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积极引导学生明理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taixi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明理、做好人做君子的优良教育传统,郑板桥在家信中写道:“夫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曾国藩在写给学生纪鸿的信中,劝解学生要做“读书明理之君子”。尽管不同的时代对“理”的认识不尽相同,但把“明理”“读书”都视为做好人的前提,是任何时代都合乎逻辑的,也是个人高尚情操和道德的集中体现。
  南宋学者胡安特别注重教子明理,他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立志以明道,希文自期待:立志以忠信,不欺为主本。行己以端正,清慎见操执,临事以明敏,果断辩是非。又谨三尺考求立法之急而操纵之,欺可为改,不在人后矣哉!汝勉之哉!”这是说,人要立志以明理,努力学习以有文采,心放端正讲求忠信,以清廉谨慎体现操守;处事要明白敏捷,果断地明是非。执法要慎重,反复探求立法的用意,一丝不苟地依法办事,这样才能处理好政务,不落在别人的后面啊!你以此自励吧。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明理、做好人”的优良传统教育,正因为如此,才能不断涌现出堪称“中国的脊梁”的杰出人物,如:老子救世;以“仁以为己任”的孔子;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为自命的伟大诗人屈原;坚持真理而决不“卖论取官”的范缜,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座右铭的范仲淹;为民做主,法不阿贵的包拯;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而愿“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自喻的于谦;“为国牺牲不惜身”的秋瑾;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一生写照的鲁迅;宁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的朱自清;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为中华民族求解放而闹革命的毛泽东,更有许多“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志士,他们“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或者凭借细微之处见高洁,或为民族、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舍身取义,都为我们民族增光添辉。这些可歌可泣的人物,是明理的师表,是中华的精英、民族的脊梁。
  一、明理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作為教育工作者,教学生明理,教学生做好人,明辨是非,这是教学的首要课题。要教育学生明辨事理,要时刻教育学生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恶,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教育学生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要教会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真正认识并感受到美,就会对丑恶的现象产生反感。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条件,让学生欣赏美。如,让学生实地观察,开展最美庭院、最美教室评选活动等。让学生认识到干净、整洁就是永恒的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劳动教育,培养合作精神,教会学生创造美,逐步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再如教室地上的纸屑,让学生始终坚持看过道,看脚下。时时提醒,约束好自己的同时,主动捡拾公共区的纸屑,把举手之劳的一件件小事当成应该做的事,时间久了,学生好习惯成自然。教师也可以利用班会时间开辩论会,使学生明确捡纸屑是爱护环境的表现,俗话说,理不辩不明,通过身边件件小事引导学生。
  二、教育学生做有用的人
  教师要时刻不忘教育学生做个好人,所谓好人应当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国家,有益于民族的事情。例如,当今疫情之下,我们每个公民主动接种新冠疫苗,就是做了有益于他人、有益于国家的事情。同时,也应该向学生传递:在中国公民享受免费的疫苗接种,在一些国家花钱都买不到疫苗,普通老百姓要接种疫苗就更难了。为了抗击疫情,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组建若干个顶级研发团队研发疫苗,科学家们废寝忘食、忘我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研发出多种新冠疫苗,为我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立下不朽的功勋。我们在享受国家福利的同时,更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正是祖国的强大筑起了保护人民的安全屏障,正是科技创新的硬实力在人类生存遇到挑战的时候体现出无比强大的力量,正是一批一批科学家的长年累月的默默无闻的工作,才使我国变得日益强大,进而激发出学生爱国、爱党、爱家的道理,号召学生从小明理,做个心地善良、充满阳光的好人,从小立志刻苦学习,接好前辈的班,为祖国繁荣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同时,教师要经常用好人、伟人的感人事迹激励学生,让学生从小就有欣赏、崇拜的对象,立志做一个有用的人。例如,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克服重重困难,团队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推动加快我国的核聚变研究,大大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和民用核能的进步。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要严格要求,讲规矩,切忌偏爱、娇宠和袒护,如果对学生任性放纵或熟视无睹,那将导致学生走向邪路,贻误学生的一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如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前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学习用品要整齐安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发言提问,按规定的姿势举手,发言时要姿势端正、声音响亮。课堂常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在课堂上落实,课前要求学生带齐学习用具,上课时首先检査学生带学具的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提醒,并转告家长督促孩子按照课表整理书包,每天带齐学具。
  培养卫生习惯要从少年儿童的实际和特点出发,符合他们身心发育成长的规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应提倡不同内容的卫生习惯要求。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如一年级新生入学第一个月着重教给他们正确的看书、写字姿势,第二个月着重教会学生能正确地做眼保健操等。
  有的学生从小自私自利,不会分享,爱拿同学的学习用品,要么借,要么偷偷藏起来,说丢了。我发现之后立刻和他讲道理,这种习惯一旦形成了,将来没有朋友,形成习惯就成小偷了。通过班会讲述学生身边那些被溺爱孩子的下场,让学生引以为诫,教会学生不自娇,要勇敢坚强。
  教学生明理,教学生做好人,这是做老师最起码的责任,也是做老师不可推卸的天职,忘记这些就是教师的失职,换言之,就会毁掉学生的一生,就会使造成学生人生的悲剧。读书明理的人品行伪善,就同狡诈的小人肆无忌惮地作恶没有区别,如果正人君子中途变节,还不如奸诈小人改过自新。心地善良的人,不要说他在做事说话的时候是安详平和的,就是他在做梦的时候也是一团和气。心地凶恶的人,不要说他在做事的时候凶狠毒辣,就是谈笑的声音也令人感到恐怖。总之,教师应耐心播撒爱的种子,学生因为老师而明理,老师因为学生而成长,老师不但教学生会学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明理。
其他文献
当前,高中文言文的教学面临着“文”“言”割裂的困境,众多语文教师本着“所考即所教”的狭隘的应试教学观,片面理解新课标指出的文言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逐字逐句翻译课文,于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散文在教师的字字落实和学生的断章取字中被肢解成支离破碎的枯燥的知识点,这导致了只见言不见文的教学现象
期刊
期刊
部编版语文高中语文增设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要求学生在高中三年完成《红楼梦》《乡土中国》两部整本书阅读。课程标准对该任务群有如下表述:“在阅读的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促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可见,整书阅读意在帮助学生在高中阶段建构基本的长文阅读和深度阅读经验。入选教
期刊
期刊
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春》一文中,朱自清通过巧妙而精美的文字、灵活而多样的修辞手法,抓住春景,唤醒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在《春》教学中,笔者着重解析这些修辞手法,增强学生对语言的审美理解,帮助学生欣赏春之美,聆听春之趣,让《春》一课妙趣横生。  一、比喻:让春天惟妙惟肖  作为修辞手法,比喻是学生最为熟悉的。比喻从修辞上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其构成有本体、喻体之别。比喻的运用,让语言表达充满了情感与
期刊
期刊
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侧重于阅读教学,并以整本书阅读增强学生阅读能力。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可以融合阶梯式阅读训练环节,辅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促进学生自主进行整本书阅读,领会写作意图,达成阶梯阅读训练目标。  一、设计阅读内容,明确阅读任务  1.阅读内容设计  国内外优秀文学作品数量较多,在进行整书阅读教学时,无法进行各类文章、书籍的阅读,语文教师需合理规划教学时间,准确设定教学目标,以学生
期刊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包含十八个指标,无一带有明显学科性特征。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各学段应具备的,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们须对学科学习有清醒认识,承认教育是为让人自由、充分、丰富地发展,学科学习只是载体和工具。热词“核心素养”迫切需要我们躬身践行课改。以八年级上第五单元自读课文《蝉》为例,引导向整本书《昆虫记》阅读延伸,导学助力深度研读,着力提升核心素养。  一
期刊
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益,凸显教材编排的用意,为学生之学与教师之教提供明确的抓手,教材在编排时设立了多维度、一体化的助学系统。其中课后习题就是教材编者根据单元语文要素和文本的内容特质精心编排的教学系统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充分把握课后习题的编排价值,结合学生内在的认知,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但对于课后习题而言,教师不能一味拿来主义,机械生硬地使用,而需要巧妙地进行转化、过渡,并预设置阶梯,真正将
期刊
语文新课标提出,初中语文教学应拓展学生视野,增加阅读量,通过整本书阅读,引导学生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学价值。《简·爱》作为初中阅读名著导读重要内容,其思想价值丰富,适宜学生整本书阅读。在此期间,教师应指导学生采用探究式阅读方法,剥茧抽丝,逐步探究作品的中心思想,启迪学生思维。  一、读思结合,明确主题  在《简·爱》整本书阅读时,学生受到自身思维、认知水平等限制,可能存在解读不精确的问题,或无法读出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