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19890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新型社区,是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以实现集约化经营为主导,以移民搬迁和住房建设为契机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和基层治理模式的变革。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地使用效率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郝桥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实际案例分析,认为该村的建设模式可以为苏北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模式;郝桥村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5-0036-06
  引言
  农村社区,既有别于传统的行政村,又不同于城市社区,它是由若干自然村合并在一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形成的新型社区[1]。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传统村落到新型社区,改变的不仅仅是农民的居住模式,还会引起生产生活方式、利益分配模式的变化。
  真正的农村社区建设应该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广东经济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已经开始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这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发端,直到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的“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这为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拉开了序幕。2008年国务院出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在政策上明确了“拆村并居”的政策依据,不少地方开始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此同时,学术界也涌现出一批关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研究成果。如邱杨、曹宇提出了点式、块式、点块结合式的农村新型社区空间布局形态[2];杨保民等在《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布局的调研报告》中提出农村新型社区布局的4条原则;王立、刘明华、王义民提出了农村新型社区规划体系[3];陈娜提出了发达地区城郊农村建立在生态产业基础上的网络化发展模式和空间形态[4];文灵亚、蒋祖民理性地指出目前我国农村新型社区规划还存在诸多问题[5];艾志平借鉴欧美国家农村社区化发展经验,提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三种模式:传统的需求驱动的社区发展模式、非传统的关注资本和才能的社区发展模式及基于资产的社区发展模式[6]。针对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的差异,河南洛阳总结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实践的5种模式:市场运作型、企业参与型、政府主导型、政策引导型和自筹自建型。除此之外,山东、河南、重庆[7~9]等省市的一些地方也提出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模式。
  本研究以泗阳县成子湖片区的郝桥村为例,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郝桥村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分析,提出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几点思考,一方面拓宽了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另一方面也为苏北地区农村新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相应的借鉴。
  一、研究区概况
  郝桥村地处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卢集镇东北部,距离县城约15公里,境内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截至2014年年底,郝桥村土地总面积417hm2,人口3 765人,共858户。
  2012年,郝桥村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仅为765元,分别低于全县、全省平均水平795元、3 475元,其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4 000元的有572人。当时村内地势高低不平,没有农田水利配套设施,耕地易旱易涝、“靠天吃饭”;土壤为岗沙土,肥力较低,耕地被零散村庄分割,不方便耕种,机械化耕作水平低,粮食产量普遍不高。农户居住大多“沿路而居”,自然村庄呈现出小、散、乱的特点,部分房屋无人居住形成空心户现象。基础配套设施较为滞后,供水、排污、就医、就学、就业不便,群众普遍期盼改善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郝桥村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一)做好基础调查工作
  1.村庄建设现状调查。在进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前,国土部门首先选取郝桥村辖的14个典型村庄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发现村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总体布局相对分散。多数村庄偏离乡村主要道路或独置在农田中(见图1),每个村庄人口规模从几百人到几千人不等,村庄内部房屋布局较为分散,随处可见破旧的平房及废弃的猪圈、鸡舍和旱厕等,建筑质量较差。整体呈现出数量多、占地多、规模小的特点。
  其次,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较为缺乏。村民饮用水主要以深井为主,水质较差;电力电信杆线架设混乱,线路垂挂、私拉乱接等现象较多;村内部分硬化路面破损较为严重;缺乏排水排污设施,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附近沟塘;沟塘沟通不畅,部分支沟长年未疏浚,沟塘水质差,垃圾倾倒、杂草堆积现象较多(见图2)。
  2.农民意愿调查研究。农民意愿是农民对放弃传统的各自经营的农地经营模式和在农村聚落小聚居的居住方式,接受新型的规模化经营的农地经营模式和在农村社区大聚居的居住方式的心理倾向[10]。这种心理倾向受农民习惯、观念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随客观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因此,本着为民着想的理念,主要从农民富裕程度、家庭人数、期望房屋面积等九个方面对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见图3)。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郝桥村的家庭人数以4口人和5口人为主,多数村民经济条件中等,大部分村民愿意在政府的帮助下进行迁并,大多数村民认为面积在150m2、层高二层、有3个卧室,并保留菜园的住房可以满足生产、生活、卫生的需求,房型上希望以现有住宅为基础进行建设。
  农村居民家庭人口构成的中小型化,决定了新型社区的套型种类以中型和小型为主,农村居民兼业比例的提高要求新型社区的选址,不仅要考虑到传统种植业的耕作需求,而且要考虑到农民兼业的可能性。此外,村庄的分散化布局造成了土地浪费和资源的低效率利用,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不足,一方面从侧面反映了“变散居为聚居”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供给加大的必要性。
  (二)合理规划布局   1.合理选择新型社区建设点。考虑到村民今后仍然要从事种植业,因此在选取新型社区的建设地点时,按照村庄平均间距最近、农民耕作距离适中、基础设施配置最经济的原则,以潘郝一时庄路发展的主轴线及曹海路发展的次轴线两侧,居民居住相对集中的区域(如下页图4所示)作为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区。村内传统农业种植区环路围合,方便村民的生产和生活。
  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促进农业增收的关键,为此郝桥村积极开展了国土、农开、水利等部门投资项目,改善村内电站、渠桥、闸坝等农业设施配套;通过对村内河流、坑塘水面除污去草,对沟渠疏浚清淤,改善灌溉和排水条件;通过村庄拆迁并居,土地整治等工程,目前建成了5 000亩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高标准农田。
  3.改善农业种植格局。优化全村产业布局,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在村口处规划200亩的经济果木种植区;扩大村内蔬菜基地规模至500亩;在村域东北处建设30亩水产养殖区,沿吴洼河地带种植“水八鲜”;沿高松河地带积极发展林业,主要为生态意杨林区和苗圃栽培区;村域内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农田以稻麦轮种为主,扩大水稻新品南粳9 108的种植面积;在经济果木林区西侧布置30亩的牡丹园,打造出“一心(中心社区)—两轴(沿潘郝一时庄路及曹海路的发展轴线)—两片(传统农业和生态林果蔬的种植片区)”的农业种植新格局(见下页图5)。
  4.完善基础设施。进行新型社区建设不仅要促进经济发展,还应保障村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真正实现“富民安居”。农村新型社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中,郝桥村提出了“八位一体”工程,即在全面推进区域同质供水、同质供气、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等工程的同时,大力推进村卫生室、超市、幼儿园、文体活动广场、“三来一加”创业点、公交站台、基督教堂、“银村通”等服务点的建设,更好地保障村民就医、出行、入学、购物等公共服务需求,逐步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三)引入惠民工程
  1.引入农业科技。通过土地的综合整治,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一方面实现了农业生产规模化、集中化,另一方面借助江苏省农科院科技镇长团的技术优势,引进优质品种,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引导村民进行大棚种植,鼓励种植大户承包大棚从事反季节蔬菜种植,并为村民提供销路,从而提高了土地经营收益,促进农民增收。
  2.引入企业入驻。为了实施家门口“三来一加”(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定做、农副产品加工)项目,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提高农民收入,在新型社区建成后,又在村内建设了5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招引捷峰帽业租用厂房,并对村民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使村民能在短期内掌握相应技术,实现家门口就业,带动了村内及周边地区低收入劳动力的就近就地就业,提高了农民收入。
  (四)多种资金补贴
  进行郝桥新型社区建设,本质上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农业生产,因此不能单纯强调居住空间的改善,更不能造成“因房致贫”。针对农户居住和经济情况,郝桥村提供了多种建设和补贴方式,设计了一批保障措施,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以解决农民负担,切实保障农户买得起房。
  1.多种建设与多种补贴相结合。在郝桥村新型社区的建设中,主要有异地建新、原地翻建、原地改建等三种建设模式。异地建新主要是针对居住相对分散,且距离集中居住区相对较远,房屋质量较差的农户,将其集中迁并到集中居住区进行新建;原地翻建主要针对位于集中居住区内,但住房质量较差,存在安全隐患的农户,在其住宅原址翻建;原地改建是针对位于集中居住区内,住房质量较好,且宅基地面积较大,但不满足农村新型社区设计要求的要对其进行改造。与此同时,其补贴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按比置换,新型社区房屋按照原来拆迁房屋面积的60%进行置换;二是货币置房,对超过原有房屋拆迁面积60%的部分,以自愿购买方式进行货币置房,不足的部分予以补贴,单价约1 000元/m2;三是按比例分配,对于宅基地面积较大,但不符合居住和安全需求的房屋,按照政府与个人出资3∶7的比例进行改造。
  2.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郝桥村在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中,多途径筹措资金,解决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钱从哪里来”的问题。首先,整合各种农业资金。整合农村房屋改造、农业资源开发、基层组织建设、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等涉农项目资金,用于农民集中居住区公共体系的建设。其次,实施税费减免政策。对农村新型社区的规划建设减免或补贴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集中居住区内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户,给予工商、税务等有关费用减免。再次,为农户提供“安居宝”贷款。对购房资金不足的农户统一提供基准利率的“安居宝”贷款,部分农户实施贷款贴息政策,实行优惠利率,对建房有困难的农户在还款来源有落实的情况下,可优先贷款,适当延长还款期限。最后,探索新型资金,郝桥村通过村庄拆旧建新集中居住腾出建设用地指标在区域内位移并实现收益,逐步将增减挂钩指标的补助和收益纳入到拆迁补偿中和新居建设中,进一步减轻农民购房负担,真正使老百姓受益。
  三、结论与思考
  郝桥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模式成功改变了农村面貌,实现了村民脱贫向富,与其他地区农村新型社区对比,郝桥村因实行了较细致的入户调查,使社区规划建设更为科学合理;进行的“八位一体”工程、村民居住房保障措施等根本上保障了农民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家门口就业”、高效设施农业等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了农民脱贫致富;建设用地指标在区域内位移并实现收益保障资金平衡,彻底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通过郝桥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实践,笔者认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是适合我国当前农村发展实际的一种创新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避免了农村无序建房和重复建设等现象,实现了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另一方面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对于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进程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城乡统筹发展。然而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尚是新事物,目前还处于探讨和摸索的阶段,因此在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切忌盲目照搬,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因此在进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时,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建设,突出地方特色,而不应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盲目照搬其他地方的模式。其二,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过程中,涉及到拆迁、安置、及土地流转收益分配等民生问题,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切实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想民众所想、思民众所思,真正做到公开、透明。其三,注重公共参与,新型社区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广泛的村民参与,可以加强与村民之间的沟通,从而进一步了解村民的意愿和愿景,同时也可以形成社区的凝聚力,推进和谐社区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渠立权,邵远征,舒帮荣.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研究的内容体系[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4):25-27.
  [2] 邱杨,曹宇.农村新型社区空间分布形态的思考[J].四川建筑,2008,(6):7-10.
  [3] 王立,刘明华,王义民.城乡空间互动——整合演进中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体系设计[J].人文地理,2011,(4):73-78.
  [4] 陈娜.发达地区城郊农村聚居空间布局规划方法研究——以成都市新都区农村新型社区规划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 文灵亚,蒋祖民.关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思考[J].中外建筑,2009,(2):82-83.
  [6] 艾志平.农村新型社区发展强调个性[J].企业观察家,2012,(5):46-47.
  [7] 刘长民.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研究——基于对德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考察[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8] 贾建坡.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研究——以平顶山鲁山县代坪社区建设为例[D].郑州: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9] 甘露.三峡库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以重庆市忠县为例[D].成都: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0] 渠立权,邵远征,舒帮荣.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可行性评价方法和规划体系[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1):89-94.
  [责任编辑 刘娇娇]
其他文献
摘 要: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培训中心或中心)是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旗下的专业教育培训机构。近年来,随着新进员工的补充,中心青年员工队伍不断壮大,随之而来的青年员工培养与发展问题也日益突出。培训中心在借鉴相关组织学习地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学习地图原有理念和做法进行发展延伸,提出了成长地图的概念,并结合个人成长计划实施落地,在青年员工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青年员工
期刊
摘 要:本次市场调研采用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广州市大学生校园快递使用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分析。从校园快递使用基本情况和4种业务类型满意度维度展开分析。使用交叉分析方法,从性别、最近一个月使用快递频率、交通便利程度、对不同快递公司的满意度排序4个方面分析校园快递使用基本情况和整体满意度情况,结果显示,交通便利程度对快递服务满意度有显著影响,高校学生群普遍对顺丰快递满意度较高,整体满意度水平在一般及以上
期刊
摘 要:因为受到教学手段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传统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从对传统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出发,通过对多模态理论的认识,提出在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中应该构建多模态的教学手段及教学环境,并探讨教师在多模态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为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提供有效途径。  关键词:多模态;商务英语;教师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0;F830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在2015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着重提及,同年11月又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概念,这些都为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而中小企业创新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创新内生动力。基于云南省2014年数据,在因子分析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创新环境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就中小企业创新环境对创新的影响因素进
期刊
摘 要:通过对罗城县的调查,课题组发现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的农村危房改造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住房救助的力度不够、存在超标准建房现象和资格审查难等。为了向当地群众提供基本的住房保障,课题组建议采取一定的政策倾斜,从而改进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的农村危房改造工作。  关键词:人口较少民族;农村;危房改造;基本现状;主要问题;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
期刊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和普及运用,传统的营销方式效力逐渐降低,作为B2C企业,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抢占先机获得更多的客户,是企业营销重中之重的问题。因此,B2C企业基于互联网的营销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口碑营销作为一种低成本、高效力的营销手段,就是其中之一。在互联网的环境下,B2C企业如何利用口碑营销,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电子商务竞争力。为此,通过分析名鞋库口碑营销的具体做法,供其他B2C
期刊
摘 要:目前,农村市场已成为电子商务的热土,农村电商的发展势不可当。但是,农村电商能否在农村地区得到持续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分析。对云阳县的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云阳县农村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电商;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5-0048-02  电子商务越来越发达,可以说已占领整个市
期刊
摘 要:企业员工工作幸福感是指员工在企业工作中获得的满意和快乐的体验。影响工作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有工作特征、工作条件、工作回报、个人工作绩效、人际关系和企业文化。企业员工的工作幸福感对企业的绩效和发展有重大影响。调查分析显示,珠三角企业员工工作幸福感的总体水平不高,员工的工作回报满意度较高,但工作压力感也较大。国企与大型企业员工的工作幸福感高于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企业不同员工的工作幸福感存在差异,企
期刊
摘 要: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是为解决当下严重的土地抛荒问题的一种制度创新。绍兴是我国第一个土地信托的试点地区,对其进行研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以绍兴为例介绍农村土地信托流转的运行机制与模式,并与新兴的“益阳信托”进行比较,最后针对我国现存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土地信托;运行机制;“绍兴模式”;“益阳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5
期刊
摘 要:从工程浩繁、责无旁贷、他山之石三个方面简单梳理政府主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然性。以安徽省为例,介绍政府主导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制定政策法规、建立“四级”名录体系、认定和资助杰出传承人、开展相关活动、开展人才培养与理论研究五个方面取得的成绩,并从安徽实际情况出发,总结出法规滞后、经费不足、人才匮乏和理论研究不足、濒危项目流失现象严重四个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多渠道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