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非的《扁鹊见蔡桓公》是一篇含有劝喻色彩的优秀文章。蔡桓公刚愎自用、固执过分、自信过度,不听神医扁鹊的诊断、规劝,造成病情逐渐恶化,由“疾在腠理”,慢慢过渡到“病在肌肤”、“病在肠胃”了。到了这个时候,他的“病”仍然是有药可治愈的,但可悲可怜的是他仍是“不悦”,还是不肯去医治。如此下去,到最后“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不幸最终发生了“桓侯遂死”。
桓侯不幸病死,是否就是因为“讳疾忌医“——”怕人知道有病而害怕就医”呢?语文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等都持肯定态度,更说“讳疾忌医”这个成语就是出自于本则故事。对此,我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蔡桓公是明知有病在身却不肯去医治的吗?我认为事实并非如此。当神医扁鹊指出诊断的病情及不治的后果时,他一句“寡人无疾”——这是理解“讳疾忌医”的关键——道出了其盲目自信和倔强固执:我原本没病,你捏造病情来骗我,是何居心呢?哦,原来是你“好治不病以为功!”
蔡桓公如此坚信自已没有疾病,所以此后扁鹊多次忠告他都表示“不悦”,丝毫不理会,又怎么谈得上去医治呢?
另外,从故事情节发展来看,当扁鹊远远看见蔡桓公转身就跑时,蔡桓公特地派人去问原由;全身疼痛难忍时,他便赶忙派人去找扁鹊……这很好地说明蔡桓公身体一痛就知道去找医生,又怎能说明他不肯、不敢去找医生治病呢?所以我认为蔡桓公并不知道患有疾病,而是确信自己没病,又谈何医治?
反过来看成语“讳疾忌医”。其词义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错误,不愿改正)。从这个意思来看,是先知道自己有了病,后害怕让人知道,这才不肯,才不敢去医治。因为自己若去治病,那么别人就知道他身上有病了。为了不影响名声,此人就不肯去了。
那么,这篇文章究竟是要劝喻我们什么呢?我认为:它告诉我们不应该盲目相信自我感觉,忽视自己的缺点,而是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诚恳接受人家的批评和规劝。在“易”时解决掉“难”,以免造成不良后果甚至严重后果。
综上所述,桓侯是不知有疾,而非“讳疾”。故武断地说,此文的寓意为“讳疾忌医”,我以为欠妥。
(作者单位:408500重庆市武隆县鸭江中学)
桓侯不幸病死,是否就是因为“讳疾忌医“——”怕人知道有病而害怕就医”呢?语文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等都持肯定态度,更说“讳疾忌医”这个成语就是出自于本则故事。对此,我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蔡桓公是明知有病在身却不肯去医治的吗?我认为事实并非如此。当神医扁鹊指出诊断的病情及不治的后果时,他一句“寡人无疾”——这是理解“讳疾忌医”的关键——道出了其盲目自信和倔强固执:我原本没病,你捏造病情来骗我,是何居心呢?哦,原来是你“好治不病以为功!”
蔡桓公如此坚信自已没有疾病,所以此后扁鹊多次忠告他都表示“不悦”,丝毫不理会,又怎么谈得上去医治呢?
另外,从故事情节发展来看,当扁鹊远远看见蔡桓公转身就跑时,蔡桓公特地派人去问原由;全身疼痛难忍时,他便赶忙派人去找扁鹊……这很好地说明蔡桓公身体一痛就知道去找医生,又怎能说明他不肯、不敢去找医生治病呢?所以我认为蔡桓公并不知道患有疾病,而是确信自己没病,又谈何医治?
反过来看成语“讳疾忌医”。其词义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错误,不愿改正)。从这个意思来看,是先知道自己有了病,后害怕让人知道,这才不肯,才不敢去医治。因为自己若去治病,那么别人就知道他身上有病了。为了不影响名声,此人就不肯去了。
那么,这篇文章究竟是要劝喻我们什么呢?我认为:它告诉我们不应该盲目相信自我感觉,忽视自己的缺点,而是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诚恳接受人家的批评和规劝。在“易”时解决掉“难”,以免造成不良后果甚至严重后果。
综上所述,桓侯是不知有疾,而非“讳疾”。故武断地说,此文的寓意为“讳疾忌医”,我以为欠妥。
(作者单位:408500重庆市武隆县鸭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