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忠秧,著名诗人,原籍湖北黄冈,成长于武汉,客居岭南。著有长篇文化史诗《天下洞庭天下楼》、长篇楚文化史诗《楚歌》、长篇岭南文化史诗《岭南歌》等。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特聘副院长,北京大学地方政府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诗人柳忠秧
柳忠秧前阵子刚刚写出再现岭南文化的史诗《岭南歌》,并以广东“文化强省”的重要成果在上海世博会广东馆发布。他最近在熬夜修订这部他个人很重视的作品。因不能喝酒,他只好喝些浓茶,在采访过程里,他反复的一个动作是,起身,加茶叶,倒水……我第一次看见这样把茶当酒喝的人。
我们谈到诗歌的时候,他的眼睛都在闪着光。柳忠秧来自湖北黄冈,生于书香世家,身上拥有着的那种浓重的楚人情怀使他的语言激昂而富有诗意。在后来,他反复强调,这种情感是从屈原、李白等楚人那里继承来的。
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楚文化的重要地位被人为地压抑和遮蔽了。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正宗,这种政治伦理型的文化体系长期支配着中国历史的命脉。
另一方面在春秋战国以来,中国的楚文化虽然历经劫难,但一直在绵延中发展,在吸纳北方文化和南方少数民族文化中不断地融合和发展,从而形成了既有鲜明特色又富有包容性的楚文化形态。
楚人柳忠秧秉承的正是楚文化的血脉,厚积狂发地书写出了代表作《楚歌》,填补了史诗抒写地域文化的空白,光大了楚文化。什么能令古诗再获大众瞩目?答案看似简单无比:当然是要有好诗。柳忠秧曾言:“诗就应当有贵族气,诗人就应当平交王侯。”他每每以李白自比,难怪《楚歌》里的一字一句里,透出如斯的笑傲天地之气。
而在他自画像的《孤柳篇》里,他如此写道“人出大狂楚,心有雄血流”;在《四十孤品》里,他说自己是:“人间或有真君子,世无孤品柳忠秧”。
楚人写楚歌
总结多年对楚文化的考察和思索,柳忠秧提炼出楚文化的七大特征:担当、血性、智慧、执着、浪漫、狂放、自君天下(叛逆、自我决断),他甚至郑重地把这些字眼用短信发到我的手机里,唯恐在访谈里错过这些他性格中固有的东西。他说,从老庄、屈宋、李白到后来的公安派、竟陵派到毛泽东的诗词,楚文学不仅是中国诗、文的巨脉,更是中华民族的宏脉,是世界浪漫主义文学的硕果。
采访期间,柳忠秧兴奋地告诉我,他最近又将《楚歌》修订过一遍,有450行,是一次性原创最长的古体史诗,但其最终的定稿版应不少于500行。
《楚歌》横空出世,推动了古体诗的新生与复活。诗中凭吊楚人楚事,着意彰显现代个性意识、批判意识、民主精神和浪漫情怀。从这方面而言,柳忠秧的确更似一个反抗世俗化文学和文化潮流的异类和猛士。
著名学者、评论家、北京大学谢冕教授说柳忠秧“以五千年的历史长卷为全视野,他写诗有一种阻挡不住的大气势,这取决于他的大胸襟,他追求的是诗中的黄钟大吕。”
著名评论家、学者、武汉大学教授樊星认为:《楚歌》是一部多情与神奇交辉的大美上品、厚重与性灵并蓄的磅礴巨制、豪放与沉郁兼具的宏伟史诗……
柳忠秧将他的创作理念浓缩得更加精炼:微言大义,至情至美。如是而已。这在《楚歌》的姊妹篇《岭南歌》中得到了进一步体现。
《岭南歌》与岭南客
柳忠秧1992年南下广州,地理上远离了楚地,但他是楚人的后裔,有着浓重的楚人情怀。在长期的商海闯荡和人生历练中,他的楚人情怀甚至已经衍化成了一种楚人情结,这不仅表现在他的言谈举止中,而且浸透到他的骨髓和血液中去了。这种情感在他20年客居岭南的过程中,得以宣泄。一如《离骚》于放逐后的屈原,《登高》于幽居剑南的杜甫,《岭南歌》也成为柳忠秧在自己客居生活中的作品里最为钟爱的一部,它既在血缘上继承了他的《楚歌》,更是柳忠秧对滋养自己20年的岭南沃土的回馈。
在中国的文化版图上,岭南文化有着特别的意义:在历史上,它因为远离战火频仍的中原而成为中原人避难的福地;近代以来,它又突然焕发出冲天的血性,为中国的历史巨变贡献出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思想家、革命家;而当代的经济改革也是从这里打开了一条通途。岭南文化如此丰厚,值得文化人倾力研究、大力弘扬。然而,迄今为止,却未有气势恢弘的讴歌岭南文化的史诗之作。
柳忠秧挟《楚歌》之余威,几经打磨,写出了又一部古体史诗《岭南歌》,2010年10月28日,《岭南歌》在上海世博会广东馆隆重发布,这篇辞赋体长诗气势雄贯,音韵谐美,生动再现了广东和岭南文化千年传承的辉煌历史。
《楚歌》和《岭南歌》共同显示了诗人在现代化的喧嚣中唤回对于南方历史精神的记忆的大情怀,为当代古体诗歌描绘地域文化打开了新的思路。同时,两部长诗又各有千秋:《楚歌》更富有楚魂的狂气,而《岭南歌》则显得意境更为开阔——从“三江并流”、“五岭巍峨多彩”的自然风光到“源出马坝”的远古文明,再历数从南越王赵佗、大诗人韩愈、苏轼、禅宗六祖慧能、政治家海瑞、林则徐一直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的辈辈英雄业绩,于文思跳跃间点化出“岭外雄杰,南天英豪;忠勇奋发,薪火相传”的主题,使人读来不禁思接千载、胸襟开阔。
著名评论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遇春认为柳忠秧的《岭南歌》学习继承了郭小川那代人的新辞赋体,而且别开生面。——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位诗人以这样的方式去回顾“南方”崛起的历程、去讴歌“南方”崛起的伟大精神。
但柳忠秧觉得有很多遗憾:“汉唐以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为文化主流,才造就了大汉文化、大唐盛世。可是,当下举国几乎是以小品小丑、好运好彩、杂耍猴戏、敲锣打鼓等簧巧浮浅之技艺为文化主流,令人痛心疾首!而诗歌几成衰败之事实,更令人百痛莫赎!旧、新体诗歌照目前的情状说,看似高、大、全亦或奇、淫、巧,实则大多已成为孙悟空式的貌似完美实则既无爹娘生也没爹娘教的无来历、无传承的异端,几呈衰耻的末世景象”。说到这,诗人流露出无限伤感。
※诗人问答※
看世界:诗歌在您的生活中占有怎样的地位?柳忠秧:诗歌是我的精神寄托,谓之“诗教”,成为我宗教式的追奉和情怀。
看世界:您最喜欢的诗人有哪些?
柳忠秧:屈原,他才最能代表诗魂、诗文化,是当之无愧的“诗神”、“诗宗”;杜甫也无愧于“诗圣”,我极其崇拜;李白为一世“诗仙”,但总觉得少一点哲理思辨和宗教情怀;国外的我喜欢普希金、泰戈尔、拜伦、雪莱等。
看世界:还有什么写作计划吗?
柳忠秧:正在继续构思一首约二千行写长江文化的史诗,名字多年前就想好了,叫《圣美长江》。还想写很多的地域史诗,如中原、江南、齐鲁、巴蜀文化史诗等。前不久,我倾力抒写了一首长诗《天下洞庭天下楼》,近期即可发表,相信会引起轰动。最后我会写一篇《海祭》,一首巨大的悲剧类史诗,为全人类悲唱一首挽歌!
看世界:您除了古体诗之外,也会写新诗吗?
柳忠秧:我也写新诗且受好评,在我看来,诗歌大可不必讲究新旧之分,诗歌只有好坏之别。
——只是我对新诗的现状甚为担忧。季羡林认为百年新诗的实践是失败的,我比季老乐观些,在忧痛之外,更同意臧克家臧老的观点:我是一个两面派,新诗旧诗我都爱。
看世界:请您更具体地讲一下,中国诗歌发展下去,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子呢?
柳忠秧:我觉得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以传统诗词歌赋为灵魂来贯穿、滋养;应该吸取中国民歌、民风的原生态精华——在这两点上,我赞成毛泽东的观点;在前面基础上,我们的确应该倾力杂交外国诗歌的优秀养分;注重提升诗歌的深度、厚度、广度,包括对诗歌进行哲理性、宗教情怀、情感新意及其他大文化、泛文化的纵横开拓;大力尝试创新诗歌的表现手法(同时更注重倾心着力诗歌旨趣的开掘),做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绝美,写出灵魂深处的痛苦和欢乐!创作出《离骚》式的千古绝唱,绽放出李杜诗的万丈光芒!
诗人柳忠秧
柳忠秧前阵子刚刚写出再现岭南文化的史诗《岭南歌》,并以广东“文化强省”的重要成果在上海世博会广东馆发布。他最近在熬夜修订这部他个人很重视的作品。因不能喝酒,他只好喝些浓茶,在采访过程里,他反复的一个动作是,起身,加茶叶,倒水……我第一次看见这样把茶当酒喝的人。
我们谈到诗歌的时候,他的眼睛都在闪着光。柳忠秧来自湖北黄冈,生于书香世家,身上拥有着的那种浓重的楚人情怀使他的语言激昂而富有诗意。在后来,他反复强调,这种情感是从屈原、李白等楚人那里继承来的。
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楚文化的重要地位被人为地压抑和遮蔽了。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正宗,这种政治伦理型的文化体系长期支配着中国历史的命脉。
另一方面在春秋战国以来,中国的楚文化虽然历经劫难,但一直在绵延中发展,在吸纳北方文化和南方少数民族文化中不断地融合和发展,从而形成了既有鲜明特色又富有包容性的楚文化形态。
楚人柳忠秧秉承的正是楚文化的血脉,厚积狂发地书写出了代表作《楚歌》,填补了史诗抒写地域文化的空白,光大了楚文化。什么能令古诗再获大众瞩目?答案看似简单无比:当然是要有好诗。柳忠秧曾言:“诗就应当有贵族气,诗人就应当平交王侯。”他每每以李白自比,难怪《楚歌》里的一字一句里,透出如斯的笑傲天地之气。
而在他自画像的《孤柳篇》里,他如此写道“人出大狂楚,心有雄血流”;在《四十孤品》里,他说自己是:“人间或有真君子,世无孤品柳忠秧”。
楚人写楚歌
总结多年对楚文化的考察和思索,柳忠秧提炼出楚文化的七大特征:担当、血性、智慧、执着、浪漫、狂放、自君天下(叛逆、自我决断),他甚至郑重地把这些字眼用短信发到我的手机里,唯恐在访谈里错过这些他性格中固有的东西。他说,从老庄、屈宋、李白到后来的公安派、竟陵派到毛泽东的诗词,楚文学不仅是中国诗、文的巨脉,更是中华民族的宏脉,是世界浪漫主义文学的硕果。
采访期间,柳忠秧兴奋地告诉我,他最近又将《楚歌》修订过一遍,有450行,是一次性原创最长的古体史诗,但其最终的定稿版应不少于500行。
《楚歌》横空出世,推动了古体诗的新生与复活。诗中凭吊楚人楚事,着意彰显现代个性意识、批判意识、民主精神和浪漫情怀。从这方面而言,柳忠秧的确更似一个反抗世俗化文学和文化潮流的异类和猛士。
著名学者、评论家、北京大学谢冕教授说柳忠秧“以五千年的历史长卷为全视野,他写诗有一种阻挡不住的大气势,这取决于他的大胸襟,他追求的是诗中的黄钟大吕。”
著名评论家、学者、武汉大学教授樊星认为:《楚歌》是一部多情与神奇交辉的大美上品、厚重与性灵并蓄的磅礴巨制、豪放与沉郁兼具的宏伟史诗……
柳忠秧将他的创作理念浓缩得更加精炼:微言大义,至情至美。如是而已。这在《楚歌》的姊妹篇《岭南歌》中得到了进一步体现。
《岭南歌》与岭南客
柳忠秧1992年南下广州,地理上远离了楚地,但他是楚人的后裔,有着浓重的楚人情怀。在长期的商海闯荡和人生历练中,他的楚人情怀甚至已经衍化成了一种楚人情结,这不仅表现在他的言谈举止中,而且浸透到他的骨髓和血液中去了。这种情感在他20年客居岭南的过程中,得以宣泄。一如《离骚》于放逐后的屈原,《登高》于幽居剑南的杜甫,《岭南歌》也成为柳忠秧在自己客居生活中的作品里最为钟爱的一部,它既在血缘上继承了他的《楚歌》,更是柳忠秧对滋养自己20年的岭南沃土的回馈。
在中国的文化版图上,岭南文化有着特别的意义:在历史上,它因为远离战火频仍的中原而成为中原人避难的福地;近代以来,它又突然焕发出冲天的血性,为中国的历史巨变贡献出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思想家、革命家;而当代的经济改革也是从这里打开了一条通途。岭南文化如此丰厚,值得文化人倾力研究、大力弘扬。然而,迄今为止,却未有气势恢弘的讴歌岭南文化的史诗之作。
柳忠秧挟《楚歌》之余威,几经打磨,写出了又一部古体史诗《岭南歌》,2010年10月28日,《岭南歌》在上海世博会广东馆隆重发布,这篇辞赋体长诗气势雄贯,音韵谐美,生动再现了广东和岭南文化千年传承的辉煌历史。
《楚歌》和《岭南歌》共同显示了诗人在现代化的喧嚣中唤回对于南方历史精神的记忆的大情怀,为当代古体诗歌描绘地域文化打开了新的思路。同时,两部长诗又各有千秋:《楚歌》更富有楚魂的狂气,而《岭南歌》则显得意境更为开阔——从“三江并流”、“五岭巍峨多彩”的自然风光到“源出马坝”的远古文明,再历数从南越王赵佗、大诗人韩愈、苏轼、禅宗六祖慧能、政治家海瑞、林则徐一直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的辈辈英雄业绩,于文思跳跃间点化出“岭外雄杰,南天英豪;忠勇奋发,薪火相传”的主题,使人读来不禁思接千载、胸襟开阔。
著名评论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遇春认为柳忠秧的《岭南歌》学习继承了郭小川那代人的新辞赋体,而且别开生面。——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位诗人以这样的方式去回顾“南方”崛起的历程、去讴歌“南方”崛起的伟大精神。
但柳忠秧觉得有很多遗憾:“汉唐以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为文化主流,才造就了大汉文化、大唐盛世。可是,当下举国几乎是以小品小丑、好运好彩、杂耍猴戏、敲锣打鼓等簧巧浮浅之技艺为文化主流,令人痛心疾首!而诗歌几成衰败之事实,更令人百痛莫赎!旧、新体诗歌照目前的情状说,看似高、大、全亦或奇、淫、巧,实则大多已成为孙悟空式的貌似完美实则既无爹娘生也没爹娘教的无来历、无传承的异端,几呈衰耻的末世景象”。说到这,诗人流露出无限伤感。
※诗人问答※
看世界:诗歌在您的生活中占有怎样的地位?柳忠秧:诗歌是我的精神寄托,谓之“诗教”,成为我宗教式的追奉和情怀。
看世界:您最喜欢的诗人有哪些?
柳忠秧:屈原,他才最能代表诗魂、诗文化,是当之无愧的“诗神”、“诗宗”;杜甫也无愧于“诗圣”,我极其崇拜;李白为一世“诗仙”,但总觉得少一点哲理思辨和宗教情怀;国外的我喜欢普希金、泰戈尔、拜伦、雪莱等。
看世界:还有什么写作计划吗?
柳忠秧:正在继续构思一首约二千行写长江文化的史诗,名字多年前就想好了,叫《圣美长江》。还想写很多的地域史诗,如中原、江南、齐鲁、巴蜀文化史诗等。前不久,我倾力抒写了一首长诗《天下洞庭天下楼》,近期即可发表,相信会引起轰动。最后我会写一篇《海祭》,一首巨大的悲剧类史诗,为全人类悲唱一首挽歌!
看世界:您除了古体诗之外,也会写新诗吗?
柳忠秧:我也写新诗且受好评,在我看来,诗歌大可不必讲究新旧之分,诗歌只有好坏之别。
——只是我对新诗的现状甚为担忧。季羡林认为百年新诗的实践是失败的,我比季老乐观些,在忧痛之外,更同意臧克家臧老的观点:我是一个两面派,新诗旧诗我都爱。
看世界:请您更具体地讲一下,中国诗歌发展下去,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子呢?
柳忠秧:我觉得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以传统诗词歌赋为灵魂来贯穿、滋养;应该吸取中国民歌、民风的原生态精华——在这两点上,我赞成毛泽东的观点;在前面基础上,我们的确应该倾力杂交外国诗歌的优秀养分;注重提升诗歌的深度、厚度、广度,包括对诗歌进行哲理性、宗教情怀、情感新意及其他大文化、泛文化的纵横开拓;大力尝试创新诗歌的表现手法(同时更注重倾心着力诗歌旨趣的开掘),做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绝美,写出灵魂深处的痛苦和欢乐!创作出《离骚》式的千古绝唱,绽放出李杜诗的万丈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