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之重视儿童教育,与中国完全不同。中国的幼儿,往往以能多识字、多背唐诗、会算术为能事,而许多美国人认为,孩子未到识字年,是断然不可多识字的,否则,就扼杀了他的想象力—所谓此起彼伏。于是,就发生了这样一件讼案:一个两岁女孩的母亲,状告托儿所的保姆教会她的女儿认识了字母。
案情的经过是:有一天,这个母亲回家时,带了一个纸袋,女孩很兴奋地指着上面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O”对妈妈说:“这是O。”妈妈很震惊于女儿的识字,等她了解到是托儿所保姆所教之后,就提起诉讼,并提出巨额赔偿要求。起诉的理由是:托儿所剥夺了她女儿的想象力,因为此前,她女儿见到“O”时,都会说是苹果、盘子或月亮什么的。最后的结果是:她胜诉了。
这个于我们中国人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谭的故事,却正好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出发点之异。
想象力是思维成长的基础。孩子正是通过想象,对自己的知识进行组合与创造。扼杀想象力,无异于扼杀思维的成长与创造力的培养。
如果把人类比作一个个体的人的话,则人类文明临界于开化的前后,不正是相当于幼儿时期?与之相应的是:那时,他们对世界的描述,亦即是我们今天称之为“神话”的东西,正是那时他们留存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透过这些遗产,考察出他们思维形成的特点、性格、创造力以及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雏形及形成脉络。
可是,中国人在研究历史时,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方法,都有一个错误的做法,即排斥神话。他们以为那荒诞无稽之辞,必然不足信;而历史则以“信”为主旨。《论语》里就说孔子“不曰怪力乱神”;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对黄帝以前的历史不予记录,同时也不记录黄帝时代许多传说故事,原因也是太多荒诞不经的东西—其实正是宝贵的神话!这两个人极具代表性:因为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两千多年间一直被尊为“至圣先师”;司马迁则是国学中史学方面的泰山北斗,其《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最可恨的是他们写史(述史)时,自作聪明地把神话分割成两个部分进行处理:一部分是他们认为“荒诞不经”的“怪力乱神”,将其彻底抛弃;另一部分作为正宗的历史,相信确有其事,保存下来。
比如孔子。首先,我可以问一问,凤、麒麟这两样东西,算不算“怪力乱神”?如果它们本身不算的话,那么,关于它们的出现,会预示着时代的一些变迁,算不算“怪力乱神”呢?我看是应该算了。如此一来,我们就会发现,两万多字的《论语》里,充满着这样的“怪力乱神”。其次,经孔子手删定的《春秋》一书中,记载了很多神话,包括卜辞。经他删定的《诗经》,神话就更多。几乎所有国王诸侯们的先人,都是感应了神而生的。所谓“六经皆史”,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东西,即便不是孔子删定的,也是经过他手整理的,或起码是他非常尊崇的。唯一可以解释的是:孔子把这些东西,都当作信史了。与此同时,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他把那些他认为不是“信史”的神话删除了。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记》开头时很清楚地表白:不记录那些神话。但在《黄帝传》的开头,却分明这样记载:“黄帝者……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循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这不是神话又是什么?
经过他们的删除和篡改,这上古的历史就很成问题。
众所周知,古希腊有一部伟大的《荷马史诗》,但汉民族没有。按文化成熟发展的时段推,如果汉民族有神话的话,应该在黄帝、尧、舜、禹时代盛行,即出现像荷马这样的行吟诗人;而成书则应在商周文字成熟的时代。但问题可能就出在这里:周武王灭商之后,一定会对这些文字进行焚毁和改造;而如果周朝民间果然有史诗,则派下去采风的王官们必然要对它们进行“删繁就简”、“归于雅声”、“思无邪”式的修改。一部《诗经》就是明证。
无奈,我们今天的教育制度,还正在剥夺儿童的想象力!看到那么小的孩子,就开始大量地识字背书,何异于人类文明史上,中国一些圣人在宰割汉文化中的神话啊!
中国没有系统的神话传说,中国的孩子们也缺乏想象力。我们的文化复兴,首先要做的就是两件事:复兴中国神话,放飞孩子的想象力!
案情的经过是:有一天,这个母亲回家时,带了一个纸袋,女孩很兴奋地指着上面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O”对妈妈说:“这是O。”妈妈很震惊于女儿的识字,等她了解到是托儿所保姆所教之后,就提起诉讼,并提出巨额赔偿要求。起诉的理由是:托儿所剥夺了她女儿的想象力,因为此前,她女儿见到“O”时,都会说是苹果、盘子或月亮什么的。最后的结果是:她胜诉了。
这个于我们中国人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谭的故事,却正好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出发点之异。
想象力是思维成长的基础。孩子正是通过想象,对自己的知识进行组合与创造。扼杀想象力,无异于扼杀思维的成长与创造力的培养。
如果把人类比作一个个体的人的话,则人类文明临界于开化的前后,不正是相当于幼儿时期?与之相应的是:那时,他们对世界的描述,亦即是我们今天称之为“神话”的东西,正是那时他们留存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透过这些遗产,考察出他们思维形成的特点、性格、创造力以及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雏形及形成脉络。
可是,中国人在研究历史时,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方法,都有一个错误的做法,即排斥神话。他们以为那荒诞无稽之辞,必然不足信;而历史则以“信”为主旨。《论语》里就说孔子“不曰怪力乱神”;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对黄帝以前的历史不予记录,同时也不记录黄帝时代许多传说故事,原因也是太多荒诞不经的东西—其实正是宝贵的神话!这两个人极具代表性:因为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两千多年间一直被尊为“至圣先师”;司马迁则是国学中史学方面的泰山北斗,其《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最可恨的是他们写史(述史)时,自作聪明地把神话分割成两个部分进行处理:一部分是他们认为“荒诞不经”的“怪力乱神”,将其彻底抛弃;另一部分作为正宗的历史,相信确有其事,保存下来。
比如孔子。首先,我可以问一问,凤、麒麟这两样东西,算不算“怪力乱神”?如果它们本身不算的话,那么,关于它们的出现,会预示着时代的一些变迁,算不算“怪力乱神”呢?我看是应该算了。如此一来,我们就会发现,两万多字的《论语》里,充满着这样的“怪力乱神”。其次,经孔子手删定的《春秋》一书中,记载了很多神话,包括卜辞。经他删定的《诗经》,神话就更多。几乎所有国王诸侯们的先人,都是感应了神而生的。所谓“六经皆史”,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东西,即便不是孔子删定的,也是经过他手整理的,或起码是他非常尊崇的。唯一可以解释的是:孔子把这些东西,都当作信史了。与此同时,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他把那些他认为不是“信史”的神话删除了。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记》开头时很清楚地表白:不记录那些神话。但在《黄帝传》的开头,却分明这样记载:“黄帝者……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循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这不是神话又是什么?
经过他们的删除和篡改,这上古的历史就很成问题。
众所周知,古希腊有一部伟大的《荷马史诗》,但汉民族没有。按文化成熟发展的时段推,如果汉民族有神话的话,应该在黄帝、尧、舜、禹时代盛行,即出现像荷马这样的行吟诗人;而成书则应在商周文字成熟的时代。但问题可能就出在这里:周武王灭商之后,一定会对这些文字进行焚毁和改造;而如果周朝民间果然有史诗,则派下去采风的王官们必然要对它们进行“删繁就简”、“归于雅声”、“思无邪”式的修改。一部《诗经》就是明证。
无奈,我们今天的教育制度,还正在剥夺儿童的想象力!看到那么小的孩子,就开始大量地识字背书,何异于人类文明史上,中国一些圣人在宰割汉文化中的神话啊!
中国没有系统的神话传说,中国的孩子们也缺乏想象力。我们的文化复兴,首先要做的就是两件事:复兴中国神话,放飞孩子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