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职《心理健康》课程学生参与度的研究

来源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ms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健康》是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一门德育选修课,任务是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参与度是指行为参与、情感参与、思维参与。根据中职生的心理特点,通过构建和谐师生關系,用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课程认知,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等四个方面提升《心理健康》课程学生参与度。
  关键词:参与度;心理素质;心理健康
  中职学校旨在培养技能型人才。如果一个毕业生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即便技术过硬,也很难适应就业压力与职场竞争。所以近年来中职校普遍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该门课程的最终落脚点就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只有依据中职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才能实现课程目标。
  一、《心理健康》课程分析
  《心理健康》是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一门德育选修课,任务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其身心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人们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与措施,调动一切内外积极因素,维护个体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培养其应对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有效学习,养成自信、自律、敬业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养。
  二、中职生的现状分析
  中职生大都来自于中考落榜生,普遍文化课基础较差,学习动机不强。虽然有部分同学因为想升入高职或想找一份好工作,在学习上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但通常是表现在语文、数学、英语或者专业课等方面。很多中职生会有消极的学习表现:如上课睡觉、说话、玩手机等,课后不完成作业,甚至有的同学不参加正常的考试。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我校曾对2012级、2014级学生抽样调查,学生有三分之一以上都来自非正常家庭,孩子不能够获得正常的家庭关爱和父母教养,让孩子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另外,很多学生因为在以往的经历中,长期得不到老师的积极关注和认同,也容易产生心理偏差,如自卑、虚荣、多疑、自我中心、逆反、厌学等。当然还有同伴关系,社会因素等,都会导致学生出现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
  针对中职生现状,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值得深思。
  三、提升学生参与度的有效措施
  参与度是指行为参与、情感参与、思维参与。怎样开展有效教学,学生参与度是关键。提升学生参与度,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工作。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早在2000多年前,教育者们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学生喜欢老师,进而会喜欢老师所教授的课程,愿意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付出更多的努力。
  中职生,因为他们在以往的学习阶段,学业成绩不够优秀,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被教师忽视或者给予负面关注。为此,他们更需要老师的认同、肯定和激励。教师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主动构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
  1、抓住关键的第一课
  每个新学期的第一次课,师生的第一次见面,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期。本人坚持每学期的第一次课,都要花一节课甚至更多的时间来加强师生间的了解和融合。除了常规的自我介绍,还会引入一些心理学的小游戏,如“滚雪球”、“心有千千结”等,以促进师生间的了解和融合。融洽愉快的第一课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期待。
  2、细微之处育真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精心的做好课堂设计,带给学生精彩纷呈的内容,还要特别注意一些细节。如在课堂上,大声喊出学生的名字。当教师要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要说“第二行第三桌”,而要说“某某同学”,这虽然是一个很小的差别,但是却引起学生不一样的心理感受。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学生中的问题,如学生身体不适,情绪变化,都要给予积极的关注,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3、适度表露促和谐
  人际关系的强度会随着两人分享信息的多寡,以及两人的互动型态而改变。如果教师能够在学生面前保持一个适当的开放度,能与学生分享一些自己的经历,会让学生感到更加亲切。同时,教师的自我表露也为学生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让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敞开心扉。
  4、恰当鼓励要及时
  中职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成功体验较少,所以更渴望教师的认同,他们需要在他人认同的情况下,逐渐的实现自我认同,所以教师一定用好激励,及时、准确、真诚的给予学生肯定。教师要注意表扬学生重事实,看到成绩表扬,看到努力也要表扬,切忌表扬过度,也切忌吝啬赞美。
  总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温暖、信任,从而愿意在教师的引领下,行为上有更多的参与,情感上有更多的愉悦体验,思维上也做出更多的思考。而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更好的教学水平,从而吸引学生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二)用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课程认知
  有些同学在学习中只重视基础课和专业课,对于《心理健康》这样的课程不够重视。认为这也不是什么主要的学科。为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参与。
  为引起学生注意,教师可以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如“收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学生自杀”,“十二岁小学生离家出走”,“大学生投毒杀害室友”,让学生震惊之余,引导学生懂得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其他的一切努力都会付之东流,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反之,那些能够临危不乱,化险为夷的人,无一不是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人。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心理健康关乎每一个正常人,而不仅仅是精神病人;心理出现问题就像人们会感冒生病一样,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我们要能够觉察;老师还要让学生知道心理健康,是我们融入社会的根本,良好的心理素质能让我们正确应对挫折,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并助力人们走向成功。   当然,学生的认知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的强化和渗透,最终学生一定会逐渐形成认同。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1、心理测试,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
  心理学对于学生总有一些神秘感,而心理测试,对于学生也有着不小的吸引力。为了完成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可以穿插一些测试来提升学生的兴趣。如,在讲“做情绪的主人”时,我先给学生做了“你的情绪稳定么”的测试;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认识自己,清楚自己的人格特点帮助学生做好职业选择,我给他们做了“霍兰德职业兴趣与能力测试”。通常,学生参与测试都很积极,也觉得很新鲜很有趣。所以,恰当地选择一些心理测试,既能够科学的解决一些问题,也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并体验乐趣。
  2、案例分享,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
  在中职《心理健康》教材中,每一个学习单元,都会有案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并带着问题进行思考,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参与度。
  案例本身是故事的形式,学生听起来更加生动有趣;讨论环节,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小组分享,让每个小组都能以团队的形象展现自我,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参与。案例教学,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案例选择
  案例的时代感、真实性,是否贴近中职生实际,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代入感,当然也就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在选择案例时,有时我会采用教材的案例,但有时,我也会选择身边的案例,如自己亲身的经历,以往学生分享的案例等等,这样做的优点是,让学生感觉更贴近自己。如讲《架设师生爱心桥》的时候,我就选择了自己做班主任工作时的一件小事作为案例,让学生讨论。学生听到是我自己的案例,都很感兴趣,讨论的非常热烈。
  (2)呈现方式
  案例的呈现方式可以是教师讲述,学生讲述,视频演示,音频演示,这些方式其实都可以选择。方式切忌单一,如果每一次课老师都讲述案例导入,那么学生一定会感到疲惫。所以老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不同的手段,让学生有新鲜感,才会有利于学生的参与。
  (3)分析分享
  案例的选择与呈现固然重要,但是案例的合理利用,分析案例,分享提升更为重要。如我们在“愿友谊地久天长”这一课中,讲述了小帆的案例,分別组织学生讨论了同学疏远小帆的原因,给小帆的建议,结合自己谈改进这三个层次,同学们在有了问题导向的情况下,展开激烈的讨论,最后就如何形成良好同伴关系,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总之,案例教学法是心理健康课程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用好案例,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考和表达,让学生在故事学习中成长。
  3、心理游戏,充分调动积极性
  心理学上有很多的小游戏,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如下午上课,学生没有精神,容易困,那么老师可以带着同学们做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兴奋起来。比如,抓手指,逢7等小游戏。
  另外,心理学游戏,也可以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在认识自我这一单元,就可以利用心理学游戏“我是谁”来完成,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让两名同学一组,一名同学介绍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另一名同学记录,然后轮换,做完以后在大组中分享(8—10人),把白纸贴在后背上,让其它同学在上面写自己对他的评价,如我欣赏你的……,结束后,请同学拿下来纸张,分享别人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对自己的全面客观的认识。
  总之,游戏符合该年龄段孩子的认知,能够充分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心理学游戏也是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殊的教学手段,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投身到课堂活动当中来。
  4、角色扮演,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角色扮演是体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中职《心理健康》选择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是让学生扮演某一个情景中的固定人物,以体验到不同的感受。如为学生讲人际交往时,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倾听,我就让学生每三人分成一组,在课堂上演示“你说,我听,他看”,即一个倾诉者,一个倾听者,一个观察员,之后分享自己所看所听所感。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让学生知道,其实在人际交往中,倾听非常重要,怎么做才是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再比如,在讲《架设师生爱心桥》时,我让学生走上讲台,体验站在讲台上做老师体会有学生随意插话、小动作干扰,睡觉、玩手机,认真听讲这三种状态,谈自己的感受。体验者真切的感受到如果学生不能认真的上课,自己会沮丧、会恼火,进而会失去上课的兴趣。换位的角色体验,使学生能够理解老师,能够换位思考,进而形成一种换位思考的认知模式。
  体验中,学生能够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能使学生丰富自己的经验,且这种体验也是难忘的。
  5、多媒体助阵,增强学生直观感受
  多媒体运用的关键是怎么结合学科特点,让多媒体的优势得以充分的发挥,助力课堂提升效果。真正的把多媒体运用的恰到好处,需要不断的花时间研究、学习、思考。
  比如,利用案例法教学时,可以选用恰当的视频,音频资料。讲亲情话题时,我为同学们播放韩国电视剧《请回答1988》的片段,当男主人公说出他的经典台词:“爸爸也不是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啊。”让学生理解父母也是普通人,要接纳他们的缺点和不足。
  再比如,我们在让学生做情景体验时,配以恰当的背景,适合的音乐,更容易将学生带入情境。
  还有,我们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达到一个升华的效果。如在“父爱母爱亲情进行时”这一课,在讨论分享结束之后,我用一组沙画,配合“时间都去哪了”的音乐把课程推向高潮,学生在音乐中回忆,反思,感悟,达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多媒体是一种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参与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师平时要注意多收集素材,多钻研,多揣摩,多实践,才能够运用得更加得心应手。   (四)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
  中职生在以往的一刀切的考试制度下,很少有成就感,考试作为检验学生学业成就的手段之一,固然不可否认其重要作用,但是,《心理健康》这门课程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它除了有相关的知识,更多的是个人的一种体验和感受,以及对一些观点、做法的认同。为此,建立一个适合该门课程的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结合我校过程性评价课题研究,同时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我们的过程性评价如下:
  第一部分,课堂学习过程评价。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兼顾学习效果。如学生是否能积极参加小组活动,在讨论中能否积极发言,能否积极参与老师布置的体验活动等等。这既有利于对学生学习参与的督促,也有利于教师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情况,科学客观的评价学生。
  第二部分,作业评价。这里主要采用大作业的形式。大作业有些需要落实在纸面上,也有些是实践活动。如在讲解做情绪的主人一节,我就让各小组以手抄报的形式写出他们能想到的情绪调节方法,不仅动脑筋思考了问题,也促进学生间的沟通與合作。在讲完《给真我一面旗帜》一课,就安排学生去尝试一些以前自己不敢做或者是没做过的事情,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真正做到自尊、自强、自信。
  第三部分,考试。打破传统考试模式,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选主题,自选形式,做集体展示。
  实践证明,在《心理健康》教学中,采用过程性评价,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学习形成积极的认知,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它是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的有效手段。
  参与度直接关系到教学实效,对中职学生至关重要。而《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它更要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而这更需要学生在参与中历练。所以,作为该课程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多思考,尊重学生现实情况,尊重课程学习规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用现实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参与度,进而达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杨九旭. 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实践.教学方法[J],2017(5):73
  [2]愈国良.心理健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3
  [3]邓士敏.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浅析.[N]科技创新导报,2010-12-11
  [4]邓雪.高中生物支架式教学对学生参与度的影响.[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7:14
  [5]吕澜,王育英.心理剧的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J],2016(3):63-66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立足现实,剖析班级管理中存在的四方面弊端,包括统一管理模式固化、学生主动性难以发挥、官本位思想侵蚀、忽略班级舆论动态,在此基础上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理念的角度对班级管理提出一些创新性建议,包括实行“一班两制”、学生自治、强调服务思想、及时引导正面舆论。  关键词:班级管理;班主任;小学  在知识经济成为全球主流的今天,国家之间的竞争本质在于人才的竞争,而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最
期刊
同理心,又叫做换位思考,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把自己放在既定已发生的事件上,想像自己因为什么心理以致有这种行为,从而触发这个事件。因为自己已经接纳了这种心理,所以也就接纳了别人这种心理,以致谅解这行为和事件的发生。一个总是被大家孤立的学生,要想被大家接纳,必须让大家彻底地了解他,进而
期刊
今天早晨起床,没有向往常一样梳个高高的马尾辫,而是把头发撒落下来,只在头顶简单的抄起了一缕头发,用皮套固定好,就匆匆赶去了学校。第一节课是四(3)班的《品德与社会》课,刚刚走进教室,一个小男孩就兴高采烈地跑过来对我说:“老师,今天您的头发真漂亮!”其他在场的几个孩子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得到了孩子们的夸奖,我心里美美的。  上课时小男孩也总是不住地对我笑,掩饰不住对我的喜爱之情,除了有时和他笑的月
期刊
一、案例背景  在我的班级里,有一个特殊的地方,那就是我的孩子们最爱的泥塑小奖台。那里有憨态可掬的趴趴熊、向你微笑招手的海贼王,有严肃的小黄人、红鼻头的小黄狗、美丽的长颈鹿,还有孩子们最爱的植物大战僵尸,愤怒的小鸟等等。这些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小泥塑都是我和孩子们亲手制作的。  为什么会有这些小泥塑呢?我回想起了最开始当班主任的时候。那时,我观察到其他班主任老师都有一套自己管理班级的方法。而我没有
期刊
摘要:本文从中学生突发情绪危机事件入手,分析了中学生情绪危机背后的原因,提出“离开危机事件现场——教师倾听陪伴——辨别、积极反馈学生突发事件背后的心理需求——利用班会创设体验活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处理策略,以期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事件。  关键词:青春期;情绪危机;危机对策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情绪不稳定、起伏较大, 进入初中以来,班级突发的情绪危机事件如同“暴风骤雨”
期刊
摘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需要被认可被接纳,特别是那些因身体或智力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终身残疾的孩子来说更需要来自社会、学校及家庭更多的温暖与关怀。对于生活在普校的“特殊”孩子来说,他们容易被老师、同学忽视内心感受而处于极端自卑和畏惧的自我世界里,作为教师如何打开这一扇关闭的窗,转变认识学会接纳,融入集体赢得自信,让阳光同样照进特殊孩子的心灵,让融合的班级关系温暖他们的身心,是我们做教育人的追求和责任
期刊
摘要:自从国家实施二孩政策以来,班里幼儿的家里陆续增添了小弟弟小妹妹。一个随机的问题,让我敏感的意识到教师具有敏锐的教育意识,对于及时发现幼儿心理需求,缓解幼儿情绪焦虑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契机;关注幼儿;心理健康;专业性  高尔基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只是爱孩子,那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情”,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爱孩子是一切工作的基础。那么如何在爱的基础上体现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呢?我认为,做专业的
期刊
摘要:目的:调查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现状,探明与社会-心理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北京两所中学抽取在校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使用社会—心理自我效能感量表、中学生人际关系量表、主观幸福感调查量表对388人进行调查,使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等数据处理,结合访谈进行分析。结果: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初二年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最低;亲子关系是预测主观幸福感的最重要指标。
期刊
摘要:分享,对于幼儿来说或许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所谓分享,就是幼儿能够和其他小朋友甚至是大人都能够共用某种资源的行为,这是幼儿在幼儿园或其他环境中应该掌握的一种行为。分享教育是培养幼儿的思想道德,使其在幼儿时期就能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就小班幼儿分享教育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了整体的把握,从幼儿的在幼儿园的日常表现中发现问题,并对问题寻求对策。同时做好与幼儿家长的沟通,达到家园一致积极地教育幼儿,共同
期刊
摘要: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参与到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中,科学规划班级管理内容、创建班级管理氛围,创新引导、调动幼儿主体意识,合理协调、形成多元管理合力,以规范幼儿学习生活行为,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关键词:幼儿园;班级管理;良好习惯;创新  幼儿园班级管理需要教师、家长多方努力,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学习生活环境,调动幼儿的积极心理和情绪。作为负责班级管理的幼儿教师,需要有科学规划意识,通过创新探索,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