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抒怀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saku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凭吊丝路历史,在想象的空间里去延续历史的回音。
  在我的脑海中,阳关是一个十分荒漠且遥远的地方。数年前,从吐鲁番到敦煌的列车上,在朝阳之辉中,我目睹过大西北一望无际、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那,应该是最接近阳关的一次旅程了。在我的印象中,阳关是一个十分凄凉的地方。唐人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曾经深深地镶嵌在不知多少国人的心中,以至于提及阳关就会想到别离,就会涌起伤感。久而久之,阳关就成了一个意象,成了遥远、荒漠、苍凉、神秘的代名词。我想到阳关去一睹它的风貌,回溯它的风采,既是多年的奢望,亦是不曾中断的梦想。
  久远绵长的中外交通史,在阳关刻下过深深的辙印。透过岁月的烽烟,我们依稀可寻阳关往昔的辉煌。当大汉帝国叱咤天下的时代,阳关就矗立着。多少年代过去,多少王朝逝去,这个丝绸之路的关口,这个对外交往的要道,这个震慑外敌的咽喉,身兼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重任,在连接欧亚,直通西域的使命中,不知目睹了多少守关将士的征战,不知放行了多少商贾的驼帮,不知记载了多少使臣的出入,不知耳闻了多少僧侣的磨难,更不知聆听了多少文人慨叹的诗赋。
  浩浩大唐盛世,除了王维的《渭城曲》外,还有多位大家在阳关赋诗留作:既有骆宾王“莺啭蝉吟有悲望,鸿来雁度无音息。阳关积雾万里昏,剑阁连山千种色”的悲叹,亦有杜甫“弱水应无地,阳关已近天。今君渡沙碛,累月断人烟”的悲伤;既有岑参“别家逢逼岁,出塞独离群。发到阳关白,书今远报君”的悲情,亦有钱起“战处黑云霾瀚海,愁中明月度阳关。玉笛声悲离酌晚,金方路极行人远”的悲壮;既有白居易“但喜暑随三伏去,不知秋送二毛来。更无别计相宽慰,故遣阳关劝一杯”的悲感,亦有张祜“十二年前边塞行,坐中无语叹歌情。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的悲凉;既有李商隐“水精如意玉连环,下蔡城危莫破颜。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的悲吟,亦有冯延巳“醉里不辞金爵满,阳关一曲肠千断”的悲怆,还有李昂“天边回望何悠悠,芳树无人渡陇头。春云不变阳关雪,桑叶先知胡地秋”的悲沧。唐代之后,既有苏轼的“使君莫忘霅溪女,还作阳关肠断声”,也有苏辙的“西出阳关万里行,弯弓走马自忘生。不堪未别一杯酒,长听佳人泣渭城”;既有范成大的“西出阳关有旧知,薰风渌水泛莲时。烦君传语诗书帅,更寄台城别后词”,也有张九一的“为赋阳关杯酒句,霜风瀚海正西流”。及至近代,还有谭嗣同的“回首长城望杳冥,阳关一曲醉难醒”等。别情、离情、伤情、悲情、苦情、战情,以及凄凉之情、悲壮之情、思乡之情、感叹之情等尽情宣泄于诗句之中,可谓声声吟尽阳关苦、行行洒尽故人泪。
  阳关就这样存活于文人的诗赋之中,存活于历史的长卷之中,一步步、一行行地从公元前的大汉帝国走来,走进国人的想象之中,走进国人的视野之中,走进国人的文字之中。或虚或实,亦幻亦真,阳关在数十代国人的意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意象。从东海之滨到西北戈壁,并非短途之旅。即便在交通发达,国人生活水准提升的当下,走近阳关,走进阳关,并非人人易举之为。于是,那大西北茫茫戈壁上的阳关,便成为多数国人心中的一种想象、一种遥不可及的梦幻。而想象的载体则来源于由王维的《渭城曲》领衔的历代文人留下的诗作。那是一种尚停留在唐宋时代的阳关景象,一种穿越到那个时代,并且定格于那个时代的阳关。我相信,这也是很多国人的集体想象。
  那个冬日的午后,我来到了阳关。前日的沙尘暴余威未过,给原本晴朗的天空、原本和煦的骄阳戴上了一个曚昽的纱罩,灰蒙蒙的,给黄色调主打的西北笼压下铅一般的凝滞与沉重。放眼望去,无垠的戈壁滩以及那阳关一片寂静。初冬的大西北,少有行旅过往,这更让人平添想象的空间。刚刚去过的玉门关尚有一堆黄土模样的城池堆砌在那里,还能令人借助这堆早晚要消逝的黄土堆联想到“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情景。而眼下的阳关却早已被狂风卷起的流沙掩埋得无影无踪,所能留给世人的,只有一座残垣断壁般的烽燧。只有这座千疮百孔的烽燧还在见证着这里的世事无常,只有这座颓圮败缺的烽燧还能让不远千里乃至万里来这里凭吊的人们想象到这里就是历代文人曾经为之吟唱、为之慨叹的阳关。站在烽燧下向西远眺,除了蒙蒙的午后斜阳下蒙蒙的茫茫戈壁外,几乎见不到、闻不到一点活动的气息。但我恍惚感觉,冬季的大西北在褪去河西走廊的绿色后,就像一个体格健硕的男人甩掉了外衣,露出有棱有角有型的上体,彰显出一种男人的体魄、男人的风格和北方爷们儿的胸襟。黄种人、黄皮肤,与脚下的黄土地浑然一体,在黄色的朦胧中袒露出一种迷人的阳刚。也许,真正的中国历史、包括其中对外交通的章节的书就便是如此,我想。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在河西走廊的日子里,我仿佛一直循着被风霜雪雨冲刷得七零八落的古长城在寻觅,我似乎不停地在一座座废墟中找寻。登嘉峪雄关,探历代古墓;瞻神奇大佛,仰敦煌洞窟。古代的丝绸之路留下了太多的文化遗迹,也带来了无尽的联想与遐思。直到站在已不见一丝踪迹的、地理意义上的阳关位置上,那残缺的思路似乎联成了一体,思考的步履方才停歇下来。因为那“沙场烽火隔天山,铁骑征西几岁还”的战场已成往昔,那“归心海外见明月,别思天边梦落花”的思情已在身后;那“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的悲惋已然成史,那“谁人更唱阳关曲,牢落烟霞梦不成”的悲凉已难寻踪。直到那一刻,躁动的心绪仿佛才从先入为主的阳关意象中挣脱出来,才从古诗中的阳关场景中穿越出来,穿越到千余年后的眼前,方才醒悟到心海中那定格在唐宋诗词中的阳关早已荡然无存。阳关历史上那或繁荣、或衰败,或战乱、或辉煌的情景早已踪迹皆无,所留下的,只是一座破败的烽燧和茫茫的戈壁滩。
  那日的阳关之行,短暂而匆匆。轻轻地来,悄悄地走,我生怕自己这个外乡人和当代人的脚步声不小心惊动了被掩埋在流沙下面的阳关古城。那个沙尘暴肆虐过的午后,我这介远道而来的无用书生对阳关作一番遐想,并写下这苍白且无病呻吟的文字。在众人奋不顾身地投身于名利场并乐此不疲的当下,文人以及文人的忧患不值一分,或被打压到边缘,或被丢弃在角落。那些苍白且无病呻吟的文字也将无一幸免地被尘封在那里,落满尘灰。然而,假如没有古时的文人墨客对阳关的无病呻吟之作,我们这些后人还能知晓阳关、了解阳关、想象阳关,并风尘仆仆地前来凭吊吗?假以时日,当这里仅存的烽燧也痕迹不再、踪影全无时,或许我这无病呻吟的文字也能给日后的人们留下继续无病呻吟的理由。所谓的历史是不是就这样写成?所谓的文化是不是就这样传承?是也罢,不是也罢,其实都已经无关紧要了。
其他文献
日前,“青山绿水中国梦——全国农民画展暨浙江省民间工艺精品展”在杭州市工艺美术博物馆举行。经过精选,此次展览共展出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135件作品,生动展示了中国各地区农民画佳作,显示出浓郁的农民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这次画展以“青山绿水中国梦”为主题,由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浙江省文联,浙江省民协等主办。□  Hangzhou Arts and Crafts Museum
期刊
中华有久远的民歌创作,比如《诗经》收罗的各国之“风”。民歌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表达着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今天,浙江省浦江县的农民用诗歌来讴歌自己的生活,讲述自己追寻的“中国梦”。  耕读传家久  一束饱满的稻穗、一行飞翔的大雁、一把普通的扫帚、一串散发清香的葡萄、一曲喜气十足的秧歌……这些再常见不过的东西,成了农民讴歌的对象。白天,或种地,或扫街,或兜售自家种的蔬菜……他们是农民
期刊
丽水往南,汽车在大山间前行,用时不多就来到了景宁畲族自治县。景宁山清水秀,云雾缭绕,是畲族迁入浙江最早的落脚点。畲民自称“山哈”,意思是“山里的客人”—他们迁徙到这方水土生息已经千百年。  畲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至迟在南宋,“畲”这个族称已见于史书。目前,全国畲族总人口近80万,主要分布于闽、浙、赣、粤、黔、皖、湘七省80多个县市,而中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就是景宁。今年,该县迎来了民族自治4
期刊
自从《印象西湖》拉开演出大幕之后,人们都说,西湖的美丽从白天延伸到了晚上,西湖的夜晚也活色生香起来。  我曾观看过“印象”系列的其他作品,比如桂林的《印象刘三姐》、武夷山的《印象大红袍》、丽江的《印象雪山》,虽然由同一支团队打造,各有各的特色和看点,但《印象西湖》相比于其他作品,却多了几分含蓄、委婉的深情和浓浓的江南意韵,而这,正与杭州的城市气质相吻合,让人观后不能忘怀。  就在近日,杭州的平面媒
期刊
大运河从隋炀帝的洛阳出发,向北撞进了北京,向南撞到了杭州,至于撞进长篇小说,这在我是一时没有想见的。  大运河撞进散文家柯平先生的历史随笔集《一个人的运河》,撞进诗人张国云先生的诗集《一条大河里的中国》,撞进我与黄玲女士主编的反映运河南端风情的散文诗集《风情拱墅》,都是可以想见的,但是以长篇小说的文学样式直接描绘运河曾经的风起云涌与惊心动魄,一举动用三十万字,这仍然令人感到惊讶。  手笔确是大了一
期刊
多年来,在浙江农村,人们已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的温饱,而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传统的文化遗存在农村积累深厚。打造一个承载的“容器”,把“提纯”后的传统农村文化装进去,让人们可以沐浴在文化之乡、沉浸在精神之林,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  茶香竹海中的临安上田村是浙江农村文化礼堂一个精彩的样本,村党总支书记潘曙龙更是文化礼堂最早的建设者之一。他对此颇有心得:农村精神文明在这里找到了新的起跑点
期刊
中国梦的其中一环是生态文明建设,在浙江,承担这一任务之一的是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核心内容的五水共治。由浙江电视台钱江频道和绿色浙江环保组织共同推出的“五水共治·吾水共治”圆桌会,从2014年2月起,便开展起来。  让时光倒回到二十年前  “我小时候山下金河水很清,现在却变得这么脏。”温岭市山下金村的村民这样对圆桌会的主持人范大姐说。在江南的水域中,深藏着每一个老百姓最深处的记
期刊
“这里的生态环境实在是太好了!”  “这优美的山村真是令人向往! 可不是,在不到二十天的时间里,我们二十多位退休干部职工就来了两趟,而且一住就是三五天。”  来武义县新宅镇金岩村旅游的永康市退休干部朱屏花等人,说起金岩村的生态环境就赞不绝口。  确实,步入坐落在山坳里的金岩村,仿佛置身生态乐园:金岩溪蜿蜒穿村而过。两公里多长的河道上筑起十一道拦水坝,形成一条条姿态各异的跌水瀑流。溪水清澈见底,成群
期刊
四月的戛纳鲜花盛开,风光明媚。这座因电影节而闻名于世的法国南部小城,此刻,却是围绕电视而展开浪漫风情。在电视节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门前悬挂着的《舌尖上的中国Ⅱ》巨幅海报;稍远处,近30个白色路演帐篷与美丽的海滩连成一片,仿佛是蓝天白云的映射;建筑内部,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位电视节目采购商、数百位记者,正在近2000个展台间忙碌穿行……4月7日至10日,第51届戛纳春季电视节如期举行,这是目前规模
期刊
没有绚烂的特效,没有华丽的舞台,一部实实在在、普普通通的现代越剧《德清嫂》,却赢得了基层群众的交口称赞,备受热捧。自2012年8月18日《德清嫂》在德清县筏头乡东沈村首演以来,至今已在德清巡演超百场,观众达十万余人次,反响热烈。戏曲艺术的“德清现象”,再度引发了大家的热议。  越剧《德清嫂》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德清嫂在洪灾中丢失了自己的女儿而救起了别人的孩子天宝、燕子兄妹俩,新的一家幸福和睦。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