息息相关,除制造、修缮、收藏御用品外,还参与装修陈设、舆图绘制、兵工制造、贡品收发、罚没处置以及洋人管理等事宜。如果说作坊在古代有官府作坊和民间作坊之分的话,那么造办处则更为特殊,因为它是名副其实的皇家作坊。 
期刊
圆明园的的整体规划、设计思想,当然是由皇帝来决定的,相关大臣也会参与意见。然而,如此浩大的工程,要将皇帝的意图落实到造园实践中绝非易事,居功至伟者不得不提一个建筑世家——样式雷。  立体微缩  “样式雷”是对清代200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建造的雷姓世家的称誉。从康熙朝开始,该家族的雷发达便以技艺精湛而被授为工部营造所长班,其子雷金玉后投充内务府包衣旗,供职圆明园楠木作,任样式房掌案。自此,雷氏
期刊
赵无极:自我认同的升华  出身总是对人的一生有着某种决定性的影响,赵无极名门世家的出身以及来自祖上传统文化的积淀造就了他人生的随和、开朗和自信。而这些因素注定左右着他人生的成长轨迹和他的画作风格,并且将在长达90多年的岁月里一直环绕在他身边。  作为同班同学,数十年后朱德群谈起他与赵无极的区别时说:赵无极上课并不专心,而我则是老老实实地学习国画。朱德群这句颇具调侃意味的话语实际上从一个侧面道出了他
期刊
圆明园三园之一的长春园北端有一组欧式园林,俗称“西洋楼”,包括西式建筑、大型喷泉、若干小喷泉以及园林小品等。始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二十四年前后基本建成,由西洋传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宁、法国人蒋友仁和王致诚、捷克人艾启蒙等设计和指导,中国匠师建造完成。  西洋楼的规划设计没有单纯模仿和照搬欧式风格,而是进行了中西结合的尝试。西洋楼以建筑及喷泉为主要内容,采用规则的几何形构图,装饰精细华美。
期刊
偶像之成长  现在的偶像需要宣传,古代的偶像又何尝不是?有宋一代,文人群体的壮大使得王维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批粉丝,而更为难得的是,这批粉丝个个不凡。在他们的拥护下,王维的名声、地位迅速成长。  王维画有诗意诗境,前人之论早有蕴含。至苏轼特意阐明,乃成公论。苏轼的阐说、推崇使王维的地位和人们对王维的认识更上一个台阶,对后世影响颇大。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期刊
我是一个细节偏执者,码字亦是如此。总觉得一篇好的文章,其间一个个的文字应当是雀跃着的,是有生命力的启发者。所以,做记者的这些年下来,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在写稿前,总会在脑海中搜索和捕捉有关采访对象言语、表情、行动中的某些“蛛丝马迹”,以便寻找灵感。  此次与陈钢先生聊天,是又一次非常愉快的经历。听先生讲巴赫、讲古典音乐、讲海派文化,滔滔不绝的一个多小时,是难得的享受并学习的过程。然而,当准备开始下
期刊
宋 汝窑 天青釉三足樽承盘  高4厘米,口径18.5厘米,足距16.9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承盘圆口,浅腹,平底,下承以三足。里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外底满釉,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乾隆皇帝曾为其题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镌刻于器物外底。诗曰:“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易辞本契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后署“乾隆戊戌夏御题”。镌刻字体十分规整,字和诗融为一体,更为此三足樽承盘增添了
期刊
圆明园这样一处“有山林之致”的世外桃源,适合清帝在这里“展经史,阅书画,陈鼎彝”。圆明园中的文物收藏始于雍正,盛于乾隆。此时清朝国力强盛,园中不仅收藏有商周之铜器、唐宋元明之瓷玉书画等大量历代古董彝器,而且由于清帝每年大部分时间居住在这里,因此园中的每座宫殿都有华丽的家具陈设,库房里储藏了供皇室成员使用的各种精致器具。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
期刊
骨雕鹰首  新石器时代,黑龙江省密山市新开流遗址出土,黑龙江省博物馆藏,在渔猎经济占重要地位的远古时期,猎鹰海东青在肃慎先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此件骨雕鹰首为顺骨棒走势雕琢而成,长喙圆眼,似在引颈凌空飞翔,手法简练,生动传神。这件以海东青为艺术形象的艺术品,也是判定新开流文化为肃慎先民所创造的重要依据。  自远古时代,肃慎先民就生活在长白山、黑龙江之间。肃慎又称息慎、稷慎,传说舜、禹时代已与中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