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助产士围生期一体化护理模式的开展及体会。方法:将2019.02至2020.07这一年多期间中,于我院收治的孕产妇,共选择9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以产妇入院的顺序为其进行分组,有46例产妇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以及另外的46例产妇为观察组,应用助产士围生期一体化护理模式,对两组产妇的护理效果展开分析。结果:观察组产妇的体质量异常、剖宫产及产科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对照组产妇明显要低,(P<0.05)。结论:对于产妇的围生期护理,其助产士一体化护理模式的应用,可有效的改善产妇分娩结局,预防其产后并发症,值得推广。
【关键词】助产士;围生期;一体化护理模式;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1)02-072-02
分娩是妊娠女性必须经历的一种生理过程。但由于分娩时间较长,且剧烈的疼痛,很容易导致产妇产生应激心理,而增加产后的并发症等风险。因此,临床上要高度重视产妇的围生期护理,采用一体化护理模式,由助产士给予产妇专业的陪伴与护理服务,可以有效的减少产妇围生期的各种风险,同时对产妇的分娩结局提升具有很大的帮助[1]。基于此,本文将近一年多期间中,于我院收治的孕产妇,共选择9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展开以下的临床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9.02至2020.07这一年多期间中,于我院收治的孕产妇,共选择9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以产妇入院的顺序为其进行分组,有46例产妇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产妇年龄在22-34岁,平均(28.57±2.08)岁,孕周在38-41周,平均(39.58±0.39)周;以及另外的46例产妇为观察组,应用助产士围生期一体化护理模式,产妇年龄在23-35岁,平均(28.62±2.04)岁,孕周为39-42周,平均(39.63±0.42)周。所有产妇均为单胎、头位,全部自愿同意本次的调查。已经排除存在自然分娩禁忌症、妊娠期并发症或合并症等产妇。将两组产妇的临床基本资料以统计学分析其差异不显著,无意义,可以比较(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产妇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对产妇一对一陪护,进行健康的宣教,及密切观察其各项指标及情况。
1.2.2观察组产妇应用助产士围生期一体化护理模式,内容如下:①产妇入院后,要选择临床助产经验超过5年的助产士,对产妇进行一对一的孕期、产褥期及哺乳期的饮食指导,保证产妇的营养均衡,并介绍产程相关知识、母乳喂养等知识,以互动式的训练方法,引导产妇学会拉玛泽呼吸法、产前产后运动方法及乳房的护理方法等等,以此来减轻产妇的不适。同时助产士要指导产妇,学会在分娩中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②当产妇走入产房,助产士要全程陪产,并安排坐诊助产士与导乐师,协助产妇使用分娩凳、导乐球等辅助生产用品。③分娩后助产士要指导产妇正确的母乳喂养,让新生儿尽早吮吸,同时引导产妇产后尽快排尿,介绍会阴护理方法等相关知识、注意事项。④产后1-2d,助产士要病房随访,了解产妇的产后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指导,以便产妇更快的康复[2]。
1.3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产妇的体质量异常情况,以及选择剖宫产这一分娩方式的人数,统计产妇的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根据SPSS20.0软件记录与分析调查涉及的数据,当对比组间的计数资料时,以x2展开检验,统计学意义差异为p<0.05。
2.结果
对两组产妇护理的效果进行比较
观察组产妇的体质量异常、剖宫产及产科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对照组产妇明显要低,(P<0.05);下表所示具体的数据。
3.讨论
分娩虽然是一个生理自然的过程,但是对于产妇来说,会产生紧张、恐惧等心理,加之分娩过程的痛苦,为产妇的生理与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
因此,临床上要加强对产妇围生期的护理,其中助产士一体化护理模式,能够为产妇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助产士的全程陪产,及产前、产后的指导与知识宣教,对产妇的顺利分娩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便产妇以最好的状态去迎接分娩,从而增强产妇的分娩质量[3]。基于此,为了进一步证明其护理效果,将2019.02至2020.07这一年多期间中,于我院收治的孕产妇,共选择9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以产妇入院的顺序为其进行分组,有46例产妇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以及另外的46例产妇为观察组,应用助产士围生期一体化护理模式展开调查。经研究数据分析:观察组产妇的体质量异常发生率6.52%、剖宫产率2.17%及产科并发症发生率0%,相比对照组产妇的体质量異常发生率10.87%、剖宫产率8.69%及产科并发症发生率4.35%明显要低,(P<0.05)。由此可见,助产士围生期一体化护理模式,可有效提升产妇分娩结局,保障母婴安全,具有临床中推广与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博. 基于助产士围生期一体化护理的实践研究[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9(11).
[2]原军红,刘宇. 产房助产士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体会[J]. 人人健康,2019,No.502(17):67-68.
[3]王芝秀,陈琰. 背景音乐联合助产士一对一全程陪伴模式在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价值[J].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2019,v.7(03):15-17.
【关键词】助产士;围生期;一体化护理模式;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1)02-072-02
分娩是妊娠女性必须经历的一种生理过程。但由于分娩时间较长,且剧烈的疼痛,很容易导致产妇产生应激心理,而增加产后的并发症等风险。因此,临床上要高度重视产妇的围生期护理,采用一体化护理模式,由助产士给予产妇专业的陪伴与护理服务,可以有效的减少产妇围生期的各种风险,同时对产妇的分娩结局提升具有很大的帮助[1]。基于此,本文将近一年多期间中,于我院收治的孕产妇,共选择9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展开以下的临床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9.02至2020.07这一年多期间中,于我院收治的孕产妇,共选择9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以产妇入院的顺序为其进行分组,有46例产妇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产妇年龄在22-34岁,平均(28.57±2.08)岁,孕周在38-41周,平均(39.58±0.39)周;以及另外的46例产妇为观察组,应用助产士围生期一体化护理模式,产妇年龄在23-35岁,平均(28.62±2.04)岁,孕周为39-42周,平均(39.63±0.42)周。所有产妇均为单胎、头位,全部自愿同意本次的调查。已经排除存在自然分娩禁忌症、妊娠期并发症或合并症等产妇。将两组产妇的临床基本资料以统计学分析其差异不显著,无意义,可以比较(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产妇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对产妇一对一陪护,进行健康的宣教,及密切观察其各项指标及情况。
1.2.2观察组产妇应用助产士围生期一体化护理模式,内容如下:①产妇入院后,要选择临床助产经验超过5年的助产士,对产妇进行一对一的孕期、产褥期及哺乳期的饮食指导,保证产妇的营养均衡,并介绍产程相关知识、母乳喂养等知识,以互动式的训练方法,引导产妇学会拉玛泽呼吸法、产前产后运动方法及乳房的护理方法等等,以此来减轻产妇的不适。同时助产士要指导产妇,学会在分娩中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②当产妇走入产房,助产士要全程陪产,并安排坐诊助产士与导乐师,协助产妇使用分娩凳、导乐球等辅助生产用品。③分娩后助产士要指导产妇正确的母乳喂养,让新生儿尽早吮吸,同时引导产妇产后尽快排尿,介绍会阴护理方法等相关知识、注意事项。④产后1-2d,助产士要病房随访,了解产妇的产后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指导,以便产妇更快的康复[2]。
1.3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产妇的体质量异常情况,以及选择剖宫产这一分娩方式的人数,统计产妇的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根据SPSS20.0软件记录与分析调查涉及的数据,当对比组间的计数资料时,以x2展开检验,统计学意义差异为p<0.05。
2.结果
对两组产妇护理的效果进行比较
观察组产妇的体质量异常、剖宫产及产科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对照组产妇明显要低,(P<0.05);下表所示具体的数据。
3.讨论
分娩虽然是一个生理自然的过程,但是对于产妇来说,会产生紧张、恐惧等心理,加之分娩过程的痛苦,为产妇的生理与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
因此,临床上要加强对产妇围生期的护理,其中助产士一体化护理模式,能够为产妇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助产士的全程陪产,及产前、产后的指导与知识宣教,对产妇的顺利分娩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便产妇以最好的状态去迎接分娩,从而增强产妇的分娩质量[3]。基于此,为了进一步证明其护理效果,将2019.02至2020.07这一年多期间中,于我院收治的孕产妇,共选择9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以产妇入院的顺序为其进行分组,有46例产妇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以及另外的46例产妇为观察组,应用助产士围生期一体化护理模式展开调查。经研究数据分析:观察组产妇的体质量异常发生率6.52%、剖宫产率2.17%及产科并发症发生率0%,相比对照组产妇的体质量異常发生率10.87%、剖宫产率8.69%及产科并发症发生率4.35%明显要低,(P<0.05)。由此可见,助产士围生期一体化护理模式,可有效提升产妇分娩结局,保障母婴安全,具有临床中推广与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博. 基于助产士围生期一体化护理的实践研究[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9(11).
[2]原军红,刘宇. 产房助产士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体会[J]. 人人健康,2019,No.502(17):67-68.
[3]王芝秀,陈琰. 背景音乐联合助产士一对一全程陪伴模式在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价值[J].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2019,v.7(03):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