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梦”者事竟成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5661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崔炳元,国家一级作曲,历任陕西爱乐乐团团长、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现任陕西赵季平音乐艺术基金会理事长、陕西省交响乐协会会长,曾获得第二届“陕西最具文化影响力十大杰出成就人物”称号。2018年2月,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策划,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崔炳元音乐作品集》(套装版),并与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和陕西省交响乐协会在西安联合举办了“乐章焕炳,音动始元”新书发布会。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我也得以借此机会,与崔炳元先生坐下来,好好聊聊他的作品、他的人生。

“歌王”王洛宾的作曲助理


  崔炳元出生于辽宁,两三岁时由于父母的工作关系,全家一起迁居包头。之后,他又随父母辗转去过吉林、甘肃、西宁、嘉峪关、江西等地。参加工作后,崔炳元被分配到了工厂的车间做一名电线维修工,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坐车到茫茫戈壁上去架线。这样的工作无疑太辛苦了,年轻的崔炳元迫切地希望换一份工作,改善一下环境。那么,换什么工作呢?他想到了文藝单位,他十岁学习手风琴,音乐一直是他内心深处的一个梦想。说干就干,他一连报考了好几家文艺团体,但是都失败了,因为每个文艺团体中基本上都有几个人会拉手风琴,人家不再需要这个乐器了。那怎么办呢?后来,经过一个专业老师的指点,“一般的文艺团体都缺中提琴”,崔炳元从零基础开始学起了中提琴。



  1978年底,二十岁刚出头的崔炳元顺利考入了兰州军区歌舞团,在交响乐团中担任中提琴手。这仿佛为他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他发现音乐的海洋是如此广袤、浩瀚,立即如饥似渴地学习了起来。由于早前是拉手风琴出身,如今又整天泡在乐队里,崔炳元对管弦乐思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闲暇时间自学了作曲“四大件”——和声、复调、配器、曲式,有时自己也会改编一些四重奏作品“玩票”。歌舞团经常要演出大量的声乐作品,交响乐队为其伴奏必须得有总谱,虽然乐团的创作组有几位作曲老师专门负责总谱的编配,但有时候时间紧、任务多,实在忙不过来了。这时,崔炳元便被顶替了上去。


马背上的崔炳元

  崔炳元第一次正儿八经地为交响乐团写配器时的情景,他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次,歌舞团的王士坤老师写了一部话剧,因为急着交稿,配乐部分他只写了钢琴缩谱,来不及配器了。他知道崔炳元平时会写写弄弄,便问他:“你能不能帮我配几段?”虽然心里没什么底,但崔炳元还是答应试一下。接着,让他一辈子难忘的时刻就到来了——乐队演奏了他配的总谱之后,指挥撂下指挥棒,问崔炳元:“你觉得怎么样?”当时在军队,回答指挥问题时要起立,崔炳元站起来后,只觉得自己的心脏颤动不已,快要蹦出来了,那种激动又迷离的感觉导致他眩晕了好几秒,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刚才乐队演奏的,真的是出自我的手吗?”直到身旁的一个乐手拉了拉他的衣服,他才回过神来,赶紧回答道:“谢谢指挥,没有问题。”——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就像是核电站的一粒原子,虽然还没裂变,但是储备了、存留了……


1979年夏天,崔炳元(右一)陪同王洛宾(中)在甘肃省莲花山采风


1981年,崔炳元(右)与兰州军区歌舞团的战友们在华山

  万事开头难,有了这第一次之后,崔炳元就像“入了道”一样,疯狂地配起了曲,手法越来越熟练,最多的一年甚至配了一百多首乐曲。他曾经创造过一个通宵配出演奏时长约七八分钟的作品的记录,他们团里有人便开玩笑地称他为“缝纫机”,寓意他写谱子就像缝纫机工作时那么快。崔炳元配曲不但速度快,质量也有保证。他善于创新,简简单单的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他配了很多个版本,有民乐队版的、管弦乐队版的、小乐队版的,甚至还有给不同演员唱的不同调的版。那一次,因为编配有功,他被乐团授予了“团嘉奖”,仅次于“立三等功”。
  在兰州军区歌舞团工作期间,崔炳元和“歌王”王洛宾的一段交往,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1979年4月,为了创作一部歌剧,兰州军区歌舞团把当时刚刚出狱、尚未完全平反的王洛宾从新疆军区请来担任作曲。组织上为王洛宾挑选了两位助理:一位负责生活,帮他洗衣服、打饭等;另一位负责业务,帮他配器、抄抄写写等。崔炳元便幸运地成为了那个负责王洛宾业务的助理。那一年多中,崔炳元跟随王洛宾走过许多山村田野,目睹了这位精神导师对民间艺术的赤诚痴迷。
  不过,由于当时崔炳元的人生阅历有限,他对王洛宾的感觉仅止于仰慕与感动。几年后,他才幡然醒悟道,当时接触王洛宾是多么有价值的一件事,后者已在潜移默化中对他的艺术之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如何在价值判断上看待、尊重民族民间音乐;第二,对于从事音乐工作的人来说,其审美选择决定了其艺术道路的格局;第三,王洛宾做人纯真,目标明确、执着,身上闪耀着一种人性的光辉,正是这样的品质为他带来了一种专业上的坚定与持久。这几个后知后觉的、“反刍”般的醒悟,让崔炳元觉得自己能够遇到包括王洛宾在内的很多老一辈纯粹、正直、有良知的音乐家,实在是太幸运了。

拜师金湘,建立多声音乐思维

  正是因为在兰州军区歌舞团有了这样大量的配器锻炼,崔炳元对音响感知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初步建立了乐谱、眼睛、耳朵、音响效果即时互换的能力。“我写的谱子,至少在兰州军区歌舞团的交响乐队中演奏出来是什么声音,我一看就能知道。”这时,他渴望进一步的学习,于是申请去专业音乐学院深造,得到了歌舞团领导的批准。


01崔炳元与恩师金湘先生


021985年8月,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采风


031983年夏,在四川德格縣采集藏传佛教音乐

  1985年,二十九岁的崔炳元来到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师从金湘教授。金湘是中国乐坛上的风云人物,他创作的歌剧《原野》是国际公认的第一部叩开西方歌剧宫殿大门的东方歌剧,也是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引进并公演的第一部中国歌剧。金湘的教导让崔炳元终生受益。“虽然以前对多声有着尊崇,但我的多声思维还没有建立,写的东西过于平面化,而金湘老师砸碎了我原有的单线条思维,帮助我比较稳定地建立了自己的多声思维。”更重要的是,金湘还使崔炳元在建立音乐审美能力方面有了里程碑式的改变。“他告诉了我,什么是好的东西,什么可能不太好。我们以前对中国式的音乐审美往往停留在歌舞层面,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文人雅士们的音乐,了解了宗教音乐、宫廷音乐、民俗音乐几者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之前作为部队里的一员,崔炳元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宣传”特质比较浓厚,而现在,他在作品中加入了更多抒发个人情怀的内容。
  跟随金湘老师的这两年学习,对崔炳元来说是蜕变式的、脱胎换骨的,但同时也是地狱式的、近乎残酷的。金湘的个性在乐界闻名,他的脾气非常火爆,有时甚至严苛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有一次,崔炳元写了一首钢琴奏鸣曲,金湘觉得连接部不太好,但又不肯直接告诉他到底哪里不好,想让他自己发现问题。崔炳元老实地回答道:“我不知道哪里不好。”金湘又弹了一遍,问他:“真不知道?”“真不知道。”金湘勃然大怒:“你个笨蛋,洗菜去!”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啊,崔炳元哪敢不听,只得乖乖地去洗菜了。洗着洗着,突然,他领悟到了:好像是那两个音的过渡有点生硬。洗完菜,他拿着谱子向老师请教,金湘立刻转怒为喜:“答对了!中午一块儿吃饭!”……
  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后,崔炳元成为了一位职业作曲家。他非常多产,创作了交响乐、室内乐、戏剧音乐、影视作品等多种体裁与题材。在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将豪放、雄浑、悲怆、大气、苍凉的西北民族特质一股脑儿地倾泻在近三百部作品中。他的交响组曲《大唐》自2005年开始在西安大雁塔北广场随喷泉播放三千余次,成为了西安的标志性音乐;《丝路长安》《炎黄颂》《九曲秧歌黄河阵》等管弦乐作品曾由捷克爱乐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等在各地上演;钢琴组曲《西藏素描》在文化部、中国音协举办的“第四届全国音乐评奖”中一举夺魁,成为中外钢琴家的保留曲目,并多次被录制成唱片;他的《天地社火》应邀参加了英国爱丁堡军乐节和俄罗斯莫斯科军乐节。
  谈到其创作的灵感来源,崔炳元表示,首先是要有感悟能力。“对有形、有声、有色的外部事物,以及对无形、无声、无色的内在哲理性的思考,都应该成为一个职业作曲家创作灵感可能产生的沃土。”其次是坚持阅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一个人再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把前人留下来的所有文明都亲自体验一回,而阅读能让你设身处地地和作者一道呼吸,感受作者提供的语境。”第三就是走向生活,走向民间。“现在的采风,主要是指体验那个地区、民族的精神世界、思维方式、审美取舍和价值取向,了解他们对于当前世界的态度,特别是那些符合人类共同命运的东西。”

《崔炳元音乐作品集》(套装版)


  此次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崔炳元音乐作品集》,涵盖了作曲家的四部作品——歌剧《貂蝉》、咏颂交响套曲《唐诗之路》、交响组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第一管弦乐组曲《内蒙古民歌六首》。它们均是崔炳元近年来的委约作品,风格亲切朴实,技法丰富多彩,在全国各地演出了六十余场,产生了广泛影响。
  由甘肃省歌剧院委约的歌剧《貂蝉》是崔炳元创作的第一部歌剧。其中,他运用了秦腔苦音的基本素材作为貂蝉的形象,用了秦腔的“黑头”(花脸唱腔的俗称)作为董卓的形象,创造了一个非常明亮的主题给吕布,又写了一个比较阴暗、纠结的主题给王允。这四个主题的设计,有点像瓦格纳的“主导动机”,是对剧中每个人物性格最集中的体现。不过,崔炳元自认它的音乐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还不够到位。“音乐多多少少展开得有点儿不够,大家能明白是这个意思,但是感觉不过瘾。如果音乐能够沿着这个人物性格再往前走一点,再把他的个性展开得充分一点,就会更好了。”


崔炳元在新书发布会上亲自演奏钢琴


2012年,崔炳元与俄罗斯军乐总指挥哈里洛夫中将

  咏诵交响套曲《唐诗之路》由浙江交响乐团和新昌市委宣传部共同委约,形式上类似于合唱交响曲或清唱剧。它由序曲、终曲以及四个乐章构成,包括人声独唱、合唱及吟诵,总时长约七十分钟。作品的歌词选用了唐朝十六位诗人的十七首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的《江南好》、杜甫的《壮游》、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等。在音乐创作上,崔炳元运用了浙东一带的越剧、绍剧、高腔等地方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元素,并加入了笛子、古筝、中阮等中国民族乐器。作为将管弦乐演奏、声乐演唱以及唐诗吟诵有机地融于一体的交响乐演出,《唐诗之路》为国内首创,它兼具细腻与大气,磅礴中带有一丝温柔,如同一部庞大的“穿越”史诗,感染着人们的心灵与情感。
  “唐诗之路”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浙江省新昌县文史馆的竺岳兵先生提出的,在他看来,这是一条自杭州钱塘江南岸的西陵(今萧山西兴镇)起始,经绍兴镜湖至曹娥江,再沿新昌的沃江溯流而上,过天姥,到天台山石梁飞瀑,全长约一百九十公里的路。那么,“诗”怎么会和“路”联系在一起呢?原来,唐代诗人因仰慕六朝文化沿路走来,在这条路上流连忘返、吟咏不绝。据不完全统计,唐代有四百多位诗人在浙东留下过踪迹,创作了跟这一带地理环境有关的诗歌一千多首,其中包括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有“初唐四杰”中的卢照邻、骆宾王,“饮中八仙”中的贺知章、崔宗之,“中唐三俊”的元稹、李绅、李德裕等。


012015年,崔炳元与作曲家赵季平在秦岭采风


022016年,在四川成都听艺人演唱金钱板

  崔炳元介绍道,《唐诗之路》并不是简单地把一些非常有名的唐诗串联起来,这些唐诗之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比如说,他把赞美江南好的诗构成一个乐章——“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接着,他把描述古代知识分子潇洒的、带有魏晋风骨品格的诗集中到一个乐章——“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他把和道、佛两家有关的诗放在一个乐章——“十里松门国清路,饭猿台上菩提樹。怪来烟雨落晴天,元是海风吹瀑布。”因此,他是用音乐来架构整部作品,而不是被诗牵着鼻子走的。
  交响组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主题素材来自刘峰作曲的歌曲。在这部作品中,崔炳元运用了西方交响乐的方法来处理中国民歌素材,使其既具有史诗般的气魄,又有着迷人的民族风情,美妙而动听。在崔炳元看来,很多所谓改编成交响乐的民歌作品,只是把民歌重新“编配”了一下。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把民歌改编成交响乐”呢?“就是把民歌的旋律撕开了以后,用交响乐的思维方式将它贯穿到所有声部中,但还是能看到那些民歌的影子。”他甚至改变了有些民歌的结束音,“比如原来很四平八稳的结束音,我把它改得更有动力了,好像继续往前走似的,这样就有了变奏的可能了”。
  在如此中西融合的作曲过程中,崔炳元认为最困难的一点是改变民歌原有的收拢性。“有时候,你把旋律一撕开,那些对旋律非常执着的人会认为这太难听了,你把旋律给改了。所以,要让那些‘顽固’的人觉得改编版反而比原作更好听了,这是最大的挑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改变和声可能是一种方式,但崔炳元认为这不是个好办法,“改变和声只不过是让音乐的色彩变了一点儿,但实质上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他的办法是用从原来旋律的基因上长出来的新旋律,去否定前面的旋律。“用旋律的办法去改造旋律,见招拆招,解决原有旋律过于收拢性的特点,这样就能使音乐变得更加丰富了。”


《崔炳元音乐作品集》新书发布会

  前不久,崔炳元刚刚完成一部跨界融合舞台剧《大禹治水》的创作,而他手中的委约也已经排到了2019年。虽已过耳顺之年,却经常可以连续写上四五个小时而不知疲倦的他,究竟是如何保持这么旺盛的体力和创作力呢?崔炳元说,自己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平时,他会尽量早睡、早起,远离烟酒,他会尽可能多时间地独处、放空。“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学习可以让你对未知的事物充满渴望,有了这种渴望,身体自然而然地就服从于我这个创作的总目标了。”
其他文献
2018年2月15日至18日,第八届加利福尼亚全州音乐教育研讨会(California All-State Music Education Conference,简称CASMEC)在地处“硅谷”区域的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市会展中心召开。该研讨会由加利福尼亚州乐队总监协会(California Band Directors Association,简称CBDA)主办,到2018年为止,这是加利福尼亚州
期刊
2018年哈尔滨的深冬极冷无比,零下三十几度的气温令人颤栗。然而,今年哈尔滨的深冬又热烈如火,因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第一届哈尔滨音乐比赛在这里成功举办。半个月之间,美妙的琴音,高雅的乐声,将这座艳丽的城市烘托成为音乐的熔炉。第一届哈尔滨音乐比赛开幕式  哈尔滨音乐比赛是由哈尔滨市政府、哈尔滨音乐学院联合举办的一流综合国际音乐赛事,今年是第一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作曲家叶小纲担任比赛
期刊
初闻女高音歌唱家张立萍的歌声已是近二十年前。首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闭幕式,英国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携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前来。演出将近,却传来原定女主角因故无法登台的消息,幸而那时已在国际乐坛崭露头角的张立萍及时救场,才使演出最终圆满进行。虽是临危受命,但那次张立萍在舞台上对维奥莱塔声情并茂的演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此后频频听闻张立萍在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亮相的消息,从普契尼《图兰朵》中的柳
期刊
艾拉·费兹杰拉生前的歌迷遍布全世界,专辑销量超过百万,曲风跨越爵士和主流流行乐。她的音乐才能受到许多音乐人的赞许,从比波普(Bebop)之王、萨克斯演奏家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到艺术歌曲大师迪特里希·费舍尔-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  艾拉最有名的歌迷是艾灵顿公爵,他赞美艾拉所有的音乐才能。艾拉的演唱是如此无与伦比,带给人们一种自然的快乐,这
期刊
“《中山颂》的构思,就是这样。”施万春老师结束了叙述。他铿锵而略带嘶哑的嗓音中气很足。记得师妹曾兴奋地描述过,施老师说话很有男人味。鹤发飘逸,倒趴在靠背椅上的他,依然高大魁梧。我差点脱口而出:“三十多年过去了,那瀑布此刻还在您的耳边回响吗?”  《孙中山》的电影音乐于1987年获得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交响曲《中山颂》就是国父孙中山先生艺术形象的主题音乐了。如果不是亲耳聆听,谁会相信,这
期刊
1928年,刘天华先后创作了《除夜小唱》(又名《良宵》)、《闲居吟》,并完成了自己酝酿已久的《空山鸟语》最后的定稿。这三首乐曲,曲调优美、格调清新,“字里行间”是安详、轻松和愉悦。时代的苦痛  创作《闲居吟》的前一年,即1927年,刘天华的事业经历了两个重要事件:一是与徐炳麟、吴伯超等三十五人联名发表《国乐改进社缘起》,8月创办“国乐改进社”;二是刘天华任职的“北大音乐传习所”和“北京艺专音乐系”
期刊
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1872年1月6日-1915年4月27日),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音乐史上最神秘莫测的人物之一。斯克里亚宾曾在莫斯科音樂学院师从前辈作曲家塔涅耶夫,与拉赫玛尼诺夫有同窗之谊。他的早期作品追慕肖邦遗风,多为钢琴独奏而作,以典型的晚期浪漫派和声语汇为基础。进入二十世纪后,斯克里亚宾长期以作曲家兼钢琴家的身份游历欧美,这一时期的创作逐渐与传统的调性系统决裂,在两部管弦乐名作《狂喜之
期刊
● - 余倩 ○ - 卡尔·圣克莱尔  ● 2018年5月,太平洋交响乐团将首次造访中国。这是您第一次带自己的乐团到中国巡演,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此次乐团巡演的曲目?  ○ 我们希望这次带到中国的曲目是中国听众喜欢的。我们研究过其他曾去过中国巡演的乐团所带去的曲目,也咨询过他们关于中国听众对这些作品的反馈。同时,我们所带去的作品也必须是音乐厅希望我们演奏的。所以曲目的选择是基于沟通和共识之上的。同时,
期刊
神仙教母、南瓜马车、盛装舞会、闪亮的水晶鞋……这些充满梦幻色彩的元素装点着《灰姑娘》的故事,让它超越了地域和时代,广为流传。故事中的人物和道具成为了文化符号般的存在,在时尚、影视、动漫等领域有着别样的生命力。  在芭蕾舞台上,“灰姑娘”的故事同样生生不息。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新奇而优美的音乐则为一代代编导提供了“脑洞大开”的空间。  法国作家夏尔·佩罗(Charles Perrault)的《灰姑娘》
期刊
在声乐界,人们习惯将红极一时的歌剧女主角称作“DIVA”。很少有哪位DIVA既能权威地演绎正统歌剧角色,又能在音乐剧里如鱼得水;既能让忠实的古典乐迷心悦诚服,又能使初涉歌剧的门外汉为之倾倒;既能在电影配乐中一展歌喉,又能与饶舌歌手同台竞技。这位不可多得的女高音就是本文的主角——达涅拉·德·尼兹(Danielle de Niese)。  年少成名  达涅拉·德·尼兹1979年出生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