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有目的的自觉自愿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主体性的必然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可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就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课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1.让导语“导”出兴趣。每一教材每课的开头部分都要有一段精美的、引人入胜的导语,教师可有选择性地使用引入新课,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除了教材上的,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设计导语,达到“凤头”的目的。例如:在讲火烧圆明园时,我先准备了两张图片,第一幅是圆明园盛时局部图,第二幅是英法联军焚毁后的圆明园远瀛观残迹。学生一边看图片了解圆明园被毁前、后的不同景观,一边听老师讲述,通过对比、讲述,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让故事“讲”出兴趣。历史是故事性很强的学科,教材将这些安排成“小字”,这些故事具体形象,是一课的血与肉,是学生最喜欢的内容之一,我认为,正是这些内容,学生的兴趣之花才会绽放。“邓世昌与战舰共存亡、左宗棠抬着棺材收复新疆、被囚禁的光绪帝、被斩首的‘戊戌六君子’等等”,学生一听这些故事名,就有了好奇心,教师如能用好这些材料,学生自会兴趣盎然。
3.让活动“动”出兴趣。多让学生动手,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信,在参与中产生兴趣。历史教材中设计了制作、访问、参观、演讲、辩论、故事会、编演历史剧等多种学习活动,教学中如能让学生大胆“看一看”、“讲一讲”,“演一演”这样完全能够让学生的情感动起来,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在平时的教学中,在于我们是否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背好每一堂课,在于我们是否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在于不断地探究,不断地发现,灵活地运用。
二、走进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学习的感悟力
很多学生学习历史很盲目,历史是过去的东西学它有用吗,在应试教育下,只知道死记硬背,前背后忘,效果不佳。是什么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观念?一个主要原因是课堂与生活世界的脱离。事实上,生活与知识是紧密相连的,生活中有历史、生活中有语文、数学、生活中有物理、化学。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作用,就有可能会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会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项乐在其中的有趣活动了。因此,历史教学应关注热点和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的感悟力。
三、因材施教,讲究方法,呵护学生学习的创造力
教育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教学和训练在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分别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能力。历史教学中,应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如口诀记忆法、联想法、比较法等,如罗斯福和邓小平同为20世纪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改革家,他们对原有制度及体制进行变革,但却并未改变其本质,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他们也因此名垂史册。不同的是,他们一个是资本主义的改革家,一个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家,这是学习中的纵向发展与挖掘。如果经过这样的思考,以后类似改革的考题,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四、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学生学习的凝聚力
1.营造良好的学风:历史学科,部分学生不够重视,上课散漫,不注意听讲,小动作多,给周围的学生带来极坏的影响,时间一常还会危害到其他学科,课堂教学难以正常、有序展开,因此,历史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风非常重要。
2.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3.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五、合理调控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也应帮助学生合理调控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的心理承受能力。如在设计历史教学问题时,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难度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免挫伤学生的信心,从而达到消除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障碍,减少顾虑,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跃跃欲试愿意接受任务时,要及时给予锻炼的机会;学生的学习情绪不高时,要予以鼓励,肯定成绩,使学生有成就感。
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课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1.让导语“导”出兴趣。每一教材每课的开头部分都要有一段精美的、引人入胜的导语,教师可有选择性地使用引入新课,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除了教材上的,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设计导语,达到“凤头”的目的。例如:在讲火烧圆明园时,我先准备了两张图片,第一幅是圆明园盛时局部图,第二幅是英法联军焚毁后的圆明园远瀛观残迹。学生一边看图片了解圆明园被毁前、后的不同景观,一边听老师讲述,通过对比、讲述,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让故事“讲”出兴趣。历史是故事性很强的学科,教材将这些安排成“小字”,这些故事具体形象,是一课的血与肉,是学生最喜欢的内容之一,我认为,正是这些内容,学生的兴趣之花才会绽放。“邓世昌与战舰共存亡、左宗棠抬着棺材收复新疆、被囚禁的光绪帝、被斩首的‘戊戌六君子’等等”,学生一听这些故事名,就有了好奇心,教师如能用好这些材料,学生自会兴趣盎然。
3.让活动“动”出兴趣。多让学生动手,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信,在参与中产生兴趣。历史教材中设计了制作、访问、参观、演讲、辩论、故事会、编演历史剧等多种学习活动,教学中如能让学生大胆“看一看”、“讲一讲”,“演一演”这样完全能够让学生的情感动起来,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在平时的教学中,在于我们是否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背好每一堂课,在于我们是否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在于不断地探究,不断地发现,灵活地运用。
二、走进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学习的感悟力
很多学生学习历史很盲目,历史是过去的东西学它有用吗,在应试教育下,只知道死记硬背,前背后忘,效果不佳。是什么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观念?一个主要原因是课堂与生活世界的脱离。事实上,生活与知识是紧密相连的,生活中有历史、生活中有语文、数学、生活中有物理、化学。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作用,就有可能会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会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项乐在其中的有趣活动了。因此,历史教学应关注热点和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的感悟力。
三、因材施教,讲究方法,呵护学生学习的创造力
教育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教学和训练在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分别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能力。历史教学中,应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如口诀记忆法、联想法、比较法等,如罗斯福和邓小平同为20世纪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改革家,他们对原有制度及体制进行变革,但却并未改变其本质,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他们也因此名垂史册。不同的是,他们一个是资本主义的改革家,一个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家,这是学习中的纵向发展与挖掘。如果经过这样的思考,以后类似改革的考题,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四、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学生学习的凝聚力
1.营造良好的学风:历史学科,部分学生不够重视,上课散漫,不注意听讲,小动作多,给周围的学生带来极坏的影响,时间一常还会危害到其他学科,课堂教学难以正常、有序展开,因此,历史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风非常重要。
2.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3.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五、合理调控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也应帮助学生合理调控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的心理承受能力。如在设计历史教学问题时,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难度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免挫伤学生的信心,从而达到消除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障碍,减少顾虑,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跃跃欲试愿意接受任务时,要及时给予锻炼的机会;学生的学习情绪不高时,要予以鼓励,肯定成绩,使学生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