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就是说,关注“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的“国家课程标准”应该成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即教学应该是基于课程标准的。然而,一线老师一直以来对“教什么”“怎么教”关注较多,而对“为什么教” 、 “教到什么程度”探讨得较少。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探索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基本特征,使教学经得起评价的考量,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和情趣,让孩子能永远带着对数学的热爱,这是我们要通过课堂,亟需研究的问题。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布鲁姆,他的“以目标达成度为中心,注重适应并发展每个人能力”的教学评价理论,为教学评价提供了有效依据。他把一门学科的教与学的过程分成教学活动开始、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三个阶段,并根据三个不同阶段提出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评定方法。这也推动教师思考如何来实践“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思考如何利用评价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精准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又将认知领域的目标从低到高分为六级: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形成由简到繁的梯度。数学课程标准对此分别以不同的动词表示:用“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目标性动词刻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过程性动词刻画数学活动水平。于是我们对精准确定教学目标共同经历制定、思考的过程。
在沪教版一年级第一学期《掷双色片》一课制定目标前,我们关注,在《课程标准》中,对小学阶段一、二年级有这样的要求:在数与运算中提到“会数出100以内实物或图形的个数;探索加、减法口算、笔算的方法,并正确计算;从一年级起注意培养学生利用学具探究算法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书写工整的良好习惯。”在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中提到“对事物进行分类计数,认识形象化的统计图。”根据课程标准,基于学生,结合教学内容,为了学生初步感悟随机现象,加深数字化认识,我们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掷双色片准确地说出红、蓝双色片的个数并记录,初步体会数的分与合的不同情况,初步感悟随机现象。
2、通过掷6个双色片的活动,尝试记录投掷结果,初步感悟有序思考的价值。
3. 在学具操作、观察过程中,初步掌握倾听、表达以及正确操作学具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在学具操作、观察过程中,初步掌握倾听、表达以及正确操作学具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结果的随机性和有序思考的方法。
基于标准的活动(练习)设计
皮亚杰的活动理论指出,人的认识的形成,最初起中介作用的不是知覺,而是可塑性要大得多的活动本身。皮亚杰认为,通过感性操作到表象操作,再从表象操作到理性操作,可使外部动作逐步内化为内部的认知心理结构。因此,课标对教学方式提出要求: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知”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的“做”才可能是有效的。只有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形成主体的知识结构,学习才可能成功。以上理论提醒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明确数学教学目标,在为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更提倡“做中学”,让学生体验数学,让数学成为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
同时,低学段学生最初是用感官理解世界。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效地把耳、眼、脑、手、口利用起来,充分发展他们听、看、思、做、说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极力地将数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物质化的实践活动,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这样学生在经历了自身的一系列感官体验之后,才能将无形的知识转化为有形的操作,发展思维能力。
《掷双色片》一课,对应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第一个活动:通过掷双色片,学会统计红蓝双色片的个数,并且会用数记录。
首先老师把每件学具一一介绍给学生(一个装若干双色片的小盘,一个小纸杯一块垫板和双色片。)
第一层次老师有两次掷双色片的操作演示。把6个双色片放入小纸杯里,手盖住,摇一摇,轻轻地投掷到垫板上,数一数。两次演示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第一次是观察老师的操作并用语言来表述结果,第二次在教师操作前先让学生猜一猜掷的结果,然后再说说实际的情况,让学生初步感知两次的结果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结果有随机性。
第二层次学生尝试操作学具。第一次是模仿老师的动作进行操作。之后教师评价操作的情况:表扬个别好的小朋友,在操作学具时,动作又轻又快。并且请一个操作规范的孩子进行演示,给予学生正面的榜样。第二次学生操作,要求还是你刚才投掷的这几个双色片,你能像XX一样,又轻又快地再来一次好吗?操作完成后问这次的结果与你前面一次一样吗?再一次感知两种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第三层次看图学习记录的方法,采用了学--扶--放的学习步骤。
第二个活动:合作学习,感知有序的统计
第一层次师生合作示范,可能会出现几个红色和几个蓝色。请一个学生投掷,老师记录,掷2次,并且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第二层次同桌合作,掷双色片并记录结果。先同桌自己商量分工,再一人掷,一人记录,初步尝试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体验分工合作的乐趣,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的意识。
第三层次看书对比思考。打开书先帮助小丁丁完成书上的表格,再比较小丁丁的方法和小朋友自己的表格有什么不同?初步感知有序思考的好方法。
教学活动设计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制定了较完善的教学目标,并不意味着授课的成功,教学活动过程是落实和检测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对教学目标的落实起到关键作用,从而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只有与教学目标高度匹配的教学活动才具有针对性,才是“活”的。 在学习活动中提升学科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指出,现在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学生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就是学科所承载的人文关怀和学科素养。
数学素养,是指在从事数学学习与应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主体自身的不断认识和实践的影响,使数学文化知识和数学能力在主体发展中内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数学化”思维意识与“数学化”地观察世界以及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观念、能力、语言、思维等方面。
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由两个层面(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内容领域)、六项素养(抽象、推理、模型思想、运算能力、空間观念、数据分析观念)构成。
数学思想方法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和技能,后者一般通过短期的训练便能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更应该是一个通过长期的渗透和影响才能够形成思想和方法的过程。教师应在每堂课的教学中适时、适当地体现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日积月累,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习得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提高数学素养达到学好数学的目的。参与《标准》撰写的专家学者认为较高层次的基本数学思想有三个:抽象思想、推理思想、模型思想,这三个基本思想分别对数学学科的建立、发展和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课程标准》中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可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儿童教育发展观,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掷双色片》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10以内数的基础上,通过掷双色片的活动把10以内的数随机分拆成两个数,能把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并记录下来,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实物)到半抽象的(双色片)再到抽象的(数)这一认知的过程。期间让学生初步了解数的分拆,对投掷的随机结果有初步的认识。整堂课的设计都围绕学生掷双色片这一活动展开。这也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学具操作。在这节课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操作规范性的指导,学生经历了模仿、独立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初步掌握操作学具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体验,在活动中寻找数学知识,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课堂教学,永远都值得我们去潜心研究,朱永新教授《致教师》中说到:只要上路,就会遇见庆典。我们眼中的“庆典”,就是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和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那么,我们坚信,正确的方向,加上科学有效的策略和锲而不舍的坚持,总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布鲁姆,他的“以目标达成度为中心,注重适应并发展每个人能力”的教学评价理论,为教学评价提供了有效依据。他把一门学科的教与学的过程分成教学活动开始、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三个阶段,并根据三个不同阶段提出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评定方法。这也推动教师思考如何来实践“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思考如何利用评价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精准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又将认知领域的目标从低到高分为六级: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形成由简到繁的梯度。数学课程标准对此分别以不同的动词表示:用“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目标性动词刻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过程性动词刻画数学活动水平。于是我们对精准确定教学目标共同经历制定、思考的过程。
在沪教版一年级第一学期《掷双色片》一课制定目标前,我们关注,在《课程标准》中,对小学阶段一、二年级有这样的要求:在数与运算中提到“会数出100以内实物或图形的个数;探索加、减法口算、笔算的方法,并正确计算;从一年级起注意培养学生利用学具探究算法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书写工整的良好习惯。”在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中提到“对事物进行分类计数,认识形象化的统计图。”根据课程标准,基于学生,结合教学内容,为了学生初步感悟随机现象,加深数字化认识,我们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掷双色片准确地说出红、蓝双色片的个数并记录,初步体会数的分与合的不同情况,初步感悟随机现象。
2、通过掷6个双色片的活动,尝试记录投掷结果,初步感悟有序思考的价值。
3. 在学具操作、观察过程中,初步掌握倾听、表达以及正确操作学具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在学具操作、观察过程中,初步掌握倾听、表达以及正确操作学具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结果的随机性和有序思考的方法。
基于标准的活动(练习)设计
皮亚杰的活动理论指出,人的认识的形成,最初起中介作用的不是知覺,而是可塑性要大得多的活动本身。皮亚杰认为,通过感性操作到表象操作,再从表象操作到理性操作,可使外部动作逐步内化为内部的认知心理结构。因此,课标对教学方式提出要求: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知”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的“做”才可能是有效的。只有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形成主体的知识结构,学习才可能成功。以上理论提醒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明确数学教学目标,在为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更提倡“做中学”,让学生体验数学,让数学成为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
同时,低学段学生最初是用感官理解世界。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效地把耳、眼、脑、手、口利用起来,充分发展他们听、看、思、做、说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极力地将数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物质化的实践活动,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这样学生在经历了自身的一系列感官体验之后,才能将无形的知识转化为有形的操作,发展思维能力。
《掷双色片》一课,对应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第一个活动:通过掷双色片,学会统计红蓝双色片的个数,并且会用数记录。
首先老师把每件学具一一介绍给学生(一个装若干双色片的小盘,一个小纸杯一块垫板和双色片。)
第一层次老师有两次掷双色片的操作演示。把6个双色片放入小纸杯里,手盖住,摇一摇,轻轻地投掷到垫板上,数一数。两次演示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第一次是观察老师的操作并用语言来表述结果,第二次在教师操作前先让学生猜一猜掷的结果,然后再说说实际的情况,让学生初步感知两次的结果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结果有随机性。
第二层次学生尝试操作学具。第一次是模仿老师的动作进行操作。之后教师评价操作的情况:表扬个别好的小朋友,在操作学具时,动作又轻又快。并且请一个操作规范的孩子进行演示,给予学生正面的榜样。第二次学生操作,要求还是你刚才投掷的这几个双色片,你能像XX一样,又轻又快地再来一次好吗?操作完成后问这次的结果与你前面一次一样吗?再一次感知两种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第三层次看图学习记录的方法,采用了学--扶--放的学习步骤。
第二个活动:合作学习,感知有序的统计
第一层次师生合作示范,可能会出现几个红色和几个蓝色。请一个学生投掷,老师记录,掷2次,并且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第二层次同桌合作,掷双色片并记录结果。先同桌自己商量分工,再一人掷,一人记录,初步尝试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体验分工合作的乐趣,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的意识。
第三层次看书对比思考。打开书先帮助小丁丁完成书上的表格,再比较小丁丁的方法和小朋友自己的表格有什么不同?初步感知有序思考的好方法。
教学活动设计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制定了较完善的教学目标,并不意味着授课的成功,教学活动过程是落实和检测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对教学目标的落实起到关键作用,从而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只有与教学目标高度匹配的教学活动才具有针对性,才是“活”的。 在学习活动中提升学科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指出,现在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学生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就是学科所承载的人文关怀和学科素养。
数学素养,是指在从事数学学习与应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主体自身的不断认识和实践的影响,使数学文化知识和数学能力在主体发展中内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数学化”思维意识与“数学化”地观察世界以及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观念、能力、语言、思维等方面。
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由两个层面(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内容领域)、六项素养(抽象、推理、模型思想、运算能力、空間观念、数据分析观念)构成。
数学思想方法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和技能,后者一般通过短期的训练便能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更应该是一个通过长期的渗透和影响才能够形成思想和方法的过程。教师应在每堂课的教学中适时、适当地体现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日积月累,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习得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提高数学素养达到学好数学的目的。参与《标准》撰写的专家学者认为较高层次的基本数学思想有三个:抽象思想、推理思想、模型思想,这三个基本思想分别对数学学科的建立、发展和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课程标准》中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可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儿童教育发展观,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掷双色片》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10以内数的基础上,通过掷双色片的活动把10以内的数随机分拆成两个数,能把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并记录下来,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实物)到半抽象的(双色片)再到抽象的(数)这一认知的过程。期间让学生初步了解数的分拆,对投掷的随机结果有初步的认识。整堂课的设计都围绕学生掷双色片这一活动展开。这也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学具操作。在这节课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操作规范性的指导,学生经历了模仿、独立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初步掌握操作学具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体验,在活动中寻找数学知识,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课堂教学,永远都值得我们去潜心研究,朱永新教授《致教师》中说到:只要上路,就会遇见庆典。我们眼中的“庆典”,就是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和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那么,我们坚信,正确的方向,加上科学有效的策略和锲而不舍的坚持,总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