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俗——拟态美的虚假参与消费文化视野下媚俗的媒介化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jj1988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 “媚俗”的媒介化
  在当代,“媚俗”作品随着媒体的传播速度的加快进行着几何式的增长与裂变,甚至,“媚俗”成了媒介本身,作为媒介的媚俗,早已从早期那种手工的、直观的、杂耍式的生产方式中走了出来。
  “媚俗”即“增殖”,当代的“媚俗”作品的生产,像病毒传染更像细胞裂变,它们的目的不再是实现如实直接地传达,而是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后再传递:黏合裂隙,调和矛盾,整合意义,使异质与环境相适应。如此煞费苦心只为快、准、狠地击中人们的感觉中枢,快速开启情感的阀门,达到输入某种既定意识形态的目的。所以媚俗“表面上是一个美学问题”,实际上“不论主题、符号和强制手段如何变幻,它操控大众的本质丝毫未”环顾我们身处的时代,媚俗已经成为社会控制的全能手段,从印刷媒介到影视媒体,从新闻到娱乐,从商业宣传到道德宣扬,媚俗媒介一再证明了自身的卓越有效。
  在现代消费社会中,与艺术和审美本无瓜葛的商品总是乐于攀附时尚的枝条,借助时尚符号所蕴含的审美趣味,彰显消费者自命不凡的品位个性与风格。而在鲍德里亚的眼中,媚俗被理解为用一种社会等级的意识形态装饰商品的交换价值,并且赋予其超越使用价值的“符号价值”,“媚俗”被他斥为“伪物”但它却与“真实的物品”构成着这个消费世界世界,“媚俗”像水,稀释着世界的真实,勾兑着“美”,却也展示着社会的流动,社会等级的发展使大部分人达到了更高的地位,继而提出了文化的要求,即用符号来炫耀这一地位。而各个社会层次的人都想拥有表达和界定自身的独特符号体系,导致大众文化社会中符号的无序增加和含糊过剩,也就是媚俗文化的产生。在追求自身符号体系的过程中,本身价值贫乏的媚俗文化遵循的是一套“模拟美学”,即模拟高等阶级数量有限的稀缺符号,但是这种模拟只是导致数量的倍增,而无品质的飞跃。鲍德里亚因而认为,“这种模拟美学是与社会赋予媚俗的功能,这些符号与美无关,而是具有社会学功能,“时刻规定着特定社会范畴在特定社会结构状况下,通过特定物品和符号来表明自己与其他范畴的区别,确定自己地位的可能性”。即商品也成了一种包含差异的符号体系,对商品的选择性消费不再是单纯的物质性实践,而是揭示了社会关系的差异结构,具有了象征意义。
  “媚俗”的媒介化,讓如今的“媚俗”作品更加鲜明的走向“美”的反面,它们的共同标签有二:一个是因为缺乏创意,过度仿效曾经取得成功的作品并有意识地利用人们对甜美、缠绵和刺激的偏好,也就是直奔效果。一个则是鼓吹着炫耀与占有,一方面展示着自己的稀有,另一方面却让你觉得出售可及。“媚俗会唤起两行并流的感动眼泪,一行是个体的动情,一行是共同的动情。只有第二行眼泪才使媚俗成为媚俗;所以,媚俗与否有两个标准:一是煽情,二是流行。但流行并不等于俗,高雅也可能成为时尚和流行。所以.把Kitsch翻译为“媚俗”或“媚雅”并无实质性的差别,理解Kitsch的关键在于“媚”,它意味着主体对深刻相关的;媒介化的“媚俗”新增的功能前所有未的满足着空间庞大的受众,这一功能便是,表达阶级的社会预期和愿望以及对具有高等阶级形式、风尚和符号的某种文化的虚幻参与”。
  二、审美人类学视域下的“媚俗”
  2.1“媚俗”将美指向无判断的直观
  “媚俗”的煽情性将“美”指向直观,这种“美”充斥着谄媚、矫情与欲望。以满足为最终目的,使“媚”的形式指向低级的初级欲望,而不是深层次的心理需要。传统的审美是以对于欲望的挣脱为特征的,其关键是:以距离和纯净使其自失,从而获得一种超然静观的优美或崇高。无判断的直观将美的到来定义为获得,但美只能到来,正如马克思所说“你存在得越少,你表现你自己的生命越少,你就有得越多,你的外化了的生命就越大,你的异化了的本质也积累得越多。[1]媚俗正是一种取消距离和纯净的煽情:“媚美得直接對意志自荐,许以满足而激动意志的东西。”“它是将鉴赏者从任何时候领略美都必需的纯粹观赏中拖出来,因为这媚美的东西由于直接迎合意志的对象必然要激动鉴赏者的意志使鉴赏者不再是认识的纯粹主体,而成为有所求的、非独立的欲望的主体了。”审美活动中处处以取悦对方、献媚对方的心态去创作,就只能娱乐别人而不可能娱乐自己。
  与“媚俗”不同,康德把审美判断视作为“反省的判断”,其基本精神就是强调它与逻辑的思维方式不同,就在于它必须从个别、特殊出发,立足于个别和特殊去探寻一般和普遍。这样,是从个别、特殊到一般、普遍,还是从一般、普遍到个别、特殊,也就成了反省判断与规定判断、亦即审美判断与逻辑判断的分水岭。
  “反省的判断”注定了美的曲折,赋予了美以延宕感,让美区别于一切“刺激”的,使得其从碎片化的瞬时的满足走向不可得的真实的永恒。因为这个世界对人之所以重要,就是由于在物质世界中,人是受必然律所支配的,是欲念的主体,是感性的人,他只可能“感觉到自身”而不可能“思维到自身”,人与动物也就没有什么不同。而审美的静观却有可能使人从欲望的主体中摆脱出来,以一种超然的态度来观赏世界。这时,他也就与物质的世界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使得他有可能摆脱一己的利害关系以宇宙人生的大视界来思考自己的生存状态,人才与动物开始有了真正的分界。
  3.2“媚俗”功利而具有目的性
  “媚俗”所展示出的时代粘黏性,让作品依附于受众和形式,沉浸于刺激让人获得了期待的快感,丧失了获得美的可能。康德曾深刻指出:“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2]审美活动中,主体所获得的是一种精神的愉悦,与情感价值有关,是主体的情感活动与对象的感性形式密切联系,推动情感活动的自由的扩展和抒发。而生理快感不过是有生理欲望和冲动得到满足而引起的身心快适,无法引起人们情感上的愉悦。
  进而“媚俗”这样一种对于刺激的追逐,对于满足的贪婪,会吞噬道德。真正的美却让人类“向我们展示出独立于动物性,甚至独立于整个感性世界的生命”,而赋予人一个“合目的性的决定”,使得我们“不受此生的条件和界限的限制,而趋于无限”。审美无利害性的论证最终所要达到的就是为了培养人的道德人格、完成对人自身的本体建构,使人成为“作为本体看的人”。[3]
  综上,通过对于“媚俗”的美学探究我们似乎找到了它为何不美的真正原因,首先,审美鉴赏既“不能被从多口舌对这一切的高度赞美强迫着从内心表示赞美”,“更不能用一个先天的证明按照确定的规则来规定关于美的判断”。[4]既然不能听从别人又不能依照规律来证明,只能自己去感受。当“媚”的手段找到了“俗”的对象,成为一种套路,“媚俗”作品就原理了审美的创作真谛走向“伪物”的一端。其次,美和艺术并不与商品发生关系,只是与宗教、伦理精神发生错综复杂的纠缠。进入早期资本主义阶段,商品的作用日益强大,但也仍然没有涉及到美和艺术。当时,在社会上流行着两个字—金钱的时候,在美和艺术中却流行着另外两个字—自由。因此,康德的美学以拒绝艺术和功利的联系为特征,对于维护审美的纯粹性来说,这是十分必要的但间题是商品并非只是纯粹物质的东西,它还是一种存在于流通领域中之社会关系。指向功利的“媚俗”注定是不美的,摆脱“媚俗”是当下所有文艺工作中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审视和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人民出版社, 1985.
  [2]王朝元. 关于审美本质的新思考[J]. 大学教育, 2013(15):34-35.
  [3]李志宏. 文学审美性界说[J]. 学习与探索, 2007(6):189-191.
  [4]王朝元. 先验演绎基础:审美判断的特性及主观原则——康德美学思想研究之四[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0(2):85-88.
  作者简介:沙晓羽(1991—),女,汉族,湖北省襄阳市人,文学硕士,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生产与文化生产。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语言人类学视角出发研究廉政熟语,通过分析廉政熟语语义探求其反映的廉政思想、制度及文化心理,将廉政文化通过熟语形式反映并于语言人类学研究相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關键词】:语言人类学;廉政;熟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熟语在其形成过程中,经过了汉民族人民在使用过程中的反复锤炼与加工,内涵和意义也不断得到升华和充实,而作为汉语的建筑材料,熟语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汉民族人民的思维方式
期刊
【摘要】:文本类型理论是德国学者凯瑟琳娜·赖斯根据语言功能对文本进行功能划分的理论。赖斯把文本划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信息型,表情型和操作型。翻译策略是指译者根据文化取向、读者对象、交际意图、审美观念、客户要求等因素而采用的翻译方法。翻译時译者应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及其主要功能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选择合适的译文文体,从而实现交际目的。本文详细阐述了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并结合实例讨论了文本类型理论对翻译
期刊
【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缔结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不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定义性规定,界定了其范围,而且确立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基本原则和标准。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保护;法律保护  悠悠中华五千年,散落在各地的古村落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结晶,是镌刻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活化石”。中国的村落遍布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江南水乡之唉乃,茫茫草原之炊烟,东方海岛之
期刊
【摘要】:从第一座现代主义建筑萨沃伊别墅的发展看,现代主义建筑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所遗弃,进入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时期,设计师更加注重建筑背景,设计文化和多样化的材料形式,建筑物的区域性质受到当代设计师的重视,如何成为建筑的区域表现,本文就区域建筑创作方式和思路,思路,实施有益的探索,以及宁波博物馆设计为例,试图找到现代区域建筑的创意灵感。  【关键词】:地域性建筑;文脉;建筑材料;人文尺度
期刊
【摘要】:民谣从传播途径上来讲,主要是依靠劳动人民口耳相传的诗歌谣谚,极富地域特色,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区域民族心理的直观反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个地域之间的文化呈现着交流与融合的态势,这会给地域文化的特色性造成冲击。以及普通话的普及,会给以地域方言音为主的地域民谣带来影响。地域民谣区域特色的弱化,以及依托语言环境的变化,在给其自身流传带来消极影响的同时也使得民谣所特有的教化作用衰弱。
期刊
【摘要】:女性主义翻译是翻译研究中新兴的、重要的一大领域。本文先对这一概念进行阐述,再简述了其发展过程以及在中国的研究现状,最后就是否应该进行女性主义翻译进行了意义上的探讨。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发展;研究;意义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也曾被称为女权主义翻译研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或多或少都会对原文进行改造重塑,尤其在语言间性别模糊的用词、语言的微妙选择上,译者的意识能够增强或减弱文本中对女性
期刊
中国传统绘画在宋代大多以宋院体画风格为主,提倡“形似”,多写实,画家笔下的自然景物造型精准,栩栩如生且不失画境,力求表现出最自然的形态,强调绘画要有严格的法度,艺术形象要生动逼真,以其独特的美学魅力在中国画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后人将这个时代主要呈现的绘画境界称之为“无我之境”。  宋以后以文人士大夫为创源的文人画为主流,以元四家为代表的文人画盛行一时,为中国画翻开了新的篇章,这也是中国画区
期刊
一、【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塑造了人们的行为模式,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与其接触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其中,社交中人们的眼神交流方式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本质上来说,文化是影响人们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人们的社会行为的差异。本文围绕中华文化如何影响社交中人们的眼神交流方式这个问题,从谈话中的眼神交流,演讲时的眼神交流和生活中的围观现象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
期刊
【摘要】:以现代观点来看,群众文化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所在。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带有特殊性,因此新形势下我国的群众文化建设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阻碍了群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本文在第一部分阐述了群众文化的意义与作用,从而为文章奠定了理论基础;文章第二部分分析了当前我国群众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结合个人近年来的工作经
期刊
【摘要】:生活在虚拟时代的我们,对网络暴力绝不陌生。“网络暴力”即虚拟社会的暴力行为自诞生以来,凭借其前所未有的威力,在互联网世界掀起了颇具影响力的网络运动。它是活跃于中国互联网领域的新兴事物,是虚拟社会的非理性表达,是伦理道德失范的典型现象。网络暴力作为不同于现实暴力的“软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暴力行为的拳脚相加和血肉相搏,而是将虚拟社会作为场域和平台、以“人肉搜索”为途径和手段、以语言文字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