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深度,深应有度!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e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度学习”近年来成为教育领域广受热捧的高频词——教学研讨围着它,申报课题盯着它,各类教学杂志也聚焦于它。各学科一面倒地将它“宠”成教学的“新贵”,大有“言必称‘深度’”的倾向,语文学科也不例外。但静观热闹景象后会发现,人们对“深度”之“度”却鲜少研究,多数言说者对“深度”之边界没有清晰的深刻认识。面对此景,笔者稍有一丝隐忧——凡事物极必反,过犹不及。教学如果一味追求“深度”,甚至“深而无度”,则很可能事与愿违!
  深度,深度,深应有度! 此“度”含义至少有三:
  一要讲究适度。“深度学习”之“度”最适当的区间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最近发展区”的上限是学生“用力跳一跳,可以摘得到”的高度。如果学生多次尽最大努力“跳”,却还不能“摘到”,则不仅学无所获,而且会因为“屡屡失败”,导致“习得性无助”,对学习丧失应有的信心。信心是学习的动力之源,学生一旦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则后果不堪设想。为此,我们在推进“深度学习”时,必须首先研究好学生现有的发展状况——对其现在的学习内驱强度、认知基础状况和学习能力层级均要有精准的把握,在此基础上研究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习的“深度”不要超出“最近发展区”的上限。由于不同学生的原有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有的也许超常,有的可能低常,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必然有所不同——每个人“奋力跳跃”所达到的高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推进“深度学习”时,必须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准备状态和基础状况,设定适合各自实际的有差异的“深度”,千万不能一刀切。依据学生实际分层设定学习“深度”,是科学推进“深度学习”的应然选择。
  二要有梯度。“深度学习”属于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一定要经历逐层深入的探究过程。学生到达最大“深度”的学习进程不可能是“长驱直入”“直线挺进”式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终点目标”时,必须科学设定必要的梯度,使学生经历“几级跳”之后达至终点。为此,教者必须对通往“最深处”的认知路径有清晰的把握,尤其要对阻碍学生思维进程的主要“关卡”有深刻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合理设定“分级跳”的“台阶”,使学生经历“过五关斩六将”的“挺进”过程,最终进入学生最期待的“深处”。
  三要有调节度。教者预设的“深度学习”之“深度”必须有弹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能及时调节。课堂教学是教师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深山丛林中探险的过程,当学生探究进程比较顺利时,教者可以适当加大探究的难度;当学生探究进程很不顺畅时,教者可以适当降低探究的难度。这些,教者在上课之前的准备中就要有所预设。有弹性的课堂方是有灵性的课堂;善调节的教学方是最艺术的教學。
  讲“适度”是原则,有“梯度”与“调节度”是策略。“深度学习”要更有效,不能不讲“三度”。
  (杨金林,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首批培养对象,江苏省小语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泰州市若水教育研究所所长)
其他文献
《蜜蜂计》讲述的是春秋时期,在晋国围绕晋献公立太子而发生的宫廷斗争。故事令人惊心动魄。晋献公的妃子骊姬奸诈狠毒,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取代太子之位,绞尽脑汁,生出一个个毒计,利用献公,先后逼死太子,赶走其他公子,最后如愿以偿。后人用“蜜蜂计”来比喻暗地行使奸猾、陷害他人的计谋。    1.春秋时代,晋国的献公有好几个儿子,年纪较长的是重耳和夷吾,都是妃子生的。后来,献公的夫人齐姜生了一儿一女,儿子叫申生
期刊
一、创设书香环境,建“书香之地”  1.个性“读书吧”的吸引。在教室的布置中,我非常重视图书角的建设。执教一年级时,为了方便学生拿取,根据学生身高,我特别定制了一批方便拆装的矮书柜,让学生随时都能够到书。书柜上面贴上“读书吧”字样,还铺了绿色草坪,摆上一些动物玩具,这样的“读书吧”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他们总爱在课余或站、或倚、或坐,捧上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着。  执教三年级时,学生已经阅读了不
期刊
“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是习作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在四年级习作教学中,教学生写清楚什么,又如何教学生写清楚呢?围绕这两个问题,笔者以四下第六单元习作“我学会了____”为例,谈谈如何通过搭建支架,助力学生表达。  一、创设任务情境  1.一年级的同学即将举行入队仪式,邀请你为他们系上鲜艳的红领巾,回想你的成长经历,和学弟学妹们分享分享吧!  2.从小到大,我们学会了各种各样的本领,你们最想分享哪
期刊
一、琅琅书声地“读”味儿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教学总得读。” 中央教科所小语研究员张田若先生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是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途径。读能赋予作品生命,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方式——有疑问时读,多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读,多读理解深入;品味语言时读,多读琅琅成诵。我们的课堂上也读,但往往更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而忽视了情感的体
期刊
《乡土中国》是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也是社会学本土化的重要成果。费孝通先生基于自己田野调查的丰富积累,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和分析,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一问题。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将《乡土中国》作为必修上册的整本书阅读内容,不仅属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还涉及“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和“学术论著专题研讨”这两个任务群。  《普通高
期刊
整本书阅读日益受到重视,对整本书阅读的科学指导和有效监督也显得日益迫切。如何借助整本书阅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真正做到爱读书、会读书,是每位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探索的课题。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初步总结出了以“三课三支架”进行整本书阅读指导的教学方法,本文以中国经典童话《宝葫芦的秘密》一书的教学设计为例。  一、三种课型贯穿始终,铺设完整导读链条  从识字到阅读,从阅读短文
期刊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上第一单元即为“活动·探究”单元,共选取六篇新闻作品作为学习的文本,分别是新闻消息《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新闻特写《“飞天”凌空》,新闻通讯《一着惊海天》和评论《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同时,在本单元的序言里,以“活动任务单”的形式设置了三项任务。  这是统编版教材创新设置的单元形式。以上述新闻单元为例,“活动·探究”单元就是把“活动”作为整个单元教学的中心内容的,
期刊
一、让熟悉的风景“陌生化”,激起学生探究的“真”热情  人们常说“近处无风景”。的确如此,面对身边每天接触的人和事,见过的景与物,人们自然没有了认真探索、思考的兴致。所以,学生对“家乡文化生活”就有了些太过熟悉而不想细究的感觉了。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想到了俄国形式主义代表学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观点。他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指出:“陌生化,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
期刊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词,习得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古希腊神话故事,齐读课题。(生读)这也是故事中天神的名字。这个故事里还出现了其他的神,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读读故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想一想。  (生读课文)  师:故事读完了,认识这一组生词吗?(指名读“悲惨、违抗”)  师:什么叫悲惨?  生:悲苦,凄惨。  师:什么是违抗呢?  生:违反,抗争。  师:“悲”和“惨”意思差不
期刊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感情”“体验”“体会”等,有如下相关的重要表述:“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情感体验的要求体现在教材中相应的单元编排上,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其“人文主题”是“一花一鸟总关情”,
期刊