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由于古诗时间久远、语言精练,学生理解比较难。但千丝也有绪,只要找到方法,古诗鉴赏就会轻松掌握。
关键词: 审 读 赏 悟 古诗鉴赏
在诗歌教学中,我一直在找寻一种学生离开教师也能轻松应付古诗鉴赏的方法。我认为,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审
所谓审,就是审标题、审作者、审背景。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眼睛,我们可以寻找到诗歌某些内在的东西。有些标题会交代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等。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标题中就可以知道事件和人物,《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从标题就可以知道时间。
作者是文章的缔造者,是文章的灵魂。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往往有不同的风格和情调。通过了解作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审作者就是了解作者经历、思想,如苏轼是豪放派词人,他的诗多数表现出积极乐观的心态。
同一个人在不同背景下思想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写作背景,古诗下的注释一定要读。如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她所作的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的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足以看出审对于学习古诗的重要性。
二、读
所谓读,顾名思义就是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重要读书方法。在反复诵读中,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全身心陶醉于文章创设的意境中,领悟古诗文蕴含的无限智慧和博大思想,这足以看出在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读要求第一步读准字音,第二步读懂意思。
读准字音不难,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等。读懂意思,我们需要做到:1.明白古诗词中每个字词的含义,有时古诗词中一个词的含义没有理解准确,都会影响对整首诗的理解。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里“兴”指的是大兴土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针见血地指出封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根本对立,敢于为百姓的苦难大声疾呼,是难能可贵的。
2.了解典故,有些古诗中引用的典故给我们理解诗歌带来障碍,因为仅从字面理解很难读懂。所谓用典,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说明白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运用了5个典故。孙仲谋表达了怀念英雄,收复失地的理想。寄奴表达怀念古人,以及北伐决心。引用南朝宋武帝刘裕的故事,刘裕曾两次率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佛狸祠是今昔对照,不堪回首。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元嘉草草,封狼居胥是借古讽今,批归纳全诗。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于惨败;廉颇老矣,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然后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如果仅从字面上看就很难读懂,这需要中学生平时多读书、多积累。
三、赏
所谓赏,就是赏析诗句。赏析首先要掌握一些赏析方法。
1.从表现手法上着手
(1)表达方式:抒情、描写、记叙、议论、问答、说明,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就运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写梅花的目的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
(2)修辞方法(表达技巧):渲染、烘托、反衬、化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画龙点睛、铺排、幽默、含蓄、象征、联想、想象、比喻、起兴、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等。如陆游的《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就是用典。《出师表》是诸葛亮率诸军北伐,临行前给后主刘禅上的表。表中追述自身的经历,表达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陆游用这个典故赞美诸葛亮的壮志和忠贞,感慨当朝无人能誓师北伐的现实,充满壮志未酬的悲愤,慷慨而悲壮。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3)篇章结构:层层深入、首尾呼应、巧妙过渡、铺垫等。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一反常调,“我言秋日胜春朝”使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为下文赞美秋日做了铺垫。
2.从语言特点上着手
质朴自然(陶渊明)、沉郁顿挫(杜甫)、豪迈飘逸(李白)、豪迈雄健(苏轼)、委婉含蓄(李商隐)、婉约缠绵(李清照)等。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二)中描述的:“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在弯弯曲曲的僻静小路上,邻人拨开草丛互相探望,见了面不谈论世俗之事,只不过聊一聊庄稼的生长情况而已,语言虽朴实简单但表现出农人邻里之间的关切与温情。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不但质朴自然,字斟句酌也别具匠心。
四、悟
什么是悟?就是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古诗词以含蓄委婉吸引读者,必须通过字面意思深刻领会诗词的内容、意境。如杜甫的《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实践的重要。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我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提高自身修养,实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孙红芳.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激趣谈.
[2]林茂彪.新课改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关键词: 审 读 赏 悟 古诗鉴赏
在诗歌教学中,我一直在找寻一种学生离开教师也能轻松应付古诗鉴赏的方法。我认为,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审
所谓审,就是审标题、审作者、审背景。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眼睛,我们可以寻找到诗歌某些内在的东西。有些标题会交代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等。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标题中就可以知道事件和人物,《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从标题就可以知道时间。
作者是文章的缔造者,是文章的灵魂。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往往有不同的风格和情调。通过了解作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审作者就是了解作者经历、思想,如苏轼是豪放派词人,他的诗多数表现出积极乐观的心态。
同一个人在不同背景下思想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写作背景,古诗下的注释一定要读。如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她所作的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的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足以看出审对于学习古诗的重要性。
二、读
所谓读,顾名思义就是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重要读书方法。在反复诵读中,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全身心陶醉于文章创设的意境中,领悟古诗文蕴含的无限智慧和博大思想,这足以看出在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读要求第一步读准字音,第二步读懂意思。
读准字音不难,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等。读懂意思,我们需要做到:1.明白古诗词中每个字词的含义,有时古诗词中一个词的含义没有理解准确,都会影响对整首诗的理解。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里“兴”指的是大兴土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针见血地指出封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根本对立,敢于为百姓的苦难大声疾呼,是难能可贵的。
2.了解典故,有些古诗中引用的典故给我们理解诗歌带来障碍,因为仅从字面理解很难读懂。所谓用典,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说明白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运用了5个典故。孙仲谋表达了怀念英雄,收复失地的理想。寄奴表达怀念古人,以及北伐决心。引用南朝宋武帝刘裕的故事,刘裕曾两次率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佛狸祠是今昔对照,不堪回首。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元嘉草草,封狼居胥是借古讽今,批归纳全诗。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于惨败;廉颇老矣,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然后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如果仅从字面上看就很难读懂,这需要中学生平时多读书、多积累。
三、赏
所谓赏,就是赏析诗句。赏析首先要掌握一些赏析方法。
1.从表现手法上着手
(1)表达方式:抒情、描写、记叙、议论、问答、说明,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就运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写梅花的目的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
(2)修辞方法(表达技巧):渲染、烘托、反衬、化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画龙点睛、铺排、幽默、含蓄、象征、联想、想象、比喻、起兴、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等。如陆游的《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就是用典。《出师表》是诸葛亮率诸军北伐,临行前给后主刘禅上的表。表中追述自身的经历,表达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陆游用这个典故赞美诸葛亮的壮志和忠贞,感慨当朝无人能誓师北伐的现实,充满壮志未酬的悲愤,慷慨而悲壮。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3)篇章结构:层层深入、首尾呼应、巧妙过渡、铺垫等。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一反常调,“我言秋日胜春朝”使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为下文赞美秋日做了铺垫。
2.从语言特点上着手
质朴自然(陶渊明)、沉郁顿挫(杜甫)、豪迈飘逸(李白)、豪迈雄健(苏轼)、委婉含蓄(李商隐)、婉约缠绵(李清照)等。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二)中描述的:“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在弯弯曲曲的僻静小路上,邻人拨开草丛互相探望,见了面不谈论世俗之事,只不过聊一聊庄稼的生长情况而已,语言虽朴实简单但表现出农人邻里之间的关切与温情。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不但质朴自然,字斟句酌也别具匠心。
四、悟
什么是悟?就是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古诗词以含蓄委婉吸引读者,必须通过字面意思深刻领会诗词的内容、意境。如杜甫的《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实践的重要。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我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提高自身修养,实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孙红芳.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激趣谈.
[2]林茂彪.新课改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