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临床观察

来源 :右江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st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观察各种原因引起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临床特征。
  方法 对右室起搏恢复自主心率后25例、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行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后17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终止后9例进行动态心电图观察。结果 右室起搏、PSVT行RFCA、特发性VT终止后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发生率依次为60.0%(15/25)、23.57%(4/7)和55.6%(5/9),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组心电图的共同特点为:TⅡ、Ⅲ、avF均倒置;其QRS主波与心室除极顺序异常时的QRS主波方向相反;无ST段移位。未经任何处理,约1—2周后T波改变自动恢复正常。结论 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是心肌正常的电生理特性,了解其特征有助于与心肌缺血、损伤、坏死等所致的T波改变相鉴别,避免临床误诊误治。
  【关键词】 电张调整性T波;人工心脏起搏;射频消融;室性心律失常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131-02中图分类号:R 540.4+1文献标识码:A
  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最早由Rosenbaum等[1]于1982年提出,临床易误诊误治,近年来逐渐被临床医师和心电图技师所认识。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并非少见,右室心尖部起搏、显性预激RFCA、特发性VT终止后等易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1—5]。现把我院2003年3月至2006年12月51例患者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情况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观察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易发患者51例,男30例,女21例,年龄14—75(平均45.7)岁。按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原因分为三组:①起搏组:心动过缓或长R-R间期(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缓率型房颤等)患者行外科手术,为了手术安全而行右室心尖部临时起搏(VVI型)共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50—75(平均63.5)岁,起搏前T波正常,无ST段移位;②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组:共9例,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14—35(平均21.6)岁,全为特发性VT,其中持续性VT 5例(该亚组病例入院时VT已持续发作3—18小时,平均10.2±4.6小时),非持续性VT4例(VT持续发作<30秒);③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组:17例均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或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其中显性预激6例,隐匿性预激3例,AVNRT 8例,男8例,女9例,年龄13—50(平均32.5)岁,病程0.5—15年。三组病例均做心脏超声、Holter、胸部X线等检查,部分做冠状动脉造影或运动平板试验等检查,其中②、③组病例均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
  2.方法 起搏组:术中及术后调节VVI型临时起搏器的频率为60—70次/min 1—8天,然后把起搏器频率调至40次/min或停用,再做十二导联心电图及心电监护等监测,观察QRS波与ST-T的改变。VT组:静注药物(普罗帕酮或维拉帕米或胺碘酮或利多卡因)终止VT后,即做十二导联心电图及心电监护等监测,观察QRS波与ST-T的改变。RFCA组:AVNRT或AVRT者行RFCA后,即做十二导联心电图及心电监护,观察QRS波与ST-T的改变。
  3.诊断标准 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符合以下表现[2]:①临床上无器质性心脏病依据(右室心尖部起搏的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不受此限制,但要求起搏前T波正常);②T波改变的极性与心脏激动顺序改变时QRS波群方向一致;③T波改变时无ST段移位;④T波改变未经任何处理可自行恢复。
  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使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法。
  
  结果
  1.三组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情况的比较 三组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发生率、T波倒置最大幅度和持续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各亚组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情况 起搏组中24 h平均自主心率<50次/min亚组和自主心率>50次/min亚组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非显性预激亚组(包括隐匿性预激和AVNRT)RFCA后和非持续性VT亚组VT终止后均未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而显性预激亚组和持续性VT亚组发生率较高(P<0.01)。见表2。
  3.各组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波形特点 起搏组:TⅡ、Ⅲ、avF、V1—4倒置100.00%,Tv1—6倒置74.12%,V3、V4导联T波倒置最深,胸前导联T波倒置表现为中间(V3、V4)深、两头浅的特征。RFCA组:术前QRS主波或δ波向下导联术后出现T波倒置,反之则T波高尖;T波改变仅限于Ⅱ、Ⅲ、avF导联。VT组:T波改变多出现在VT发作时QRS主波向下的导联,TⅡ、Ⅲ、avF、V4、V5倒置100.0%,胸前导联T波倒置以V4、V5最深。
  
  讨论
  传统概念的T波异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改变两大类,前者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后者常见于心肌除极顺序改变的病例,如显性预激综合征、心室起搏、室性期前收缩等,这种T波改变与心室除极顺序改变的程度成正比,但方向相反,而且是即时的,一旦除极顺序正常,T波改变立刻消失。
  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则是心脏为了适应异常的心室内激动顺序,通过电张调整机制使T波与QRS主波同向,具有电张调整作用、心脏记忆现象、累积作用等特征[1—3]。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继发于心室除极顺序改变之后的一种电现象,它与继发性T波改变同时存在,但被后者掩盖,心电图仅显示继发性T波改变;而当心室激动顺序恢复正常时,继发性T波改变立刻消失,电张调整性T波才得以显现,其极性与心室激动顺序改变时的QRS波群同相。本观察显示:起搏组、RFCA组、VT组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60.0%、23.5%、55.6%,提示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并不少见,但各组的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起搏组中,24 h平均自主心率<50次/min亚组和>50次/min亚组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100.0%、16.7%,两组差异显著(P<0.01);VT组中,持续性VT和非持续性VT亚组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100.0%、0,两组差异显著(P<0.01),提示T波改变的程度、持续时间与右室持续起搏或VT持续发作时间有关[4]。RFCA组中,显性预激、非显性预激亚组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66.7%、0,两组差异显著(P<0.01),提示T波改变的程度与心室显性预激的程度有关[5],而与射频消融的能量、持续时间无关[6]。一般T波改变持续1—2周后自行恢复正常,这是电张调整的心脏“记忆”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电张调整作用[2]。三组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病例中,起搏组在起搏终止后2—3天T波倒置最深,而RFCA组在RFCA成功后即刻、VT组在VT终止后即刻T波倒置最深,原因尚不明确。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文献报道右室心尖部起搏后、显性预激RFCA后、特发性VT或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室内差异性传导终止后、频发室性早搏后等[1—5]可诱发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但T波改变的导联分布特征的报道较少。本组24例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心电图共同特点是:①TⅡ、Ⅲ、avF均倒置,②其QRS主波与心室除极顺序异常时的QRS主波方向相反,③无ST段移位。其不同点为:①起搏组:胸前导联TV1—4倒置100%,TV5—6倒置74.1%,V3、V4较深,V1、V2和V5、V6较浅,呈“中间深、两头浅”的分布特征,这种特征有别于冠心病、心肌炎、急性肺栓塞等疾病的T波改变;②RFCA组:T波改变大多局限于Ⅱ、Ⅲ、avF导联;③VT组:胸前导联TV4、V5倒置较深,TV3、V6倒置较浅。本组24例中曾有4例出现误诊,该4例心率为45次/min左右,在外科手术结束2—4天停用VVI型临时起搏器后出现TⅡ、Ⅲ、avF、v1—6倒置而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经心内科会诊后确诊为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未经任何特殊处理,1—2周后T波改变自行恢复正常。同时我们还观察到: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时无相关的症状出现,心肌酶谱正常,肌钙蛋白I(除RFCA组可略高外)正常,ST段无移位,一般持续1—2周后T波改变自行恢复正常,提示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是心肌正常的电生理特性,临常不必作任何处理。
  总之,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是心肌正常的电生理特性,临床并不少见,了解其特征有助于与心肌缺血、损伤、坏死及肺栓塞等所致的T波改变相鉴别,避免临床误诊误治。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关键词】 前路减压;胸腰椎;脊柱骨折;骨折内固定术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182-02  中图分类号:R 683.2文献标识码:B  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截瘫,经证实脊髓压迫多数来自椎体后方碎骨及破裂的椎间盘。采用前路减压比后路间接减压更充分,因而可获得较好的效果。2000年7月—2006年8月,笔者应用Z-Plate内固定系统前入路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22例,疗
期刊
【关键词】 B超;心包穿刺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183-01  中图分类号:R 542.1+2文献标识码:B  渗出性心包炎是一种常见的心包疾病,治疗一般分为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心包穿刺及切开引流。但由于心包穿刺术操作复杂,危险以及副损伤等原因,多数患者不易接受,以致影响治疗效果。笔者2004年1月—2006年10月在我院对16例心包积液患者行B超引导下心包穿刺术,共
期刊
【关键词】 耳内窥镜;鼓膜修补术;鼓膜穿孔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189-02  中图分类号:R 764.9+2文献标识码:B  随着内窥镜技术的发展,耳内窥镜近年来已逐步应用于耳科学的临床治疗中。我科自2004年8月以来在耳内窥镜下进行鼓膜修补术50例(50耳),术后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本组50例(50耳)中,男32例、女28例
期刊
【关键词】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非手术治疗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184-02  中图分类号:R 656.6+1文献标识码:B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functional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FDGE)是腹部手术后,特别是胃癌根治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门静脉高压断流术后常见的并发症[1],我院2000—2006年诊治的FDGE共18例,现分析报
期刊
【关键词】 结肠癌;肠梗阻;外科治疗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179-02  中图分类号:R 735.3+5文献标识码:B  结肠癌致肠梗阻是结肠癌晚期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是老年人肠梗阻的最常见原因。由于起病隐匿,发展缓慢,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较难确诊,常延误诊治时机,给临床处理带来困难,预后差。我院1996年1月—2006年11月共收治结肠癌致肠梗阻26例,其中25例采用
期刊
【关键词】 跟骨骨折;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175-02  中图分类号:R 683.42文献标识码:B  跟骨骨折是常见的足部损伤,约占全身骨折的1%—2%,占跗骨骨折的60%,其中波及跟距关节面的关节内骨折占60%—70%[1],关节内骨折分为舌形骨折和关节压缩骨折两种类型[2],跟骨骨折的治疗效果一直不能令人满意,特别是关节内骨折,常遗留
期刊
【关键词】 腺性膀胱炎;经尿道电切术;膀胱灌注;丝裂霉素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178-02  中图分类号:R 694.3文献标识码:B  2003年6月—2005年6月我院对22例经病理确诊的女性腺性膀胱炎患者采用经尿道电切术加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22例,年龄23—72岁,平均36.8岁。病史7—67
期刊
【关键词】 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颅内出血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193-02  中图分类号:R 723.2文献标识码:B  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临床表现特殊,误诊率高,起病急骤,发展迅速,病死率及致残率高。为探讨该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现就本院1986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21例该病患儿作如下分析。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21例,其中男
期刊
【关键词】 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速尿;顽固性心衰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192-01  中图分类号:R 541.6文献标识码:B  2005年9月—2006年9月,我科对60例顽固性心力衰竭病人(refractory heart failure,RHF),采用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与速尿联合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60例病人中冠心病
期刊
【关键词】 米非司酮;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194-01  中图分类号:R 719.3+1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剖宫产率逐年上升,瘢痕子宫育龄妇女也相应增加,从而也为再次妊娠的处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射是中期妊娠引产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而有剖宫产史的孕妇,由于宫颈成熟度差,应用利凡诺引产有可能引起宫体部强制性宫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