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问题解决,因改变视角而精彩

来源 :中国发展与创新教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hu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学习,模型的作用非常重要,但同时突破思维定势,多角度思考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文把常见的几个数学问题改变思考角度,从而用全新视角审视传统的思维方法。
  【关键词】问题解决;模型;变式;创新
  
  有句广告词说:“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尺度把握人生。”可以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数学教育追求的目标。教学中,把传统的定势思维方法,改变思考的视角,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助学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选取几例,见证其精彩。
  
  1.抓住问题本质,见证解法的多样性
  
  三角形中点问题,在点多的解法文章中,常常把三角形中线成问题的辅助线练法归纳一句话:“遇中线,延一倍。”当然从结果来看,学生或许能完成这一类问题的解答,也十分有效。当多追问几个为什么时,学生十分迷茫。不仅学生,对教师来说,必然会带来学生对数学的疏远和教者的倦怠。
  
  例1:在△ABC中,AB=5,AC=3,AD为BC边的中线,求AD的取值范围。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初次接触这个题目,学生很茫然。不知从何下手,即使数学认知成绩较好的学生也会出现短路的情况。当第二次接触时,仍有七成以上的学生不能完成。能完成的学生中,当问及为什么时,也就是把中线延长一倍就行了。笔者对教师教学中的处理,也作过抽查,发现教师能让学生记住“遇中线延一倍”的结论解决即可,问及为什么这样做时,绝大多数回答造全等三角形,再也没有别的回答。长此以往,学生就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笔者认为,若把这一题目放在线段中点的文化品位上来考查,会有更新更好的效果。就本题而言,就是把已知的AB、AC与未知的AD集中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的边,就能解决。
  要达成这一目标,把分散的多件集中。运用中点,可采用旋转方式,如把△ACD统点D旋转180°后,形成图2的图形,这样就把它们集中在△ABE中了,问题得以解决。这就是如何想到“遇中延一倍”的思想基础。接着提问:把它们集中,你还有什么办法呢?其实还可以用中位线的方法集中它们,这就是“遇中点,找中点”的思想基础。只要抓住把未知、已知相对集中或分散这一中心,解题的思想方法就排上了用场。学生也就会从本质上去理解辅助线口诀,不会一遇到新问题就茫然。从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变问题的论述或表达方式,从而促使问题解决
  
  例2:判断正误:周长和面积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
  真正要判断,对学生来说,还真是一个问题。若是真命题,必须给出证明。若是假命题,可以给出反例。
  
  解法1:在△ABC中,AB=AC,AD⊥BC于D,A′在AD上,B′、C′在直线BC上,且A′B′=A′C′,那么B′B=C C′,令AB=b,BD=a,B′B=na,A′B′=x依题所得:
  2a+ab=2(n+1)a+2x
  ∴x=b-na
  ∴AD=b2-a2 A′D=(b-na)2-[(n+1)a]2
  =(a+b)(b-a)
  =(a+b)·b-(2n+1)a
  2. S△ABC=S△A′B′C′
  ∴12×2a·a+b·(b-a)=12·2(n+1)a·a+b·b-(2n+1)a
  ∴(b-a)=(n+1)b-(2n+1)a
  若n=1,则b-a=2b-3a
  ∴b-a=4(b-3a)
  ∴3b=11a
  令b=11
  a=3
  此时,△ABC的三边为:AB=AC=11,BC=6
  △A′B′C′的三边为:A′B′=A′C′=8,B′C′=12
  △ABC的周长为:11+11+6=28,面积为:127
  但△ABC与△A′B′C′不全等,此命题不正确。
  实质上,本题用上式,n取不同的值,可以构造成众多的反例,从而完成了说明。
  实际上,本题还可以让学生产生联想。不是证明全等吗?在学生开始研究全等时,是让学生按给定的条件,实践操作作出一个符合条件的三角形,再接这一条件作出另一个三角形,若这两个三角形重合,即作出的三角形是唯一确定的,就全等了。我们可以把它转换成下面的等价说法:只要能说明周长和面积一定的等腰三角形是否唯一存在。就能判断这一命题的正确与否。于是就有下面的解法:
  
  如图,在△ABC中,AB=AC,令△ABC的周长为 2a,面积为s,过A作AD⊥BC于D。会AB=AC=y,BD=DC=x,则AD=y2-x2
  ∴2x+2y=2a
  
  ①
  12·2x·y2-x2=S
  ②
  由①得y=a-x,代入②得
  xa(a-2x)=S
  ∴ax2(a-2x)=S2
  x3-a2x2+S22a=0
  令x3-a2x2+S22a=(x-α)(x-β)(x-γ)
  =x3-(α+β+γ)x2+(αβ+αγ+βγ)x-αβγ
  ∴α+β+γ=α2
  αβ+αγ+βγ=0
  αβγ=-S2
  由于α>0,S>0。
  ∴α、β、γ中的符号存在如下情形。
  α、β、γ中只有一个为负数。
  ∴α、β、γ中有两个正数。
  即方法x3-a2x2+S22a=0有两个正根。
  当这两个正根相等时,这样的等腰三角形唯一存在。当这两个正根不等时,这样的等腰三角形就不唯一存在。也就是说,满足周长一定面积的等腰三角形不一定唯一存在。所以周长、面积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通过本题的解答,学生领略到,改变原命题的思考角度,产生广泛的联想,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恰当运用模型,给学生解决问题添上翅膀
  
  数学模型是解决问题时化归的主要目标。
  例如:模型:如图,AB、CD交于O,在△AOC和△BOD中,∠A+∠C=∠B+∠D
  
  例①:求五角星五个顶角的度数和。
  在教学中,学习已习惯于用三角形的外角定理来解决。若用以上模型,不用外角定理,便很快把这五个角转在同一三角形中。如连结CD,就有∠B+∠E=∠BDC+∠ECD,学生很易求出∠A+∠B+∠C+∠D+∠E=180°
  
  ②求图中∠A+∠B+∠C+∠D+∠E+∠F+∠G的度数。(信利杯试题)
  运用上面的模型连结AB、CG,把这几个角的和转化成四边形ABDE和△CEG的内角和即可。
  ③如图,AB、CD交于O,CE平分∠ACD,BE平分∠ABD,AB、CE交于M,CD、BE交于N。
  试找出∠A、∠D、∠E之间的等量关系。
  
  学生解答的方法有多种。若用上面的模型来解决,显然尤为简洁。
  在△AMC和△BEM中,
  ∠A+∠ACE=∠E+∠ABE
  ①
  在△BDN和△CEN中,
  ∠D+∠DBE=∠E+∠DCE
  ②
  ∵∠ACE=∠DCE,∠ABE=∠DBE
  由①+②知:∠A+∠D=2∠E
  总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标的重要应然目标。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展现出了数学的魅力。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收稿日期:2008-10-1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我们现在所培养的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面临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挑战。如何提高素质,重要是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以往沉闷的课堂变成亮丽的课堂呢?    1.要积极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育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互动必然是双向的。初
期刊
成语的正确使用是高考的常考题型,在备考中,我们一方面要正确理解成语意义,注意积累,夯实基础;另一方面要积极探求规律,掌握科学答题技巧,以求做到事半功倍。    1.注意成语的习惯用法    1.1 属于谦词,只能用于自身的成语:  雕虫小技 抛砖引玉 不情之请 才疏学浅  1.2 多用于表示请求、感谢或称赞他人场合中的成语:  鼎力相助 蓬荜生辉 一言九鼎  1.3 多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中的成语:
期刊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需要,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对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势必将给我国的教育带来深刻的变化,值得思考的是:课程改革给老师带来了什么?笔者认为为了更好适应教育的改革,教师应成为一名反思性的实践者,有自己独立的判断,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个性,成为各式各样个性鲜明的教育者,而不是不择不扣,只会照本宣
期刊
【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教师的责任,任重而道远,只有优化课堂结构,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给予学生良好的时间和空间,扩大学生的信息量方能生效。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点击疑点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人类共识。今后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文盲,而是不会学习的文盲,为培养学
期刊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对于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调节功能。语文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学生和教材是形成课堂教学中情感信息回路的三个情感源点。但是,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教师面无表情、语言平淡、教学方法单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情感交流、沟通。试想,你的教学未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怎么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又从何谈起呢?  我们知道,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是通
期刊
【摘要】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要自主的学习知识与技能、自主的掌握技能与方法,自觉的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自主性学习意识,在自我监控下的学习,这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意识。  【关键词】自主性学习;方法;评价;自主学习的意识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必须养成关注科学的意识。所
期刊
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课程改革的情况下,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在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
期刊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的契机,常可以表现数学的魅力和艺术感。本文将结合小学数学课堂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也就是说,要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从另一个角度说,生活中也孕育着语文教学。    1.语文教学生活化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
期刊
作为一个从未接触过幼儿教学工作的教师,这是我的第一次挑战,听说学校要求我分管小班的数学工作,我被惊呆了,不过我并没有因此而沮丧,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对怎样上好小班的数学课有了一点点心得:    1.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生存的,因此,对于小朋友的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在小班的数学教学中我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问题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